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九十一章 张籍:从穷书生到“张水部”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第九十一章 张籍:从穷书生到“张水部”

簡繁轉換
作者:清风与你同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50:26 来源:源1

第九十一章张籍:从穷书生到“张水部”(第1/2页)

贞元年间的长安,冬天比现在冷得多。城墙根下冻得缩脖子的人里,总有个穿得单薄、怀里揣着卷旧诗稿的年轻人,走路时眼睛老盯着地面——不是怕摔跤,是想捡点别人掉的碎银子,或是看看有没有没人要的枯柴,好回去生火取暖。

这年轻人就是张籍,那会儿还没几个人知道他的名字,就知道他是个从和州来的穷书生,天天泡在长安的书坊里,连杯最便宜的茶都舍不得点。

穷小子的“十年同窗”:和王建一起啃冷馍的日子

张籍的苦,打小就开始了。老家和州(现在安徽和县)不是什么富贵地儿,他爹娘走得早,没留下啥家产,年纪轻轻就得琢磨怎么活下去。那会儿读书人想出头,就一条路:考科举。科举不是光会背书就行,得去长安,得见名师,得混圈子——这些都得花钱。

张籍没钱,揣着几件旧衣服,一路蹭车、步行,好不容易摸到了长安周边的一个学馆。就在这儿,他遇上了王建——后来写“王建五题”、和他并称“张王乐府”的好兄弟。

这俩小伙子,简直是“难兄难弟”的代名词。学馆里管饭,但只给稀粥和冷馍,菜是没有的,偶尔能就着点盐粒就算改善伙食。

冬天学馆的窗户漏风,两人冻得手都握不住笔,就挤在一张床上,裹着两床打补丁的被子,你念一句《论语》,我接一句《孟子》,就这么熬了十年。

有人问他们:“天天啃冷馍,冻得哆哆嗦嗦,图啥呀?”张籍当时没说话,手里的诗稿攥得更紧了。后来他写给王建的诗里提过这事儿:

“忆昔君初纳彩时,不言身属辽阳戍。

早知今日当别离,成君家计良为谁?”

别看是后来写的,那股子年轻时一起熬苦日子的热乎劲儿,隔着纸都能感觉到。

那十年,他们不是没动摇过。有一年冬天特别冷,王建冻得咳了半个月,差点咳出肺来,跟张籍说:“要不咱回老家种地吧,至少能吃饱饭。”张籍沉默了半天,从怀里摸出半块干硬的馍,掰给王建一半:“再等等,听说孟郊先生最近在长安,咱要是能让他看看咱的诗,说不定就有机会了。”

这一等,就等到了贞元十四年(798年)。

遇见韩愈:穷书生的“救命稻草”

孟郊那会儿有点名气了,就是后来写“慈母手中线”的那位,他也是苦过来的,知道寒士的难处。有人把张籍的诗拿给孟郊看,孟郊读了两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就拍了桌子:“这小伙子有东西!”

没过几天,孟郊就把张籍叫到了自己的小破屋。一见面,孟郊就瞅着张籍那身洗得发白的衣服,还有冻得通红的耳朵,叹了口气:“你这日子,比我当年还难。”张籍低着头,把新写的几首诗递过去,手还在微微发抖——这是他唯一的希望了。

孟郊翻着诗稿,越看越点头,最后抬头说:“这样,我带你去见个人,他要是能帮你,你这科举就有戏了。”

这人就是韩愈。

那会儿韩愈已经是长安城里的“文坛大佬”了,不仅文章写得好,还特别爱提携后辈,人称“韩昌黎门下”。张籍跟着孟郊去见韩愈的时候,心里直打鼓,连头都不敢抬。倒是韩愈挺随和,接过他的诗稿,坐在那儿慢慢读,没说话。

张籍站在旁边,汗都快把衣服湿透了。过了好一会儿,韩愈才放下诗稿,看着他说:“你这诗里有股子劲儿,不是那种只会掉书袋的酸秀才,是真见过苦日子,心里有东西的。”

就这一句话,把张籍的眼泪差点说下来。

从那以后,韩愈就把张籍当成了自己人。不仅教他怎么写文章、怎么应对科举,还经常把他叫到家里吃饭——韩愈家也不算富裕,但至少能让张籍吃上顿热乎的。有一次张籍得了风寒,躺在出租屋里没人管,韩愈知道了,亲自提着药过来,还帮他请了大夫,临走时留下了一串铜钱:“好好养病,别耽误了读书。”

张籍后来在诗里写韩愈:“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之服儒素,恬淡无所营。”字里行间全是感激——要是没韩愈,他这穷书生,说不定早就冻饿死于长安街头了。

贞元十五年(799年),科举放榜那天,张籍挤在人群里,眼睛都看直了——榜单上,“张籍”两个字赫然在列!

