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七十一章 江南治水:白居易“兼济天下”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七十一章 江南治水:白居易“兼济天下”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七十一章江南治水:白居易“兼济天下”(第1/2页)

谁能想到,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诗人,离开江州后居然变了个样——不再是茅屋里愁眉苦脸的贬官,而是挽着裤腿、踩着泥巴,在杭州西湖修堤、在苏州挖河的“治水官”。

白居易在江南的那几年,没写多少骂贪官的讽喻诗,却用一双手、一条堤、一条河,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决了喝水、种地、运货的大难题。

他在杭州修的白堤,不是现在仅供游人拍照的景观,是能挡水、能灌溉的“救命堤”;他在苏州挖的七里山塘河,不是仅供画舫穿梭的美景,是能让百姓运粮、浇地的“民生河”。

更难得的是,他把治水时看到的江南春景,写进了《钱塘湖春行》,那句“乱花渐欲迷人眼”里,藏的不只是风景,还有百姓日子变好的欢喜。

杭州的难题:西湖水要么涝死、要么旱死,百姓愁得睡不着

离开江州后,白居易去忠州当了两年刺史,公元822年,他被调到杭州当刺史。刚到杭州那天,他没去刺史府歇着,而是带着随从绕着西湖转了一圈——这一转,他就发现了杭州百姓最大的愁:西湖的水“不听话”。

杭州这地方,靠西湖吃饭:天旱的时候,百姓要靠西湖水浇地;天涝的时候,西湖水又会漫出来,淹了田地和房子。可当时的西湖,没有像样的堤坝,也没有合理的放水办法——天旱时,湖里的水被附近的豪强偷偷截走浇自己的田,老百姓的田干得裂口子;天涝时,没人管排水,水漫出来,稻子全淹了,百姓蹲在田埂上哭泣。

白居易找了几个老农聊天,老农叹气道:“白大人,您不知道,去年夏天天旱,西湖水快干了,我们天天去湖里挑水,路远不说,水还浑得很,挑回来得澄半天才能用。好不容易盼来下雨,水又多了,把我家两亩稻子全淹了,一年的收成就这么没了。”

还有个卖鱼的渔民说:“西湖没堤坝,风大的时候,船都容易翻。上个月邻居家的船翻了,鱼全跑了,人差点淹死,现在还在家养伤呢。”

白居易听着这些话,心里不是滋味——他在长安当谏官时,总想着帮天下百姓,到了杭州才知道,百姓的苦不是写诗就能解决的,得实实在在修点东西、办点事。他当下就拍板:“我来杭州,别的先不管,先把西湖的水管好,让大家能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

修堤治水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首先得有钱——修堤需要石头、木头、人工,这些都得花钱,杭州官府的库里没多少钱。白居易就把俸禄拿出来一部分,又找城里的商户募捐:“各位老板,西湖水好了,百姓能种地,能养鱼,你们的生意也能好起来,这是双赢的事,大家帮帮忙。”

商户们一开始不乐意,觉得这是“官府的事,跟我们没关系”。白居易就天天上门,跟他们算细账:“去年天旱,米价涨了一倍,你们卖布、卖酒的,生意是不是也不好做?要是西湖水好了,米价降下来,百姓有钱了,自然会买你们的东西。”慢慢的,有商户被说动了,开始出钱出物。

钱的问题解决了,又有新难题:修在哪?怎么修?白居易没听手下官员的“拍脑袋建议”,而是亲自带着人,沿着西湖边跑了十几天,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来,手里拿着地图,在上面画满了记号。他发现西湖西北边的堤坝最破,经常漏水,而且这里是百姓田地最集中的地方,把这里的堤修好,能浇最多的地。

确定了位置,他又琢磨怎么修:堤不能太高,太高了天涝时水排不出去;也不能太矮,太矮了天旱时挡不住水。他还在堤上修了几个水闸,天旱时把水闸关上,存住水;天涝时把水闸打开,排掉水。这样一来,西湖的水就“听话”了。

白堤的诞生:不是景观是“救命堤”,百姓跟着一起干

公元823年春天,西湖边热闹了起来——修堤的工程开工了。白居易每天都去工地,不是去当“监工”,是去跟民工一起干活:他帮着搬石头,虽然搬不动太大的,就搬小石子;他帮着和泥,手上全是泥点子,跟民工没两样;民工们渴了,他就让人送茶水;民工们饿了,他就让人送馒头。

有个老民工跟他说:“白大人,您是刺史,不用跟我们一起干这些粗活。”白居易笑着说:“修堤是为了大家,我也是大家的一份子,怎么能不干活?”

民工们听了,更卖力了。以前修堤,民工们总偷懒,觉得“这是官府的事,干好干坏一个样”,可这次不一样,他们知道,这堤是为了自己能好好种地,能不再挨饿,所以都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

修堤的时候,还发生了个小插曲:有个豪强觉得修堤占了自己的地,带着家丁来闹事,不让民工干活。民工们都怕了,停下手看着白居易。白居易没慌,走到豪强面前,说:“这地是国家的,不是你的,修堤是为了百姓,你要是敢拦着,我就上报朝廷,治你的罪!”

