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48章 巡游故事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48章 巡游故事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48章巡游故事(第1/2页)

近年以来,李纯都是在长安,接触的都是北方女子,经常陪他的就是那三个嫔妃,相处久了,早已习以为常。

加上自己平时忙于政务,没空多想男女之事,平时都是被基本的**激发,两三天去一次后宫,轮流到各个妃子那里,更像是为了完成任务。既没有什么激情似火,也没有所谓的缠绵悱恻,在两性体验上平淡无奇。

这次被李端端和那些扬州女子挑动一下,似乎有了一些怦然心动的感觉,在娇柔美丽南方女子身上,看到了女性更加诱人的魅力。似有一个火种,点燃了内心的激情,那种对女性的占有欲、征服欲,幻想那种酣畅淋漓的男女之事。

自己其实也想过,让那个李端端晚上侍寝,甚至可以带回长安宫中,只是一个青楼女子,被皇帝选中为妃,将成何体统,大臣和百姓们会怎么说。

再说,自己要办的事情太多,没有那么多精力放在男女之事上。酒色财气,伐性之斧,削志之刃,今天收了李端端,明天就会去找李师师,自己可不想做宋徽宗。

人生吧,有舍才有得,为了做更大的事,总要放弃一些次要的事。要振兴大唐,要一统世界江山,还有太多的事去做,必须要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放在一边。

李纯怕再待下去,就不想走了,决定第二天上午准备一下,下午就出发返程。柳公绰没想到李纯这么快就走了,不免有点小失望,但是看到李纯作为皇帝居然能够做得了柳下惠,不免暗暗佩服,觉得李纯确实是一个能办大事的君主。

李纯一行,回去时乘船沿着运河北上,一路通行顺畅,几日后到达楚州。楚州,后世又称淮安,在当时也是一个大州,经济富庶,人口众多。

进入楚州地界后,李纯明显感到运河两岸的衙役、公差比其他州要多些,警卫更加森严,不允许百姓靠近李纯一行的坐船,甚至连远远观望都不行。到了楚州城以后,楚州刺史汪大兴,早带着一帮人在恭候圣驾。

李纯到达后,汪大兴执礼甚恭,一路上鞍前马后的招呼安排,接待标准属于中规中矩,但态度确实热情周到,让人挑不出瑕疵。

但是李纯隐隐感觉似乎是太热情了些,有些溜须拍马的感觉,但一想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就没往心里去。

用餐完毕,乘车往休息的地方赶的路上,李纯挑开车帘往外看,远远的看到一群百姓,大声喊着要向车子靠近,一群官兵和衙役大声呵斥着、驱赶着,将这群百姓赶走,有的百姓不服,还被官兵抓住,捆绑住押走。

李纯就感觉背后似乎有些事情,为了弄清原委,就让纪奎过来,问问情况。

纪奎说:“陛下,我们的人三天前就提前来到楚州,汪大兴大规模布置人力搞戒严,防止百姓接近圣驾,沿途给皇上看到的都是表面文章,今天的那群百姓是要告御状,被汪大兴派人驱逐抓走了,这里面一定有见不得人的东西。”

李纯听后,为了稳妥起见,还是派纪奎带人继续走访查探一番,还在百姓闹事的附近私下询问,又到其他地方验证。纪奎在充分了解情况,并掌握一些证据后,第二天就来给李纯汇报情况。

原来,楚州刺史汪大兴贪婪无度,依仗手中权力谋取不法利益,甚至巧取豪夺,侵占百姓财物,索贿受贿,打压异己,名声很差。

汪大兴非常害怕在李纯来楚州期间有人告他的状,所以在沿途布置大量的官兵、衙役,不让百姓接近圣驾,不给百姓告状的机会。

昨天,很多百姓也知道了皇帝出巡楚州,就想趁着这个机会状告汪大兴的不法行为,但最终还是被汪大兴派出的人发现,立即组织官兵弹压,大部分人都被驱赶走了,还抓了几十个人关进了楚州大牢。

李纯听到这些,感觉必须要对汪大兴进行彻查,于是下旨,对汪大兴进行停职审查,任命吕元膺为楚州查访使,对汪大兴在楚州的所作所为进行全面的审查,审查情况分别奏报给御史台和皇帝,由御史台拿出处理意见,报给李纯核准。

