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三十九章 贺知章:大唐诗的“狂客老神仙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三十九章 贺知章:大唐诗的“狂客老神仙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三十九章贺知章:大唐诗的“狂客老神仙”(第1/2页)

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暮春,长安秘阁的窗棂外,几株垂柳正把新绿垂到青石板上。84岁的贺知章拄着柄包浆温润的檀木杖,弯腰从《礼记》的竹简间拈出一片枯槁的柳叶——那是去年他陪玄宗在曲江池赏柳时,无意间夹在里面的。如今柳叶早已失了绿意,却还留着淡淡的柳香,像极了他从初唐带到盛唐的岁月,虽染了霜雪,却始终藏着鲜活的气脉。

这一年,贺知章已在朝堂浮沉近五十年。从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36岁考中状元,成为浙江历史上首位有记载的状元郎,到玄宗天宝年间官至秘书监,掌天下典籍图册,他的仕途像极了盛唐的国运,一路顺遂,却从没有染上官场的油滑。秘阁的小吏们总说,贺秘监的朝服袖口磨得发光,腰间的金鱼袋(三品以上官员的配饰)却永远擦得锃亮——那是他刚入仕时,武后亲赐的物件,袋上刻着的“忠慎”二字,陪了他近半个世纪。

“贺监,您又在翻旧卷?”小吏捧着刚整理好的《开元礼》手稿进来,见贺知章正对着那片柳叶发愣,忍不住轻声问。贺知章抬起头,鬓边的白发沾了点竹简的碎屑,却笑得通透:“这叶子比老夫还小几岁呢,却先老夫枯了。”他把柳叶轻轻放回竹简间,指尖划过“礼”字的刻痕,“不过也好,明年曲江池的柳,还会再发新叶。”

这般通透,是贺知章刻在骨子里的性情。即便身居高位,他也从不像其他官员那般端着架子。每到休沐日,他总爱换上粗布便袍,揣着点碎银,往平康坊的酒肆钻。长安的酒肆老板们都认得这位“贺秘监”,知道他不爱摆官威,爱和文人墨客凑在一起喝酒论诗。

有次新来的伙计不知底细,见他白发苍苍,便劝他“老人家少喝点酒”,贺知章非但不恼,反而拍着伙计的肩笑:“你这话说得在理,要是没酒,老夫的诗就没了魂喽!”

他最常约的,是草圣张旭和刚入长安的李白。三人聚在“醉仙楼”的靠窗位置,一壶新丰酒能从午后喝到黄昏。

张旭喝到兴头,就会把宣纸铺在案上,蘸着浓墨写狂草,笔走龙蛇间墨汁溅得满桌都是;

李白则会拍着桌子吟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吼声能盖过楼下的车马声;

贺知章就坐在中间,一边捻着胡须听,一边时不时递过酒杯,偶尔兴起,也会接过张旭的笔,在宣纸上添几笔——他的草书虽不如张旭狂放,却多了几分温润,像镜湖的春波,看似平缓,实则藏着暗涌。

杜甫后来在《饮中八仙歌》里写“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的就是贺知章某次醉酒后的趣事。

那天他和张旭、李白在酒肆喝到深夜,骑马回家时醉得厉害,缰绳握不稳,马儿走得摇摇晃晃,像在船上颠簸。路过巷口的井时,他脚下一滑,竟摔进了井里。随从们吓得魂飞魄散,忙要下井救人,却听见井里传来均匀的鼾声——贺知章居然在井底睡着了。

后来这事传到玄宗耳朵里,皇帝非但没责怪他失仪,反而笑着说:“季真的狂,是真性情,比那些只会装模作样的官员可爱多了。”

贺知章的“狂”,从不是刻意的张扬,而是不被世俗束缚的自在。这种自在,在他初见李白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李白刚从蜀地来长安,穿着粗布青衫,在醉仙楼前吟“黄河之水天上来”。贺知章听见这诗,当即从楼上跑下来,拉着李白的手就往楼里走,还没等李白自我介绍,就拍着桌子喊:“你这不是人间的诗人,是天上贬下来的仙人啊!”

那天两人喝到天明,贺知章付账时才发现没带钱,直接解下腰间的金龟(玄宗赐的三品官配饰,比金鱼袋更贵重)递给伙计:“这个抵酒钱,剩下的你留着买糖吃。”

伙计捧着金龟,手都在抖——那金龟的壳是扬州巧匠用纯金打造的,里面还嵌着细碎的和田玉,光这物件,就够寻常人家过一辈子。

贺知章却满不在乎:“仙才难得,用个金龟换一场知己宴,值!”后来玄宗问起这事,贺知章还笑着说:“陛下赐金龟,是念老夫忠君;老夫用金龟换酒,是惜才。这都是盛唐的体面,不亏。”

除了“狂”,贺知章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诗。他一生只留下19首诗,却首首都是“国民级”的佳作。

就连三岁孩童,都能背出他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当时他陪玄宗在兴庆宫赏柳,见春风拂过柳枝,新叶簌簌生长,想起越州老家的柳树,便随口吟出了这四句。没成想,这诗像长了翅膀,短短几天就传遍了长安,连宫里的嫔妃们,都在绣花时哼这几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九章贺知章:大唐诗的“狂客老神仙”(第2/2页)

有人问贺知章,为何能把春风写得这般鲜活。他笑着说:“不是老夫写得好,是春风本身就有趣。你看那春风,把柳丝剪成细叶,把桃花染成粉红,多像个手巧的裁缝啊!”

