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东宫送来贺岁礼帖

阁内,朱标与顾清萍并肩而坐,案上摊着三卷密策。

烛光映红他们的脸,烘出一室温暖。

顾清萍手中翻动羊皮卷,抬头轻声道:“殿下,又至深夜,还是为冬演策么?”

朱标抬眸,眉眼如寒星般清冷,却带着一抹倔强的光:“朝中虽已安定,但外府尚有暗潮。昨日从兵部尚书张隽处得报——北苑若有‘夜战军演’之事,未入我东宫军令录,此演甚有深意,恐是他人暗中示威。”

顾清萍蹙眉:“北苑素为御林军演场,若有夜战之举,竟不告东宫,难免触动军心。”

朱标缓缓闭目,片刻后睁开:“此演,我要亲往北苑视察,揪出幕后之人。”

顾清萍轻声:“殿下此行凶险,若遇埋伏,东宫禁卫阻拦可否?”

朱标轻笑:“禁卫虽出营,然宫门之令,权在辅政王手。今日之后,我需让天下知——我东宫之权,多重于兵部。”

北苑犹如甬道迷宫,夜色中诸多营帐只留稀疏火把,远见几支御林军夜巡。

朱标策马而至,禁卫三十人随行,腰挂东宫令牌。

顾清萍紧骑在侧,长剑映雪,神色肃然。

一队御林军见东宫旗帜入营,忙迎上前拦道:“何人夜闯北苑?”

朱标持令出示,语气郑重:“太子朱标奉辅政王朱瀚之命,前来视察夜战军演,若有异议,可令正兵部官来应对。”

那御林军将领错愕,低声走至营帐前禀报。

不多时,一名风尘仆仆的中郎率数骑急至,乃是前日与东宫议事的兵部侍郎张隽,他看见太子,先是一愣,随即施礼:“太子殿下夜至,微臣失迎。”

朱标直盯前方那排兵阵,问道:“张公,此处所谓夜战军演,为何不先得东宫军令?”

张隽沉声道:“此乃兵部试水,欲测我军冷夜作战之力,不敢惊扰东宫。昨夜用兵四千,皆为自卫所需,非为他意。”

朱标目光如寒刃:“自卫亦是用兵,御林军主守内苑,兵部擅令调动,若不入东宫册,如何得知?”

张隽沉吟:“殿下所言在理,微臣夜行失职。若殿下不怪,今夜何不下令,令东宫各营与御林联合演练,以补今夜之憾?”

朱标回眸看顾清萍,见她微颔首,遂道:“既如此,今夜东宫御林,合演‘霜战’之阵。三刻之后,列阵月下,观我东宫之威。”

张隽恭敬应声:“蒙殿下谕令,微臣愿遵旨行事。”

朱标俯瞰众阵,缓声道:“此阵名‘霜月交辉’。三营与御林合练,先由御林前锋探路,三营接替殿后支援;既展威势,复行合围,俘敌于阵中。行之三次,为合格。”

众将应声列阵。御林军举刀踏雪,破阵前探,士卒疾速挥刀砍松枝之礼,开道雪面。

东营随之紧随后掩护,安策于侧弓弩远射,火舌映雪,呼啸中如银光闪烁。

朱瀚默立帐后,披衣执羽扇,目不转睛地观其精妙之处。

黄祁在侧,低声道:“殿下阵法精巧,将御林引入东宫阵势,凛然可畏。”

朱瀚缓缓点头:“他此举非为显威,只为令众人知——东宫与御林可合,可制人心。”

演练至第三次,朱标策马出阵,直逼御林军方阵中心,声喝如雷:“东宫既为中流砥柱,御林亦为金刚护卫,合力破阵,方显大明军心一体!”

御林先锋将领闻声,挺刀出阵,与朱标并肩,刀光相接。

二人合力,一瞬间震慑全场。

雪地中刀舞刀落,白雪被染红,众军士卒惊呼,继而齐声喝彩。

朱元璋与张隽皆已御前列观,见此场景,朱元璋抚须长笑:“他真成东宫之主了。”

张隽叹息:“此阵胜于纸上,若非太子之令与太府协力,御林军亦不足与三营并肩。”

演练收束,千人列阵水月镜中,朱标于阵首唤停众军,缓声道:“冰霜虽冷,人心更坚;合阵虽难,心同则易。望我东宫三营与御林并肩,天下诸军,皆可效仿。”

御林与三营齐声应道:“愿誓效东宫!”