留下吕元膺等人处理楚州的事,李纯一行不作停留,继续沿宿州、宋州北上,于7月中旬到达汴州。汴州居于华北平原的中心地带,是兵家重地,周边人口众多,也是一个李纯非常重视的地方。

考虑到洛阳很多官方建筑都要搬到下蔡,老百姓还会迁过去不少,洛阳会明显衰落很多。而且洛阳在河南道内偏西,不利于对全道的控制,后面不太适合做河南道的首府。汴州的位置更好,还有以前的宣武节度使府可以使用,完全可以把首府搬过来。

到了汴州,李纯带人简单看了一下,城市规模不小,居民众多,在北方算是大城,原有的节度使府保存完整,整修一下就可以使用。于是打算后面将汴州作为河南道的新首府。

李纯认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汴州也是很适合做国都,而且基础比较好,但是李纯知道,唐朝中后期以后经济和人口都在南移,汴州偏北方,做不到南北兼顾。汴州位于中原腹地,作为河南道的首府还是很合适的,未来一定也能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城市。

李纯在汴州也就待了两天,大概走访一番,就带人一行直奔洛阳而去,那里还有大事等着他去办。

回到洛阳已是7月底了,李纯在紫微城简单休整了几天,8月初朝廷的很多大臣也都如约纷纷来到洛阳。

首先来到洛阳的是御史台的裴度和元稹,他们报告了后续对张敬则的调查和处理情况。

经查,张敬则确有贪腐不法行为,先是在凤翔,后是在河南道,都有借机敛财的行为,关于借皇帝出巡敛财的行为,由于李纯发现的早,金额还不够巨大,建议没收违法所得,并将官职由正三品降到从六品,贬为廉州(今广西合浦)司马。

李纯想,正好安南道蛮荒之地缺少人员,就让他做贡献去吧,当即说道:“准其所请,就让他去廉州吧,以后官员犯法的,大部分都采取远贬、流放的方式,充实一下边远州县的人口,看他们还敢不敢违法。”

次日,吕元膺也到了,他报告李纯说,经过察访,楚州刺史汪大兴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引起当地百姓的强烈反感,当初那些人就是要告御状的。经过认真收集证据,汪大兴贪污受贿五千多贯钱,霸占土地八百亩,应当革职拿问,流放边远之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8章巡游故事(第2/2页)

李纯想,对待这种顶风违纪的官员,没什么好客气的,就让他去岭南边远之地,当即道:“汪大兴所有违法所得全部充公,终生流放雷州(今广东湛江)。”

第三日,中书省的左右丞李吉甫、裴垍和令狐楚、李藩、李夷简三个光禄大夫也到了,他们汇报了朝臣们关于把东都迁迁到下蔡的讨论情况。

绝大多数大臣支持李纯的理由和见解,认为两京应该东西兼顾,迁都可以加强对东部和南方统治,但是也有人对把东都从洛阳搬到下蔡持有疑虑,认为劳民伤财,不值得。

李纯对两个都城的位置早就不满,说道:

“东南一行,让朕更加坚定了迁都的想法,两个都城都窝在盆地里,难以大规模发展,也无法带动全国的经济,就靠着东南部的输血维持,前面要动长安,有人反对,现在不动长安,只动洛阳,怎么还有人反对?”

李吉甫说:“有些人还是传统思想在作怪,安土重迁,在这边待习惯了,家眷也都在这边,不愿挪窝。”

李纯说:“朕在路上就想好了,新都不会一次性建到位,人员也不是一次性搬到位,诸王,皇亲国戚,国子监、匠作监等机构,还有一些制作兵器、服装的作坊也不会搬,首批搬的主要是皇宫、中书省、六部、大理寺等核心机构,而且大概五年以后再搬,中间完全可以调配官员,不想去的可以调到留守机构里去。”

裴垍说:“陛下这样一说,那些反对的大臣应该就没意见了,想跟皇上干事业的就过去,想留下来过安稳日子的也给机会。”

李纯道:“都过去,朝廷也没有那么多钱给他们盖房子,五年之内新都先搭个基本框架,以后逐步会越来越完善,以后等新都发展起来了,想去就没位置了。”

李藩说:“听陛下这么说,我们对新都的未来充满信心。”

