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03章 实业大亨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03章 实业大亨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103章实业大亨(第1/2页)

在唐朝的工商业热潮中,各行各业涌现了不少巨富和奇人,其中以罗飞来最为引人注目。罗飞来为晋并道太原府人,祖上以冶铁为生,算是一个冶铁世家,到了他这一代,赶上朝廷大规模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建设铁路和一些大规模的工程,对钢铁的需求大增。

罗飞来跟艾笛声一样,也是一个技术迷,特别喜欢钻研冶铁技术的改进,他先是使用煤焦代替木炭冶铁,并使用自己研制的牛力鼓风机,不仅提高了冶铁的质量,而且生产的铁量也增加很多。

修铁路要用钢材,罗飞来又把生铁炼钢的方法由灌钢法发展为苏钢法,生产出大量适合制作铁轨的钢材,赚了不少钱。

生产钢铁就需要大量的煤炭和铁矿石,太原所在的晋并道煤炭资源丰富,罗飞来抓住机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办煤矿和铁矿,在云州(大同)、潞州(长治)等地办了好几个大型煤矿,在平州、洺州等地开采铁矿。

开采出来的煤炭和铁矿石,除了一部分自用以外,还拿出剩余的部分销售,生意更加兴旺。

后来,罗飞来听说延州出产一种叫石油的东西,也可以燃烧,他非常感兴趣,采集一部分回去研究后,发现其具有挥发性,于是采取蒸馏法,从石油中蒸馏出较轻的透明状可燃油,称之为轻油,燃烧的性能比动植物油脂更好,成本也更低,非常适合做灯油。

于是他在延州办了一个采油厂,就地蒸馏加工出轻油和重油销售,轻油可以作为灯油,深受百姓欢迎,重油可以卖给屠宰户粘毛,也可以用来粘合碎石修路,销量也很好。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罗飞来的生意由原来的一家铁厂,拓展为涉及冶铁、煤矿、铁矿、采油的大型公司,罗飞来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工商大户,富甲一方。

罗飞来既深谙经商之道,也懂得做人很重要,每年拿出大量的银子支持官府的事业,还掏钱搞慈善,在官民两道的口碑很好。

在吴越道的余杭府,则有另外一个与罗飞来齐名的富商林如贤,不同的是,罗飞来以工矿业为主,林如贤则以商贸业为主。

林如贤的商行开始以经营贩卖丝绸、茶叶、瓷器为主,南方适合水运、海运,他干脆自己组建了船队,搞起了运输,不仅搞货运,还搞客运。

后面,朝廷发布锁国令,林如贤在晋江搞了一支外贸船队,专门与海外做贸易生意,赚取了大量利润。

蒸汽轮船出来以后,林如贤第一个吃螃蟹,连续买入几艘蒸汽轮船加入自己的船队,专门从事从余杭到扬州、夏原的客货运输,出国的船队按照限制仍然使用帆船。

蒸汽轮船运输量大、速度快,不受天气影响,运送物资更多更快,客运的效果也很好,生意非常兴隆,为林如贤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后面,林如贤看到社会上对蒸汽轮船需求量很大,造船业更赚钱,干脆在明州(宁波)办了一个造船厂,花重金聘请了一帮师傅,又从夏原买来蒸汽机,成功的制造出蒸汽轮船。

林如贤的造船厂制造的蒸汽轮船,用螺旋桨取代明轮,速度更快,销路更好,又帮林如贤赚了一笔。

除了罗飞来、林如贤之外,夏原还涌现一个新兴富豪蔡耀宗。蔡耀宗出身于富裕家庭,对新兴事物感兴趣,跟随艾笛声学习制造火车,后来成为机械师,由于勤奋好学,最终掌握了蒸汽机和火车的制造方法。

蔡耀宗看到铁路事业蓬勃发展,里面的商机无限,他决定另辟蹊径,除了依靠家里的支持,还联络了一批夏原的工商大户,成立了夏原机械公司,专门生产蒸汽机和火车头、车厢。

蔡耀宗公司生产的蒸汽机,在原来艾笛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动力更足,效率更高,深受各行各业的欢迎。蔡耀宗还用自己的蒸汽机技术优势,涉足到纺织业、冶金业、锻造业,不断拓展自己的商业王国。

