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四十九章寒门元稹:从冻饿少年到科举新贵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四十九章寒门元稹:从冻饿少年到科举新贵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四十九章寒门元稹:从冻饿少年到科举新贵(第1/2页)

今天聊的这位元稹,那个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情诗人,也是唐朝中期能在官场上闯出名堂的硬角色。这位后来能写出千古名句、还能在朝堂上说话有分量的人,早年的日子过得比能想到的“穷”还要苦十倍,连冬天能不能吃上热饭、能不能有件不冻人的衣服,都是未知数。

他的人生转折点,一个是靠母亲硬撑着教他读书,另一个是娶了个愿意跟他一起啃窝头的名门媳妇。我们看看这个没爹、没家底的“孤苦少年”,到底是怎么一步步熬成“科举新贵”的。

8岁丧父:寒冬里,娘的油灯是他唯一的光

元稹出生在公元779年,那会儿唐朝刚经历完安史之乱没多少年,到处都还透着股子破败劲儿。他家本来还算有点家底,爷爷当过官,父亲元宽也在外地做着小官,虽说不算大富大贵,但至少能让一家人吃饱穿暖,小元稹还能跟着私塾先生认认字,日子也算安稳。

可这安稳,在他8岁那年冬天碎了。

那天北风跟刀子似的刮着,家里的窗户纸破了好几个洞,冷风嗖嗖往里灌。小元稹裹着件打了补丁的薄棉袄,蹲在灶台边帮娘烧火,就听见外头有人慌慌张张跑进来,说他爹在外地病逝了。他娘郑氏手里的锅铲“当啷”一声掉在地上,眼泪瞬间就下来了——这可不是普通的亲人离世,对这个家来说,是天塌了。

没了爹的俸禄,家里很快就断了进项。先是把值钱点的家具当了,接着连给小元稹买笔墨的钱都没了,最后甚至到了冬天连烧炕的柴都不够的地步。有天晚上,小元稹冻得睡不着,缩在被窝里打哆嗦,就看见娘披着件更薄的衣服,坐在油灯下缝补他磨破的裤子。油灯芯子拨得细细的,光弱得只能照见娘的手——那双手本来应该是养尊处优的,现在却冻得又红又肿,指头上还缠着布条,是白天洗衣裳冻裂的。

“娘,别缝了,我不冷。”小元稹小声说。

郑氏摸了摸他的头,把油灯往他跟前挪了挪:“儿啊,冷点不怕,可不能断了读书。你爹走了,咱们家没靠山了,将来你想不受欺负、想让咱们娘俩过上好日子,只能靠读书考功名。”

从那天起,郑氏就成了小元稹的专属老师。没有课本,她就凭着自己小时候学的记忆,把《论语》《诗经》里的句子一句句写在废纸上——纸是她把旧书拆了、裁碎了拼的,墨是用灶灰和水调的;没有桌子,就把家里的旧木箱擦干净当书桌,小元稹坐着小板凳,娘就坐在旁边陪着,他背不下来的时候,娘不骂他,就一遍遍地念,念到他记住为止。

有次小元稹背“学而不思则罔”,背了好几遍都记混,急得直掉眼泪,说“娘我太笨了,不如去帮人放牛换点吃的”。郑氏把他搂在怀里,擦了擦他的眼泪:“咱元家的娃不笨,是娘教得慢。再坚持坚持,等你把书念好了,将来就能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名字。”

就这么熬着,别的孩子在外面玩泥巴、摸鱼虾的时候,小元稹在跟娘学认字;别的孩子能吃上白面馒头的时候,他跟着娘啃粟米饼子,就着咸菜下饭;冬天手冻得握不住笔,他就把双手放在嘴边哈气,哈暖了接着写。

日子苦归苦,但郑氏教他的不只是书本上的字,还有做人的骨气。有次邻居家的地主老爷见他读书认真,说“给我家当书童吧,管你吃穿,还能让你跟着先生学”,郑氏一口回绝了:“多谢老爷好意,但我儿读书是为了考功名、做正事,不是为了给人当差混口饭。”

