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80章 配置官员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80章 配置官员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80章配置官员(第1/2页)

长安周围地区因安置留守官员的需要,暂时设为都畿道,三年后撤销,并入秦陇道,长安原京兆府改为长安府,作为秦陇道新首府。

以夏原及颍州、亳州、宿州组成京畿道,在夏原设立京兆府,颍州、亳州、宿州为三辅。

亳州、宿州的州城离夏原太远,亳州城移到夏原正北的山桑(今安徽蒙城),在北边拱卫京师,宿州城移到夏原正东的怀远(今安徽怀远),从东面拱卫京师,颍州城位置不动,在西面拱卫京师,南边有淮河作为夏原的屏障。

李纯此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核心就是均衡,各道的规模和人口大体差不多,不要搞得大小悬殊,厚此薄彼。

比如前世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陕西,规模都相对较小,人口最多的陕西也只有三千多万,宁夏只有几百万,需要要进行重整。

其他的如山西、福建、江西、贵州等地也是人口少于6000万,所以也是进行重整扩容。

广东、山东、河南、河北等人口大省则只是为了重整需要,对疆域有所调整。

当然,唐朝很多地方的人口还没发展起来,比如新设立的黔滇道、安桂道、辽桓道人口还比较少,先确定疆域,后面进行大规模的开发,迁移居民,人口数量会很快赶上来。

至此,全国总体的行政区划基本完成,共划为19个道1个都护府,每个道人口平均在200万左右,多的不超过300万,少的也有100多万。

各道的主官由布政使改为巡抚,仍为正三品,布政副使改为布政使,定为正四品,按察使不变,仍为从三品,都统、学政仍为从四品,五人组成政务会,商议决定道一级的重要事项。

在考虑好道一级的设置后,李纯又想起以前州县改革的事宜,有必要借机一次性搞定,不能再拖了。

州可以仿照道的模式,按照均衡的模式,进一步进行重组,管辖人口至少在10万以上。每个道大概设置10—20个州,这样便于道一级的治理。

有的山区、边区,地广人稀,辖区人口难以达到10万的规模,可以经朝廷同意,设置为二级州。

比如沙州、瓜州,人口较少,合并成新的沙州。夏州、银州、绥州规模更小,三个合并成一个新的银州。

又如幽州、沧州偏大可以二改三,在中间增加一个津州(今天津)。苏州则是一个超级大州,包含了前世的苏州、上海全部和嘉兴的大部分,必须一分为二,在南半部新增嘉州(今嘉兴)。

原来的岭南道各州就更不合理,东面的广州、循州几乎占了一半,西面一半却分成十几个州,必须也要重整。

州主官为刺史,定为正五品,设监史一名,从五品,职能类似于按察使,设长史一名,正六品,为刺史副手,州一级的司马、司学各一名,定为从六品,职能类似道的都统和学政。五人组成州一级的政务会,商议决定州一级的重要事项,州一级的官员基本为五六品。

规模较小的二级州,刺史定为正六品,其余官员亦降一级,二级州的官员为六七品,所属工作人员也有所缩减,与人口规模匹配。

和各州不一样,府一级比较特殊,分别是两京和各道首府,级别要定的高一些,夏原京兆府,西京长安府,府尹定为正四品,相当于副部级,各道的首府府尹定为从四品,比其他各州略高一级,各府的其他属官级别也相应提升。

县一级同样要按照均衡的模式进行重整,拆大并小,特别是一些人口小县,要进行大规模的合并,减少供养的官员数量。

每个州设置8-15个左右的县,每个县人口至少在1万以上,因特殊情况需设立人口少于1万的小县,可经道一级的同意设为二级县。

县参照道、州的模式,设立七品的县令,从七品的县监,正八品的县丞,从八品的县尉、县学,组成五人政务会,商议决定县一级的重要事项。

县一级的的官员基本为七八品,属员正常配置,二级县的官员降一级,为**品,属员数量也相应缩减。

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各级官员品级确定以后,将长期执行,固化行政区域,增强各地居民的归属感。

道、州、县官员的品级确定以后,官职和级别一目了然,特设的二级州、二级县也有明确规定,改变以前大、中、小州县品级混乱的情况,消除有些大县县令品级高于小州刺史的问题。

