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 第三十章:艰难的浇铸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第三十章:艰难的浇铸

簡繁轉換
作者:松果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9 16:58:29 来源:源1

第三十章:艰难的浇铸(第1/2页)

在三天高强度的生产测试之后。

陈常在已经可以确定,他设计的这条虽然简陋,但是效果还是可以的,半自动子弹生产线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

至少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但时不时的出现一些小问题,那是必然的。

机械设备怎么可能会永远都不出问题。

人还时不时的来一个感冒发烧呢。

更何况是机械设备。

尤其是现在这种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制造厂的师傅还有技术员们,在完成了这一条生产线之后,再制造第二条生产线时,就已经变得轻车熟路了。

而这时,时间已经来到了生产线开建的二十天后了。

所有的生产计划,完全是按着陈常在所给出的,计划书上的时间完成的。

整体生产线的生产周期是十四天多一点。

安装调试和满负荷测试时间是五天。

这完全在生产计划书的范围之内。

这说明陈常在,在整个生产调度上面,没有出现大错误。

现在这条生产线的平均生产速度,可以做到每分钟生产二十五至三十发子弹的程度。

当然,这个数字和后世的生产效率是没办法比的。

哪怕是和现在的德国、美国、日本的生产效率也是没办法比的。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从设备本身来讲,蒸汽机带动的设备,和电机带动的设备确实是没有办法相比。

从动作反应时间就完全是两个层级。

第二个,现在这条生产线上,用的还都是单冲头的冲床。

所以和那些工业国家的子弹生产线,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再一个,现在操作这些冲床和车床的人,还没有到达熟能生巧的程度。

在这种设备上,哪怕是慢一些都可以。

但是绝对不能慌乱。

一次的马虎大意,或是慌乱。

那么轻了可能就是缺少一节手指。

重了,可能一只手掌也就废了。

后世有个说法,说“大拇指和食指缺一个的,这个人不是干木工的,就是干冲压的。

手指头缺好几个的,这人不是搞联合收割机的就是搞木锯的。”

这种民间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说法,往往最直观的说明了搞工业的危险性。

所以不管是搞什么工业的,要是不想受伤,不想死于非命。

那就必须要对工业的力量保持敬畏,对安全守则顶礼膜拜。

陈常在交代下来了第二条生产线的生产计划之后。

他就离开了机械加工厂,来到了冶炼铸造厂。

这边的前期准备工作,还在进行中。

但不管是铸造小部件的倒膜沙箱。

还是铸造锻压机那三个大梁的地坑,都已经准备好了。

所谓的三梁四柱式锻压机。

就是说,这个锻压机有三个大梁和四根柱子。

锻压机的三个梁分别为,作为底座基础的地梁。

它是三个梁中,最大,也是最重的家伙。

第二个是锻压机最上方的天梁,也叫顶梁。

它的重量排在第二。

第三个就是锻压机中间的,可以上下滑动的滑梁,也叫滑块。

它是这三根梁中最轻的。

这个最轻,是指和其他两根梁相比较,可不是说这根梁不重。

而四柱,顾名思义,就是四根柱子。

这四根柱子的技术要求可是非常高的。

它们要求要绝对笔直。

表面不能有任何缺陷。

因为这四根柱子的作用,除了支撑作用之外。

它们还是四根定向导轨。

没有它们的定向,那么锻锤的上下运动就会出现偏向。

那弄不好一台锻压机也就报废了。

而想要得到一台锻压机,铸造是永远都离不开的手段。

铸造看着简单,只是把钢水倒进模具里就行了。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铸造,是在工业机件加工中,最吃经验和技术的工种之一。

它的危险性也是最大的。

而铸造机件。

越是铸造大件,就越需要老道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

因为它的危险性,也是直线提升的。

为了铸造这台锻压机。

几乎全军所有技术最好,经验最多的铸造师傅们,全都聚在了一起。

而冶金实验室的那些技术员们,也都是在和老师傅们集思广益,共同探讨铸造这三个大家伙的方法和流程。

后世陈常在所在的兵工厂,虽然也有高炉和钢炉。

也有铸造车间。

但是他也只限于知道这些设备的情况。

对于铸造这一行,他也就是知道个大概的流程。

他毕竟不是专业的铸造师傅。

他也不可能知道铸造行业中,很多都是绝活的铸造小窍门和小办法。

那些都是大师傅们吃饭的本钱。

当陈常在来到了正在开技术会议的一个大窑洞里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章:艰难的浇铸(第2/2页)

