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四十二章李商隐“党争”压垮“无题”诗人

第四十二章李商隐“党争”压垮“无题”诗人(第1/2页)

一提起李商隐,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他的诗总像蒙着一层薄雾,美得迷离,却也苦得让人揪心。

这位写尽“怅惘”的诗人,小时候是个“小大人”——8岁爹没了,就替爹教弟妹读书;16岁写文章惊艳大官,被当成“未来栋梁”培养。

命运偏跟他开玩笑:想靠才华振兴没落的家,却不小心卷进两派官员的“掐架”里,成了两边都不待见的“叛徒”;想“欲回天地入扁舟”(他诗里写的抱负),却一辈子都在底层打转,连个正经官都没当好。

他的人生,就像他的《无题》诗——满是才华,却也满是说不出的委屈。今天就聊聊李商隐:一个被“早慧”和“重担”压得喘不过气,却把所有苦都酿成诗的天才。

先说李商隐的“少年老成”。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小官僚家庭——爷爷当过官,到他爹李嗣,做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收入低,还总被调去偏远地方。更惨的是,李商隐8岁那年(约大和三年,829年),爹突然去世了。

这一下,家里天塌了。娘是个普通妇人,没读过书,弟弟妹妹还小,最大的李商隐,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你想想,现在8岁的小孩,还在跟爸妈撒娇要玩具,放学追着蝴蝶跑;8岁的李商隐,得拿起书本,替爹教弟弟妹妹读书了。

有记载说,他那会儿“能诵《五经》,悉通其义”——不仅能背《诗经》《尚书》这些难读的古书,还能讲明白意思。每天晚上,娘在灯下缝补衣服,他就坐在旁边的小桌子前,先把书读透,再一句一句教弟妹:“这个字念‘仁’,就是要对人好;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别强加给别人。”

弟妹要是走神了,他不发脾气,把书合起来,讲个古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比如“孙康映雪”“车胤囊萤”,末了加一句:“咱家现在难,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让娘过上好日子。”这话从一个8岁孩子嘴里说出来,听着就让人心酸。

他不光教弟妹,还偷偷攒钱买更多书。那会儿家里穷,买不起新书,他就去书铺里“蹭读”——站在柜台边,一页一页地记,回家后凭着记忆写在纸上,装订成“手抄本”。有一次,他为了抄一本《昭明文选》,连续半个月每天都去书铺,站到腿发麻,直到把整本书都记下来。

后来他在诗里写“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看似写少女的爱美心事,其实藏着自己的童年——8岁的他,早就没了“偷照镜”的天真,心里装的全是“怎么撑起家”的重担。这种“早熟”,让他比同龄人更懂生活的苦,也让他的才华早早冒了头——毕竟,吃过苦的孩子,读书更拼,也更能读懂书里的人情世故。

李商隐的才华,没藏多久就被人发现了。16岁那年,他写了两篇议论文——《才论》和《圣论》。这两篇文章不写风花雪月,专谈“怎么用人”“怎么治理国家”,字里行间全是超越年龄的成熟。比如他在《才论》里说“才者,璞也;识者,玉也”,意思是“有才华的人像没打磨的玉,得有懂行的人发现,才能发光”。

巧的是,这两篇文章被当时的大官令狐楚看到了。令狐楚是谁?他是“牛党”(唐朝两大政治派别之一,另一派是“李党”)的核心人物,官至天平军节度使,不仅有权,还特别爱才。他读完李商隐的文章,一拍桌子:“此子可教!这孩子要是好好培养,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令狐楚不光夸他,还真的把李商隐招进幕府(相当于现在的私人办公室),亲自教他写“骈文”(一种讲究对仗、华丽的文体,当时当官写公文必须会),还教他写诗的技巧。更贴心的是,令狐楚知道李商隐家里穷,每月都给他发“零花钱”,还时常送米送油,让他能安心读书。

对李商隐来说,令狐楚就像“再生父亲”——不光给了他学习的机会,还帮他解决了家里的生计。他后来在诗里写“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回忆的就是在令狐楚幕府里的日子,满是感激。

那时候的他,以为终于抓住了“振兴家族”的希望——跟着令狐楚好好学,将来考中科举,当上官,就能让娘和弟妹过上好日子,甚至让没落的李家重新振作。

他没想到,令狐楚的“赏识”,其实是一颗“定时炸弹”——因为令狐楚是“牛党”,而李商隐后来的人生,全被“牛李党争”这摊浑水给搅乱了。

简单说,“牛李党争”就是唐朝中后期,以牛僧孺为代表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代表的“李党”,为了争权夺利,斗了四十多年。两派就像水火不容的“仇家”,你支持的我就反对,你提拔的人我就打压。而李商隐,偏偏成了夹在中间的“倒霉蛋”。

令狐楚对李商隐好,没过几年,令狐楚就去世了。这时候的李商隐,刚满20岁,正准备考科举——没有了令狐楚的庇护,他只能靠自己。

第一次考科举,他落榜了。不是因为才华不够,而是因为“牛党”的人觉得:“令狐楚走了,这小子跟咱们没那么近了,没必要帮他。”而“李党”的人呢,觉得他是“牛党”出来的,更不会帮他。李商隐继续苦读,直到25岁,才考中了进士。

考中进士的那天,他第一件事就是跑回家,跪在娘面前哭:“娘,我考上了!咱家有希望了!”他没想到,真正的麻烦,还在后面。

考中进士后,李商隐需要找个官员推荐,才能正式当官。这时候,另一位大官王茂元向他抛来了橄榄枝。王茂元是“李党”的人,官至泾原节度使,他特别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不仅推荐他当官,还想把女儿嫁给她。

李商隐犹豫过——他知道王茂元是“李党”,而自己是被“牛党”的令狐楚培养起来的。要是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牛党”的人肯定会骂他“忘恩负义”;要是拒绝,他可能连个当官的机会都没有,“振兴家族”的梦想就彻底泡汤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二章李商隐“党争”压垮“无题”诗人(第2/2页)

最后,他还是答应了这门亲事。他想:“我靠的是自己的才华当官,又不是靠党争。只要我好好做事,总能被人理解吧?”