李纯道:“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官员,不愿意去也可以理解,这样吧,你们中书省这段时间做两件事,一是把必须要搬的和可以暂时不搬的机构都详细统计一下,二是对人员的思想摸个底,到时会设置一个从二品的西京留守,管理留下来的衙门和人员,让大家不用担心。”

后面几天,李吉甫带着中书省的官员,对来到洛阳的朝臣逐个沟通、耐心解释,经过反复做工作,绝大多数官员都没啥反对意见了。

很多官员觉得,长安确实有点偏西北了,皇帝本来是要迁移长安的,看到大家反对,已经让步,改为迁洛阳,体现了仁爱之心。

大家最关心的两个事,一是官位,二是搬家,朝廷都留给了足够的选择空间,想继续发展的,就去新都,不想搬家的,也可以保留级别留在长安,已经这么照顾了,何必再跟皇帝唱对台戏。

8月10日上午,李纯在紫微城乾阳殿召开朝会,讨论搬迁东都事宜,由于李纯已经派人把情况说的很清楚,反对者没了理由和顾虑,绝大多数人支持迁都,少数反对迁都的人孤掌难鸣,基本上是一致通过。

李纯正式下旨,于当年9月开展东都搬迁事宜,在夏原营建建新东都,计划五年后将东都正式搬到夏原,将汴州作为河南道的新首府,届时洛阳不再作为政治中心,降为普通的地方行政单位。

听说要迁东都,洛阳的百姓开始议论纷纷,很多人觉得以前作为东都人多风光,一旦东都与河南道都搬走了,洛阳肯定会衰落,还有的人以为要把洛阳人全部迁到夏原,觉得故土难离,根本不愿意去。

一时间,洛阳坊间议论纷纷,还衍生了不少谣言,百姓们从不同渠道表达意见,反对搬迁洛阳。

李纯也预见到洛阳百姓可能会有意见,没想到会有这么大动静,于是让纪奎下去暗访一番,了解一下具体情况,自己也好知道洛阳百姓们的想法和疑虑,朝廷这边可以根据情况拿出对策。

纪奎带人到处探听询问,特别是在茶楼、酒肆、市场等人多的地方,认真收集百姓们的议论声音,搜集以后分类汇总,在12日下午汇报给李纯。虽然百姓们意见很多,但是归纳起来无外乎就是三条。

1、迁东都,洛阳的百姓要不要搬,很多人故土难离,表示不愿过去,怕朝廷强迫搬迁。

2、有些人反对搬迁东都,依然希望东都留在洛阳,觉得洛阳是古都,应该保留。

3、有些商人和百姓则关心的是,如果洛阳人搬到夏原,应该给予优惠政策,不能和全国其他地方的百姓一样。

李纯认为,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想法,也都情有可原,既然决定迁都,不可能因为当地一些百姓的反对而改变,但是确实应该采纳其中合理的意见。

比如尽量减少搬迁的范围,洛阳的城市功能应当保留,洛阳人对迁都也作出了贡献,也应该予以照顾,在涉及人员去留的问题上,朝廷出台鼓励政策,让百姓自己去选择。

李纯思考成熟以后,召崔群过来,口授了关于洛阳百姓关心问题的回复意见,让他做一些安民布告,张贴在洛阳各处显眼的位置。

安民布告对迁都事宜又有了详细的阐述,对百姓的诸多疑虑进行了回应,主要就是4点:

1、确定迁都,于9月份开始启动搬迁,东都原有的宫殿、官署都会拆迁到夏原新建,城墙和其他涉及城市功能的设施不会动,百姓不作强制规定,去留随意。

2、三年后,夏原城将搭建好基本框架,朝廷将规划出居民区、商业区,工部会批准居民建房,到时只有洛阳居民可以过去买地建房。五年后,朝廷将搬迁新都,全国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可以到夏原买地建房,但是洛阳居民有两年的优先选择权。

3、五年后,夏原新都将初步建成,朝廷的主要机构将正式搬过去,未来将在新都将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工商业发展前景良好,鼓励洛阳百姓到夏原新都居住和经商。

4、七年后,全国各地的人员都可以平等的到夏原发展,买地建房,洛阳人不再有优先权。

安民布告贴出以后,每个布告前都围了不少百姓,认真观看,解读其中的意思,热烈讨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