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46章 发展符真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46章 发展符真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146章发展符真(第1/2页)

元稹说:“朝廷禁止汉人搞农业,没有禁止襄人搞农业,但是朝廷限制襄人活动的范围。可以这样,在首府的50里以内,郡城的30里以内,领城的15里以内,襄人可以买地从事农业。国内僚越人的农业技术已经和汉人差不多,如果引入过来,就可以通过示范带动夷人的耕作技术提高。”

李德裕说:“大人的意见很好,基本和朝廷的意图契合。有一个事情需要提前考虑,朝廷的诏书里说,夷人如果要****和身份牌,就要取一个三字姓的汉名。当初华襄两族还分别专门搞出了千家姓来规范,这些夷人如果起三字姓,要不要统一规范。”

这倒把元稹问住了,朝廷诏书里没说,他也拿不定主意,沉吟了一阵才说:

“当初华襄两族搞千家姓,是因为华族都有姓氏,襄族大部分也有姓氏,所以需要规范。夷人全部都没有汉姓,全部是从零开始,我觉得就不必再统一规范。”

李德裕说:“当初华襄分姓,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有些襄人和华人用了同一个姓氏,所以才会分姓,夷人不存在这个问题,卑职也觉得没有必要再规范,让他们自己取就行,华人一字姓,襄人二字姓,夷人三字姓,相互不可能重合。”

两人计议已定后,又召来了五人政务会,正式形成决议。

由隆安府尹史松梁接手同奈新城的建设;李德裕带工商厅全力抓经济和招商工作;元寿铭则带民政厅抓好华襄夷三族护照和夷人户口本、身份牌的办理工作;学政蒋文辉则负责襄夷的教育工作,力争7月第一批学校就要开学;元稹出身于外事部,对于路、郡边界和出入通道的设置比较熟悉,就亲自负责此事。

元和十八年,整个符真路都大干起来。李德裕亲自带队,到几个矿藏比较好的地方进行考察一番,心中有了底气,然后开始派出几个招商组,到国内开展大规模的招商。

李德裕认为,虽然朝廷是说华襄两族都可以从事采矿和冶金,但是采矿前期光是勘测和修路的成本都很高,冶金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也比较高,直接找一些大型的华人企业效率更快。

以罗飞来为代表的矿业、冶金巨头听说符真路有矿,立即派人过来考察,果然发现这里矿藏丰富,铜、铁、铅、锡等矿藏都有,伊洛郡的翡翠和宝石,品相好、储量大,可以制成高品质的珠宝。

李德裕的招商工作非常顺利,大量的华人企业来到符真路开矿办企业,李德裕还在同奈新城东北的临港工业区,挑选了一片地方,用作堆放矿石和开办冶金工厂。

随着大量的华人企业的到来,李德裕也产生了一丝的隐忧,那就是如果华人企业的举办,势必带很多华人过来,这与朝廷严控华人到夷人地区的政策不符。朝廷本来规定华襄两族都可以举办采矿和冶金,如果全部由华人举办,襄人势必不满,形成新的矛盾冲突。

李德裕认真思索了一番,找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华人可以来符真路开办采矿和冶金企业,但是只有其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为华人,其他的人员必须雇佣襄人。这样一来,华人可以来办企业赚钱,襄人通过务工也能赚钱,就可以做到两者兼顾。

李德裕将他的办法跟元稹汇报,元稹觉得这个办法有理,但是仔细一想,觉得也有些问题。

元稹说道:“你的办法在冶金行业还可以,因为冶金企业都在城市,襄人多些,但是在采矿业就不行,就比如伊洛郡帕敢镇的翡翠矿,都是当地的夷人在开采,你这么一搞,不是相当于砸了夷人的饭碗。而且大部分矿场在山区里,有些襄人还未必愿意过去当矿工。”

李德裕没想到元稹考虑的挺细致,略微沉吟一阵说道:

“采矿业毕竟利润丰厚,肯定要让襄人分一杯羹,可以这样,那些矿场的普通工人可以用夷人,但是薪资较高的普通管理和技术人员,则必须用襄人,这样就可以做到华襄夷三族兼顾。”

元稹说:“先这样执行吧,很多事情都是边改革边摸索,农业和商贸业你也想点办法促进一下,这些都是我们符真路可以搞,又能见效的行业。”

李德裕说:“符真路这个地方,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稻米不仅产量高,而且味道也好,我感觉有很大销路,我看发展舂米行业也不错,大米舂出来以后再出口到国内,也可以赚一些钱。”

元稹说:“搞舂米和粮食出口,倒也是一个办法,但是舂米会用到机器,这不就和朝廷的政策相违背了?”

李德裕说:“虽说朝廷只放开了采矿业和冶金业,但是我们符真路的米也不可能拉到国内去舂,卑职倒是有个想法,符真路一带河流众多,何不搞一些水磨房,用水力来舂米,如果用机器舂米的企业,就让华人企业来办。”

元稹说:“你这个想法倒是比较务实,华襄夷三族都可以参与,最后舂出来的米可以在同奈港汇集,运到国内去卖。”

李德裕说:“不光可以搞大米生意,这里盛产椰子、榴莲、芒果、山竹等水果,现在有了快船,可以拉过去到国内推销一番,肯定会有些人爱吃,也可以给那些夷人种植户增加收入。”

元稹说:“你说的对,夷人主要从事农业的居多,如果大米和水果好卖,也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收入,对于稳定人心至关重要。”

