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四十一章 李商隐:从抄书少年到落第才子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四十一章 李商隐:从抄书少年到落第才子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四十一章李商隐:从抄书少年到落第才子(第1/2页)

在唐朝的小巷子里碰到少年李商隐,大概率会看到个瘦得像根豆芽菜的小子: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手指上沾着墨汁,要么蹲在书铺门口帮人抄书,要么扛着小半袋米往家跑——那时候的他,还不是写“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大诗人,就是个没了爹、得靠养活全家的寒门子弟。

他这辈子,就像一场“刚看到光就被乌云挡住”的戏:小时候苦到抄书抄到手指流血,好不容易靠才华熬出点名气,又一头扎进“牛李党争”的泥坑,最后连个安稳官都没当上,四十多岁就郁郁而终。今天就聊聊,这个寒门才子是怎么一步步往上爬,又怎么被命运残酷拽下来的。

爹没了的日子:抄书到手指肿,也没敢放下笔

李商隐的苦,从他9岁那年就开始了——他爹李嗣病死在浙江的官任上。消息传回家,娘抱着他和弟弟妹妹哭了三天三夜,家里的天一下就塌了下来。

唐朝的寒门人家,没了男人就像没了顶梁柱。他娘是个普通妇人,不会种地,不会经商,靠变卖家里的旧东西过日子。没过多久,值钱的东西就卖光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10岁的李商隐,看着弟弟妹妹饿肚子,咬咬牙说:“娘,我去干活挣钱。”

他干的活,都是最苦最累的:

-去书铺帮人抄书,一页纸能挣两个小钱。那时候的毛笔硬,纸也糙,他一天要抄几十页,手指被笔杆磨得通红,晚上睡觉一碰到被子就疼,他不敢停——停一天,弟弟妹妹就少一顿饭。

-去米店帮人“贩舂”,就是把稻谷捣成米,再扛去给客户送。他年纪小,力气也小,扛着半袋米走在街上,腰都直不起来,汗顺着下巴往下滴,他不敢喊累——喊累也没人帮他。

-冬天天最冷的时候,他还去河边帮人洗衣裳,河水冻得手发麻,洗一会儿就要往怀里热热,他不敢歇——歇一会儿,就少挣一个铜板。

就算这么苦,他也没放下过书。晚上家里没钱点灯,他就借着邻居家的灯光看书;白天干活间隙,他就把书揣在怀里,有空就掏出来读两页。他娘看着心疼,劝他“别这么拼了,先顾着吃饭”,他却摇摇头说:“娘,我好好读书,才能让咱们家好过点。”

老天爷没辜负他的苦。16岁那年,他写了《才论》和《圣论》两篇文章,把自己对时事、对圣人之道的想法全写了进去。文章传到了当地官员手里,有人一看就惊了:“这哪是个少年写的?比那些老秀才写得还好!”

就这么着,“李商隐有才”的名声慢慢传了出去。这时候的他,就像在黑暗里走了好久,终于看到了一点光——他知道,靠读书,他说不定真能让家里翻身。

遇到令狐楚:终于有了“伯乐”,却也埋下了“祸根”

真正改变李商隐命运的,是他遇到了令狐楚。

令狐楚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唐朝的大官,当过宰相,还是“牛党”(以牛僧孺为首的政治派别)的核心人物。他听说有个叫李商隐的少年很有才,就特意召见了他。一见面,令狐楚就让李商隐写篇文章,李商隐拿起笔,没一会儿就写好了。令狐楚一看,字写得漂亮,道理说得透彻,当场就拍了桌子:“好小子!跟我学写骈文(唐朝官场常用的文体),我教你!”

这对李商隐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令狐楚不仅教他写文章,还管他的吃穿用度,给他零花钱,让他安心准备科举。有时候令狐楚出差,还会带着李商隐,让他见见世面,跟其他官员认识认识。

李商隐特别感激令狐楚,把他当成亲爹一样对待。令狐楚也喜欢这个懂事又有才的孩子,常跟别人说:“商隐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大出息。”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文章越写越好,科举的底气也越来越足——他觉得,离“让家里好过点”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他没意识到,令狐楚的“牛党”身份,给他埋下了“祸根”。唐朝中后期的“牛李党争”,比现在的职场斗争狠多了:牛党和“李党”(以李德裕为首的派别),就像死对头,你提拔的人我就打压,你支持的政策我就反对,连跟对方走得近都不行。令狐楚是牛党大佬,李商隐跟着他,自然就被贴上了“牛党人”的标签——后来的一件事,让他彻底成了“两党都不待见”的人。

