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七十九章 顾况:中唐诗坛的“摆渡人”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七十九章 顾况:中唐诗坛的“摆渡人”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七十九章顾况:中唐诗坛的“摆渡人”(第1/2页)

把中唐诗坛比作一条河,李白、杜甫是上游的“高峰”,韩愈、孟郊、白居易、元稹是下游的“新流”,那顾况就是河中间的“摆渡人”——他把李白的奇思揉进自己的诗里,写出“火雷劈山珠喷日”的险怪,为韩愈、李贺的“韩孟诗派”搭了座桥;又把杜甫的写实捡起来,用通俗的话写民间苦,给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铺了条路;连煮茶这件事,他都能写出“玉瓯煮茶”的雅,让茶文化成了文人隐逸的符号。

他不算最耀眼的诗人,却是最关键的“承启者”——没有他,中唐的诗风或许就少了那层“从浪漫到写实”的过渡,少了那份“从云端到人间”的温度。

给韩孟诗派“递钥匙”:《庐山瀑布歌》里的“奇崛火种”

贞元初年的庐山,暴雨刚过,顾况踩着湿滑的石阶往三叠泉走。走到半山腰,忽然听见前面传来“轰隆隆”的声响,抬头一看——只见瀑布从山顶砸下来,水雾裹着阳光,像有无数颗珍珠在跳,砸在岩石上的力道,像要把山劈开。

他看得眼睛发直,忘了脚下的滑,差点摔个跟头。赶紧掏出随身的纸笔,蹲在石头上就写,笔走龙蛇: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障凌苍苍,有时风激雷破山,

散为飞雨来寻常。”

写着写着,觉得还不够劲——瀑布的猛、水雾的奇,哪是“飞雨”能概括的?他咬咬牙,又添了句:

“火雷劈山珠喷日,五老峰前九江溢!”

“火雷劈山”“珠喷日”,这哪是写瀑布?简直是写神话里的场景!旁边路过的樵夫凑过来看,皱着眉说:“先生,这瀑布哪有这么吓人?”顾况却笑:“你看这水,不是往下流,是往天上溅!我不这么写,怎么对得起它的劲儿?”

这首《庐山瀑布歌》后来传到长安,落在了年轻的韩愈手里。韩愈捧着诗稿,反复念“火雷劈山珠喷日”,拍着桌子喊:“原来诗还能这么写!”那时候韩愈琢磨着突破“老套诗风”,顾况的“奇崛想象”和“散文化句式”(比如“回崖沓障凌苍苍”的长句),正好给了他灵感。

后来韩愈写《送桂州严大夫》,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把江和山写得像活物;李贺写《李凭箜篌引》,用“昆山玉碎凤凰叫”化听觉为视觉——这些“险怪”的路子,都能在顾况的诗里找到影子。

有人说顾况是“韩孟诗派的祖师爷”,他却摆手:“我就是写自己看见的、想到的,哪想那么多?”他随手泼洒的“奇崛火种”,后来在韩孟手里烧成了“燎原之势”——中唐的诗坛,总算跳出了“模仿李杜”的圈子,有了新的活气。

给元白乐府“铺路子”:一句“野火烧不尽”的“慧眼识珠”

顾况晚年在长安当著作佐郎时,常有人拿着诗稿来请教。有天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捧着一叠诗稿找上门,脸红得像苹果,说话都打哆嗦:“顾……顾先生,我叫白居易,这是我的诗,想请您指点指点。”

顾况接过诗稿,见第一页写着《赋得古原草送别》,开头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他笑了笑——这种写草木的诗,太常见了,没什么新意。接着往下读,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他手里的茶碗“哐当”一声磕在桌上,赶紧抬头看白居易:“你这两句,是怎么想出来的?”

白居易紧张得手心冒汗:“我……我老家的原上草,每年冬天被火烧了,春天还会发芽,我觉得它特别韧,就写了。”

顾况一下子站起来,拉着白居易的手:“好一个‘野火烧不尽’!你这诗里有‘劲’——草的劲,人的劲,百姓的劲!比那些只会写风花雪月的诗强一百倍!”

