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九十二章张籍一边扎人间苦,一边接岁月暖

第九十二章张籍一边扎人间苦,一边接岁月暖(第1/2页)

读张籍的诗,像在长安街头逛老茶馆——前一刻还听邻桌老农骂苛捐杂税,拳头攥得发紧;下一刻掌柜端来杯温茶,窗棂外飘进片落叶,心就软了。

他这辈子写的诗,没多少花里胡哨的辞藻,却像两把刷子:一把蘸着人间的苦,刷出乐府诗的锋芒;一把沾着日子的暖,扫出闲适诗的恬淡。

府诗里的“硬骨头”:用大白话戳破世道的疼

张籍写乐府诗,跟别人不一样。那会儿不少诗人写乐府,总爱掉书袋,要么堆典故,要么凑辞藻,读着费劲不说,还离老百姓的日子远得很。

可张籍不,他就像个蹲在田埂上听故事的人,把听到的、看到的,用最家常的话写下来,却句句扎心——因为他写的,全是真事儿。

写“苦”:比杜甫还敢揭伤疤

谁都知道杜甫是“诗圣”,写民生疾苦一把好手。张籍就跟着杜甫的路子走,还把这“写实”磨得更尖了。他写战争,不写将军多英勇,专写最底层的人有多惨。比如《征妇怨》里那句“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丈夫死在战场上,肚子里还怀着孩子,人活着,却像白天的蜡烛,看着亮,其实烧不了多久就灭了。一个孕妇摸着肚子,连哭都不敢大声,怕动了胎气,又怕孩子生下来没爹,那日子得多熬人?张籍没喊一句“战争残酷”,可这两句话一出来,比喊一百句都让人难受。

还有《野老歌》,更狠。一边是“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江西来的商人,一船珠子能值上百万,船上养的狗天天吃肉;另一边是“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老农种三四亩山地,苗长得稀,税还多,辛苦收的粮食全送进官仓,最后都烂成土。这对比扎不扎心?张籍就这么直白,不绕弯子,把贫富差距这层窗户纸,“哗啦”一下就捅破了。他不是在“写诗”,是在替那些没处说话的老百姓“喊冤”。

玩“巧”:首创“卒章显志”,结尾给你一闷棍

张籍不光敢写,还会写。他琢磨出个新法子,叫“卒章显志”——就是前面铺垫半天,看着像写风景、写小事,到最后一句突然“变脸”,把要说的理、要骂的事全抛出来,让你措手不及。

最典型的就是《山头鹿》。开头先写鹿多自在:“山头鹿,角芟芟,尾促促。贫儿多租输不足,夫死未葬儿在狱。早日熬熬蒸野冈,禾黍不收无狱粮。”你以为他在写鹿?错了,他是拿鹿的自在,反衬老百姓的苦——穷人交不起租,丈夫死了没下葬,儿子还关在牢里,田里的庄稼旱死了,连给狱里儿子送的粮都没有。

到结尾,他转过来问:“县家唯忧少军食,谁能令尔无死伤?”——官府只担心军粮不够,谁管你们老百姓死不死、伤不伤?前面的铺垫全是为了这一句,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最后突然砸在硬石头上,疼得你心里发慌。

他的语言也巧,全是大白话,却藏着深意。比如《筑城词》里“杵声未尽人皆死”——筑城墙的杵声还没停,干活的人就全累死了。没有华丽的词,就七个字,把徭役的残酷写得透透的。你能想象到,那些民工光着膀子,挥着杵砸土,汗珠子掉在地上摔成八瓣,最后一头栽在城墙上,再也起不来的样子。

张籍的诗,就像老北京的糖葫芦,外面裹着糖(通俗的话),里面藏着核(尖锐的批判),咬一口,又甜又酸,还得慢慢嚼才尝出味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九十二章张籍一边扎人间苦,一边接岁月暖(第2/2页)

晚年诗里的“软心肠”:把日子过成茶,越品越淡

五十岁以后,张籍的诗风变了。不是他不关心老百姓了,是他熬了一辈子苦,终于跟日子和解了。以前写乐府,像拿着刀剖开现实;后来写闲适诗,像捧着杯温茶,坐在院子里看云——不是没了锋芒,是锋芒藏进了烟火气里。

他写日常,细得像针,能挑出日子里的小温柔。比如《夏日闲居》里“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辰时(上午7-9点)按日子配药,卯时(凌晨5-7点)就煎好了茶。一个老人,早上起来不急不慌,先把药配好,再守着炉子煎茶,阳光从窗缝里照进来,落在药罐上,冒着细细的热气。没有大起大落,就是最普通的养病日子,却写得让人心里暖暖的。

他不再写“夫死战场”的惨,而是写“煎茶赏草”的静——不是他忘了苦,是他知道,苦日子里也能找出点甜。

还有《夜到渔家》,更绝。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晚上到了江边的渔村,潮水漫进柴门,想投宿,主人还没回来。竹林深,村路远,月亮出来了,钓船也少了。远远看见有人在找沙滩靠岸,春风吹着他的粗布衣裳。没有一句写“闲”,读着,就觉得心里静下来了——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没有穷病的折磨,只有江风、月亮、渔船,还有一个等着主人回家的投宿人。这就是张籍晚年的心境:不再跟日子较劲,而是跟着日子走,风来了就挡风,月亮出来就看月亮。

他的闲适诗里,藏着“活明白”的哲思。不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热闹,是“身病足闲时”的通透。他知道自己眼睛不好,身子也弱,就不再追求当大官、发大财,而是把日子过慢:煎茶、配药、看云、听风。

他写“唯吾知此趣,归卧养天真”——只有我知道这种乐趣,躺下来养着自己的本心,比啥都强。这种“闲”,不是偷懒,是历经沧桑后的选择:见过了人间的苦,才更懂平淡的好;尝过了官场的累,才更惜日常的暖。

张籍的诗:为什么过了千年还能戳中人心?

有人说,张籍不算最顶尖的诗人,比李白少点仙气,比杜甫少点厚重。可他的诗,偏偏能让人记一辈子——因为他写的不是“诗”,是“人”。

他写乐府,是写“苦人”的命:征妇的泪、老农的饿、民工的死,全是最底层人的挣扎,你能从诗里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身边人的日子;他写闲适诗,是写“老人”的心:煎茶的静、看月的淡、归卧的真,全是历经风雨后的通透,你能从诗里读到自己想要的安稳,想要的和解。

他是“乐府先锋”,不是因为他写得多华丽,是因为他敢用最通俗的话,揭最痛的伤疤,还发明了“卒章显志”的法子,让乐府诗更有力量;他是“生活诗人”,不是因为他写得多风雅,是因为他能从最普通的日子里,找出最暖的细节,让每个人都能在诗里找到自己的生活。

再读张籍的诗,还是会被戳中:读《征妇怨》,会心疼那个怀着重孕的女人;读《夏日闲居》,会想泡杯茶,坐在院子里晒晒太阳。这就是张籍的厉害——他没写过什么大道理,却用一辈子的诗告诉我们:人间的苦,要敢说;日子的暖,要会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