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五十章 元稹的宦海沉浮曾坐三个月的宰相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五十章 元稹的宦海沉浮曾坐三个月的宰相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五十章元稹的宦海沉浮曾坐三个月的宰相(第1/2页)

上回聊到元稹靠着娘的教导和媳妇韦丛的支持,从寒门少年熬成了科举新贵,还在河中府攒下了不错的名声。按说这时候该顺风顺水了吧?谁能想到,官场这潭水,比他小时候过的寒冬还冷——你想办实事,就有人给你使绊子;你敢骂贪官,就有人把你往死里整。他这辈子,一会儿站在朝堂上想大展拳脚,一会儿又被一脚踹到偏远地方喝西北风,理想和挫折就跟翻烧饼似的,没停过。

今天就聊聊元稹在宦海里到底栽了多少跟头,他那些“为百姓做事”的理想,又是怎么被现实砸得稀碎的。

监察御史:拿着“尚方宝剑”,偏要捅权贵的“马蜂窝”

元稹21岁入仕,之后凭着诗文和政绩一路往上爬,到35岁那年,终于熬到了个硬气的官——监察御史。

你可别小瞧这官,虽说品级不算顶高,但权力不小,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干部,专门查官员的贪腐、违法乱纪。朝廷给这官的定位就是“敢说话、敢较真”,元稹一看,这不正好合他的脾气?他打小就见够了底层百姓的苦,知道很多时候都是贪官污吏在作祟,现在手里有了“尚方宝剑”,他就一门心思要“替天行道”。

刚上任没俩月,他就盯上了一个硬茬——河南尹房式。这房式可不是普通官员,他是当朝宰相的亲戚,在河南地界上横行霸道惯了:强占百姓的田地,把官府的仓库当成自己家的钱袋子,连下属给他提意见,都被他随便安个罪名贬走了。当地百姓敢怒不敢言,之前的御史要么收了好处装瞎,要么怕得罪宰相不敢管。

元稹偏不信这个邪。他刚到河南,就有人偷偷给他递消息,说房式最近又强占了城郊的十亩良田,还把田主打得半死。元稹听完,没跟任何人打招呼,带着两个随从就去了城郊——不是去办公室听汇报,是直接蹲在田埂上找百姓问话,又去看了被打伤的田主,还悄悄翻了房式手下掌管的粮仓账本。

这一查,还真查出了大问题:账本上写的“粮仓存粮五千石”,实际去盘点,连两千石都不到,剩下的全被房式倒卖了,钱进了自己腰包。元稹把证据一收,当场就写了弹劾奏折,快马加鞭送回长安。

房式听说这事,一开始根本没当回事:“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还想扳倒我?”他一边给宰相亲戚送信求救,一边派人给元稹送金银珠宝,想让他“高抬贵手”。结果元稹把珠宝原封不动退了回去,还加了句狠话:“你要是把贪的钱还回去,给百姓赔罪,我还能让你少受点罚;要是继续硬撑,我连你之前干的烂事一起捅出去!”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宰相收到房式的信,气得拍了桌子,当即就在皇帝面前说元稹的坏话:“元稹年轻气盛,不懂官场规矩,就会小题大做,扰乱地方!”其他跟房式有关系的官员也跟着附和,你一言我一语,把元稹说得跟“搅屎棍”似的。

唐宪宗本来还觉得元稹敢做事是好事,可架不住一群高官天天在耳边念叨,最后也松了口:“既然这么多人说他不妥,那就把他调走吧,别在河南惹麻烦了。”

就这么着,元稹刚当监察御史没半年,就被一脚踹到了江陵(现在的湖北荆州),当了个没啥实权的“士曹参军”——说白了,就是管管地方上的杂事,比如驿站、仓库,跟之前查贪官的“纪检委干部”比,简直是从天上掉到地下。

被贬到江陵的头一年,元稹过得那叫一个憋屈。江陵气候潮湿,他本来就有旧疾,到这儿没多久就病倒了,天天躺在床上喝苦药,连门都很少出。身边没了熟悉的朋友,手下没了能使唤的人,他有时候看着窗外的雨,就想起在长安当御史的日子,心里又气又委屈:“我没做错什么啊,为啥偏偏是我被贬?”