26岁中进士:刚高兴没几天,就栽进了党争的坑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26岁的李商隐考中了进士。放榜那天,他拿着榜单,手都在抖,第一时间跑回家报喜——娘抱着他哭了,弟弟妹妹围着他笑,家里有了扬眉吐气的一天。

高兴的日子还没过去,麻烦就来了。他在一次宴会上,认识了李党官员王茂元。王茂元特别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不仅跟他聊得很投机,还想把女儿嫁给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一章李商隐:从抄书少年到落第才子(第2/2页)

李商隐当时没多想:王茂元是大官,人又好,他的女儿肯定也不错;而且刚中进士,要是能娶王茂元的女儿,对仕途也有帮助。于是,他就答应了这门亲事,风风光光地娶了王氏。

这桩婚事,在牛党眼里,就是“忘恩负义”——你李商隐是令狐楚(牛党)教出来的,现在居然娶李党人的女儿,不是叛徒是什么?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后来也成了牛党大佬)更是气得不行,觉得李商隐“白眼狼”,再也不跟他来往了。

这边牛党把他当成“叛徒”,那边李党也没把他当成“自己人”——李党觉得,李商隐本来是牛党那边的,现在嫁过来,说不定是牛党派来的“卧底”,根本不信任他。

就这么着,李商隐成了“两头不是人”:牛党打压他,不让他当大官;李党怀疑他,不给他人脉支持。他虽然中了进士,却只能当些没实权的小官,比如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现在的图书管理员)、弘农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副局长),干的都是杂活,根本没机会施展才华。

有一次,李商隐想给令狐绹写封信,解释一下不是故意“背叛”,令狐绹连信都没拆,直接退了回去。李商隐拿着退回来的信,坐在桌子前,看着写的诗,心里又委屈又难过——他想娶个喜欢的人,想好好当官能做事,怎么就成了“叛徒”?

辗转幕府:跑遍大半个中国,还是没逃过“郁郁而终”

既然在京城待不下去,李商隐去地方上的“幕府”当幕僚——就是给节度使(地方军政长官)当秘书,写写文书,出出主意。这日子,比在京城还苦。

他先后去了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等地的幕府,每一次都要走几千里路,路上风餐露宿,有时候还会遇到强盗。到了幕府,活儿多还不讨好:节度使高兴了,就给点赏赐;不高兴了,就把气撒在他身上。

更让他难受的是,他根本没法照顾家人。他娘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他却只能隔着几千里写信;妻子王氏跟着他,没享过一天福,反而要跟着他吃苦,后来还得了重病。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王氏病逝,李商隐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他当时在梓州幕府,等他赶回家,王氏已经下葬了。

王氏的死,成了压垮李商隐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看着王氏的墓碑,想起以前跟她在一起的日子,想起这辈子的遭遇:苦了半辈子,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却困在党争里;想好好照顾家人,却连妻子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一身才华,却只能写些没人看的文书——他觉得太没用了。

从那以后,李商隐的身体越来越差,精神也越来越消沉。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写文章,而是常常一个人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花开花落,写些悲伤的诗,比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字里行间全是绝望。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46岁的李商隐在郑州的一个小旅店里病逝。他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亲人,一个老仆人陪着他;他留下的,除了一叠没写完的诗稿,什么都没有——那个曾经靠抄书谋生的少年,那个26岁中进士的才子,最终还是没能逃过“郁郁而终”的命运。

寒门才子的命,到底输给了什么?

李商隐这辈子,输的不是才华——他的诗,流传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有人读;输的也不是努力——他从寒门少年,靠抄书读书考中进士,拼尽了全力。他输的,是那个党争激烈的时代,是寒门子弟逃不开的“身份枷锁”。

他要是没跟着令狐楚,可能连科举的机会都没有;可跟着令狐楚,又被贴上了“牛党”的标签;他要是没娶王茂元的女儿,可能不会被牛党打压;可娶了她,又成了李党的“外人”——他怎么选,好像都是错的。

就像现在的有些人,努力了半辈子,却因为行业变动、人际关系,没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李商隐的厉害之处在于,就算命运对他这么不公,他还是把苦、爱、遗憾,写成了诗。

那些诗,就像他的“呐喊”,穿越了千年,告诉我们:曾经有个叫李商隐的寒门才子,他来过,他努力过,他爱过。

直到现在,我们读起“春蚕到死丝方尽”,还能想起他对王氏的深情;读“此情可待成追忆”,还能体会他错过的遗憾;读“君问归期未有期”,还能感受到他漂泊的孤独——这大概就是他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就算人生满是挫折,也要把真诚藏进文字里,让后来的人,能从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