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八十八章裴迪:乱世浮沉里的文人风骨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八十八章裴迪:乱世浮沉里的文人风骨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八十八章裴迪:乱世浮沉里的文人风骨(第1/2页)

天宝十四载冬天,长安的雪下得很大。鹅毛大雪裹着北风,把朱雀大街的青石板盖得严严实实,也把城里的哭声、惨叫声,都压在了厚厚的雪底下。

安禄山的叛军破了潼关,像一群饿狼似的扑进长安,烧杀抢掠,原本热闹的京城,几天功夫就成了人间炼狱——酒肆的门板被劈成了柴火,绸缎庄的绫罗散落在雪地里,被马蹄踩得稀烂,偶尔能看见几个裹着叛军服饰的士兵,斜挎着刀,醉醺醺地踹开百姓的家门,里面随即传来女人的哭喊。

裴迪裹着件打了补丁的旧棉袍,缩在城郊一座破庙里,听着远处传来的马蹄声,心揪得发紧。他是半个月前从辋川逃出来的,临走前还去看过王维的别业,竹篱笆被砍断了,桃树被烧得焦黑,草庐里的诗稿散了一地,被雪水浸得模糊——他不知道王维去哪儿了,是逃出去了,还是被叛军抓了?这些天他东躲西藏,不敢进城,只能靠着庙里的残羹冷饭度日,心里最惦记的,就是这个和自己在辋川唱和了十年的知己。

腊月二十三那天,雪稍微小了点,裴迪蹲在庙门口扫雪,就看见一个穿着破烂僧衣的和尚,一瘸一拐地从山下走来。走近了才认出来,是菩提寺的老僧,以前他和王维去菩提寺上香时,还跟这老僧聊过天。

老僧看见他,赶紧把他拉到庙里的角落,压低声音说:“裴施主,你可千万别进城!王大人……王摩诘大人,被叛军抓了,关在咱们菩提寺里,听说安禄山要逼他当官,他不肯,天天被看守的士兵打骂,人都瘦脱形了!”

裴迪的心“咯噔”一下,手里的扫帚“啪嗒”掉在地上。“逼他当官?”他声音发颤,“那他……他答应了吗?”老僧摇摇头:“没答应,叛军看得紧,日夜有人守着禅房,谁也不敢靠近——我今天下山,就是想找个能帮上忙的人,裴施主,你和王大人是知己,可这时候进城探监,就是自投罗网啊!叛军说了,谁要是敢跟王大人来往,一律按通敌论处,砍头的罪!”

裴迪攥紧了拳头,他想起在辋川的日子,王维拉着他的手说“裴兄,咱们一起守着山水”;想起两人在华子冈看日落,王维指着“侵”字说“你把山水写活了”;想起迷路时,王维笑着说“跟着溪水走,准能出去”——这辈子,王维是第一个懂他诗的人,第一个把他当知己的人,现在知己有难,他怎么能不管?

“大师,我得去。”裴迪抬起头,眼神亮得吓人,“就算是砍头,我也得去看看他——我不能让他一个人在里面受委屈。”

第二天一早,裴迪揣着老僧给的度牒(和尚的身份证明),把自己的棉袍换成了一件破旧的僧衣,头发用布条扎起来,脸上抹了点锅底灰,装作是去菩提寺帮忙挑水的杂役,混在进城的人群里。城门边的叛军凶神恶煞,手里的刀上还沾着血,挨个盘查进出的人,看见可疑的就揪出来盘问。裴迪低着头,心脏“砰砰”跳得快要蹦出来,手里的水桶晃得厉害,水洒在地上,结成了冰。

“站住!你是哪个庙的?去菩提寺干什么?”一个叛军拦住他,手里的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冰冷的刀锋贴着皮肤,裴迪能闻到对方身上的酒气和血腥味。他强装镇定,用沙哑的声音说:“小僧……小僧是城郊破庙的,菩提寺的大师说……说寺里缺人挑水,叫小僧来帮忙。”叛军眯着眼打量他,看他穿得破破烂烂,脸上脏兮兮的,不像是奸细,又踢了踢他的水桶,骂了句“快点滚”,就放他过去了。

