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八十章 顾况把乡愁折进船票,羁旅唱进竹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八十章 顾况把乡愁折进船票,羁旅唱进竹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八十章顾况把乡愁折进船票,羁旅唱进竹枝(第1/2页)

顾况活了94岁,大半辈子都在“在路上”——从吴兴老家到长安官场,从饶州贬所到茅山道观,脚底板沾过江南的露水,也踩过长安的尘土,还沾过三峡的猿啼。

他的情感像块浸了水的棉絮,攥紧了全是泪:乡愁是线,一头拴着老家的竹楼,一头拴着他漂泊的船;宫怨是影,照着宫女的孤寂,也映着他官场的失意;羁旅是路,走一步有一步的悲凉,却也走出了半生的诗意。

乡愁:江水载不动的“归船梦”

贞元六年,顾况在饶州当司户参军,这是他第一次被贬。秋天的傍晚,他登上饶州城楼,望着楼下的江水滚滚东流,水面上飘着几艘归船,帆影越来越小,最后融进天边的晚霞里。他想起吴兴老家——老家的河边也有这样的船,母亲总在码头等父亲从外地回来,手里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腌的酱菜。

“故乡何处一归船?”他忍不住喃喃自语。来饶州半年,他没收到家里的一封家书——战乱时驿站被烧,路断了,消息也断了。母亲的眼睛是不是更花了,父亲留下的那套《昭明文选》有没有受潮,老家的竹楼,在梅雨季节会不会漏雨。

风卷着江水的腥味吹过来,他觉得鼻子发酸,赶紧掏出纸笔,就着暮色写《登楼望水》: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写完把纸折成小船的样子,轻轻放在城楼上——就当这纸船能顺着江水漂回吴兴,告诉家里人“我还好”。

后来他被贬去三峡附近的巫山县,夜里住在驿站,总被猿叫声吵醒。三峡的猿叫跟别处不一样,尖得像刀子,能把人的肠子割碎。有天凌晨,他被猿叫惊醒,摸黑找出随身的布包,里面裹着支老家的竹笛——这是他离开吴兴时,弟弟塞给他的,说“想老家了就吹吹”。

他摸着竹笛上的纹路,想起小时候跟弟弟在河边吹笛的日子,猿声还在耳边绕,眼泪却掉在了笛孔里。他披衣坐起来,在驿站的破桌子上写《听角思归》: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破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诗里没提猿声,每个字都裹着猿叫的痛——不是不想归,是归期太远,远得像天边的月,看得见,摸不着。

他的乡愁从来不是“举头望明月”的温柔,是“故乡何处一归船”的慌,是“肠断晓猿声渐稀”的痛。那些年他走南闯北,包里总带着老家的东西:母亲织的布、父亲的旧书、弟弟的竹笛,这些东西像锚,把他飘着的心稍微稳住——不管走多远,摸着这些东西,就像还在老家的竹楼里,能闻见母亲煮的茶香味。

宫怨:水晶帘后的“失意影”

顾况在长安当著作佐郎时,常跟着上司去皇宫赴宴。宫里的日子跟外面是两个世界:水晶帘卷着秋风,银河在天上闪,宫女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吹着笙、弹着琵琶,声音软得像棉花;可他总看见有宫女站在角落,眼神空落落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连皇帝赏赐的点心,都没心思吃。

有次宴会上,皇帝让宫女们跳《霓裳羽衣曲》,音乐响起来,所有宫女都笑着转圈,一个穿绿衣服的宫女,嘴角挂着笑,眼里却没光。顾况看着她,想起自己——在官场里,他不也像这宫女吗?陪着笑脸跟权贵打交道,心里却满是憋屈,想做的事做不了,想说的话说不出。

回到住处,他就写了首《宫词》: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诗里写的是宫里的热闹,每个字都透着冷——笙歌越响,越显得宫女的孤寂;水晶帘越亮,越照得人心慌。他写的哪里是宫女?是他自己,是所有在官场里“戴着面具”的士人。

后来有权贵听说他会写诗,让他给宫里的贵妃写“颂诗”,他却把这首《宫词》递了过去。权贵看了脸一沉:“顾况,我让你写颂诗,你写这些‘孤寂’,是想咒宫里吗?”他却笑:“大人,我写的是宫里的真样子——您看见笙歌,没看见宫女眼里的泪;就像您看见官场的热闹,没看见我们这些小官心里的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十章顾况把乡愁折进船票,羁旅唱进竹枝(第2/2页)

那天他差点又被贬,多亏李泌护着他。事后李泌劝他“别太耿直”,他却摇头:“我写宫怨,不是要惹祸,是想告诉世人——不管是宫里的宫女,还是官场的小官,都是人,都有委屈。要是连这点委屈都不敢写,我这诗还有什么用?”