更让他崩溃的是,没过多久,他收到了一个坏消息——好朋友白居易也被贬了,贬到江州当司马。

白居易跟他是同科进士,俩人脾气相投,都想为百姓做事,平时没事就一起喝酒写诗,被人称为“元白”。元稹收到消息那天,正发着高烧,躺在床上昏昏欲睡,随从把信递到他手里,他睁开眼一看“白居易授江州司马”几个字,噌的一下就从床上坐了起来——病得快死的人,突然跟打了鸡血似的,手里的药碗“哐当”掉在地上,药汁洒了一地。

他盯着信,手都在抖,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怎么连你也被贬了?咱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后来他把这份震惊和愤懑写进了诗里,就是那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你看这诗里的劲儿,不是简单的担心朋友,是俩人心心相印的理想,一起被现实打碎的疼。

在江陵的几年,元稹没少写这样的诗,字里行间全是不甘。但他也没彻底消沉,该管的事还是管,比如当地驿站克扣过往官员的粮草,他就重新制定规矩;百姓交赋税被小吏刁难,他就亲自去乡下核查。有人劝他:“你都被贬了,别这么较真了,免得再惹麻烦。”他却摇摇头:“我当一天官,就得干一天正事,不然对不起这身官服。”

三个月宰相:从云端跌落地,党争是把杀人刀

被贬来贬去的日子,元稹一过就是十几年。从江陵到通州,再到虢州,他就像个被朝廷随便扔的“皮球”,哪里偏僻就往哪里去。但他没放弃写诗,也没放弃跟白居易等人书信往来,聊的还是“怎么能让朝廷变好,怎么能让百姓过好日子”。

没想到,转机还真就来了。

公元821年,唐穆宗即位。唐穆宗当太子的时候就喜欢读元稹的诗,觉得他是个有才华的人;加上当时宦官势力不小,宦官们也想找个“听话又有名气”的官员当宰相,好控制朝政,思来想去,就盯上了元稹——毕竟他被贬多年,没什么太强的后台,看起来容易拿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章元稹的宦海沉浮曾坐三个月的宰相(第2/2页)

就这么着,53岁的元稹,从虢州长史被召回长安,直接被任命为宰相。

接到任命那天,元稹都不敢信。他穿着朝廷送来的紫袍(宰相级别的官服),站在镜子前,看着里面那个头发都有点白了的自己,眼圈一下子就红了——熬了这么多年,从15岁考中明经,到53岁当上宰相,他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

第一次以宰相身份上朝的时候,他站在朝堂的前排,看着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文武百官的眼神,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终于能做大事了,之前的苦没白熬!”

他上任后,还真干了几件实事:比如改革税收制度,减少百姓的苛捐杂税;比如整顿驿站,不让官员再随便滥用驿站的人力物力;甚至还想跟周边的部落搞好关系,减少边境的战乱。那阵子,他天天忙到半夜,回到家累得倒头就睡,可脸上却带着笑——他觉得,自己的理想终于要实现了。

可他忘了,官场里最可怕的不是贪官,是党争——当时朝廷里分成两派,一派叫“牛党”,以牛僧孺为首;一派叫“李党”,以李德裕为首。这两派跟仇人似的,你支持的我就反对,你提拔的人我就打压,不管对错,只看派系。

元稹刚当上宰相,就成了两派都想拉拢又都想打压的对象。牛党想让他站到自己这边,李党也派人来跟他套近乎,元稹偏偏不想掺和这些——他想干实事,不想搞派系斗争。可在党争的漩涡里,“不想掺和”就是最大的错。

