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影可映身,难映心

“王爷。”门外传来低声唤。

朱瀚头也不抬:“进。”

黄祁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封折好的红皮札子。

“这是大理寺方才递来的急讯,黑布巷昨夜出事,一户人家被人夜闯杀人,全家九口,无一生还。”

朱瀚抬眸,眼神瞬间锋利:“为何我到现在才知道?”

“事发后已封口,大理寺欲私下压下,连锦衣卫都未惊动。可属下布线的人报得快,今夜才得机会取信。”

朱瀚将札子展开,扫了一眼,冷哼:“杨槐?此人不是太常寺正卿的旧部?两年前辞官归田,说是体弱不能再仕,竟也遭杀害?”

黄祁低声:“属下查过,杨槐虽辞官,但前月曾与礼部某官秘密接触,或与张苑一案有关。”

朱瀚指节在桌面轻敲:“有无活口?”

“无。唯有邻居一老妪听闻夜里有马蹄声,极急,极沉。’

“杀人者不惧夜禁,还敢调马进坊......是何等身份?”朱瀚眯起眼,喃喃低语,“这不像是灭口,倒像是......警告。”

黄祁眼神微动:“王爷的意思是?”

朱瀚缓缓起身,披上外袍:“有人不愿我们深查张苑之事,便下此狠手以警我们。”

“可是,太子尚不知。”

朱瀚语气平淡:“他不该知。”

黄祁一愣,似有话要说。

朱瀚摆手打断他:“他太软,不知‘狠’为何物。这个位子将来是他的,可如今,他还坐不稳,我不想叫他血溅眼前。

黄祁顿首:“属下明白。”

朱瀚眯眼,望向窗外浓夜:“杨槐虽死,但他若真留有信物,总不至无处落脚。你安排人,去大觉寺一趟,查查最近可有人托僧代藏物。”

“是。”

“再去张苑宅中,不搜,不审。只留一人盯死他婢女。若此女动,必有后着。”

“遵命。”

朱瀚忽然停住:“对了,那画还在东宫?”

“是,已收于金匣之中,藏于密库。”

朱瀚顿了顿,忽露一抹浅笑:“不妨,明日请太子妃过来,让她自己烧了。’

黄祁一怔。

“她若敢面对,便是真金不怕火炼。”朱瀚语气沉静,“我不愿她一辈子被人影子牵着过。”

翌日辰时,东宫暖阁。

顾清萍坐于内间,身着一袭丁香织缎,发间簪一支翠玉长簪,神情恬淡如常。金匣摆在她面前,她却并不急着开。

“这是那画?”她轻声问。

朱瀚点头:“你可不必亲自来,我可命人代焚。”

她摇头:“不。我要看一眼,自己焚。’

朱标在旁,沉默未语,神情复杂。朱瀚静立一侧,并不插言。

顾清萍缓缓打开匣盖。画卷展开,纸质上已显陈色,墨痕却仍清晰。

画中人立于假山之巅,月色半掩轻纱,神态幽然,眉眼如她。

她看了许久,忽然轻笑一声。

“可惜了这手笔,真是好画。”

朱标眼神一闪:“你不恼?”

顾清萍没有立刻答话,只静静伸手取过一旁铜炉,缓缓将画推入火中。

“恼有何用?世间人画人,本非罪。只是这人心,才可憎。”她淡淡道。

火舌舔上画角,片刻间,纸灰飘散,画已成灰。

“以后,谁再敢背后画我,我便他双目。”她语气轻柔,却带着从未有过的锋利。

朱标低下头,似羞愧。

朱瀚望着那一炉火灰,目光中却浮出难得一丝欣慰。

数日后,太庙祭祀。

朝中重臣皆至,朱元璋亲祭祖。朱标跪于朱元璋左侧,朱瀚居右,肃穆庄严。

礼毕,朱元璋忽回头看朱瀚,低声道:“听说,你这几日跑东宫跑得勤?”

朱瀚躬身:“太子有疑惑,不敢怠慢。”

朱元璋冷哼一声,却也没说什么,只道:“那孩子胆子小,心里事多,你多劝着点。”

“是。”

朱元璋转眸盯着朱标:“你也是,事别藏着。若将来真登那位子,一事不决便去问你皇叔,他若说东,你莫西。”

朱标顿首:“儿臣谨记。”

“还得看你。”朱元璋长叹一口气,“我在时还可护你三分,我若不在,你皇叔......”

