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95章 德裕赴琼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95章 德裕赴琼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95章德裕赴琼(第1/2页)

三个月守孝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李德裕按照人事部的通知,南下广珠道,任正六品的琼州长史一职。

很多京官笑他傻,说他放着安稳的京官不做,非要跑去外地吃苦,即使外放到地方,也应该争取在内地任职,为了提升一级,跑到天涯海角去吃苦,真是不值得。

李德裕不想作过多解释,只能用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聊以自慰。

李德裕认为,原来靠着父亲这棵大树,自己得以靠门荫制度入仕,走的顺风顺水。

后面父亲倒下了,就只能靠自己了,自己也是有远大的志向,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怎么能为了一时安逸,继续留在京师。

李德裕觉得,作为京官,固然有些优势,但是如果不到下面去历练一番,能力和履历上始终是个欠缺,外放地方是早晚的事。

至于外放南襄地区,也是他深思熟虑的选择,要想干大事业,就要到朝廷重点的施政方向去。

从和父亲的交流,还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李德裕认定李纯是一个有宏大志向的君主,绝不会满足于目前的疆土,一定会再次大规模的扩张。

经过认真的分析,李德裕认为中南和南洋一带,是李纯首先重点的扩张方向。

从南洋往西是天竺(今南亚大部)、朱罗(今印度南部)、大食(今阿拉伯地区),具有广阔的区域和人口,南方的海路将是未来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向。

如果唐朝顺利占领那么多区域,自然需要大量的官员去治理,具有襄人地区治理经验的自然更有优势。

当朝两个宰相,武元衡和崔群都是父亲生前的好朋友,他们自然愿意推荐自己,但是自己也要有一些真本领,做出一些政绩,不能老是靠别人提携。

琼州是李纯下令进行道、州、县行政区划重整时,由海南岛上的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四个小州合并的,拥有人口二十万左右,州城在北部的颜舍城(今海口市)。

琼州位于边远蛮荒之地,以前历来是失意官员的贬黜之地,官员们都避之不及。后来朝廷进行边疆开发后,从北方迁过来一些汉人,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属于较为落后的地区。

琼州刺史郑茂丰,当年为了提升,不得已从端州(今广东肇庆)长史位置上过来任刺史,干了整整五个年头,看不到出头之日,已经有点心灰气冷。

原来的琼州长史,走了不少关系,才好不容易平调到江彭道的一个州任长史,之后琼州长史的位置空了一年没人接任,搞得郑茂丰连个副手都没有,不得不先勉强干着。

李德裕刚来的时候,郑茂丰还以为是哪个京城的官员被贬过来的,一打听是原左丞李吉甫的儿子,还是自己主动要求过来的。

郑茂丰想,作为京官,从七品提拔为六品又不算难,何况是前宰相的儿子,干嘛非要来琼州受这个罪。

郑茂丰觉得,新来一个长史也好,又比较年轻气盛,正好可以把州内的琐事交给他去办,自己只参与一些大事,盯着一些涉及利益的事。

没想到,李德裕一点也不推辞,郑茂丰甩给他的活全部接住,风风火火的干起来,郑茂丰一下子清闲很多,乐得逍遥。

李德裕到任以后,首先接到一个棘手的任务,就是解决岛上的华襄矛盾。

海南岛本为僚越族的聚居地,后面从北方不断迁移一些汉人,主要居住在沿海一带,双方虽有些矛盾,但是不算大,还能相处。

后面朝廷开发边疆,允许汉人到襄人地区开发无主的荒地,岛上来了不少汉人过来垦荒。

争议就发生在荒地的认定上,僚越族人认为岛上的土地自古就是他们的,僚越族人过着群居的生活,耕作技术不高,还靠打猎、采集、捕鱼获取食物。

在僚越族人的观念中,所居住的村庄周边,有僚越族人活动的区域,都是他们的土地。

新来的汉族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只要没人耕种的林地、草地都属于荒地,按照朝廷的旨意,无地的汉人都可以占有耕种。

眼看着生存的空间越来被压缩,有些僚越人被迫向内陆的山区迁移,有的僚越人则奋起反抗,和汉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朝廷的官员以汉人为主,自然是向着汉人,就是有些僚越族的地方小官,也不敢对汉人强硬,怕丢了乌纱帽。

在这种形势下,在夷族人心中就形成了汉人压迫僚越人的印象,矛盾冲突不断。

李德裕深知,开发襄人地区是朝廷的一个重要政策,既要让汉人充实边疆,也不能引发汉襄矛盾,影响国家的稳定。李德裕长期在京城任职,加之喜欢研究思考,自然对朝廷的意图理解的更深刻一些。

李德裕认为,朝廷开发襄人地区的目的是充实边疆,解决一些无地汉人的生存需要,但并不允许掠夺襄人的土地。

从更远来说,以后朝廷要远征新的地方,有些襄人会逐步迁移到新的地方,肯定会让出现在的空间,何必急于一时?

而且,朝廷新的征服活动还要襄人参加,并让襄人参与治理夷人的基层地区,如果现在闹掰了,后面还怎么让襄人配合?

