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愿辅之以制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愿辅之以制

簡繁轉換
作者:墨色江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9 15:54:34 来源:源1

朱标微微颔首:“教学立于实战,若学制空谈未行,亦恐成戏。望诸位实到校场之中,日观冰营作息,无虞则可入学。”

朱元璋御前俯视良久,缓声道:“朕观此举甚喜。冰营之教,非单止兵,更教民心。冬寒之中,愿诸臣先冷后暖,别样风味。”

众臣再拜,“愿受教于冰营”。

夜深,朱瀚立于殿后长廊,观太子与顾清萍并肩而笑。月色皎洁,却难掩初冬之寒。

他抬眼看向东宫灯火,一声轻叹:“此授冰与火之教,正合大明格局。风雪之中,唯有铁者能炼魂;人心之中,唯有行者能立命。”

黄祁立于侧:“王爷,又一局打开,臣当随王爷而动。”

朱瀚轻拂长袍,目光柔和却冷峻:“伴他走下去,黄祁;不是为我,而是为大明。东宫之道,从此便是你我之责。”

他转身,雪光映出背影,伸手抚盏热酒,喃喃自语:“寒露将冷,风起天涯,尽头,便是雪压颈项之时;抬首,便是朝露未晞之日。”

翌日清晨,宫中尚未开鼓,东宫却早已灯火通明。

顾清萍亲自督办内府案牍,诸内侍、书吏、侍女进出如流,竟比往常朝会还繁忙。

朱标披着银白狐裘,立于书阁石阶之上。

他望着天边浅浅曦光,道不出喜怒,只问身后吴琼一句:

“外头可稳了?”

吴琼点头:“昨夜冰营之议,诸部皆遣人送来折子,六部三寺、两监皆表态支持;户部更言愿调银两四万贯,助设‘冰营长学’。兵部尚书张隽亲口传话:东宫设阵教兵,胜于纸上议兵。”

朱标抿唇轻笑:“不愧是皇叔一手布下的局。”

他顿了顿,语气却陡然一转,“但我不想只在皇叔留下的棋盘上做个好子,我要自己布盘。”

“殿下的意思是……”吴琼抬眼。

“下一步,轮到我立棋。”

朱标望着远方,“既然冰营初成、朝野皆应,我要借这一波声势,设‘策士台’。”

吴琼神情微震:“策士台?殿下要设太子府参议之府?”

“正是。”朱标缓缓开口,“王叔有黄祁、杜世清,我亦需有一群真正能为东宫谋天下者,不是朝廷现成的官,不是父皇的眼线,不是宗室附从,而是我亲自挑选、训诲、磨砺之人。”

吴琼思忖片刻:“这一步,怕是会有人非议,皇上也未必……”

“但这是我该走的路。”朱标目光坚定,“我既是储君,不能永远寄人檐下。”

同日,王府书房。

朱瀚披着羊皮斗篷倚窗而立,窗外积雪未消,窗内火炉正旺,黄祁一边烹茶,一边听杜世清低声道:

“王爷,属下打听到,太子确有意设策士台,选贤纳谏,亲自制定授业与升迁之法。”

朱瀚未语,只目光微沉。

杜世清继续道:“太子之意不难猜——他要自立幕僚班底,自筑东宫之梁,不再依附朝中既有体系。”

黄祁皱眉:“这恐怕会引起部分老臣不安。”

朱瀚轻轻抬手,止住两人议论,缓缓道:“这是他早晚要做的事。也是我希望他能做的事。”

杜世清一怔。

“辅之者,终不能为其身替代。”

朱瀚语气低缓,却清晰如刀,“今日他敢立台,敢引才,敢选人,那才是真正踏上登基之途。”

黄祁道:“王爷的意思是……”

“我们不动。”朱瀚转身,面上带着淡笑,“只需静观,看他能吸引多少真才实学之士,看他如何立规矩,立门槛,立声誉。”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窗外那一丛初雪梅:

“若策士台能成,东宫之名,不再是储君之名,而是治世之名。”

三日后,东宫正式发榜:

“凡文采可议、律令明达、兵道有识者,皆可投策东宫‘策士台’,一月为期,择贤录用。策题三道,试心一篇。”