豪强没想到白居易这么硬气,又看周围的民工都瞪着他,怕了,赶紧带着家丁走了。民工们都拍手叫好:“白大人,您真厉害!以前这些豪强没人敢惹,今天您可给我们出了口气!”

就这样,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堤坝终于修好了。这堤长三里多,宽两丈多,堤上种了柳树和桃树,远远看去,绿油油的柳树、粉嫩嫩的桃花,映着西湖的水,特别好看。百姓们不叫它“风景堤”,叫它“白公堤”(后来慢慢叫成了“白堤”),因为他们知道,这堤不是用来好看的,是用来救命的。

堤修好的第一年夏天,杭州就遇到了天旱。白居易赶紧让人把水闸关上,存住西湖里的水。百姓们拿着水桶、扁担,去西湖边挑水浇地,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跑远路、挑浑水。有个老农看着自己田里绿油油的稻子,拉着白居易的手说:“白大人,谢谢您!要是没有这堤,我家的稻子今年就全干死了,我们全家都得饿肚子!”

到了秋天,稻子丰收了,百姓们都提着新打的米,送到刺史府,说:“白大人,这是我们种的米,您一定要尝尝。”白居易推辞不过,收下了一点,又让手下把米分给了工地的民工。他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暖暖的——他发现,比写出千古名句更让人开心的,是看着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除了修堤,白居易还做了件长远的事——写了《钱塘湖石记》。这是一篇专门讲西湖水利管理的文章,他把怎么放水、怎么关闸、怎么防止豪强截水,都写得明明白白,刻在石头上,立在西湖边,让后来的官员和百姓都照着做。他说:“我总有一天会离开杭州,西湖的水得一直管好,这篇文章能帮大家记住怎么管水,就算我走了,大家也不用愁。”

直到现在,《钱塘湖石记》里的很多方法,还能看出当时白居易的用心——他不是只解决眼前的问题,是想让杭州百姓永远能用上西湖的水。

苏州的新挑战:挖条河难如登天,他带着百姓硬啃

公元825年,白居易又被调到苏州当刺史。苏州跟杭州不一样,杭州靠西湖,苏州靠河——当时的苏州,没有一条像样的大河,百姓运货只能走小路,又远又难走;田里的水也排不出去,一到下雨天,就容易淹。

白居易刚到苏州,就有百姓来告状:“白大人,我们运点粮食到城里,得用小推车推,走小路要走半天,遇到下雨天,路滑得很,经常摔跤,粮食都撒了。要是能有一条河,我们用船运,就方便多了。”

白居易听了,就去苏州城里城外转,发现城西有座山,叫虎丘山,山下有很多小溪,要是能把这些小溪连起来,挖一条河,就能从虎丘山一直通到城里,既方便运货,又能浇地。他跟手下官员商量,官员们都摇头:“白大人,挖河太难了,需要的人太多,而且苏州的土硬,不好挖,以前也有人想挖,都没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十一章江南治水:白居易“兼济天下”(第2/2页)

白居易却不放弃:“对百姓有好处,再难也得干!以前没成,不代表现在不成。”

挖河的工程比修堤还难。首先是人手不够,苏州的百姓大多要种地,没时间来挖河。白居易就跟百姓商量:“大家白天种地,晚上来挖河,官府给大家发工钱,还管饭。等河挖好了,大家运货、浇地都方便,对大家都好。”

百姓们听了,都愿意来——他们知道白居易是个办实事的官,修西湖堤的时候就帮了杭州百姓,肯定也不会骗他们。每天晚上,虎丘山下灯火通明,百姓们拿着锄头、铲子,一起挖河,虽然累,但没人抱怨,因为他们知道,这条河是为了自己。

白居易还是天天去工地,晚上也不例外。他拿着灯笼,在工地上走,看看哪里挖得慢,就去帮忙;看看谁累了,就让他歇会儿,替他挖一会儿。有次他不小心踩进泥里,鞋子全湿了,裤腿也沾满了泥,百姓们赶紧过来扶他,说:“白大人,您快回去吧,这里有我们呢。”白居易却笑着说:“没事,我还能挖一会儿,跟大家一起干,我心里踏实。”

挖河的时候,还遇到了“硬骨头”——有一段路的土特别硬,锄头挖下去,只能挖个小坑,民工们都累得直喘气。白居易就想了个办法:让大家先在土里浇水,把土泡软了再挖。这个办法果然管用,土泡软后,挖起来快多了。

就这样,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一条长七里的河终于挖通了——这就是现在苏州有名的“七里山塘河”。河挖通的那天,百姓们都划着船,在河里庆祝,有的船上放着鞭炮,有的船上载着粮食,还有的船上坐着孩子,孩子们在船上唱歌,笑得特别开心。

有个运货的商人,第一次用船运粮食到城里,激动地说:“以前用小推车运,要走半天,现在用船运,半个时辰就到了,还不累,这都是白大人的功劳啊!”

除了方便运货,七里山塘河还解决了灌溉问题——河边修了很多小水渠,把河水引到田里,百姓们再也不用怕天旱了。有个老农说:“以前天旱,我们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现在打开水渠的闸门,水就流到田里了,太方便了!”

