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七十二章 白居易归隐:活成最从容的样子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七十二章 白居易归隐:活成最从容的样子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七十二章白居易归隐:活成最从容的样子(第1/2页)

谁能想到,那个年轻时敢跟皇帝叫板、在江南挽裤腿治水的白居易,老了会变成洛阳城里一个爱喝酒、爱写诗、爱跟老朋友唠嗑的“老顽童”?

58岁那年,他拖着一身官场疲惫退居洛阳,没再管朝堂的是非,也没再想“兼济天下”的大事,反而把日子过成了诗——修香山寺给百姓遮风挡雨,拉着七个老头组“九老会”喝酒唱和,跟刘禹锡对着龙门石窟互赠诗句,连“绿蚁新醅酒”这样的家常事,都能写出让人暖到心里的味道。

他晚年的诗里没有了当年的锋芒,却多了份看透世事的从容;没有了“天涯沦落人”的委屈,却多了份“半江瑟瑟半江红”的通透。

58岁辞官:折腾大半辈子,终于想为自己活几天

公元832年,长安城里的春风还没吹透,58岁的白居易就递了辞职信。那会儿他官至刑部侍郎,正三品,放在现在是副部长级别的官,多少人熬一辈子都够不着,可他却铁了心要走。

身边人都劝他:“白大人,再熬几年就能安享晚年了,现在走多可惜啊!”白居易却笑着摇头:“我这辈子,从长安谏官到江州司马,再到杭州、苏州治水,折腾了大半辈子,现在身子骨不行了,眼睛也花了,再占着官位不干活,对不起朝廷,也对不起自己。”

其实他辞官,不只是因为身体——早年被贬江州的委屈,朝堂上没完没了的党争,还有江南治水时见过的百姓苦,磨掉了他对官场的执念。他在给刘禹锡的信里写:“以前总想着要干大事,要帮天下人,现在才明白,人这一辈子,能把自己的日子过明白,能让身边人开心,就够了。”

辞官那天,他没惊动任何人,只跟几个老部下简单告了别,就带着家人悄悄离开了长安。马车驶出城门时,他回头看了一眼那座待了半辈子的城,没有不舍,反而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再天天看官员的脸色,不用再写那些要斟酌半天的奏折,不用再为了百姓的事跟人争得面红耳赤。

到了洛阳,他没选繁华的市中心,反而在城南买了个小院子。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门口种了两棵老槐树,夏天能遮阴凉;院子里开辟了一小块菜地,种着茄子、黄瓜、西红柿;堂屋摆着一张旧木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他自己写的诗稿;后院还有个小酒窖,专门用来存自己酿的米酒。

刚住下没几天,邻居就发现,这个新来的“白侍郎”跟别的大官不一样——他不摆架子,早上会跟卖豆腐的打招呼,下午会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跟老太太唠嗑,晚上还会提着水桶去浇菜。有次邻居家的孩子没纸写字,他还把没用完的宣纸送过去,笑着说:“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对百姓有用的人。”

有人问他:“您以前当那么大的官,现在***这些杂活,不觉得委屈吗?”白居易在菜地里,摘了根黄瓜擦了擦就咬,说:“委屈啥?我小时候在符离,连饭都吃不饱,现在能有个院子,能种点菜,能喝上酒,已经很满足了。”

他的洛阳日子,就从这样的“烟火气”里开始了——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只有柴米油盐的踏实;没有要操心的大事,只有诗酒花茶的闲适。

修香山寺:散尽家财,给百姓造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白居易在洛阳住了没半年,就盯上了城外的香山。香山在龙门石窟旁边,山上有座老寺庙,叫香山寺,年久失修,屋顶漏雨,佛像也破了,百姓想烧香祈福都没个正经地方。

有天他跟朋友去香山爬山,看到寺庙的破样子,心里不是滋味。守庙的老和尚叹着气说:“白大人,不是我们不想修,是没钱啊!以前还有人捐点钱,现在没人管了,这庙眼看就要塌了。”

白居易摸了摸漏雨的屋顶,又看了看破破烂烂的佛像,当下就拍了板:“这庙我来修!钱不够我来凑,一定给百姓造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老和尚以为他只是说说,没当回事,没想到第二天,白居易就带着工匠来了。他把辞官后攒的钱全拿了出来,还不够,就把珍藏多年的字画、藏书都卖了,甚至把妻子的首饰都当了——有人劝他:“您这是何苦?把家底都掏空了,将来日子过紧了怎么办?”