现实比他想的残酷多了。

“牛党”的人,尤其是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后来当了宰相),直接把他当成“叛徒”。令狐绹本来该帮李商隐,每次李商隐找他,他都冷着脸怼:“我爹当年那么疼你,教你写文章,给你钱花,你倒好,转头就去投靠李党,你对得起我爹吗?”后来李商隐想找令狐绹帮忙谋个好职位,令狐绹直接不见他,还在背后说他“人品差”。

而“李党”的人,也没把他当自己人。他们觉得李商隐是“牛党”出来的,说不定是“卧底”,根本不信任他。每次有重要的职位空缺,“李党”的人宁愿提拔没那么有才华的自己人,也不提拔李商隐。

就这么着,李商隐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他想当官能施展抱负,却只能在各地的幕府里打杂,做些抄抄写写的活儿,连个正儿八经的京官都没当上。

他在诗里写“欲回天地入扁舟”,意思是“想先把天下治理好,再归隐江湖”,现实是,他连“回天地”的机会都没有。

更让他痛苦的是,“振兴家族”的重担还压在他身上。娘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花钱治病;弟弟妹妹还没成家,需要他帮忙。他的工资少得可怜,有时候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帮家里了。

有一年冬天,他在外地幕府做事,收到娘的信,说家里没煤了,弟妹冻得睡不着觉。他拿着信,在油灯下哭了一整晚,却只能寄去很少的钱,还在信里写“儿不孝,不能让娘过上好日子”。

这种“理想落空”和“家庭压力”,像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开始失眠,头发也早早白了,才三十多岁,看起来就像个老头。而他的诗,也从少年时的清丽,慢慢变得深沉、迷离——因为心里的苦太多,说不出口,只能藏在诗里。

李商隐的诗,前期和后期差别特别大,而这种差别,全是他人生的“苦”堆出来的。

他少年时写过一首《无题·八岁偷照镜》: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少女从8岁到15岁的心事,清新可爱,还带着点天真。那时候的他,虽然家里穷,但还有令狐楚的帮助,对未来有希望,所以诗里也带着光。

可后来,经历了党争的打击和家庭的压力,他的诗就变了。最典型的就是《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被人解读了一千多年,有人说写爱情,有人说写人生,其实最核心的,是李商隐对“华年”的惋惜——他的“华年”,本应该是考中科举、当上官、振兴家族,可现实却是“迷蝴蝶”(迷茫)、“托杜鹃”(悲伤)、“珠有泪”(委屈)。他想说的话太多,却不知道跟谁说,用“锦瑟”“蝴蝶”“明珠”这些意象,把苦藏起来。

还有他的那些《无题》诗,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面写爱情,其实是写自己的人生——像春蚕一样,为了“振兴家族”和“实现理想”,拼尽全力,直到耗尽自己;像蜡烛一样,心里的委屈像眼泪,流干了才算完。

他连写风景,都带着苦。比如《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傍晚心情不好,开车去古原散心,看到夕阳那么美,转眼就要天黑了。这哪是写夕阳?这是写他自己——才华像夕阳一样美,可人生却像“近黄昏”一样,没多少时间了,理想还没实现。

李商隐的一生,其实很短,活了46岁。他去世的时候,还在外地幕府做事,身边只有妻子和几个年幼的孩子。他临死前,把写的诗整理好,交给妻子,说:“这些诗,都是我心里的话,你留着,说不定将来有人能懂。”

他没说错。一千多年后,我们读他的诗,虽然不一定能完全懂他的“惘然”,却能感受到他的苦、他的才华,还有他那没实现的“欲回天地”的抱负。

千年后,我们为什么还会心疼李商隐?

现在的我们,不用经历“牛李党争”,也不用8岁就撑起一个家,我们还是会心疼李商隐——因为他的“苦”,其实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难”。

比如你毕业后想找个好工作,却处处碰壁,像李商隐考科举落榜一样;比如你想靠能力证明自己,却不小心卷入同事间的“小团体”,像李商隐夹在牛李党中间一样;比如你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却发现能力不够,像李商隐“振兴家族”失败一样。

我们心疼他,其实是心疼那个“努力了却没得到回报”的自己;我们喜欢他的诗,其实是在他的诗里,看到了自己没说出口的委屈。

李商隐最让人佩服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的“不放弃”。哪怕被党争打压,哪怕家里压力大,哪怕过得再难,他也没停下写诗,没放下“欲回天地”的理想。他就像一株长在石头缝里的小草,虽然环境差,却还是拼尽全力往上长,哪怕只开一朵小小的花。

再读一遍他的《锦瑟》。下次觉得难的时候,想想李商隐——他比你难多了,却还是把苦酿成了诗,留传了千年。说不定你的“难”,将来也会变成你人生里的“宝藏”,只是现在,还没到“追忆”的时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