他当场就哭了,不是喜极而泣,是觉得这些年的苦,终于没白熬。他第一时间就跑去找韩愈,磕了个头,说:“先生,我中了!”韩愈笑着把他扶起来:“好,好,以后好好做事,别辜负了自己。”

张籍没想到,中了进士,是另一段苦日子的开始。

“穷瞎张太祝”:十年贫病,差点把眼睛熬瞎

中了进士,按说该有官做了吧?可那会儿唐朝的官编制紧张,尤其是像张籍这样没背景的寒士,就算中了进士,也得等着“补阙”——就是等有空缺了才能上任。张籍等啊等,没等来官位,先等来了母亲去世的消息。

古代讲究“丁忧”,母亲去世,不管啥官,都得回家守孝三年。张籍收拾行李,又从长安走回和州,一路上没钱雇车,全靠两条腿,走了一个多月。到家后,家里更是一贫如洗,连给母亲办丧事的钱都是街坊邻居凑的。

守孝三年,张籍没敢闲着,一边种地糊口,一边接着写诗。直到806年,也就是唐宪宗元和元年,他才终于等到了一个官职:太常寺太祝。

你别听“太祝”这名字挺好听,其实就是个从九品的小官——唐朝官制分九品,从九品是最低级的,比芝麻官还小。太常寺管的是祭祀礼仪,太祝的活儿就是在祭祀的时候帮忙摆祭品、读祝文,没权没势,俸禄还少得可怜。

张籍拿着这点俸禄,在长安租了个小破屋,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更倒霉的是,不知道是不是之前苦日子熬坏了身体,他的眼睛开始出问题——先是看东西模糊,后来越来越严重,有时候写着诗,笔就跑偏了,字都叠在一起。

他没钱看大夫,自己找点草药煮水喝,效果可想而知。有一次韩愈来看他,一进门就看见张籍凑在蜡烛跟前,眼睛离纸只有几寸远,还在那儿一笔一划地写,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不是哭,是眼睛疼得受不了。

韩愈心疼得不行,赶紧给他找了个好大夫,开了药,可张籍的眼睛还是没好利索,时好时坏,最后落下个“半盲”的毛病。长安城里的人私下里都叫他“穷瞎张太祝”,有的是同情,有的是嘲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九十一章张籍:从穷书生到“张水部”(第2/2页)

张籍倒是不怎么在乎别人怎么叫他。有朋友劝他:“要不你跟韩先生说说,让他帮你换个轻松点的官,至少能多挣点钱看病。”张籍摇摇头:“韩先生已经帮我够多了,我不能再麻烦他。再说,这太祝的活儿虽然小,但也是正经差事,我干好自己的本分就行。”

就这么着,他在“穷瞎张太祝”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里,他穷得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眼睛疼得整夜睡不着,但从来没放弃过写诗。他的诗里全是老百姓的苦日子: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

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掏心窝子的话,就像他自己的日子一样,苦,但真实。

有人问他:“你都这样了,还写这些干啥?”张籍笑了笑,眼睛眯成一条缝:“我见过太多像我一样的苦人了,我不写,谁替他们说话?”