进了城,景象比他想象的还惨。路边的房子烧得只剩下断壁残垣,偶尔能看见百姓的尸体躺在雪地里,被野狗啃得面目全非。裴迪不敢多看,低着头快步往菩提寺走,走到寺门口,又被两个士兵拦住,他把度牒递过去,士兵翻来覆去看了半天,又问了几句寺里老僧的名字,裴迪凭着之前的记忆答了上来,才被放进去。

菩提寺里一片死寂,原本香火旺盛的大殿,现在门窗紧闭,佛像上落满了灰尘。裴迪跟着老僧绕到后院的禅房,远远就看见两个士兵背着手站在门口,手里的长矛斜插在地上。老僧指了指禅房的窗户,小声说:“王大人就在里面,你趁士兵换班的时候,从窗户缝里递点东西进去,千万别出声。”

裴迪点点头,蹲在墙角,盯着门口的士兵。过了大概一炷香的功夫,远处传来换班的哨声,两个士兵骂骂咧咧地转身离开,裴迪赶紧猫着腰跑到窗户底下,轻轻敲了敲窗户。里面传来一个虚弱的声音:“谁?”

是王维的声音!裴迪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他压低声音说:“摩诘兄,是我,裴迪。”

窗户“吱呀”一声被推开一条缝,露出王维的脸——才几个月不见,王维瘦得颧骨都凸了出来,脸色蜡黄,嘴唇干裂,头发乱糟糟的,哪还有半点以前在辋川的清俊模样。他看见裴迪,眼睛一下子就红了,想说什么,又赶紧捂住嘴,怕被人听见。

“摩诘兄,你怎么样?”裴迪把怀里的麦饼递进去,又塞了一包草药,“这是治伤的药,你要是被打了,就敷上。”王维接过东西,攥在手里,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掉,他哆哆嗦嗦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塞给裴迪:“裴兄,这是我写的诗,你一定要收好……千万别丢了。”

裴迪赶紧把纸揣进怀里,刚想再说几句话,远处传来士兵的脚步声,王维赶紧说:“你快走吧!别管我,一定要把诗收好!”裴迪点点头,最后看了王维一眼,转身就往寺外跑,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他知道,这张纸,一定藏着王维的心思。

跑出菩提寺,裴迪一路不敢停,直到跑出长安城外,才找了个没人的山洞,把那张纸拿出来。纸上的字歪歪扭扭,显然是王维在里面偷偷写的,上面只有两句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裴迪反复读着这两句,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万户伤心”写的是长安的惨状,“百官朝天”写的是他对大唐的忠心啊!安禄山逼他当官,他不敢明着反抗,就用这两句诗,表明自己的心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十八章裴迪:乱世浮沉里的文人风骨(第2/2页)

后来肃宗即位,收复了长安,王维因为被叛军囚禁,又差点被迫当官,被抓起来审问,按律要判重罪。就在这时候,裴迪拿着王维写的那两句诗,跑到朝廷上作证:“陛下,王大人在菩提寺被囚时,就写下这两句诗,表达对大唐的忠心,他从来没有想过归顺叛军啊!”

官员们把诗拿过去看,反复琢磨“百官何日再朝天”这一句,都觉得王维确实是忠心耿耿,肃宗也被这两句诗打动了,最后不仅没治王维的罪,还让他官复原职。

王维出狱那天,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裴迪,两人在破庙里抱在一起哭——如果不是裴迪冒险探监,不是这两句诗,王维早就成了刀下亡魂,这段“诗救知己”的佳话,也成了乱世里最动人的一抹亮色。

长安收复后,裴迪因为护驾有功,被肃宗任命为蜀州刺史。蜀州远在西南,虽然没有长安那么乱,但也受了战乱的影响,百姓流离失所,城里的商铺十家有九家关着门。裴迪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又组织士兵修补城墙,安抚流民,忙得脚不沾地。

他以为自己会在蜀州安安稳稳地待几年,没想到第二年春天,就遇到了杜甫。那天他正在府衙处理公务,手下人来报,说有个叫杜甫的诗人,从成都来,想拜见他。裴迪一听“杜甫”两个字,赶紧放下手里的笔——他早就听说过杜甫的名字,知道他写的诗里全是百姓的疾苦,是个有良心的文人。