没过多久,李党就先动手了。他们找了个借口,说元稹当年在通州的时候,跟一个地方官有过节,还写过诗讽刺人家,现在当了宰相,肯定会公报私仇。紧接着,牛党也跟着起哄,说元稹是靠宦官当上宰相的,根本没资格坐在这个位置上。

奏折一封接一封地递到唐穆宗面前,全是弹劾元稹的。唐穆宗一开始还想护着他,可架不住两派官员天天闹,甚至有人在朝堂上跟元稹吵了起来,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宦官们一看元稹这么快就成了众矢之的,觉得他“不好控制”,也慢慢撤了对他的支持。

唐穆宗本来就没什么主见,被这么一闹,也烦了:“既然这么多人反对,那你就别当宰相了。”

就这样,元稹的宰相生涯,维持了三个月。

被罢相那天,元稹还是穿着那件紫袍,走出宰相办公室的时候,天正在下雨。他没打伞,就那么淋着雨走,雨水顺着头发流到脸上,分不清是雨还是泪。他想起三个月前刚上任时的意气风发,想起自己想干的那些实事,现在全成了泡影——不是他没能力,是这官场根本不给你干实事的机会。

罢相后,他又开始了被贬的日子。这次是被调到同州(现在的陕西大荔)当刺史,后来又被调到武昌当节度使。官职看着不算小,但都是远离长安的地方官,再也没机会回到权力中心。

到武昌的时候,元稹55岁了,身体越来越差,哮喘、头痛的毛病经常犯。他还是没闲着,到了武昌就整顿军队,修复城墙,还减免了当地百姓的赋税。有手下劝他:“大人,您都这岁数了,别这么拼命了,好好养身体吧。”

元稹笑了笑,咳嗽了几声:“我这辈子,要么在被贬的路上,要么在想做事的路上,现在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吧,万一哪天走了,也没遗憾。”

公元831年,元稹在武昌节度使任上病逝,享年57岁。临终前,他让手下把写的诗稿整理好,还特意嘱咐:“把我跟白居易的书信也收在一起,将来一起烧掉,免得给后人添麻烦。”

他走的时候,身边没有多少亲人,只有几个手下和幕僚。消息传到长安,白居易哭得不行,写了首《哭微之》:“今在岂有相逢日,未死应无暂忘时。”——这辈子,他们再也见不到了;只要还活着,就永远不会忘了对方。

宦海一场空,却留下了不朽的诗

元稹的政治生涯,说起来挺“惨”的:想当清官,被贬;想当能臣,被罢;一辈子都在跟贪官斗、跟党争斗,最后却啥也没斗过,连死都死在了远离家乡的地方。

有人说他“傻”,不懂官场规矩,不会站队,不然也不会落得这么个下场;也有人说他“倔”,都被贬了那么多次,还不改那认死理的脾气,非要跟现实硬碰硬。

只有他知道,他不是傻,也不是倔,是心里那点“理想”没灭。从8岁跟着娘读书开始,他就想“靠读书改变命运,靠当官为民做事”,这份理想,陪着他熬过了寒门的苦,陪着他扛过了贬谪的难,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放下。

他在宦海里浮浮沉沉一辈子,没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政绩,却留下了上千首诗。那些诗里,有他对韦丛的深情,有他对白居易的友情,更有他对百姓的同情、对官场的愤懑、对理想的执着。

比如他写“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是心疼百姓的苦;他写“垂死病中惊坐起”,是不甘理想的碎;他写“曾经沧海难为水”,是难忘一生的情。这些诗,比他的官职更长久,比他的宦海沉浮更动人。

有时候想想,元稹这辈子,算不算“失败”?从官场角度看,好像是——没当多久宰相,没干成多少实事,一直在被贬。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没输——他守住了初心,没跟贪官同流合污,没在党争里迷失自己,还留下了这么多能让人记住的诗。

就像他写的: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他就像秋天的菊花,在寒风里开得倔强,哪怕最后谢了,也留下了一身傲骨,让后人记住了这个在宦海里挣扎过、理想过、也遗憾过的元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