朱瀚插话打断:“皇兄慎言。

朱元璋摆摆手,转身离开。

朱标目送父皇远去,小声问朱瀚:“皇叔,父皇......是否已觉身疲?”

朱瀚望着高高宫墙之外,轻声答:“他身未倦,心已疲。”

朱标低头不语。

朱瀚忽然道:“标儿,你知道这次祭祀最特别之处么?”

“请皇叔指教。”

朱瀚微笑:“往年太庙祭礼,陛下不会许太子站得这般近。”

“为何今年......”

“因为他已想让你站得更近。”

朱标怔住。

“站得近,便是站得稳;站得稳,便是......接得住。”

朱瀚倚在假山旁的石凳上,手中转着一枚铜制小件,形制古朴,是大理寺在杨槐宅中寻出的唯一遗物??一只带暗格的扣子,里头藏着薄薄一页纸。

上书:

“昔年观墨,藏迹于北坊冷画阁。岁末启封,慎之慎之。”

朱瀚反复看了三遍,才收好,轻唤:“黄祁。”

黄祁自暗处闪身而出:“王爷。”

“冷画阁”在哪儿?”

“在坊东北角,原是前礼部侍郎长子开的画肆,五年前突遭火患,烧了一半,之后便封了,空在那里。”

朱瀚沉吟片刻:“带人去一趟,不能惊动坊民。你只取阁中旧匣,余物莫动。”

黄祁顿首:“属下这便去。”

朱瀚点头,刚欲起身,忽听一阵轻脚步声自长廊尽头传来。他皱眉,回身望去。

月下,一道纤细身影正缓步而来,步态娴雅。那女子披一袭云水青纱,未施粉黛,面色虽素,却掩不住眼底聪慧沉稳。

“太子妃?”朱瀚起身,有些诧异,“夜深了,你怎还在外游走?”

顾清萍行一礼:“臣妾本不应扰王爷清夜,只是今夜梦醒,觉有事不得不说。”

朱瀚目光一凝:“你说。”

顾清萍望向池中月影,缓缓开口:“张苑之事,或许远未了结。”

朱瀚静默不语,目光盯着她,不做催促。

顾清萍轻声道:“昨夜宫中有女官来看我,乃是昭文馆中一位姓沈的学籍女史。她未明言,但暗示张苑背后可能另有指使。”

“是谁?”朱瀚问得简短。

顾清萍摇头:“她未敢言明,只说‘莫信画技孤行,笔下藏人意。”

朱瀚沉吟:“这“人意‘二字,用得极妙。”

顾清萍继续道:“臣妾本以为此事已过,但沈女史素来寡言,既然她敢夜来示警,必是另有隐忧。”

朱瀚盯着她看了半晌,忽而一笑:“你不似昔日内敛了。”

顾清萍平静答道:“嫁入东宫六年,若仍只知避事退后,怕是早已被啃得只剩骨头。”

朱瀚微微颔首:“你今日说这些,是信我,还是试我?”

“是信。”她坦然望他,“世间能护太子之人不多,臣妾知,王爷在其列。”

朱瀚点头:“好,若我查出幕后之人,必要你也亲见。”

顾清萍低眉一礼:“臣妾谢王爷。”

朱瀚挥手:“回去吧,天快亮了。”

她未多言,转身而去。

那背影沉稳安静,却带着一种不同于寻常女子的清绝。

朱瀚目送良久,转身对黄祁道:“若真有人敢在宫中动太子妃的心思,便不只是张苑之流了。”

黄祁低声道:“属下也觉,张苑只是棋子。”

“查。凡昭文馆近一年与张有任何往来者,列名入册。尤其关注尚书房、翰林院、内阁推荐人选。”

“遵命。”

三日后,冷画阁。画阁已成残楼,一半焦黑,一半积灰。

黄祁带三人悄然潜入,未惊动坊中百姓。

他们在阁中地板下方寻得一方石匣,铁锁已锈,但未损。

夜返王府,朱瀚亲自开匣。

匣中一卷布帛,三封书札,另有一小玉珏,质温色润,乃典型北地风物,非中原所产。

书札上未署名,内容却清晰:

“观太子妃,貌美识礼,实可驾凤。然太子性柔,恐难驭内外之变。可诱其身,乱其心,待机另立……………”

朱瀚将信函看完,神色未变,但指间力道却悄然紧了几分。

黄祁低声:“王爷,这分明是蓄意设局。”

“不错。”朱瀚低声道,“而且这局不小。”

“是否应呈奏皇上?”