就这么硬撑到15岁,元稹迎来了人生第一个大坎——考明经科。

别觉得“明经”不如“进士”风光,在当时,对寒门子弟来说,能考上明经已经是“登天”的事了。明经要背熟《礼记》《左传》这些厚厚的经书,还要会解读,多少人考了一辈子都考不上。元稹揣着娘连夜给他缝的布包,里面装着几个干饼子、两件旧衣服,独自往长安赶。

路上没钱住店,他就找破庙将就;渴了就喝路边的井水;有次遇到大雨,布包被淋湿了,里面的经书也湿了,他就把书摊在石头上晾,蹲在旁边守着,生怕风把书页吹跑。到了长安考场,看着那些穿着绸缎、前呼后拥的富家子弟,元稹攥紧了手里的旧笔,心里有一个念头:“娘还在等我,我不能输。”

放榜那天,他挤在人群里,从头往后找,找了三遍都没看见自己的名字,心都凉了。就在他准备转身走的时候,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兄弟,看最后一排,元微之(元稹的字),考上了!”

他赶紧挤过去,果然在最后一排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他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15岁,别的孩子还在依赖爹娘,他已经靠着娘的教导和自己的苦读,成了“明经及第”,虽说只是个起点,但至少,他让娘的油灯没白熬。

考上明经后,元稹没敢懈怠。21岁那年,他得到了一个去河中府(现在的山西永济)当小官的机会——虽然只是个负责文书的小吏,但对他来说,是真正踏入仕途的第一步。他揣着俸禄,第一时间寄回家里,给娘写了封信:“娘,儿子能挣钱了,您不用再缝补到半夜了。”

24岁娶名门女:她拔金钗换酒,陪他从破屋到出头

在河中府的日子,元稹一边干活,一边没停过写诗文。他的诗写得实在好,不光在当地传开了,连长安城里的大官都听说了。其中一个,就是太子少保韦夏卿。

韦夏卿是什么人?那是正儿八经的名门望族,官至太子少保,相当于太子的老师,家里有钱有势,女儿韦丛更是从小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按当时的“门当户对”,韦丛嫁的应该是同样出身名门的公子,怎么也轮不到元稹这个没爹、没背景、还在外地当小官的寒门子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九章寒门元稹:从冻饿少年到科举新贵(第2/2页)

韦夏卿偏不按常理出牌。他听说元稹的才华后,专门让人把元稹的诗文找来读,越读越觉得这小伙子不一般——诗里有股子不服输的劲,还有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不像那些只会写风花雪月的富家子弟。后来他又找机会见了元稹一面,聊了聊学问,又问了问他家里的情况,知道他8岁丧父、靠母亲教出来,更是佩服:“这么苦还能这么上进,将来必成大器。”

没过多久,韦夏卿就托人给元稹带话:“我想把女儿韦丛许配给你,你愿意吗?”

元稹当时都懵了——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穷书生,能被韦家看上。他还问来人:“大人是不是弄错了?我家徒四壁,怕是委屈了韦小姐。”

来人笑着说:“我家老爷说了,他看的是你的人,不是你的家当。韦小姐也说了,愿意跟你一起过日子。”

就这样,24岁的元稹,娶了20岁的韦丛。婚礼办得很简单,没有大摆宴席,就是韦家送了些嫁妆,元稹租了个小院子,把娘接过来,就算成了家。

新婚之夜,元稹看着穿着嫁衣的韦丛,心里又感动又愧疚:“委屈你了,跟着我住这么小的房子,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韦丛笑着帮他整理了一下衣领:“房子小没关系,只要咱们好好过日子就行。我爹说你是个有本事的人,我信他,也信你。”

这话可不是客套话,韦丛是真的甘心跟着元稹过苦日子。

那会儿元稹的俸禄不多,家里常常捉襟见肘。有年冬天,元稹要去长安见朋友,可翻遍了箱子,都没一件像样的厚衣服——之前的旧棉袄已经磨得薄了,根本挡不住长安的寒风。韦丛看在眼里,没说话,转身进了里屋,过了一会儿,手里拿着一件半新的棉袄出来:“你穿这个去吧,这是我以前的衣服,改了改,应该合身。”

元稹摸了摸棉袄,里面的棉絮很厚实,知道这是韦丛自己最暖和的一件衣服,眼眶一下子就热了:“那你穿什么?”