蔡耀宗利用蒸汽机的强大动力,制造出机床、锻压机,加工的金属制品数量大、成本低,成为机械类企业的龙头。

罗飞来、林如贤、蔡耀宗成为当时响当当的实业三大亨,也成为工商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声名远扬。

在他们的带动下,又有不少有志之士投入到实业的发展中,或开辟新的领域,或研究技术革新,或从事商业贸易,掀起了经商办实业的热潮。

工商业的发展,也催发了建筑业的兴起,建设大型工程、厂房都需要专门的建设队伍,各地先后兴起了一批具有规模的建筑公司。

经济的兴旺,也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一些新办企业融资的需求旺盛,而又有一些居民手里有一些闲钱,一些钱庄以一定的利息大量从居民手中吸收资金,再以较高利息贷给企业,靠中间的差价,赚的盆满钵满。

朝廷下旨允许地方修建铁路后,商业嗅觉灵敏的林如贤感觉到,铁路运输是一块大肥肉,如果自己不先行动,后面肯定会分流不少自己船队的运力。

经过一番游说,林如贤联合一帮吴越道的工商大户,准备筹集资金,向吴越道申请修建余杭到苏州的铁路。

吴越道巡抚元义方也想出政绩,和林如贤一拍即合,同意修建铁路。元义方认为修一次铁路不容易,既然朝廷已经把铁路修到广陵府,干脆吴越道把铁路从余杭经苏州修到润州。

林如贤觉得,从余杭到润州沿线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盈利不成问题,赞同元义方的计划。

听说朝廷允许地方可以自行修建铁路,罗飞来动起了心思。一方面,自己的矿场开采的煤铁矿,用马车、牛车拉出去数量少、速度慢,非常需要铁路来运输。

另一方面,修建铁路又要使用大量的钢铁,可以扩大自产钢铁的销路。经过综合考虑,罗飞来认为,修建铁路是对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决定大干一把。

朝廷下旨允许各道可根据需要自筹资金修建铁路,但是还是向交通部申请批准,而且修建铁路需要的资金非常庞大,远非一个商家所能承担。

综合考虑后,罗飞来决定还是走官府的门路,向晋并道的官员讲述修建铁路的好处,申请由自己牵头,联合一帮大的商户,组建一个铁路公司,修建从太原府经深平府到沧州黄骅港的铁路。

蔡耀宗认为,自己的公司就是生产蒸汽机和火车的,如果能够介入到铁路修建,既有成本优势,也可以拓展自己的商业范围,决定也要参加修建铁路的热潮,先后跟几个地方进行接洽,最后选择和鲁青道合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03章实业大亨(第2/2页)

鲁青道巡抚张茂昭则是有自己的打算,新官上任,总想出点政绩,朝廷刚开始下旨允许各地可以修建铁路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出政绩的机会。

长夏铁路运行已经给出了证明,铁路运输量大,速度快,前景非常好,盈利不愁。既然朝廷已经规划了益都经新沂到夏原的铁路,可以使用本道的资金修建从益都到登州的铁路,以后两条铁路连成一体,将会极大改善鲁青道的交通。

三条铁路的修建申请,先后递交到交通部,交通部尚书肖时新犯了愁,朝廷虽然同意地方修建铁路,但是到底怎么个修法,是官办还是商办,都没明确。

思前想后,肖时新觉得这种大事还是由皇帝来决定,于是进宫向李纯汇报情况,请李纯定夺。

看到几个地方积极申请修建铁路,李纯当然高兴,他觉得全国那么大,全靠朝廷来修铁路速度太慢,就应该多点开花,齐头并进,才能大规模促进铁路的发展。

但是到底是该官办还是商办,李纯也犯了愁,官办虽然更好掌控,但是容易带来官僚作风和贪污**,商办虽然效益高,但是商人唯利是图,不利于朝廷和百姓。

思考了好一阵,李纯决定地方仿照朝廷,采取路运分离的模式,也就是铁路归官府,运营可以由民营公司来做。

原则上,可以由官府出资来建设铁路,然后由民营公司租用铁路来运营,每年付给官府租金。

在实际操作上,也可以由民营公司垫付一部分资金参与建设,建成以后民营公司可以持续运营一定期限,收回本钱并有一部分利润,然后铁路归官府,民营公司向官府交租金。

铁路的路运分离的模式,不仅成为这三条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以后也作为其他地方铁路的模式。官府只掌握铁路资产,不管运营,每年的租金是固定的,便于监管。