元稹推出的允许在城市郊区买地的政策,原来以为很多夷人未必肯卖地,没想到竟然推行的还算顺利。

唐朝设立符真路以后,隆安府的夷人逐渐形成两种心态。第一种认为唐朝实力强大,华襄两族自然占优,夷人应该向他们多靠拢,谋求更高的发展机会。第二种则认为,夷人在隆安府地位低,在这里生活很憋屈,想离开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6章发展符真(第2/2页)

抱有这两种心态的人,都愿意将土地卖掉。第一种心态夷人,卖了地以后,就可以享受优待政策,进城安置,在城内务工,挣得钱比种地多。

第二种心态的夷人,卖掉土地以后,反其道而行之,跑到远离城市的纯农村地区买地或者垦荒,和其他夷人一起生活,对华襄两族眼不见为净。

在隆安府,是严控夷人进城的,除了城内的土著居民,其他地方的夷人一律不得进城务工、居住,只有拆迁或卖地给襄人的农民,才能安置在同奈新城的西北一带,这样就可以在城内务工。

虽然隆安府初期的用工数量有限,但是由于实行严格的限制政策,优先保障城内夷人的就业,所以进城的夷人只要不挑不拣,找个工作不难。

襄人也是人各有志,很多僚越人跟汉人的思想一样,比较看重土地,总觉得买一些土地在手里比较踏实。有些僚越人是公职或经商人员的家属,来符真路后,除了种地别的也不会,反正这里的农业赋税低,种地也是一条出路,所以也有一些人选择了买地种地。

僚越人长期和汉人融合的最好,所以汉人的种地技术早就学到了,僚越人种地的水平比当地的夷人水平高,产量也更高,引起了当地夷人的效仿。

久而久之,当地的夷人逐步也学会了僚越人的种地技术,纷纷买一些好的农具,用更好的耕作技术,夷人的粮食产量也上来了。

元稹凭着以前搞边境隔离带的经验,开始强推路、郡的划界和隔离工作。元稹首先抓路的路上划界和隔离工作,元稹命人从苍望城经茫乃城,到奇英城一线,以自然的山脉河流为主,最后确定了一条边界线。

元稹又命人沿边界设宽一里的隔离带,凡是隔离带以内的居民按照身份迁移到边界两侧,最后在苍望、茫乃、奇英三个边城以南的瑞古、勐拉、广南作为符真路通往国内的出入口。

确定好全路1府14郡的边界后,元稹也命人设置一个隔离带,但是由于各郡之间有一些地方是农田,不可能搞大规模的隔离带。

在郡的隔离带上,尽量也是以山脉河流为主,遇到确实是农田的位置,由官府征地,挖断道路,设置一个三丈宽的隔离带,在隔离带的一侧挖沟,另一侧种一些刺树、荆棘,各郡之间只保留几个重要的出入路口,并派出人员盘查,所有进出的人员一律要出示证件。

元稹在全路保留了几个较大的港口作为进出符真路的专用港,凡是需要出路的华襄人员,必须要提供出入境的护照,才能出港。在一些临海的郡也保留一些进出郡的港口,出入郡的华人、襄人只需出示身份牌,夷人则必须还要****。

元稹仿效当初边境管控的经验,也设立举报制度,但凡发现并举报私自越境的,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对私自越境的人员则采取严厉的惩罚,确保所有人按照规则来出入路、郡。

各族百姓觉得,既然官府已经留了通道可以出入境,就没必要非要冒险私自越境,不划算。

夷人大部分都是农民,没有出郡的需求,夷族商人可以将货物卖给僚越人,由僚越人来进行跨郡贸易,也没必要越境,路、郡的出入境措施逐步落实下来。

五月份,学政蒋文辉向元稹汇报开办学校的准备情况。由于境内的汉人较少,也没有入学的需求,所以当前就不办汉人学校。

全路的襄人将近三十万,其中隆安府有五万多,平均每个郡城**千人人,一个领一两千人。

所以,计划在每个领举办一个襄人小学,只收一个班,在郡城、府城襄人较多的地方酌情增加。

在每个郡设一所初中,采取寄宿制,招收两到三个班,隆安府作为首府,适当放宽比例,设三个初中。

在隆安府设立高中和中专各一所,招收全路的襄人学生,各招四个班;目前还不具备办大学的条件,暂时不办大学。

全路的夷人有八百多万,而且夷人民族众多,难以统一编写教材,一般一个郡都有一个主体民族,所以夷人的教育由各郡来落实,路教育厅进行指导。

夷人落实双语教育,一二年级学习夷文和数学,三年级开始加入汉语学习,由路教育厅编写教学大纲,各郡教育局根据大纲编写教材。

由于要教授汉语,所以无法在农村举办学校,在每个领城内举办两到三所夷人小学,由汉语比较好的襄人担任汉语教师。由于要学习三门课,比较耗时,小学的学制定为6年。

在每个领举办一所初中,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础的13-15岁之间的夷人少年,前几届学学语、思想、数学、夷文等内容,特别是重点补汉语,待六年后小学生毕业,再按新的模式教学,初中的学制定为四年。

按照计划,每个郡办一所夷人的高中和中专,目前举办的条件不成熟,等初中生毕业后再举办,当前先集中精力办好小学和初中。

汇报完,蒋文辉还带元稹到同奈新城去视察给襄人举办的高中和中专。元稹没想到这个蒋文辉还挺能干,默默无闻的把工作都干在前面,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襄夷两族的学校搞起来。

由于为了赶工期,夷人地区的土地也便宜,所以同奈新城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单层,加上聘请了大量的施工人员,所以房屋的建设速度比较快。元稹看到两个学校的主体建筑已经建好,处于收尾阶段,7月下旬开学应该没有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