这般童心,在他晚年归乡时,化作了《回乡偶书》里的乡愁。天宝三载(公元744年),85岁的贺知章辞官归乡,刚到越州永兴县(今浙江萧山)的村口,就被几个玩耍的孩童围住。孩童们睁着圆溜溜的眼睛,问他“老爷爷,你从哪里来”,贺知章摸着孩童的头,鼻子一酸,随口吟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游子归乡的复杂滋味。后来他坐在镜湖边的石头上,看着湖水荡漾,又补了第二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镜湖的水还是老样子,可当年和他一起摸鱼的伙伴,早已不在人世。贺知章望着湖水,没有伤感,反而笑得坦然——他知道,人事会变迁,但自然的生机永远不会停,就像他的诗,即便过了千年,依旧能让人想起盛唐的春天。

贺知章的才华,不止在诗里,还在书法中。他与张旭、怀素并称“唐草三杰”,尤其擅长草书。他的草书《孝经》,如今被日本皇室珍藏在宫内厅,那墨迹酣畅淋漓,线条像极了他醉酒后的步态,看似随意,却藏着章法。

据说他写《孝经》时,正逢天宝元年的重阳节,他在千秋观(后来他捐宅改建的道观)里喝了半坛米酒,趁着酒劲,挥毫而就。写完后,他看着纸上的字迹,笑着说:“这字里有酒气,也有仙气,算不得精品,却算得真性情。”

当时的文人都以能得到贺知章的书法为荣。有次吏部侍郎向他求字,贺知章却笑着说:“你要是能陪老夫喝三坛酒,老夫就给你写。”侍郎真的陪他喝了三坛酒,贺知章也不含糊,当场写了一幅草书《采莲曲》,笔锋灵动,像极了镜湖的莲叶在风中摇摆。后来这幅字被侍郎珍藏在家中,每逢文人聚会,都会拿出来展示,引得众人啧啧称赞。

贺知章的晚年,活得比诗还惬意。85岁辞官时,他对玄宗说:

“陛下,老夫老了,眼睛看不清竹简了,想回镜湖边当道士,看柳树发新芽,听乡邻说吴越话。”

玄宗舍不得他走,却也知道他心意已决,便赐他道号“四明狂客”,还亲自写了《送贺知章归四明》相送。

太子率百官把他送到长乐坡,贺知章撩开车帘,望着长安的城门,想起36岁那年刚入长安的模样——那时他鬓角还没白,心里满是“致君尧舜上”的志向;如今要走了,才明白最珍贵的,是老家的那棵老柳树,是镜湖的那片春波。

归乡后,贺知章把宅第捐了出去,改建成“千秋观”,则在观旁搭了个小茅屋。每天清晨,他都会沿着镜湖散步,看渔民划着小船采莲,听乡邻说家常话。

遇到雨天,他就坐在茅屋里,泡一壶越州的绿茶,翻着从长安带来的《昭明文选》,偶尔兴起,就提笔写几句诗,或练几行草书。有次邻村的孩童来千秋观玩,见他在写草书,就围着他看,贺知章便教孩童们握笔,还笑着说:“写字不用急,要像春风拂柳那样,慢慢来。”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秋,贺知章在睡梦中安然离世。弟子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几行草书,是他自己的诗: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旁边还放着半块从长安带来的桂花糕,早已干硬,却还留着淡淡的桂香——那是李白当年送他的,他一直没舍得吃。

后世的文人,都称贺知章为“诗狂”。这“狂”,不是乖张,不是傲慢,而是不阿谀权贵、不困于世俗的底气。他当官五十年,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本真;他写诗19首,首首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他练字一生,笔下都是自在的性情。

他活了85岁,从初唐的风雨走到盛唐的繁华,把人生活成了一首最动人的唐诗。如今,翻开《全唐诗》,还能读到他的19首诗;走进浙江萧山的贺知章故里,还能看到镜湖边的那棵老柳树,据说那是他归乡后亲手种的;在日本皇室的宫内厅能看到他的《孝经》草书,墨迹依旧鲜活。

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盛唐虽已远去,但那个把大唐活成诗的“狂客老神仙”,永远留在了岁月里,留在了每一个读他诗、品他字的人心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