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八十九章裴迪:禅意诗风里的空灵境界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八十九章裴迪:禅意诗风里的空灵境界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八十九章裴迪:禅意诗风里的空灵境界(第1/2页)

裴迪晚年在蜀州的住处,就挨着一片竹林。每天天刚亮,他就拿着扫帚,慢悠悠地扫竹下的落叶——不是为了干净,是喜欢听竹叶“沙沙”落在扫帚上的声音,像山风在耳边说话。扫累了,就坐在竹下的石凳上,煮一壶粗茶,看着水汽袅袅升起,慢慢融进晨光里。

有人说他这是老了,懒得动;他自己知道,这是在“养禅”——就像当年在辋川跟着王维看山看水那样,把心沉进日子里,沉进那些静悄悄的瞬间里,才能写出带着禅味的诗。

他的禅意,不是搬弄佛经里的道理,不是说些“空”“寂”的大话——是真真切切从山水里悟出来的,从日子里熬出来的。就像那首《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他是怎么写出来的?

那是安史之乱刚平的第二年,裴迪从蜀州刺史任上退下来,心里总有些慌慌的——长安的战火、菩提寺探监的惊险、蜀州救灾的奔波,像走马灯似的在脑子里转。有朋友说:“裴兄,你去感化寺走走吧,昙兴上人是个有道行的,跟他聊聊天,心里能静下来。”

感化寺在蜀州城外的山里,路不好走,裴迪拄着根竹杖,走了小半天。快到寺门时,就听见山里的鸟叫——不是长安城里那种叽叽喳喳的麻雀叫,是深林里的山雀,叫声清清脆脆,一声接着一声,像串起来的银铃。他停下脚步,往林子里看,树叶密得能遮住太阳,只有零星的光斑落在地上,跟着风晃来晃去。

“施主,可是裴使君?”一个穿着灰布僧衣的老和尚从寺里走出来,正是昙兴上人。两人没进屋,就坐在寺外的石台上说话。上人不聊官场,不聊乱世,只指着远处的山:“施主看那山,早上有雾的时候,像裹着层纱;中午太阳足了,山骨就露出来了;傍晚落了日,又沉进黑影里——山还是那山,可一天里,模样就变了三回。”

裴迪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夕阳正慢慢往山后头沉,把天上的云染成了橘红色,连带着山尖也镀了层金。风一吹,林子里的鸟叫得更欢了,他心里却静下来——想起当年在长安递诗稿时的急切,想起被叛军拦在城门口的慌张,想起当刺史时为了赈灾愁得睡不着觉……那些他曾经拼命追求的“浮名”“功业”,这会儿跟眼前的落日、鸟叫比起来,竟像鸿毛似的轻。

他摸出怀里的纸笔,趁着余晖,赶紧写下来:

“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

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写完读了一遍,眼泪差点掉下来——不是伤心,是通透。“鸟啭深林”是眼前的景,“心闲落照”是心里的静,到了“浮名竟何益”,才是真真正正的顿悟:那些争来抢去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呢?不如像这山、这鸟、这落日,安安稳稳地“栖禅”,把心放在该放的地方。

昙兴上人过来看了诗,点点头说:“施主这诗,不是写出来的,是‘悟’出来的——禅不在寺里,在鸟叫里,在落照里,在你心里的‘闲’里。”

裴迪笑了,他终于明白,王维当年说“诗中有画”,其实还有后半句——“画里有禅”,而这禅,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道理,是藏在每一个平常的瞬间里,藏在每一处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里。

裴迪的禅意诗,还有个绝活儿——用最简的笔,画最活的景,偏偏这活景里,还藏着静得能听见心跳的禅味。别人写诗爱用浓墨重彩,什么“姹紫嫣红”“金戈铁马”,他不,他就用白描,三两句,像勾勒山水小品,你盯着那句子看,就能看出动静来,看出物我交融的空灵。

就说《华子冈》里的“云光侵履迹”——这五个字,你要是没在山里待过,可能觉得平平无奇;你要是像裴迪那样,在辋川的傍晚走一回华子冈,就知道这“侵”字有多妙。

那天他和王维约好去华子冈看日落,王维临时被公务绊住,他就一个人先去了。走到半山腰时,太阳已经落得很低,天上的云被染成了粉紫色,光顺着云缝往下淌,像一层薄薄的纱,盖在山路上。他穿着布鞋,踩在沾着露水的草叶上,每走一步,就留下一个浅浅的脚印。