京师震动。

一时之间,士林士子奔走相告,翰林学士亦纷纷私遣门人前往。

甚至有早年辞官在乡的清流旧臣,亦暗自入京,欲观此策之实。

与此同时,朝中诸王亦有所动作。

燕王朱棣听闻消息后,在北镇府中冷笑:

“他倒真敢开门收人,这策士台若设成,那便是文臣心向东宫之始。”

幕僚宋礼却缓声言道:“殿下何妨再观,此局虽巧,若无真正才士、若无成效,亦不过纸上空谈。况且,如此大张旗鼓,难免落人话柄。”

朱棣目光幽深,缓缓合上手中竹简:“若东宫收才不慎,便是东宫自污;若收得人中龙凤,那我才真该小心了。”

东宫问策阁。

朱标手捧一封封策案,日夜未歇,顾清萍亦在旁翻阅。

两人时而对看,时而相视苦笑。

“这些策文,有人才。”顾清萍道,“但也有不少文过饰非之徒,空谈性命,不识时务。”

朱标点头:“所以此番我不只看文章,我还要面试,看人之谈吐、气节、眼界。”

“殿下要亲试?”吴琼一惊。

朱标却笑道:“我要让天下知,这不是一场权谋,是一场拔擢。我要见贤,非取附。”

半月之后,“策士台”三轮试策完毕,最终十六人入选,皆为二十五岁以下之俊彦,其中文策出众者七人,兵法精通者四人,言事果决者五人。

东宫百官观其名单,皆惊叹不已。

“竟有昔年韩林志之子韩启昇?”

“那周谦之徒也入选?此人向来直言不讳,太子竟敢录用?”

更有人议论:“听说那姚成原乃兵籍之后,出身行伍,能入文策之选,恐怕是太子有意设平衡?”

朱标得报,微微一笑:“我东宫,不问出身,只问可堪大任。”

王府书阁,朱瀚翻着选士之录,眼角露出几分笑意。

“不错。”他轻声道,“这班人若能磨砺三载,不逊任何中书府吏。”

冬至已过,雪未深却寒意更盛。皇城之外风如刀割,宫墙之内却炉香袅袅、筹谋正酣。

策士台自设立以来已月余,朱标日夜亲阅,讲策、问政、调事,几无一日得闲。而这一切,正在悄然重塑朝中风向。

此日未时,太子东阁议事未毕,一名年轻内侍快步入殿,躬身道:“殿下,兵部尚书张隽求见。”

朱标眉心一挑,放下手中竹简:“宣。”

片刻后,张隽入殿,衣袍带雪,神色肃然。朱标亲自起身相迎:“张公无事不登东宫,此来所为何事?”

张隽拱手道:“殿下,微臣夜阅各地军报,察觉一处异动。”

朱标神色一紧:“何地?”

“非边地。”张隽顿了顿,“是京畿驻营。”

朱标眉头微皱:“详细说。”

张隽将一卷折轴呈上,低声道:“西南演武场中调,昨夜暗换校旗,其间未有明令,亦未见入营将令,更有三十骑于寅时外出——挂东宫旗号。”

朱标陡然凝神,接过折轴翻看,果见其中记述清晰细致,调营换旗、出营暗骑,件件皆不寻常。

“此事兵部可有追究?”他问。

“已封查营门,遣人扣问主将,但那三十骑今晨辰时已回,所言为‘奉策士台调研令’,兵符为东宫副印副署。”

张隽抬头看他,“殿下,兵部未曾接到调动令,策士台亦不应有兵符副权。”

他沉思片刻,随即起身:“随我去策士台。”

策士台内,十六人正分席校阅地方送来之民情簿册。

姚成正在指画某处丘陵地势,忽闻外头内侍疾呼:“殿下到!”

众人起身行礼,朱标径直步入,神色冷峻:“姚成、周谦、韩启昇,出列。”

三人趋前,心中不安。

朱标举起兵部折轴,语声森寒:“昨夜三十骑暗出演武场,调动旗令,署我策士台之名,此事——谁主之?”

众人愕然,姚成脸色苍白:“殿下,属下未闻有此命。”

韩启昇沉声道:“策士台所议各案,均未涉及军调,属下等更无兵符副章之权。”

朱标目光逐一扫过众人,沉声道:“此事若非尔等所为,便是有人擅借策士台之名行事,其意,不在演兵,而在撼东宫之基!”