朱标转身,对御林将领拱手道:“今夜之试,幸得将军助力。此后亦当并肩持家国之重。”

那御林先锋将领抱拳:“太子胸怀天下,御林幸拜效力。”

翌日清晨,内阁奏折上传北苑演练之事,全都称赞太子铁血雄心、东宫凝聚军心。

御林军与东宫三营并列之势,直逼朝野,已成新一代军政标杆。

东宫书阁内,朱瀚拂袖入阁,见朱标面带笑意正与顾清萍研策。

朱瀚目光深邃,缓步至二人身侧,低声道:“太子今夜霜月交辉,军心可定;朝中评议,亦皆称善。”

朱标回眸含笑:“皇叔不远处观阵,殿下可知我心?”

朱瀚淡然一笑:“我知你要的不只是军威,还有众人之心。百姓、士卒,皆需信任,而信任来源于穿云裂石之阵,亦来源于平日之温情。你既破阵,又兼抚慰,便是真正的君心。”

顾清萍轻轻点头:“殿下虽为太子,却已胜似君王。今日不仅大败试探者,更为东宫积攒了可贵之势。”

朱标目光转向窗外初雪之地:“冬寒将尽,来岁春暖,东宫之势,便当如雪后初霁,清明无瑕。”

朱瀚深深凝视他,缓缓伸手拍肩:“好,继续走下去。”

大雪封宫数日,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霜白。

到了腊月初九,日头初露,雪渐融,皇城上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阳光。

朱瀚披着狐裘,立在王府后院的垂花门下,远眺东宫方向。

黄祁持书而来,轻声禀道:“王爷,春祭筹备旨意已下,由太子主典,祭天地社稷四岳五镇,并首次独署祭礼官员册。”

他顿了顿,眼中藏着难掩的惊色,“此次,圣上不再让礼部统领,而是由东宫直设礼署。”

朱瀚接过奏册,翻了一页,嘴角微微扬起。

“终于到了这一步。”

他淡淡一笑,目光望穿琼楼玉宇,“春祭,是天子独尊的象征。朱标能亲典祭天,便是名正言顺地站在了九重之上。”

黄祁却迟疑道:“王爷,陛下这一手,是彻底将权柄交于东宫了?”

朱瀚眼神一凝:“不,是试,也是推。皇兄一生谨慎,除却战场,任何一步都布满伏笔。他让朱标亲典祭天,不止是册封的象征,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天子视察。”

“若朱标能定百官、稳三礼、合五部,便是登极之兆;若有一丝差池,便是全盘清算。”

朱瀚缓缓抬头,眸光锐利,“所以,此次春祭,不容有失。”

黄祁低声:“属下立刻命人布控,东宫筹礼一事,王府暗中相助?”

朱瀚却摆手,语气坚决:“不。”

“此局,从头至尾,都由他来掌。”

“若他连一次祭天之典都处理不了,未来之路,也不值得走下去了。”

黄祁一怔,却见朱瀚已转身入阁,步履坚定如山。

东宫讲礼堂内,朱标端坐于主位,身前摆着十余封兵部与礼部折子。

杜世清、吴琼、顾清萍分列左右,皆眉头紧锁。

“礼部仍以‘祭礼大典不可逾制’为由,拒绝交出礼仪册。”

杜世清低声道,“这是阳奉阴违,实则阻碍东宫典礼。”

朱标却并不恼,轻声道:“礼部这步棋,在我预料之中。”

他抬手轻轻一挥:“顾妃,传我口谕,命东宫六司起草‘新制春典’,取《大明会典》为纲,辅以东宫新法,三日内制成太子祭礼大章。”

顾清萍眼中一动:“自设祭礼?殿下,这是要立法于礼之前?”

朱标缓缓点头:“若今日我仍照旧章行事,只会让天下以为我只是皇上之下的‘使者’;唯有自立一章,方能让百官明白,我朱标,能开一典之先。”

吴琼咬牙低声道:“如此一来,礼部必将反弹。”

“让他们反弹。”朱标眼神如炬,“越是反弹,越是说明东宫已经不在他们掌控之中。”

他缓缓起身,步至案前,看着已整理出的一排名录:“这一次,我要让整个朝廷知道——大明太子,不止可为储君,更可为共主。”

两日后,东宫“新春大典章程”出炉,一式三份,呈皇上、内阁、礼部三方。

其内容革故鼎新,废除原先三跪九叩的繁礼,改为“五拜三祝”,更引入“宣策祭文”制度,由太子亲书,昭告天地。

朱元璋坐于御书房,翻完厚厚一卷祭章,脸上神情复杂。

李善闻立于侧,低声问道:“陛下,是否有异议?”

