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39章 治理符真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39章 治理符真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139章治理符真(第1/2页)

李德裕说:“卑职以为,朝廷华襄分权的核心就是抓大放小,华人抓住一些核心岗位,普通的岗位让给襄人就好。卑职建议,在首府科以上人员由华人担任,普通公职让给襄人,首府下面还要设区,区一级的五人政务会官员给华人,区以下的公职人员都给襄人。在郡城,郡城的五人政务会官员用华人,下面各台及普通公职人员用襄人。”

元稹说:“你这个提法可以,在朝廷给的大原则下华襄两族利益均沾,首府和郡城有那么多襄人,普通公职的位置比较多,这样估计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我补充一条,区级以下的公职,原则上以襄人为主,但是汉人占多数的地方用汉人。”

李德裕说:“大人考虑的更完善,臣建议不如趁此机会将区一级先建立起来,西贡那边可以称为西贡区,这边的同奈新城不如就叫同奈区。”

元稹说:“参照国内的设置,区下面再设坊,这样府、区、坊三级机构就能同步建立起来,后面就按照刚才定的原则招人。”

符真路定好原则以后张榜公布,各个群体按照规定的方向去求职。华襄退役老兵首先安置,襄人团都在各郡,由郡里安置,符真师主要是由路一级安置。

这样一来,大部分老兵们基本上都选到了合适的岗位,当然,也有一些汉人老兵思念故土,选择了拿退役金回老家。

老兵们安置完以后,各级机构就开始补录其他公职人员,最后基本上做到了华襄兼顾,郡、领两级招的以襄人为主,路一级所有公职招华人,府一级重要岗位用华人,普通公职人员全部招襄人。

元稹认为,目前办公场所有限,不能一下子将菜都端出来,决定保留一些公职岗位,等后面各级机构逐步步入正轨,再逐步扩招。

这边招公职人员的问题刚刚解决,那边商界又出了问题。原来,符真路、隆安府、符真师都先驻在西贡城,自然也就吸引华襄两族的人来经商做生意,由于华襄两族在经商的税率上一样,汉人来的不多,来的襄人比较多。

襄人做生意的税率只有夷人的一半,自然是更加顺风顺水,夷族商人则感觉非常吃亏,襄夷两族商人开始闹起了矛盾。夷族商人认为襄族商人税率低,形成不公平竞争,襄族商人则认为,夷人地区是华襄两族打下来的,襄族商人就应该被优待。

元稹听到这个情况也很诧异,这个是朝廷定的政策,没想到遇到了新问题,双方似乎都有理,但又存在矛盾。没办法,元稹只能又召来他的智囊李德裕,一起商议如何处理这个事。

元稹说:“陛下在临行前曾召见我们几个要赴任的官员,要求我们要对华、襄、夷三族的利益兼顾,今天出了这个问题,你看怎么一个兼顾法?”

李德裕说:“卑职认为,按照朝廷的政策,襄夷之间的矛盾无法彻底消除,但是可以想办法减少这种矛盾。”

元稹说:“我觉得也是,襄人税率减半,肯定是襄人占优,夷人有意见是正常的,如果能够把矛盾减少到可控的范围内也是可以,说说你的思路。”

李德裕说:“我们华襄两族来之前,夷人就在西贡城经商,如果襄人靠税收优势抢他们的生意,自然就是不合理,但是如果襄人只是和华襄两族及官府做生意,就不能算抢夷人的生意,这样可以减少夷人的敌意。”

元稹说:“你说的对,对襄人的经商范围必须予以控制,不能毫无节制的随意开店,否则把夷人的生意全抢光了,夷人肯定没法生存,就会生乱。”

李德裕说:“卑职建议,目前襄人只能在符真路、隆安府的官衙附近,符真师驻地,还有其他华襄两族聚居的地方开店做生意,划定一个范围,禁止出这个范围做生意,这样大部分夷人的店铺就不会受到影响。”

元稹说:“你说的倒是一个办法,但是这么一个狭小的区域内,商机有限,很快就要饱和,跟我们要大量吸引襄人来发展的政策相抵触。”

李德裕说:“大人忘了,我们正在修建同奈新城,以后在同奈新城内,襄人全部可以做生意,不仅开店,还要办厂,办学校,办医院,这和当年的夏原新都建设的历程不是一样吗?”

元稹说:“你小子考虑的倒是挺远,不过夏原城这些年的发展变化确实快,不到十年的功夫,就成为国内最大城市,以后你和隆安府尹史松梁一起想点办法,如果能将隆安府快速发展起来,也是大功一件。”

符真路很快就出台措施,将在西贡城做生意的襄人,限制在一片以华襄两族占多数的区域内,不得到这个区域外做生意,但是鼓励襄人到同奈新城发展。这样,夷人看到官府对襄人还是有些限制措施,算是给大多数夷人留下做生意的机会,矛盾自然也就淡化了。

李德裕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同奈新城的建设上,李德裕参照夏原建城的经验,也是将城墙按照郡城的标准建设,花费不多,但是在道路建设和官衙建设上比较舍得投入。

李德裕认为,符真路境内部队众多,又有符真师坐镇首府,城墙修的高大没用,但是符真路将是夷人第一路,府衙和城内道路自然要修的标准高一些。

同奈新城按照二十万人的规模修建,计划前期先引进十万人。李德裕在城内修建了符真路和隆安府的官衙,高大气派,在城东的同奈河边修建深水码头,可以容纳国内大型蒸汽轮船靠岸,以后作为符真路的水上航运中心。

李德裕还帮助符真师在城南修建新营区,同步修建战船专用的码头,给当地驻军一个较好的条件。

李德裕规划,以后西贡城作为夷人的居住区,同奈新城则作为华襄两族的居住区,仅同奈新城西北留了一片区域,作为夷人征地拆迁户的安置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9章治理符真(第2/2页)