白居易看着热闹的河面,看着绿油油的田地,又想起了在杭州修堤的日子——他发现,不管是在杭州还是苏州,真心帮百姓做事,百姓就会记着你。他在苏州写了首诗,里面有句“人稠过杨府,坊闹半长安”,写的就是七里山塘河修好后,苏州的热闹景象,字里行间全是开心。

诗里的“人间烟火气”:《钱塘湖春行》不是写景,是写百姓的好日子

白居易在江南治水的时候,没少写诗,但这些诗跟他以前的讽喻诗不一样,没有愤怒,没有委屈,全是“人间烟火气”——写西湖的春天,写山塘河的热闹,写百姓的笑脸。最有名的就是《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你以为他在写西湖的春景?其实不是——“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是修堤后,西湖的水位刚好,不高不低,正好能浇地;“乱花渐欲迷人眼”,写的是西湖边的花开得热闹,因为水多了,花长得好;“绿杨阴里白沙堤”,写的就是他修的白堤,堤上的柳树绿了,百姓们在堤上散步、聊天,日子过得很惬意。

这首诗里的每一句,都藏着百姓的好日子。以前西湖水不好的时候,百姓哪有心思看花开、看莺飞?天天都在愁种地、愁喝水。现在水好了,日子好了,百姓才有心情欣赏春天的美景,白居易看着这样的景象,才会“最爱湖东行不足”——不是他喜欢逛西湖,是他喜欢看百姓开心的样子。

他还写过一首《观刈麦》的后续,里面有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写的是杭州百姓割麦的场景,跟他以前写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不一样,这里没有辛苦,只有丰收的喜悦——因为水利好了,小麦长得好,百姓虽然忙,但心里开心。

有人说,白居易的诗变“软”了,没有以前的锋芒了。可白居易不这么认为,他在给朋友的信里写:“以前我写讽喻诗,是想让百姓的苦被看见;现在我写江南的春景,是想让百姓的好日子被记住。不管是写苦还是写乐,都是为了百姓,方式不一样。”

他的诗里,还有对治水的牵挂。离开杭州的时候,他写了首《别州民》,里面有句“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他担心走后,西湖的水没人管,百姓又会受苦,所以特意叮嘱后来的官员,一定要管好西湖的水,救救百姓。

离开苏州的时候,他也放心不下七里山塘河,特意跟苏州的官员说:“山塘河是百姓的命根子,一定要好好维护,别让它淤塞了,不然百姓又要受苦了。”

百姓们也记着他的好——他离开杭州的时候,百姓们都来送他,有的提着茶叶,有的拿着丝绸,有的拉着他的手,舍不得他走;他离开苏州的时候,百姓们划着船,在七里山塘河上送他,一直送了很远,还喊着“白大人,您一定要回来啊!”

白居易站在船上,看着送别的百姓,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这辈子,当过谏官,写过千古名句,可最让他感动的,还是百姓的这份牵挂。

“达则兼济天下”的最好注脚:不是当官多大,是帮百姓多少

白居易在江南的治水实践,让他真正明白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不是当多大的官,不是写多少诗,是帮百姓解决多少难题,是让百姓过多少好日子。

以前他在长安当谏官,觉得“兼济天下”就是敢说话、敢骂贪官;到了江南他才知道,“兼济天下”更需要务实的行动——是修一条堤,让百姓能浇地;是挖一条河,让百姓能运货;是写一篇《钱塘湖石记》,让百姓永远能用上西湖的水。

他在江南的那几年,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修堤、挖河、管水这些“小事”,可正是这些小事,让杭州、苏州的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百姓们记着他的好,不是因为他写了《琵琶行》,不是因为他是大诗人,是因为他修的白堤、挖的七里山塘河,实实在在帮了他们。

后来,白居易回到长安,当了刑部侍郎,官比以前还大。但他始终没忘记在江南的日子,没忘记治水的经历。他在长安也做了很多实事,比如改善监狱的条件,减轻百姓的赋税,因为他知道,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当多大的官,帮百姓做事才是最重要的。

晚年的时候,白居易退休回了洛阳,还经常跟朋友聊起在江南治水的日子,说:“我这一辈子,写了很多诗,当了很多官,可最让我骄傲的,还是在杭州修了白堤,在苏州挖了七里山塘河。因为那些事,真的帮到了百姓。”

诗人的手,也能托起百姓的好日子

白居易的江南治水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的“兼济天下”,不是喊口号,不是写空话,是用实际行动帮百姓解决问题——是修一条能挡水的堤,是挖一条能运货的河,是写一篇能管长远的文章。

他是个诗人,手里拿惯了笔,到了江南,他拿起了锄头、铲子,跟百姓一起干活;他写惯了风花雪月、民生疾苦,可到了江南,他写的是西湖的春景、山塘河的热闹,写的是百姓脸上的笑容。

现在,去杭州西湖,还能看到白堤上的柳树和桃花;去苏州,还能在七里山塘河上坐船,感受当年的热闹。这些不是冰冷的建筑和河流,是白居易留给百姓的“礼物”,是他“兼济天下”的最好证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