十几个铸造师傅,还有那些技术员,还在确定最后的铸造计划。

这二十多天来,这些人谈论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铸造计划。

当陈常在加入到整个铸造团队的讨论中后。

作为铸造经验最多,年纪也是最大,也是这次铸造任务总领队的铸造师傅张师傅。

对陈常在说道:“陈厂长,咱们这次所要铸造的大家伙。

以前大家都没有铸造过。

这三个大件,那个最大的底座地梁,就要十四吨。

那个顶梁,也要十一吨。

最轻的那个滑梁也要六吨半。

想要一次性浇筑这么多钢水进去非常困难。

因为我们原来的炒钢池,最大的也才能出一吨钢。

这样是不行的。

而且厂长你的要求是,这些部件必须得用钢水浇筑。

所以我们就重新建起来了九座,需要用机器带动炒钢棒的,两吨容量的炒钢池。

这九个池子,以及和他们配套的高炉。

不管是高炉还是炒钢池。

它们使用的,都是从同一个地方取土,同一炉烧出来的窑砖。

同一批煤炭烧出来的钢焦碳。

哪怕是石灰也是同一个地方的。

这样就可以尽最大可能的,保持钢水的一致性。”

说到了这里,张师傅停了下来,因为陈常在递给了他一颗自己卷好的旱烟,又亲手给他点上了。

他自己也点上一根后,把烟盒里剩下的烟,让他的学生给其他师傅们都分了下去。

然后对张师傅说道:“张师傅,您接着说。”

张师傅抽了一口烟后,接着说道:“我们这段时间,研究了好几次。

都认为,用一包钢水直接浇铸风险太大。

那样太危险了。

十几吨重的钢水。

哪怕是在轨道车上,稍有不慎,如果钢包倾覆。

那就是一场大灾难。

一千多度的钢水落到了人身上,顷刻间就会让人灰飞烟灭,尸骨无存。

哪怕就是蹦到身上一个钢水点子,那也得皮穿肉烂。

所以我们认为,用三个钢包,同时从三个入口,同时浇铸。

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填满铸件腔室。

这不管是从浇铸的速度,还是从安全性上来讲,都应该是最好的。

尤其是现在,我们还做不出来能够装下十五吨钢水,接近两米包口口径的钢包。

那现在对我们来说非常困难。

即便勉强做出来了,也非常危险。

但是一米多的,五吨容量的钢包,我们还是有把握的。”

听到了张师傅说完,陈常在点了点头说道:“张师傅,我对于你们的意见完全尊重,并且赞同。

我也认为你们的这种方法是最好的,也是最安全的。

张师傅,你们只要把持住一个原则。

那就是,钢水废了,模具废了,那也不过都是死物而已。

那些东西只不过是给我们找了点麻烦罢了。

但是,我们这里所有的人,是绝对不能受到任何伤害的。

东西没了,可以重新再弄。

而人没了,那就是真的没了。

谁也不知道,我们下辈子还能不能在一起浇钢铸铁了。

所以,我们宁可慢,宁可多费功夫,也得保证我们人员百分百的安全。

我在过来之前,看过浇铸场地了。

那里的高炉和炒钢池,还有运料轨道,还正在建设当中。

所有这一切都没有关系。

虽然我预计的总工期是两个月。

但那是我低估了浇铸的难度,这是我的问题。

虽然我这些天,也来过这里两次,但是我还是严重低估了我们的困难。

张师傅,您作为这一次浇铸任务的总领队,我们所有人都听您的。

连我都算在内。

浇铸工作我懂的不多,但是作为厂长,担责任这一块,我还是比较拿手的。

所以张师傅,这一次的浇铸任务,工作您来做,责任我来担。

张师傅您,还有所有的师傅们。

你们无需有任何心里负担。

我们这一次如果浇铸失败了,那也不过就是重新再来一遍就是了。

但还是那句话,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求人的安全是绝对第一位的。

诸位师傅,大家都清楚了吧?”

“好”陈常在话音刚落,所有人都叫出来了好声。

而张师傅这时看向陈常在的眼神,坚定的,仿佛是一块浇铸完成的精钢。

干活的最怕的是什么?

那就是这边低着头猛劲拼命的时候,突然出了问题。

后面指挥方向的人,却把责任都推到了干活的人身上了。

这才是最不能让人忍受的。

如今陈常在直接告诉他们,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活他们干,责任陈常在来担,这谁还有什么心理包袱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