他亲自跑到府衙门口迎接,就看见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中年男人,背着个破包袱,头发花白,脸上满是风霜,手里还拄着一根拐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您就是杜子美先生吧?”裴迪拱手笑道。杜甫也赶紧拱手:“不敢当,在下杜甫,久闻裴使君大名,今日特来拜访。”

两人一见如故,裴迪把杜甫请到府衙里,摆了一碟青菜、一壶浊酒,就聊了起来。杜甫说自己从长安逃出来后,一路颠沛流离,先到奉先,又到秦州,最后才到成都,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裴迪说自己在长安的遭遇,说探监王维的惊险,说蜀州百姓的难处——两个经历过乱世的文人,越聊越投机,越聊越觉得相见恨晚。

从那以后,杜甫就常来蜀州找裴迪,两人一起登城远眺,一起去郊外的寺庙上香,一起在江边散步。蜀州城东有个东亭,亭边种着几株早梅,每到冬天,梅花就迎着寒风绽放,是蜀州难得的景致。

那年腊月,裴迪约杜甫去东亭赏梅。两人踩着薄雪,慢慢走到亭子里,亭子周围的梅花已经开了,白色的花瓣上沾着雪,像一个个小灯笼,寒风一吹,花香飘得很远。杜甫站在梅花树下,看着远处的江水,叹了口气:“裴使君,你看这梅花,开得这么好,可咱们这些人,却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道飘到哪里去。”

裴迪也叹了口气:“是啊,乱世之中,能有这片刻的安稳,算是幸运了。”两人坐在亭子里,喝着酒,聊着天,杜甫看着梅花说:“裴使君,我想写首诗,和你赏梅的心境。”裴迪笑着说:“好啊,我倒要看看子美先生的妙笔。”

杜甫拿起笔,在纸上写了起来,写完递给裴迪,题目是《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里面有两句: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裴迪反复读着这两句,心里一阵发酸——“幸不折来”,是说幸好没有折下梅花,不然看着落花,更会伤怀岁月的流逝;“若为看去”,是说要是多看几眼这梅花,只会勾起自己的乡愁啊!

这哪里是在写梅花,明明是在写乱世里的羁旅之痛!裴迪想起离开长安时的情景,想起王维还在京城,想起蜀州百姓的苦难;杜甫想起死去的儿子,想起漂泊的日子,想起长安的亲人——两句诗,道尽了两个文人的心酸与无奈。

“子美先生,你这两句诗,写的不是梅,是咱们的心啊!”裴迪红了眼眶。杜甫也叹了口气:“裴使君懂我。这乱世里,能找个懂自己的人,不容易啊。”

从那以后,两人常常在东亭唱和,杜甫写《寄裴施州》,裴迪就写《酬杜员外》;杜甫写《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裴迪就写《登岳阳楼和杜员外》——他们的诗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有乱世的疾苦,只有百姓的眼泪,只有文人的良知。杜甫后来在诗里说“裴生信英迈,屈起多才华”,这不仅仅是夸裴迪有才华,更是赞他在乱世里,依旧保持着文人的风骨——重情重义,心怀百姓。

永泰元年,裴迪因为身体不好,辞去了蜀州刺史的官职,准备回长安养老。杜甫特意从成都赶来送他,两人在蜀州城外的渡口告别,江水滚滚东流,像他们走过的乱世岁月。“裴使君,此去长安,路途遥远,你多保重。”杜甫握着裴迪的手,眼泪掉了下来。裴迪也红了眼眶:“子美先生,你也要保重,希望有朝一日,咱们能在长安再聚,一起看辋川的梅花。”

船开了,裴迪站在船头,看着杜甫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个黑点,消失在江边的雾霭里。他摸了摸怀里的诗稿,有王维写的“万户伤心生野烟”,有杜甫写的“幸不折来伤岁暮”——这些诗,不仅是文字,更是乱世里的真情,是文人的风骨,是他们一路走来,最珍贵的念想。

乱世浮沉,有的人丢了良心,有的人忘了初心,可裴迪没有。他冒险探监,救知己于危难,是为“义”;他心怀百姓,在蜀州救济流民,是为“仁”;他与杜甫唱和,共诉乱世疾苦,是为“情”——这“义”“仁”“情”,就是一个文人最硬的风骨,比黄金还珍贵,比山水还长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