白居易却不在乎:“钱没了可以再挣,字画没了可以再写,这庙要是塌了,百姓就没地方祈福了。我这辈子帮百姓做的事不多,这点小事总得办好。”

修庙的日子里,白居易天天往香山跑,不是监工,是帮忙——工匠们缺工具,他就去城里买;工匠们饿了,他就让人送馒头;屋顶的瓦片不够,他就跟附近的百姓商量,让大家帮忙找旧瓦片。百姓们知道他是为了大家修庙,都主动来帮忙,有的送木料,有的送粮食,有的甚至跟着工匠一起干活。

有个老农拉着白居易的手说:“白大人,您在杭州修堤、在苏州挖河,我们都听说了,现在又帮我们修庙,您真是个好人啊!”白居易笑着说:“我不是什么好人,就是想给大家做点实事。”

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香山寺修好了。新修的寺庙有三间大殿,屋顶盖着新瓦片,再也不漏雨了;佛像重新刷了金,看起来金灿灿的;院子里还种了松树和柏树,显得特别庄重。寺庙修好那天,百姓们都来烧香,有的还带着供品,热闹得像过年一样。

白居易没把寺庙当成“私人财产”,反而跟老和尚说:“这庙是给百姓修的,以后不管是谁,来烧香都不用给钱,要是有穷人来讨饭,你们也得给口饭吃。”老和尚点点头,说:“您放心,我一定照做。”

后来,白居易干脆在香山寺旁边盖了间小屋,经常住在那里。早上,他跟着老和尚一起念经;上午,他在寺里的书房写写诗;下午,他跟来烧香的百姓聊天,听他们讲家里的事;晚上,他就坐在院子里,看着月亮喝几杯酒。

他还把诗稿整理好,刻在香山寺的石头上,叫《香山寺诗集》。有人问他:“您为啥要把诗刻在石头上?”他说:“我老了,说不定哪天就走了,把诗刻在这里,将来百姓来烧香的时候,能读读我的诗,知道我曾经来过,也算是没白活一辈子。”

九老会:八个老头一台戏,把酒言欢忘官场

香山寺修好后,白居易没闲着,觉得光自己喝酒写诗太无聊,就想找些老朋友一起热闹热闹。他想起洛阳城里还有几个跟自己一样退休的老头,都是当年在官场摸爬滚打过来的,现在都闲在家里,于是就挨个上门邀请,组了个“九老会”。

“九老会”的成员有八个老头(加上白居易一共九个):有曾经当过宰相的胡杲,有当过刑部尚书的吉皎,有当过刺史的郑据,还有几个退休的文人。这些老头最小的74岁,最大的89岁,都是经历过风浪的人,凑在一起,没有官场的客套,只有老伙计的亲近。

他们第一次聚会是在白居易的小院子里,那天正好是冬天,下着小雪。白居易提前酿好了米酒,炖了羊肉,还炒了几个小菜,摆在堂屋的旧木桌上。八个老头一进门,就围着桌子坐下来,不用人劝,拿起酒杯就喝,拿起筷子就吃,跟自家兄弟一样。

胡杲老爷子喝多了,拍着桌子说:“想当年我在长安当宰相,也跟白居易一样,敢跟皇帝提意见,后来还是被贬了!现在想想,那些破事算啥?不如跟老伙计们喝喝酒、写写诗痛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十二章白居易归隐:活成最从容的样子(第2/2页)

白居易笑着递给他一杯酒:“老哥哥,现在不提那些烦心事,当下只管喝酒!你看我这新酿的米酒,甜得很,多喝点。”

吉皎老爷子也跟着说:“我以前在苏州当刺史,还跟白居易一起挖过河呢!那时候他挽着裤腿,踩着泥巴,跟民工一样干活,我就知道他是个实在人。”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起年轻时的事,有笑有泪——聊起被贬的委屈,有人抹眼泪;聊起帮百姓做事的开心,有人拍桌子;聊起现在的闲适日子,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

从那以后,“九老会”每个月都聚会一次,有时候在白居易的院子里,有时候在香山寺,有时候还会一起去龙门石窟爬山。春天,他们一起去看牡丹花,在花丛里写诗;夏天,他们一起去伊河边钓鱼,在树荫下喝酒;秋天,他们一起去山上摘野果,在秋风里聊天;冬天,他们一起围着火炉,听着雪声唠嗑。

有次他们去龙门石窟,看着那些佛像,白居易说:“这些佛像在这里待了几百年,见过多少朝代的兴废,咱们这点官场沉浮,算得了什么?”胡杲老爷子点点头:“是啊,人这一辈子,就像这佛像前的香烛,烧完了就没了,不如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他们还把聚会时写的诗整理起来,编成了一本《九老会诗》,刻在石碑上,立在香山寺里。现在去香山寺,还能看到这块石碑,上面的诗虽然简单,却满是老伙计们的真情实感。

“九老会”的日子,让白居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不用再管朝堂的事,不用再为百姓的苦发愁,只需要跟老朋友们一起,把酒言欢,写诗取乐。他在诗里写:“九老相顾成一笑,百年谁肯负光阴?”——九个老头互相看着笑,一辈子谁愿意辜负好时光呢?