民营公司只管运营,发挥他们经营方面的优势,如果做出不利于朝廷和百姓的事,官府可以取消他们的运营权,交给其他公司运营。

朝廷批复三条铁路并确定路运分离的模式后,三条铁路采取了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鲁青道采取官府完全出资建设的方式,准备建成以后再交给蔡耀宗主导的民营公司运营,净收租金。

吴越道采取官府和民营公司各出一半资金的方式建设,建成后交给林如贤主导的民营公司运营,前几年免租金,抵扣投资,到期后开始收取租金。

太原到沧州的铁路跨越晋并道和冀燕道,两个道各自建设属于本道的铁路,不足的资金由两个道向罗飞来主导的民营公司借款,建成后交给罗飞来的公司运营,约定好每年的租金,两个道用铁路的租金返还借款,还完借款以后收取的租金就是本道的净收入。

三条地方铁路的路运分离的模式,逐步在其他地方被借鉴推广,尤其是一些经济较好区域的工商人士,积极参与铁路的建设和运营。

广珠道规划番禺至惠州铁路,川蜀道规划成都至渝州(今重庆)铁路,闽海道规划晋江至福州铁路,都积极向交通部申请建设,均采取官办铁路,民办运营的方式,既能够分散风险和压力,又能发挥各自所长,提高铁路建设运营的效率。

通过不断改进,铁路事业逐步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度,也就是铁路的所有权归朝廷和各道,但是建设权和运营权向民间放开,不再作具体的限制。

罗飞来利用这个机会成立北方铁运公司和北方铁建公司,用高薪从华夏铁运公司和华夏铁建公司挖人,准备大搞铁路事业。

林如贤也不甘示弱,成立南方铁运公司和南方铁建公司,也从两个央企高薪挖人。

鲁青道依靠蔡耀宗,也挖到一些相关人才,成立鲁青铁建公司,闫静明原本就是交通部修铁路的一个工头,掌握了修建铁路的基本技术,趁此良机跳出来,投靠蔡耀宗,摇身一变成为了鲁青铁建公司主管。

其他各道申请修建的铁路,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暂时无法修建,只能推迟,只能等后续铁路速成人才毕业后,铁路的人才荒才能缓解。

会修铁路、懂铁路的管理运营的人员,成为当时的香饽饽,一个个身价倍增,被各地争抢,收入颇丰。

华夏工业大学的铁路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吸引大量的学生前来报考,其他的如冶金、采矿、机械等专业前景也很好,华夏工业大学成为学子们争相报考的学校。

元和十五年二月份,朝廷关于襄人的政策已经广为流传,军事部正式开始组建训练襄人部队。按照规划,军事部从正规军中抽调军官士兵,分配到契胡族群、僚越族群、骆瓯族群所在的州,筹备训练第一批襄人团。

组建襄人团的事宜由各州司马负责,原则上一个襄人州,组建训练一个襄人团。

州里面先进行宣传动员,凡是参加襄人团的人员,发给优厚的饷银,征服夷人地区以后会优先分配房屋、土地,优先进入公职,经商、种地都是免税。

宣传人员还声明,朝廷的十个军团战力强大,主要战役由朝廷的主力兵团来打,襄人团只是作为辅助部队来扫除残敌,危险系数很小。

听说这么优厚的条件,很多襄人男青年都是跃跃欲试,想着能够参加襄人团镀个金,以后可以混个公职或者免税啥的。

但是三个族群所在的各州并没有大规模征兵,而是先挑选军官,挑选军官的要求比较严,汉化水平、身体素质、军事基础等方面均有要求,而且是担任公职、地位较高的的襄人优先。

经过严格选拔后,每个州约选拔了八十人左右,作为襄人团的连排军官,然后根据他们以前的位置、能力、表现等因素,分别委任为连长、副连长、排长。

襄人团的的团营军官就由正规军抽调的军官担任,连排军官由挑选的襄人公职人员、地方首领、贵族子弟担任。

襄人团首先对新加入的襄人连排军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训,集训的主要内容一是传授基本的军事常识,二是介绍襄人团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任务,三是汉人团营军官找襄人连排军官谈话,联络感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