“我在家不用出门,穿旧的就行。”韦丛说得轻描淡写,可元稹知道,家里的旧衣服根本不保暖。

还有一次,元稹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几个人想喝点酒,可元稹摸了摸口袋,连买酒的钱都没有,尴尬得脸都红了。韦丛看出来了,偷偷拉了拉元稹的衣角,然后转身进了里屋,过了一会儿,手里拿着几串铜钱出来:“你们去买酒吧,我这儿还有点钱。”

后来元稹才知道,那几串铜钱,是韦丛把自己唯一的一支金钗当了换的——那金钗是她出嫁时娘给的陪嫁,也是她身上最值钱的东西。

元稹后来在《遣悲怀三首》里写“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写的就是这些事。每次想起这些,他都觉得,自己何德何能,能娶到这样的媳妇。

韦丛不光在生活上陪着他,还在精神上支持他。那会儿元稹在仕途上遇到坎,有时候回家会唉声叹气,说“官场太难,不如回家写诗算了”。韦丛就会给他端杯热茶,坐在他旁边说:“我知道你难,但你从小吃了那么多苦都没放弃,现在怎么能放弃呢?再坚持坚持,总会好的。”

有一次,元稹因为替百姓说话,得罪了上司,被刁难了好几天,回家后情绪很低落,连饭都没吃。韦丛没劝他,而是做了他最爱吃的粟米粥,然后把他之前写的诗文拿出来,一篇篇读给他听:“你看,你写‘愿陛下兮寿万岁,微臣兮乐未央’,是想为朝廷做事;你写‘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是心疼百姓。这样的你,怎么能因为一点难就退缩呢?”

元稹听着听着,心里的委屈和沮丧就散了——是啊,他不是为了自己当官,是为了娘,为了韦丛,更是为了那些像他小时候一样苦的百姓。

有了韦丛这个后盾,元稹更有干劲了。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继续写诗文,名气越来越大,后来还考上了进士科(之前考的明经,进士科更难,也更受重视),真正成了“科举新贵”,仕途也一步步往上走,从河中府的小吏,做到了监察御史,再后来还成了宰相级别的官员。

可惜的是,韦丛没能陪他走到最后——在他们结婚七年之后,韦丛因为操劳过度,加上身体不好,病逝了,年仅27岁。韦丛走后,元稹伤心欲绝,写下了《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等一系列悼亡诗,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了千古流传的深情名句。

后来有人说,元稹是靠韦家才发家的,只有元稹知道,韦家给的是机会,而韦丛给的,是让他能在寒门逆袭路上,一直有勇气走下去的温暖和支撑。

寒门崛起,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回望元稹的早年岁月,从8岁丧父、家徒四壁,到15岁明经及第、21岁入仕,再到24岁娶韦丛、一步步成为科举新贵,他的“逆袭”从来不是偶然。

是母亲郑氏在寒冬里拨亮的那盏油灯,教会他“读书能改变命运”;是韦丛在破屋里拔下的那支金钗,让他知道“有人愿意陪他共苦”。这两个女人,一个给了他“站起来”的底气,一个给了他“走下去”的勇气。

常说“寒门难出贵子”,元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寒门难,但不是不能。难的是在冻饿交加时还能坚持读书,难的是在一无所有时还能守住骨气,更难的是在逆袭路上,能遇到愿意陪你一起扛的人。

而元稹最难得的是,他没辜负这份坚持,也没辜负那些人的成全——他靠读书走出了寒门,靠本事在仕途上站稳了脚跟,更用一生的深情,记住了那个陪他从破屋到出头的韦丛。

这大概就是“寒门崛起”最动人的地方:不是最后有多风光,而是在最苦的时候,有人陪你熬,有人信你能行,而你,也没让他们失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