五十岁才“转运”:当上官了,心却淡了

张籍的“转运”,来得比谁都晚。直到他五十岁那年,也就是元和十五年(820年),他才终于从从九品的太祝,升到了国子监助教——虽然还是个小官,但至少不用再天天搞祭祀了,还能教学生读书,俸禄也涨了点。

这之后,他的仕途才算慢慢顺了起来。没过几年,又升了水部员外郎,管的是水利、漕运这些事,虽然还是不算大官,但好歹有了实权,人们也不叫他“穷瞎张太祝”了,改叫“张水部”——这称呼,听着就比之前体面多了。

再后来,他又升了主客郎中,最后官至国子司业,从四品——这在唐朝,算是中层官员了,比他当年那个从九品的太祝,简直是天壤之别。

按说五十岁才熬出头,该好好享受享受了吧?可张籍偏偏不。他当了大官,还是住在之前那个小破屋里,没买大房子,没娶小老婆,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回家写诗、看书,跟当年那个穷书生没啥两样。

有一次,韩愈约他出去踏春,说长安城外的花开得正好,一起去喝酒赏景。韩愈是他的恩人,换别人早就满口答应了,张籍却婉拒了。他给韩愈回了首诗,里面有两句:

“家贫无易事,身病足闲时。”

意思是我家里穷,没那么多闲钱出去玩,身体也不好,还是在家待着舒服。

韩愈看了诗,笑着摇摇头:“这张籍,还是老样子。”其实韩愈知道,张籍不是真的“家贫”,也不是真的“身病”,是他看透了官场的热闹,不想掺和了。

年轻时,他也想过当大官,想过光宗耀祖,想过让自己不再受穷。可十年“穷瞎张太祝”的日子,把他那点“仕途心”磨得差不多了。

他见过官场的尔虞我诈,见过有人为了升官不择手段,也见过自己身边的朋友因为官场争斗家破人亡——相比这些,他觉得能安安稳稳地写诗、教学生,已经很满足了。

他晚年写过一首《闲居》:

“东城南陌尘,紫幰与朱轮。

尽说无多事,能闲有几人。

唯吾知此趣,归卧养天真。

笑谢桃源客,花时不放身。”

诗里的“闲”,不是无所事事的闲,是历经磨难后的通透——知道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这才是真的“闲”。

他当了国子司业后,教学生有个规矩:不管学生家里有钱没钱,不管有没有背景,只要肯读书、人品好,他就倾囊相授。

有个学生家里穷,交不起学费,想退学,张籍知道了,不仅免了他的学费,还经常把自己的粮食、衣服拿给他。学生感激地说:“先生,您以后有啥吩咐,我一定照做。”张籍摆摆手:“我不用你做啥,你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好人,别像我当年一样苦,就行了。”

寒士的“坚守”:不是熬官,是熬心

张籍活了七十多岁,在唐朝算是长寿了。他去世后,没留下啥家产,留下了一堆诗稿——后来被编成了《张司业集》,流传到现在。

有人说,张籍这辈子,就是个“苦命人”:年轻时穷,中年时病,五十岁才熬出头,好不容易当了大官,还不懂得享受。张籍不这么觉得,他的诗里,从来没有过抱怨,只有对生活的认真,对老百姓的同情,对朋友的真诚。

他的“挣扎”,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能在苦日子里活下去,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他的“坚守”,不是为了熬到高位,是为了守住自己的初心——不管穷还是富,不管瞎还是不瞎,都要做个好人,写好诗。

中唐那会儿,像张籍这样的寒士有很多,大多数人要么在苦日子里沉沦了,要么为了当官变了心,张籍像一根硬骨头,在风雨里熬了一辈子,愣是没弯。

他的诗里有句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很多人以为是写爱情的,其实不是——那是他写给藩镇节度使的,拒绝人家的拉拢。那会儿藩镇势力大,很多人都想靠藩镇升官,可张籍不,他宁愿当他的小官,也不跟藩镇同流合污。这就是他的“坚守”——不是不懂变通,是有自己的底线。

现在我们读张籍的诗,读的不只是“洛阳城里见秋风”的乡愁,不只是“君知妾有夫”的刚烈,更读的是一个寒士在乱世里的挣扎与坚守。

他这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没当过大官,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用一辈子告诉我们:苦日子不可怕,可怕的是丢了初心;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丢了骨气。

就像长安城墙根下那个曾经冻得缩脖子的年轻人,怀里揣着的不是诗稿,是一颗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心。这颗心,比任何大官、任何财富都珍贵,也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动人。

张籍的一辈子,是中唐寒士的缩影,更是一个普通人用“坚守”写就的传奇——不是所有传奇都要波澜壮阔,有时候,把苦日子过成诗,把初心守到底,就是最大的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