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四十三章 李商隐的三段心债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四十三章 李商隐的三段心债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四十三章李商隐的三段心债(第1/2页)

要是回到唐朝,碰到二十岁出头的李商隐,会觉得这小子有点“拧巴”——明明眼里藏着光,却总低着头;刚跟你说两句诗,又突然沉默,手指攥着衣角,像有满肚子话没处说。

后来才知道,他那点“拧巴”,全是被三段感情缠出来的:一段是在玉阳山道观里,跟女道士偷偷好上,最后被清规拆散的慌;一段是在洛阳湖边,跟活泼的商女柳枝定了情,却被朋友恶作剧搅黄的悔;还有一段是跟妻子王氏过苦日子,刚尝到点甜,王氏就走了的暖与痛。

这三段感情,像三根细弦,在他心里绷了一辈子,一弹就疼,最后都揉进了他的诗里,成了千年都解不开的“无题”。

二十岁的李商隐,还没考中进士,家里又穷,只能去玉阳山跟着道士学道——不是真信道教,是想借道观的安静读读书,顺便混口饭吃。

玉阳山不是啥热闹地方,满山都是道观,香火不算旺,规矩却比城墙还严:道士和道姑要分开住,平时连话都不能多说,更别说谈情说爱了。可李商隐偏偏在这儿,碰到了宋华阳。

宋华阳不是普通道姑,据说她是宫里出来的,懂诗、会弹琴,长得还清秀。俩人第一次见面,是在道观后的竹林里:李商隐在背诗,没注意脚下,差点摔了,是宋华阳伸手扶了他一把,轻声说“小心点”。就这三个字,让李商隐的心跳漏了半拍——他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温柔的姑娘。

后来俩人就借着“讨教学问”的由头,偷偷见面。有时候是在竹林里,宋华阳给她讲宫里的故事,他给宋华阳读写的诗;有时候是在溪边,宋华阳洗衣服,他帮着捡石头,聊到太阳落山,才恋恋不舍地分开。

那时候的李商隐,觉得日子像裹了蜜。他会把偷偷藏的点心塞给宋华阳,看着她小口吃,自己就傻笑;宋华阳会把绣着梅花的手帕偷偷塞给他,让他擦汗,说“别让人看见”。他们不敢拉手,不敢喊对方的名字,甚至不敢多看对方一眼,心里的喜欢,漫过了道观的规矩。

纸终究包不住火。有一次俩人在竹林里聊得太晚,被观主撞见了。观主气得吹胡子瞪眼,把宋华阳关了起来,还骂李商隐“败坏门风”,要把他赶出去。

李商隐跪在观主面前,求他别为难宋华阳,说“都是我的错,要罚就罚我”。观主根本不听,说“要么你走,要么她被送走,选一个”。

宋华阳知道后,偷偷给李商隐塞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好好考进士,别想我”。那天晚上,李商隐看着纸条哭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收拾东西走了。他没敢跟宋华阳告别,怕一看见她,就舍不得走。

后来他听说,宋华阳被送到了更远的道观,再也没了消息。他心里像被挖空了一块,却连哭都不敢大声哭——这段感情太“见不得光”,连跟朋友说都不行。

直到多年后,他写了句“偷桃窃药事难兼”,才偷偷提了这段往事。“偷桃”是说汉武帝偷西王母的桃,暗指他和宋华阳的“偷情”;“窃药”是说嫦娥偷灵药奔月,暗指宋华阳是道姑,像嫦娥一样“身不由己”。“事难兼”三个字,藏了多少无奈:他既想和宋华阳在一起,又想追求仕途,可最后,啥都没留住。

这段藏在道观里的爱,成了他一辈子的“慌”——慌当时没勇气,慌宋华阳后来过得好不好,更慌这段感情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就这么没了。

离开玉阳山后,李商隐去了洛阳,一边读书一边准备考进士。23岁那年,他遇到了柳枝,这段感情,成了他一辈子的“悔”。

柳枝是个商人家的女儿,活泼得像只小麻雀。那天李商隐跟朋友在湖边喝酒,随口念了写的诗,正好被路过的柳枝听见了。柳枝一下子就停住了脚步,拉着丫鬟的手说“这诗写得真好,我要见写诗人”。

没过多久,柳枝就真的找来了,大大方方地对李商隐说“我叫柳枝,我想跟你学写诗”。李商隐被她的直白逗笑了,也喜欢上了这个敢爱敢恨的姑娘。

柳枝不像宋华阳那样害羞,她会拉着李商隐去湖边看鸳鸯,说“你看它们多好,天天在一起”;会把戴的玉簪摘下来,塞给李商隐,说“这是我娘给我的,你拿着,等你考完试,就来娶我”。李商隐拿着玉簪,心里甜得发慌,赶紧点头说“我一定来”。

约定好的日子快到了,李商隐收拾好东西,准备去柳枝家提亲。他的朋友跟他开了个“恶作剧”玩笑——朋友知道柳枝喜欢李商隐,故意跟他说“柳枝家里嫌你穷,不想让她嫁给你,还说要把她许给别人”。