朱元璋沉默片刻,忽而放声大笑:“好个朱标,竟真敢动礼部的牙根了。”

他将册一抛,笑声止住,沉声道:“传旨,太子所议春典,不违祖制,可施行。”

李善闻拱手:“臣遵旨。”

朱元璋起身,负手踱至窗前:“他终于学会了,不只做个太子,而是做个皇帝。”

礼部震动,祭礼旧派震怒,但无可奈何。

圣旨在前,谁敢违逆?更重要的是——当太子开始亲掌礼典,意味着——即便皇上未明言,也已是“实则摄政”。

而东宫之中,朱标并未有半分喜色。

他日夜调兵遣将,遣人巡视京中街市,接连召见五营三司,确保春祭当天,无一错漏。

顾清萍见他夜夜伏案,眼中满是忧色:“殿下,如今局势虽稳,可殿下若倒了,谁来守得住这局?”

朱标淡淡一笑,低声道:“我若倒了,这局不再重要。真正的局,是百姓的天下。若我连一次春祭都不能扛下,何谈守天下?”

顾清萍无言,只默默为他添茶。

两人相视,尽在不言中。

春祭之日,皇城内外,百官衣冠齐整,十里禁军列于天坛南门两侧。

鼓声如雷,钟磬齐鸣。

朱标一袭赤金礼袍,亲率文武百官,自东宫出发,缓缓步入天坛。

圣旨在前,皇上不临,太子代典。

那一刻,朝中百官,莫不拱手于地,齐声而呼:“愿大明太子,主社稷,安四海,祈太平!”

朱标走上坛台,展开亲书祭文,朗声念道:

“天高地远,国祚承运,太子朱标,谨以诚心,昭告天地。”

他声音清晰如霜下洪钟,字字铿锵。

念完祭文,他缓缓举爵祭天,目光坚毅,额间无一丝惧色。

高台之下,朱瀚立于军阵之中,遥望朱标端立坛上,长风拂袍,如真龙降世。

他心中暗道:“他终于不再需要我了。”

身后,黄祁低声问道:“王爷,如今,太子已如天子一般,王爷可曾忧虑?”

朱瀚缓缓摇头,微笑道:“我从不忧他强,只怕他弱。”

朱瀚坐于王府暖阁,案前炭火通红,香炉轻烟袅袅。

黄祁披裘入内,低声道:“王爷,东宫送来贺岁礼帖,请王爷初一赴宴。”

朱瀚翻看那道帖子,上头是朱标亲笔题字:“岁首同乐,叔侄一堂,不谈朝政,唯叙亲情。”

他轻轻一笑,把帖子合上放于炉前,淡声道:“他终于学会‘分寸’了。”

黄祁闻言不解:“王爷何意?”

朱瀚起身,披上狐裘,步至窗前。窗外琼枝玉树,宫墙之外传来孩童嬉笑声,满城红梅似燃。

“政,是冰,是刀,是锋芒毕露。”

朱瀚望着天际淡云,“而亲情,是玉,是水,是能让铁火熄下的柔光。若太子只知治国而不懂亲情,将来坐那龙椅,只能得天下,却失人心。”

黄祁低声:“殿下眼光远矣。”

朱瀚负手而立,忽问:“东宫如何安排除夕?”

“据密探所报,东宫大殿将设‘三堂夜宴’:一为‘宗亲席’,请皇室子弟与外藩宗亲;一为‘三部席’,邀中书、兵部、户部新年议礼饮宴;一为‘静夜席’,只留太子与顾妃对坐于景福轩。”

朱瀚听罢微微颔首,眼底露出一抹淡淡欣慰:“三堂分设,有疏有亲,有政有私。看来他不只是能立朝,还学会了驭人。”

“王爷可要赴席?”黄祁小心问。

朱瀚转头看他一眼,淡淡道:“明日初一我自会往东宫走上一遭。至于除夕,便不扰他那‘静夜席’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