那天顾况留白居易喝了一下午的茶,把他的诗稿从头看到尾,尤其喜欢《观刈麦》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句子,拍着他的肩说:“你要记住,写诗不是为了装文雅,是为了写老百姓的日子——他们的苦、他们的韧,都要写出来,这才是好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十九章顾况:中唐诗坛的“摆渡人”(第2/2页)

后来白居易搞“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实早被顾况点透了。顾况自己写《弃妇词》“如今君弃妾,憔悴入山门”,写《囹圄吟》“狱户春深锁,田家昼不开”,都是用通俗的话写民间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僻的典故,老百姓一听就懂。这些诗,就像给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铺了条路:原来诗可以这么写,原来诗能为老百姓说话。

白居易后来在《与元九书》里说:“初应进士时,顾况见吾《原草》诗,叹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要是没有顾况当年的那句赞赏,没有顾况诗里的“写实路子”,或许就没有后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的《新乐府》——顾况不仅识出了白居易这颗“珠”,更引着他走上了“为百姓写诗”的路。

给文人茶文化“升段位”:《茶赋》里的“玉瓯禅意”

顾况这辈子,除了写诗,最爱的就是煮茶。他在浙西当观察使判官时,见当地百姓种茶、煮茶,觉得这“叶子”里藏着大学问——不光能解渴,还能养心。

有次他去茶山,见茶农凌晨就上山采茶,手指被露水打湿,被茶刺扎破,却笑得很开心:“顾大人,这茶要趁太阳没出来采,才香!”他跟着茶农采了一上午茶,又看他们用“铁鼎煮茶”,用“越窑瓷瓯”盛茶——铁鼎像金子一样亮,瓷瓯像玉一样润,茶汤在瓯里泛着淡绿的光,喝一口,满嘴都是清香。

回到住处,他就着茶香写了篇《茶赋》,里面写“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把煮茶的器具写得像珍宝;又写“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说茶能解腻、能清心——这哪里是写茶?是把煮茶当成了一件“雅事”,一件能让人静下心来的事。

后来他归隐茅山,更是把“煮茶”和“修道”融在了一起。每天早上,他就坐在道观的石桌上,用带来的铁鼎煮茶,柴火烧得慢悠悠,茶汤煮得冒小泡。道士问他:“顾先生,煮茶要这么慢吗?”他笑:“慢才好——火急了,茶就苦了;心急了,日子就乱了。”

他煮茶的时候,总爱放一首《道德经》在旁边,喝一口茶,读一句“道法自然”。茶汤的清香混着墨香,道观的钟声混着鸟鸣,他悟道:煮茶不是为了喝,是为了“守静”——像茶一样,在水里泡过、煮过,才能散发出香味;人也一样,在官场里摔过、在山里静过,才能明白“淡泊”的意思。

后来的文人,比如陆羽写《茶经》,苏轼写“且将新火试新茶”,都把“煮茶”和“隐逸”“养心”联系起来——这背后,就有顾况的影子。他第一次把“茶”从“解渴的叶子”写成“精神的符号”,让文人知道:原来喝一杯茶,也能喝出“禅意”,喝出“淡泊”。

不是高峰,却是“必经之路”

顾况的诗,没有李白的豪放,没有杜甫的沉郁,没有韩愈的险怪,没有白居易的通俗——可他偏偏成了中唐诗坛的“承启者”。

他把李白的“奇”传给了韩孟,让诗坛有了“火雷劈山”的活气;把杜甫的“实”传给了元白,让诗坛有了“野火烧不尽”的温度;把民间的“茶”升华为文人的“雅”,让茶文化有了“玉瓯煮禅”的深度。

就像茅山的那条小路,它不是最有名的路,却是从“官场”到“田园”的必经之路;顾况也不是最有名的诗人,却是从“盛唐浪漫”到“中唐写实”的必经之人。他用自己的诗,自己的眼,自己的心,为中唐诗坛搭了座“桥”——左边连着过去的“高峰”,右边通向未来的“新流”,而他自己,就站在桥中间,笑着把“诗的火种”递给后来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