诗里的哲思:从“绿蚁新醅酒”到“半江瑟瑟半江红”

晚年的白居易,诗风彻底变了——没有了《卖炭翁》的锋芒,没有了《琵琶行》的委屈,只有返璞归真的闲适和通透。他的诗里全是洛阳的日常:新酿的米酒,红泥小火炉,傍晚的江水,秋天的枫叶,还有跟老朋友的聚会。可就是这些日常,藏着他最深刻的生命哲思。

先说说《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诗太家常了,就像邻居大爷在喊你喝酒。“绿蚁新醅酒”是刚酿好的米酒,上面浮着一层绿色的泡沫,看着就新鲜;“红泥小火炉”是用红泥做的小炉子,烧着炭火,暖乎乎的;“晚来天欲雪”是傍晚要下雪了,外面冷冷的;“能饮一杯无”是问朋友“能来喝一杯吗?”。

别觉得这只是首喝酒的诗——外面天寒地冻,屋里却有暖炉和热酒,这种“冷”与“暖”的对比,藏着白居易对生活的热爱。他经历了官场的冷,经历了贬谪的苦,现在终于找到生活的暖——一杯热酒,一个朋友,一个暖炉,就足够了。这不是消极避世,是懂得珍惜眼前的美好。

刘禹锡是他最好的朋友,俩人都经历过贬谪,晚年在洛阳重逢,感情更深。有次刘禹锡来他家喝酒,外面下着雪,白居易就写了这首《问刘十九》,刘禹锡看了,立马回了首诗: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夕思归不得归,愁羡浮云漫空灭。”

白居易看了,笑着说:“老伙计,别愁了,有酒喝就够了!”

再说说《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写的是傍晚的江水,藏着白居易对生命的感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夕阳照在江面上,一半江水是青绿色的,一半是红色的,不是全红,也不是全绿,就像人生,有起有伏,有好有坏,没有完美的。

白居易晚年身体不好,眼睛花了,耳朵也有点背,可他没抱怨,反而觉得这种“不完美”挺好。他在给朋友的信里写:“我现在看东西模糊,可看夕阳反而觉得更美;耳朵听不清,听风声反而觉得更静。人生就像这江水,半红半绿才有意思,要是全红了,反而单调。”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九月初三的晚上,露水像珍珠一样,月亮像弓一样,都是小小的、不完美的,正是这种不完美,才显得可爱。白居易想说的是:人生不用追求轰轰烈烈,平平淡淡、不完美的日子,也很美好。

他晚年的诗里,全是这样的通透。比如《食后》: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吃完饭后睡一觉,起来喝两杯茶,抬头看看太阳,已经偏西了。快乐的人觉得日子过得快,忧愁的人觉得日子过得慢,只有无忧无虑的人,不管日子长短,都能好好过。

这种“不管日子长短,都能好好过”的态度,就是白居易晚年的生命哲思——他不再追求“兼济天下”的大理想,也不再纠结“独善其身”的小日子,而是把两者融合在一起:虽然归隐了,可还是会帮百姓修庙、施粥;虽然过着闲适的日子,还是会写些反映生活的诗。他终于明白,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从容自在。

最后的时光:把日子过成诗,笑着离开

公元846年,白居易75岁,身体越来越差,连下床都困难了。可他还是没闲着,每天早上,让家人把他扶到院子里,看看自己种的菜;上午,让家人读自己的诗给他听;下午,让家人扶他去香山寺,看看自己修的庙;晚上,还会喝一小杯米酒,跟家人聊聊天。

刘禹锡来看他的时候,他说不出太多话了,拉着刘禹锡的手,指了指墙上的《九老会诗》,又指了指窗外的夕阳。刘禹锡知道他的意思,点点头,说:“老伙计,你放心,你的诗会一直传下去,咱们的‘九老会’,我也会记一辈子。”

白居易笑了笑,闭上眼睛,慢慢松开了手。他走的时候,脸上带着笑容,没有遗憾——他这辈子,当过谏官,治过水,修过庙,写过诗,帮过百姓,也享受过闲适的日子,该做的事都做了,该见的人都见了,值了。

他死后,百姓们都来送他,有的哭着说:“白大人,您走了,我们再也没人帮我们修庙、施粥了。”有的拿着他写的诗,说:“白大人的诗,我们会一直读下去,永远不会忘。”

朝廷追赠他为尚书右仆射,还把他葬在香山寺旁边,让他永远陪着修的庙,陪着洛阳的百姓。

现在去洛阳香山寺,还能看到白居易的墓,墓前有块石碑,上面刻着他的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来往的游客看到这首诗,都会停下脚步,读一读,仿佛能看到那个58岁归隐洛阳的老头,正坐在暖炉旁,笑着问朋友:“能来喝一杯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