李纯认为,各级机构的下属部门也有必要一次性统一,具体的名称可以参照前世的机构设置。

朝廷一级的部门以目前的部、院为主,下面设几个司;道一级的下属部门原则上设为厅,厅下可设几个处;州一级的下属部门可设为局,局下可设几个科;县一级的下属部门可设为台。

各级在设置下属机构时,可参照朝廷的机构设置,但是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并一些部门,与地方的实际事务相匹配。

李纯是一个地理迷,凭着前世学习的一些地理知识,加上后面掌握的唐朝的典籍,虽然完成了全国19个道、1个都护府的设置,但是全国州县数量太多,不可能全部考虑到,必须分级处理。

全国先完成调整、组建道一级的机构,确定相应的官员,并开始运行。

州一级的设置,由新设立的道一级作出调整方案,报告朝廷审核批准。县一级的调整,则由州一级制定方案,由道一级按照朝廷制定的标准审核确定。

另外,李纯觉得还有必要限制官员的数量,目前全国的官员设置繁杂,甚至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岗位。李纯觉得控制官员的数量有两个手段,一是规范,二是控编。

所谓规范,就是在各级机构明确规范一些岗位,比如在县一级,大县除了五人政务会官员,另外设置两个参议,主要作为储备官员,新任职的可定为从九品,任职两年以后,可根据表现提为正九品。该县五人政务会成员,加上两个参议,总共就只有七名官员,不得多设。

二级县,本就以**品官员为主,就不再设参议一职位,只能有五名官员。至于台以下的办事人员,全部算作公职人员,不能列入官员。

在州一级,每个局除五人政务会成员外,只能再增加一名参议,二级州的局,不设参议。局下面的各科科长及工作人员,也属于公职人员,不得纳入官员序列。

在朝廷和各道,也要规范官员的岗位,所有官员的职位必须报经人事部批准,不得随意设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0章配置官员(第2/2页)

所谓控编,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控制官员的总量,所有的官员必须在编制内,不得超过编制配备官员。各地、各部如因任务增加,确需增加官员数量的,由各道、各部统一向人事部申请,由皇帝同意后才能增加岗位和数量。

虽然目前朝廷的财政状况好了很多,但是也不会拿钱养闲人,必须防止官员泛滥的情况。正好这次新增加好几个道,多余的官员就调配到新的地方,不用大规模扩容。

行政区划和品级确定以后,就是考虑人选的问题。首先是新增了三个道、一个都护,原来的道也有些调整,有些官员出现空缺。其次,长期作战,十个军团的将领的封赏也要考虑进去,安排合适的位置。

李纯决定进行统筹各方面的因素,按照新的机构把官员安置到位,争取一次性解决问题。

李纯将他的方案和李吉甫、武元衡等臣僚沟通以后,李吉甫非常惊叹李纯的思路,把全国的19道1都护设置的非常清楚,官员的品级和编制也考虑了,觉得皇帝把宰相的活都干完了,觉得很不好意思。

众臣仔细读完李纯的方案,觉得讲的非常清楚,考虑的非常周到,一致赞成。

李纯让李吉甫和武元衡负责统计各道官员的空缺情况,拟定各道官员的配置方案,同步制定十个军团的将领安置方案。

李吉甫和武元衡按照李纯设置的19道1都护,把全国的官员和将领情况进行认真的梳理,对官员、将领的思想进行摸底,力求做到把所有的岗位都安排上合适的人员。

一个月后,李吉甫完成官员的摸底,向李纯报告,原淮扬道布政使柳公绰调到新的京畿道,新的淮扬道巡抚出现空缺;原山东道布政使王锷年龄大,申请退休,巡抚空缺。

原河北道布政使李鄘年龄偏大,河北道撤销后,建议直接退休;河北道的其他官员建议分流到新的京畿道、辽桓道、新罗道等地。

原黔中道布政使韦丹长期在黔中道,家中老母生病,无法照顾,要求内调;原安南道布政使李逢吉,称安南潮湿,患有风湿,要求内调。

武元衡也将将领的想法向李纯汇报,平海军统领李元奕和平南军统领蒋义,年龄偏大,愿意退休,期望得到护国将军的封赏。

平辽军统领李听,镇北军统领刘光颜,平东军统领田弘正,愿意转向行政岗位。

乌重胤、李愬、高霞寓、张茂昭、严秦五位将领在军旅待惯了,愿意继续在军队的岗位上。

听说韦丹和李逢吉要求内调,李纯也是感叹,看来人都想往好的地方调,既然官员声称有困难,也不能不予以考虑。

内地正好有两个巡抚的空缺,李纯打算把韦丹调到新淮扬道任巡抚,把李逢吉调到新设的鲁青道任巡抚。

至于其他官员,李纯也在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吴少阳任湖北道布政副使不久后,就生病去世了。