走了一会儿,他停下脚步——你猜他看见什么了?他低头看自己的脚印,那些粉紫色的云光,正慢慢往脚印上“爬”。不是一下子盖过来,是轻轻的、慢慢的,像小猫用爪子碰毛线球似的,先漫过脚印的边缘,再一点点把整个脚印“吞”进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十九章裴迪:禅意诗风里的空灵境界(第2/2页)

他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脚印一个接一个被云光“侵”没,心里空落落的,又特别踏实——这不是时光在走吗?脚印是“过去”,云光是“现在”,“侵”的那一刻,过去就变成了现在,现在又会变成过去,像流水似的,抓不住,留不下,就是这“留不下”里,藏着最本真的生命道理。

后来他把这五个字写进诗里,王维看了拍着大腿说:“裴兄,你这‘侵’字,比我的‘照’字妙啊!我写‘明月松间照’,是光照着松;你这‘云光侵履迹’,是光跟着人走,连时光都活了!”裴迪笑了,他要的就是这个“活”——禅不是死的,时光不是死的,山水也不是死的,它们都在动,都在和人互动,而这互动里的“慢”与“静”,就是禅的味道。

还有那句“山翠拂人衣”,更是把这种“物我交融”写绝了。你想啊,山翠是死的吗?是静止的颜色吗?在裴迪眼里不是——那是活的,是有脾气、有温度的。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裴迪从辋川的草庐出发,去山里采新茶。山道两旁的树刚冒出新叶,翠绿翠绿的,像刚染过的绸缎。风一吹,树枝就往路中间摆,那些新叶擦过他的衣襟,凉丝丝的,像有人用手轻轻扫过。

他走得慢,故意把胳膊往树枝那边凑了凑——你猜怎么着?那些山翠好像真的在“拂”他的衣服,不是一下两下,是跟着他的脚步,一下轻、一下重,有时候还会把碎叶落在他的衣襟上,像给衣服绣了朵小绿花。

他低头看着那些碎叶,觉得不是在“走山路”,是在“和山翠聊天”——他往前走,山翠就凑过来碰他;他停下来,山翠就围着他转,没有人和物的界限,没有“我”和“自然”的分别,就像一滴水融进了大海里。

后来他把这句写进诗里,有人问他:“裴兄,山翠怎么会‘拂’人衣呢?这不是瞎写吗?”裴迪指着自己的衣襟说:“你看,上次去山里,山翠还在我衣服上留了叶子呢——不是我写它拂我,是它真的在拂我。你心里把它当朋友,它就会跟你互动;你心里把它当死的景色,它就只是颜色而已。”

这话正好被王维听见了,王维笑着补充:“裴兄这是写出了‘青霭入看无’的真意啊!我写青霭,是走进雾里,人和雾就分不清了;他写山翠,是山翠来碰人,人和山就分不清了——都是物我两忘,可他更质朴,更像山里的人说的话。”

裴迪的禅意诗,就是这样——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道理,全是他眼睛看见的、耳朵听见的、手摸到的真实。

他写“茶烟轻飏处,心与白云闲”,是清晨煮茶时,看水汽飘向天空,觉得自己的心也跟着飘上去,和白云一起慢慢走;

他写“渔舟逐晚唱,归鸟入林深”,是傍晚在江边看渔船回来,听渔民唱着歌,看鸟儿飞进树林,觉得自己也该像渔船、像归鸟,回到该回的地方,守着该守的静。

晚年的裴迪,很少出门了,每天就在竹下扫叶、煮茶、读诗。有晚辈来问他:“先生,怎么才能写出带禅意的诗啊?”裴迪指着竹下的落叶说:“你先别想着写诗,先蹲下来,听听落叶落在地上的声音;先别急着赶路,先停下来,看看云光怎么漫过你的脚;先别总想着‘我要怎么样’,先想想‘山翠想怎么样’——等你把自己放进山水里,把心放进日子里,禅意自然就来了,诗自然就成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阳光正透过竹叶,落在他的白胡子上,像撒了一层碎金。竹下的石桌上,放着他刚写的诗:

“竹扫阶前叶,茶烹石上泉。

心闲无一事,坐看白云迁。”

没有禅字,没有佛语,可每个字里,都是禅的空灵,都是生命的沉思——就像他一辈子那样,在山水里悟禅,在禅里写诗,在诗里活成了一道安静的风景,活成了辋川的风、蜀州的云,活成了后人读诗时,能感受到的那一份通透与平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