堂中一片沉默,只有火炉中松香燃得噼啪作响。

片刻后,朱标转头:“姚成,即刻查东宫文印,查是否有伪印传出;周谦,遣人赴兵部营门,录昨夜三十骑一一问话;韩启昇,自即日起停公事三日,于台中校卷,不得外出。”

三人拱手应命,神情肃然。

夜落宫门,雪意复起。

朱标立于廊下望着夜空,心绪未定。

顾清萍披着狐裘走来,为他斟茶:“殿下若不问清楚此事,策士台之誉或毁于此一瞬。”

“正因如此,我才要亲自破局。”

朱标饮尽一盏,“若是外人捣乱,我要他们现形;若是内部人乱为,我要天下知道,我朱标——虽用人不拘出身,但律己律人,皆一准。”

“会不会……是有人想将此事归咎于王爷?”顾清萍低声道。

朱标眉头微蹙,片刻后缓缓摇头:“皇叔若动,绝不需藏尾藏角。他若设局,早便是当堂质问,而非此等偷摸之举。”

他望着夜空沉沉,忽而道:“清萍,帮我备马。”

顾清萍一愣:“殿下要出宫?”

“我要亲自去王府一趟。”朱标道,“我不能怀他,但我更不该避他。”

王府书房,朱瀚披着玄锦,正与黄祁言谈,未几,门外内侍急报:“太子殿下到!”

朱瀚微愣,随即起身亲迎。

两人于堂前相见,彼此凝目片刻,朱标率先开口:

“皇叔,晚来叨扰,恕侄不请自入。”

朱瀚淡笑:“你肯来,我便欢喜。”

二人入室坐定,朱标取出兵部折轴、营门记录,坦然呈上:“皇叔,东宫三十骑之事,虽未查明,但有议者暗中言及王府,侄不信,却不能不来。”

朱瀚翻阅折轴,未语良久。

他放下竹简,轻声道:“此事不是我所设。但你既能来此问我,我便能担保你。”

“皇叔信我?”

“信你,也信自己。”朱瀚一字一句,“你若在疑我,我只一问——你可曾惧我?”

朱标沉默。

良久,他答:“惧过,也疑过,但今日之后,不再疑。”

朱瀚望着他,忽而微笑:“那便好。此事我也派黄祁暗查,三日内,定能探出水落石出。”

朱标起身,肃然一礼:“皇叔,有劳了。”

兵部与策士台同时发布调查结果:三十骑所持兵符乃仿制伪章,其出营系被“虚授任务”,署名乃伪造东宫旧文书副页,行文格式与东宫制令不符。

幕后指使者——乃曾任户部都事之子、策士台试策落选者曹彦,因不服结果,暗中勾连京营中一名旧部,借东宫名义试图生事,意图败坏策士台声誉。

案发当夜,曹彦即于西市酒肆中被捕,随身携伪章器物、私拟文稿,全数查获。

朱标听完禀报,面色平静,却并未发话。

顾清萍低声道:“此案虽破,但东宫之威,受伤不轻。”

朱标缓缓起身,走至窗前,望着庭前积雪被晨光映得通明如玉。

“所以,我要亲登朝堂,一语定断。”

翌日早朝。

朱标着正青朝服,首度亲引策士台六人,步入金殿,立于百官之前。他面无表情,俯身大拜:

“儿臣有罪。”

朱元璋神情淡漠:“何罪之有?”

“策士台设,原为择贤共治,却因失察,致伪印外泄、兵营扰动,儿臣未能谨守规矩,愿受责罚。”

朱元璋沉声:“罪虽不在太子,然人由东宫所引,名由策台所行。你——可知今日之损?”

朱标答道:“一损则慎,二损则乱。儿臣今日请旨:策士台凡所议事,皆需兵部、吏部副奏,方可行用;凡外调兵马,不得越兵部一道之印;东宫自律,始于其制。”

一时金殿肃静。张隽出列,肃然躬身:“臣赞同太子所议,愿辅之以制。”

朱元璋目光深邃,良久,轻声一句:

“善。”

朝会散后,朱瀚未言,只立于丹陛下,远望着那位策士台后的年轻身影,脚步稳重,衣袍无风自肃。

他低声道:“这一回,他走得,比我还稳。”

系统提示浮现:

【事件判定:太子独断风波,危中立名,稳中求势】

【东宫稳固度 20,太子声望 25】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