李师道任命为河东道布政副使后还算老实,多次向朝廷表示痛改前非,还想为朝廷尽忠效力,其实也就是想升官的意思,李纯干脆让他去边远的安桂道任巡抚。

三个愿意转行政的将领,刘光颜和田弘正表现都不错,连续的战斗中,损失小战功大,应当重用。

可以让刘光颜担任新罗道巡抚,让田弘正担任扶桑道巡抚,发挥他们熟悉两地的优势,这两个新征服的地方,也需要文武兼备的能人坐镇。

李听虽有战功,但是因为大意,在契丹损失较大,不宜重用,新设立的肃慎都护府需要一个文武兼备的都护,可以任命他为从三品的肃慎都护,军政一把抓。

根据武元衡的推荐,吴元济、刘梧、宋朝隐、王之孝四个副将表现不错,可任命吴元济为平东军统领,任命刘梧为平辽军统领,任命宋朝隐为镇北军统领,任命王之孝为平南军统领。

卫尉军统领张广孝一直恪尽职守,想去野战部队发展,可改任平海军统领;郭钊在正五品的位置上干了有七年了,也不好一直压着,这次可以升为正四品的卫尉军统领。

关于黔滇道、辽桓道的巡抚,李纯想到了刘禹锡和柳宗元,他们毕竟是难得的人才,是该使用他们的时候了,武元衡和他们有过节,一直反对重用他们,但是把两人放在偏远位置,想必他也没有大的意见。

在考虑重新设道的时候,李纯就想到了使用二人,提前派人召二人到夏原,当面征求他们的意见,估计过几天就到了。

在李纯和李吉甫、武元衡讨论人事的时候,对于其他人,两人都没有意见,提到任用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时候,李吉甫不可置否,武元衡提出了异议。

武元衡说:“当初陛下还是广陵王的时候,刘禹锡和柳宗元跟王叔文一伙人瞎折腾,不仅打压我,还反对陛下当太子,搞得我们很被动,特别是那个刘禹锡,跟我就是死对头,给他们一个普通官职就算了,朝廷那么多官员,为何非要重用这两个人。”

李纯道:“那都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谁都有犯错的时候,能够改正就好,前面也惩戒了,两人都是难得的人才,总不能一直压着不用。而且黔滇道、辽桓道都是边远的地方,还有哪个能干的官员愿意去?韦丹和李逢吉在边远地区干了几年,就闹着要调回来,你有合适的人推荐吗?”

武元衡不吭气了,李吉甫打圆场说:“黔滇道和辽桓道都是蛮荒之地,陛下让他们去那里任职,既是使用他们,也是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将功折罪,那两个地方都很难管理,朝廷确实没有合适的官员,就让他们锻炼一下吧。”

武元衡想想也是,把他们两个放在边远之地,自己也没必要去较真,就服软同意了。

三日后,刘禹锡和柳宗元先后回到夏原,先由李吉甫找他们谈话,转达了朝廷的意思,次日他们再进宫觐见李纯。

行完礼,二人坐定,李纯道:“李吉甫和你们谈了吧,你们是什么想法?”

刘禹锡说:“微臣能力有限,恐怕难当大任。”

柳宗元说:“臣是陛下的臣子,陛下让臣去哪里,臣唯有从命。”

李纯听出了两人的推脱和不满,说道:

“当初,你们跟着王叔文,反对朕当太子,朕当时很生气,即位后就把你们贬黜到边远地区。后面过了两年,朕也释怀了,怜惜你们的才华,后面陆续把你们调回来,先是任刺史,后面又任布政副使,你们说朕亏待你们了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