朱瀚缓缓摇头:“不可。呈上去,就惊动了幕后之人,他们若暂避锋芒,反难寻踪。更何况,这信来得太巧,未必真意只为中伤太子。”

黄祁一怔:“难道是......试探?”

“有可能。”朱瀚眼神深邃,“或是那人,欲引我动手。”

黄祁顿了顿:“王爷意思是......他们不怕王爷查,只怕王爷不动。”

“是。”朱瀚冷笑,“如今太子在朝局站稳几分,那些老狐狸便坐不住了。”

“那接下来......”

朱瀚闭上匣盖,语气冷静却坚定:“放风,说本王要查清画匠之死,必要给太子妃一个交代。我要看看,谁急着跳出来灭火。”

黄祁领命离去。

入夜时分,东宫密室。

朱标正读奏本,顾清萍端茶入内。

“殿下。”

朱标抬头,疲惫一笑:“你怎亲自来?”

“你两夜未眠,我替你煮了灯前茶。”她将茶放于案前,“也想与你说件事。”

“什么事?”

顾清萍迟疑了片刻:“我怀疑......昭文馆中有人早有预谋,对我不利。”

朱标握笔的手轻轻一顿。

“你怎知?”

“我以往未曾留心,但近半年有女子入阁讲读,名为诵经,实则探我行止,举止间常有意无意传话......”

朱标皱眉:“你早该告知我。”

“我原想忍耐,不想节外生枝。”她顿了顿,“是皇叔提醒了我,我才知事不小。

朱标眉头紧锁。

“清萍......”他低声道,“你若有事,我便是登基,也不安。”

她看着他,柔声道:“你若不安,就别再对旁人手软了。敌人不会因为你仁厚而后退一步。”

朱标抬眼,与她对视,眼中第一次浮现出真正的冷意。

“我明白了。”

顾清萍起身行礼:“臣妾愿为东宫,去一趟昭文馆。”

朱标一惊:“你去?太危险。”

“正因为我去,才没人敢疑。”

她语气不疾不徐,似云水,实如铁石。

朱标望着她良久,终是点头。

“那你去。但记住,不要独身前往,我命黄祁一队暗护。”

“是。”

昭文馆位于宫城西偏之所,历代皆为皇子、公主读书习礼之地,亦设学籍女官、讲经女师,分属礼部与宫**管。

其地虽不属东宫,却与东宫紧邻,一墙之隔。

辰时初,顾清萍着常服,由宫婢随行步入昭文馆。

门前执事女官早已得信,迎她入馆内正厅。

厅中设几案陈列,多为书简文册,女官们纷纷起身行礼,气氛平和,然神情各异。

“太子妃驾到,诸位免礼。”

顾清萍语音温婉,微微一笑,落座于主位。

“臣妾近日听闻馆中藏书甚丰,又有名士女史讲解论道,特来听一回。”

学籍沈女史起身行礼:“殿下所言极是,昭文馆近年得礼部拨书三十箱,又添讲师两人,时常有文会相集。”

顾清萍点点头,目光掠过厅中诸女:“我瞧着,诸位多是才名在外之人,今日既来,不如也让我听听各位妙思。

她手指轻叩案面:“便以‘镜影”为题,写一段意旨,抄一段旧经,皆可。”

此言一出,厅中诸女一怔,有人低声相商,面色不安,似对这突如其来的题目颇感惊疑。

沈女史面上不动声色,率先开口:“臣妾愿试。”

她取纸笔书道:

“镜中影非影,人心影尤深。凡目之所见,未必真形,惟心之所识,方为本相。”

顾清萍微微一笑:“好句。”

她接过来细看,又道:“旁人也来。”

不多时,诸女皆以“镜影”为题写下一段文字,由宫婢收拢置案。

顾清萍一一细读,眉目如画,语气温柔,实则心中已迅速筛查。

她熟知朱瀚之法??设题即设局,藏钩于文,探心于字。

一名年幼女子写道:“镜里人静,心外无尘。”落笔极快,文意平和。

又有一女书:“镜能照貌,不照骨,影可映身,难映心。”笔锋斜直,略有张扬。

唯独一名名叫“傅宜婉”的女史,迟迟未动笔,双手垂在膝上,眼神游移,似在迟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