他的宫怨从来不是“同情宫女”那么简单,是借宫女的“孤寂”,说自己的“失意”;借宫里的“热闹”,讽官场的“虚浮”。就像水晶帘后的影子,看着是宫女的,其实是他自己的——在那个“多说多错”的年代,他只能用这种“隐喻”,把心里的苦悄悄说出来。

羁旅:竹枝词里的“飘零痛”

顾况这辈子,走得最多的就是贬官的路。从长安到饶州,从饶州到巫山,再从巫山到茅山,每一次赶路,都像在“熬苦药”——路远、车颠、住的驿站漏雨,有时候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有次他从巫山往饶州赶,走的是楚地的山路,夜里住在一个破驿站。驿站里的老掌柜会唱竹枝词,晚上没事就拉着他喝酒,唱“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顾况跟着学,唱着唱着就红了眼——老掌柜唱的是楚地的风俗,他听的却是自己的漂泊。

老掌柜跟他说,楚地人唱竹枝词,总爱提娥皇女英的传说——当年舜帝死在苍梧,娥皇女英追过来,哭出血泪,滴在竹子上,成了“湘妃竹”。顾况摸着驿站里的竹桌,上面的纹路像眼泪,想起这些年的日子:贬官、赶路、想家,不也像娥皇女英一样,在“追”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吗?

他借着酒劲,写了首《竹枝曲》: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诗里有舜帝的传说,有楚地的竹枝词,还有他的“肠断”——历史的沧桑和个人的飘零,混在一块儿,比山路还难走。

第二天赶路,他听见路边的农夫也在唱竹枝词,调子跟老掌柜的一样,却多了句“日子再苦也得走”。他觉得,羁旅不算什么——农夫们天天在山路上走,比他还苦,却还在唱着歌;娥皇女英虽然悲伤,却留下了“湘妃竹”的故事。他的漂泊,至少还能写成诗,能让后人知道,中唐有个叫顾况的人,曾在楚地的山路上,唱着竹枝词,想着家。

他的羁旅从来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真真切切的“痛”——走破了鞋子,冻坏了手脚,想家想得心发慌;可也是这些“痛”,让他写出了最真实的诗,让他明白了“日子再苦也得走”的道理。就像楚地的竹枝词,调子悲,词里却藏着“韧”——再难的路,只要接着走,总能看到头。

流星划过,却成了恒星

顾况活了94岁,在唐代诗人里算是长寿的。他这辈子,像颗流星——年轻时在官场“闪”过,写过刺人的诗,怼过权贵,却没留下“耀眼”的官位;中年在贬路上“飘”过,把乡愁、宫怨、羁旅都写进诗里,却没像李白、杜甫那样“名满天下”。

谁也没想到,这颗“流星”,最后成了“恒星”——他的奇崛诗风,照亮了韩愈、李贺的“韩孟诗派”;他的通俗乐府,滋养了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他的《茶赋》,把煮茶写成了“隐逸精神”,启迪了后世文人的茶道美学。

就像他在茅山煮的茶——刚煮的时候,茶汤是淡的,没人在意;越煮越浓,香味越飘越远,最后成了“千年回甘”。他的诗,当时没人觉得有多“好”,越往后,越有人懂:懂他“故乡何处一归船”的乡愁,懂他“水晶帘卷近秋河”的失意,懂他“巴人夜唱竹枝后”的漂泊。

他在《行路难三首》里叹“生死皆由天”,他的文字,却没跟着生死走——那些藏在诗里的情感,那些融在字里的风骨,像茅山的竹子,一年又一年,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却永远活着。

这就是顾况——一颗看似“坠落”的流星,终以诗行为火,熔铸成了跨越千年的恒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