为了鼓励华襄两族到同奈新城置业,李德裕以较低的价格卖地给华襄居民,把城内最好的位置留给第一波迁来的人。在西贡的几个公共机构也不愿在西贡跟夷人挤在一起,以后所有机构都要迁到同奈新城,华襄两族的居民自然也是积极到新城选地建房。

在设计上,城西北一带为夷人区,仅提供给拆迁户,拒绝城外其他夷人进城买地建房,城东北靠近同奈河的地方设为临港工业区,城东南一带是客货码头和商业区,城西一带是工业区,中部是行政和华人居住区,城南是襄人居住区。

同奈新城基本的道路修通,城市框架搭起来后,李德裕就放开华襄两族到城内买地建房。这样城墙、府衙、商业区、居民区等地同时开建,吸引了大量的人员前来务工。李德裕按照之前定下的规则,优先录用襄人和夷人拆迁户,人数不够时,再从其他夷人地区招人。

为了吸引襄人来符真路,李德裕开出了较高的薪资,襄人的工钱是本地夷人的两倍。李德裕为了防止襄夷两族攀比闹矛盾,将襄族分在城东、城南建设,将夷族分在城西、城北建设。

岳林辉接任符真路都统以后,开始带领部队扫平残余的散兵游勇,整治全路的治安,岳林辉留下五千人守卫隆安府,自己和臧荣恩带上一万精兵向西扫荡过去。

当时,在符真路主要还有三股残余势力,分别是原来骠国的残余兵力,堕罗钵底的几个小属国,吴哥王国的残余势力。

岳林辉首先联合驻守在金边、吴哥、乌汶的三个襄人团,采取拉网式的操作,搜寻当地的反抗势力。

原来,这些残存的势力都是以前吴哥王国的死忠,其国王自杀以后,他们仍不死心,形成几股较大的兵力,在吴哥北部祸乱一方。

岳林辉仍然沿用张舟的老办法,寻找一些吴哥奸细,许以重利,扣押家属,让他们摸清这些吴哥残余势力的位置,然后带兵逐个消灭。

这几股吴哥残余武装在唐军的打击下,犹如鸡蛋碰石头一般,纷纷被砸碎,迅速崩溃投降。

解决吴哥一带后,岳林辉留下三个团继续扫残,自己率军向西进入湄南郡一带,寻找这里的反叛势力。

以前,湄南河流域有多个国家,但是下游以堕罗钵地最强,有几个小国臣服于他,自从堕罗钵地被消灭后,唐军没顾上他们,这些小国趁机独立,游离在唐朝的统治之外。

岳林辉找出剩余的三个仍保持独立的小国,逐个摧毁,把他们归入到湄南郡,然后翻越道纳山,经过直通郡,来到卑谬一带。

原来,当初高霞寓撤出卑谬以后,虽然遣散了当地的骠国士兵,但是这么多人骤然失去管理,有些返乡务农,有的则拉帮结派,割据一方,形成了好几股较大的土匪。

这些骠国的残兵败将知道唐军的厉害,不敢硬碰,唐军来了就逃跑。岳林辉在马圭、瓦城两个襄人团的协助下,先后清除了伊洛瓦底江一带的匪帮,但是有些土匪逃到掸邦高原一带,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头人勾结,利用那里多山的特点,与唐军持续周旋。

岳林辉经过一两个月才将掸邦一带的土匪基本清除,岳林辉认为掸邦一带面积广大,应该在东枝一带增设一个郡,并驻守一个襄人团,这样才能保证当地长治久安。

岳林辉返回隆安府,跟元稹报告后,元稹深以为然。元稹认为当初设立的11个郡有点少,有些地方没兼顾到。

掸邦高原一带自然是应该增设一个掸邦郡,林邑狭长,可以将吴哥东部的一些地方划过去,在林邑南部增设一个占城郡,马来半岛狭长,马六甲难以兼顾北方,可以在其北部增设洛坤郡。

这样,全路应当有14个郡才更合理,相应的也要增加三个襄人团,这样才能确保全路都能覆盖到。

元稹考虑好以后,就在五人政务会上提出来,得到一致赞成,然后直接上报朝廷,朝廷很快就批复下来。

增加三个郡,就要增人扩军,目前战事都结束了,招人非常容易,特别是前面退役的老兵都得到很好的安置,襄人参军的积极性非常高。

其他方面进展都还算顺利,元稹对宗教事务的进展却不满意。按察使元寿铭素来谨慎,认为居民向来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不愿采取较为激烈的方式,主要就是采取了两个动作,一是出资修建了几个较大的佛寺,二是从国内引进一些僧人宣扬佛法。

这两个措施也起到一些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强制性,很多居民不愿改宗,所以依然有很多人信仰婆罗门教。

元稹认为,自己在总督任上估计五年左右,要急于出政绩,像元寿铭这样慢条斯理,要搞到猴年马月才能见大的成效?

作为当年抑佛活动的强硬派之一,元稹觉得当年李吉甫那样的大刀阔斧才过瘾,佛教都搞定了,还搞不过婆罗门教?元稹准备亲自出马,搞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大力推广佛道两教。

元稹主持召开五人政务会,大力抨击元寿铭宗教改革进度太慢,与朝廷的意图不符,力主采取铁腕手段,强推宗教改革。会上,元寿铭据理力争,认为当地居民信仰婆罗门教已久,贸然强推,极有可能激起民变,认为只能下慢功夫,急不得。

李德裕则支持元稹,李德裕认为,符真一带原有很多人信仰佛教,后来是一些国王贵族强推,才会有很多人改信婆罗门教,佛教在当地还有一些基础,完全可以强力扭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