年轻的李商隐,没多想就信了。他觉得是个穷书生,确实配不上柳枝,心里又委屈又难过,当天就收拾东西离开了洛阳,连跟柳枝告别的勇气都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三章李商隐的三段心债(第2/2页)

直到后来,他在长安遇到了柳枝的丫鬟,才知道真相:柳枝那天一直在湖边等他,从早上等到天黑,手里还攥着给她做的香囊,最后哭着回了家。没过多久,柳枝的父母就逼着她嫁给了一个富商,柳枝嫁过去后,再也没笑过。

李商隐听完,手里的茶杯“啪”地掉在地上,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他掏出一直带在身上的玉簪,看着上面的花纹,想起柳枝当初的笑脸,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他怎么就信了朋友的话?怎么就不能去问柳枝一句?怎么就这么轻易地错过了?

后来他写了《柳枝五首》,其中一句“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满是悔恨。他再去洛阳的湖边,看到成双成对的鸳鸯,再也看不到那个拉着他看鸳鸯的姑娘了。他把那首诗读给湖边的人听,有人问他“这是写你自己吗?”,他摇摇头,说“写一个朋友的故事”——他连承认错过的勇气都没有。

这段湖边的情缘,成了他一辈子的“悔”——悔自己的懦弱,悔自己的轻信,更悔那支玉簪,再也没机会还给柳枝,也再也没机会跟她说一句“对不起”。

接连错过两段感情后,李商隐的日子更拧巴了,直到他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氏,才算尝到了点“暖”。

王氏是个温柔又懂事的姑娘。那时候李商隐已经考中进士,却因为卷进“牛李党争”,做个小官,工资少得可怜,还总被派到外地。王氏从没抱怨过,总是笑着说“没关系,咱们日子慢慢过”。

他被贬到桂林的时候,王氏在长安操持家务,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却总托人给他带爱吃的蜜饯——知道他爱吃甜的,怕他在外地吃不好。李商隐收到蜜饯,每次都舍不得吃,放得快坏了,才拿出来尝一口,嘴里甜,心里更甜。

他在外地当官,经常写信给王氏,信里说“等我回来,咱们就好好过日子,我陪你看长安的花”。王氏回信说“我等你,你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别太累”。有时候他写不出诗,就把王氏的信拿出来读,读着读着,灵感就来了——王氏成了他心里最安稳的依靠。

好日子没过几年,王氏就病了。那时候李商隐被贬在徐州,接到信的时候,王氏快不行了。他马不停蹄地往回赶,还是晚了——他到家的时候,王氏闭上了眼睛,手里还攥着给他缝了一半的衣服。

李商隐坐在王氏的床边,一动不动地看了一夜。他想起王氏给他做的蜜饯,想起王氏给他缝的衣服,想起王氏说“等你回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怎么都止不住。他想喊一声“娘子”,可再也没人答应了。

王氏走后,李商隐的诗里多了很多“暖”的细节,却满是痛。他写《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以前写这首诗,是盼着跟王氏团聚,一起在西窗下剪蜡烛,聊在巴山的日子;王氏走后,这首诗就成了再也实现不了的梦——西窗还在,蜡烛还在,那个跟他一起剪蜡烛的人,不在了。

他还写“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想起以前跟王氏一起早起,听着宫里的鸡叫声起床;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觉得王氏去的地方,比蓬山还远,再也见不到了。

这段婚姻,是他这辈子最暖的时光,却也成了最痛的回忆。王氏的蜜饯,再也没人送了;西窗下的蜡烛,再也没人跟他一起剪了;他心里的话,再也没人听了。

三段心债,一辈子的诗

李商隐这一辈子,三段感情,一段藏着不敢说的慌,一段带着来不及的悔,一段装着忘不掉的暖。

他不敢跟人说宋华阳,就把这份慌写进“偷桃窃药”里;他放不下对柳枝的悔,就把这份悔写进“湖上鸳鸯”里;他忘不了王氏的暖,就把这份暖写进“西窗烛”里。

有人说他的诗“难懂”,懂的人都知道,那些“难懂”的句子里,全是他没说出口的真心——对宋华阳的愧疚,对柳枝的遗憾,对王氏的思念。

晚年的李商隐,住在洛阳的一个小院子里,身体不好,家里也穷。他常常坐在窗前,手里拿着三样东西:一支玉簪(柳枝送的),一张旧纸条(宋华阳写的),一件没缝完的衣服(王氏做的)。他看着这些东西,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像个孩子一样。

他死的时候才46岁,很年轻,他把自己的三段心债,都写进了诗里,成了千年都解不开的“无题”。直到现在,还有人读着他的诗,想起藏在心里的慌、没说出口的悔、忘不掉的暖——原来不管过了多久,人心底的感情,都是一样的。

这大概就是李商隐的厉害:他没留住自己爱的人,却把“爱”本身,写成了永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