李德裕充分考虑以后,觉得还是要厘清荒地的概念,哪里是真的荒地,哪里是襄族的生存需要之地。

确实是荒地,襄族人就没有理由阻止汉人开发,但是如果确实是襄族人生存需要的地方,就应该暂缓汉人进入垦荒。

李德裕将自己的思路向郑茂丰汇报以后,郑茂丰也认同他说的道理,并全权委托李德裕处理此事,自己当了个甩手掌柜。

李德裕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文书,发送到各州县,少数州县还算认真执行,大多数州县觉得厘清边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依然产生了不少纠纷。

李德裕的性子是,要么不做,要么做好,干脆直接挨个到几个矛盾最突出的县,现场去协调解决。

每到一县,李德裕就把汉、襄双方的首领召集过来开会,让他们充分说明自己的立场和理由,能够在会上厘清的就直接拍板确定,现场无法说清的,就直接到现场查看。

有的汉人垦荒的地方,就在僚越人村寨附近,明显侵占了夷人的土地,就责令离开,有的则是离僚越人居住的地方较远,没有明显的影响,则判定汉人垦荒的行为合法。

对于责令离开的汉人,李德裕也想办法予以妥善安置,寻找一些属于荒地的区域,划给这些汉人耕种。

搬迁需要成本,李德裕就从朝廷下拨的经费中,适当匀出一些补贴迁出的汉人,这些汉人觉得,新的土地固然没有原来的好,但是也算化解了矛盾,省的和僚越人斗的你死我活,基本接受搬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95章德裕赴琼(第2/2页)

大部分僚越人觉得,新来的长史,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能够为襄人做主,迁走了不少侵占僚越人土地的汉人,真正执行了汉人不得压迫襄人的政策,积极拥护他的做法。

李德裕走访了很多僚越族村寨,发现很多僚越族人还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很多人都不会讲汉语,汉化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李德裕认为,开发襄人地区,不光是发动汉人到襄人的地区发展,也要让襄人得到发展,改善襄人的生存条件。

回到颜舍城,李德裕把解决汉襄矛盾的情况向郑茂丰汇报,并提出了加快僚越族区域汉化和开发的想法。

郑茂丰对新来的长史也是另眼相看,劳苦了几个月,居然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回来又想着揽新活,要干就让他干吧,毕竟符合朝廷的旨意,不怕累着就行。

李德裕搜罗了一批汉人农业能手和教师,分到各县的僚越人地区,教僚越人用新的方法耕种土地,还发给一些种子、农具,设立襄人学校,教授僚越人子弟汉语和一些基本知识。

这些僚越人也能感受到官府的善意,看到汉族人的耕作方法确实更好,收获更多,就愿意使用新的耕作方法耕种,逐步告别了原始的生存方式。

官府在各地分批建设的襄人学校,逐步招收了不少僚越人儿童入校学习,汉语和汉人的生活方式,逐步被僚越族人接受,便利了两族人的沟通交流。

李德裕认为,要发展好琼州,既要帮助僚越人发展,也要执行好朝廷引进汉人进入襄人地区的政策。

当时,南下来琼州的汉人,基本都是从雷州的徐闻乘船过来,需要不少费用,上岸以后又要寻找合适耕种的荒地,有时还会面临与僚越族的纠纷。

很多北方迁移过来的汉人,很多就在广珠道在大陆的几个州寻找荒地耕种,不愿跨海来到琼州。

李德裕仔细查访了一番,觉得琼州荒地其实很多,前期之所以引起汉襄矛盾,主要是汉人主要都是寻找靠海、靠路,交通相对方便的地区开荒。

内陆地区其实有更多的荒地,但是因为交通不便,官府的统治力量薄弱,汉人怕麻烦、怕风险,不敢深入内陆垦荒。

李德裕深入思考以后认为,要想吸引更多汉人到琼州,必须营造一些便利条件,减少汉人来琼州的负担和顾虑。

首先,在徐闻码头派驻人员,积极宣扬吸引汉人到琼州垦荒,凡是从大陆到琼州垦荒的,可以由琼州官府出钱雇船将其人员和行李运到颜舍城。

其次,由州县在内陆地区寻找一批面积大、条件好,便于汉人耕种的地方作为安置区,由官府出面和安置点附近的僚越族首领沟通,划定安置区的范围,避免再次产生华襄矛盾。

再次,从各县向安置区修建道路,在规划居住的地方平整土地,方便汉人过来,来了就可以建房垦荒。

最后,李德裕派出引导人员,在颜舍城码头,向前来垦荒的汉人介绍各个安置区的情况,引导汉人前去各个安置区,并提供交通方便,让汉人可以快速到安置区。

华襄协同发展,关系和谐,避免了内耗,两族集中精力搞发展,整个琼州的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发展越来越兴旺。

琼州地处亚热带,物产丰富,很多汉族商人来琼州做生意,购买当地的土特产,贩卖内地的铁器、茶叶、瓷器等物资,琼州的商业也活跃起来。

随着来的汉人越来越多,加上很多汉人教师到僚越族学校任教,僚越族人的汉化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和汉人杂居的僚越族人逐渐都学会了汉语,能和汉族人交流、买卖货物。

州里的事,越是重要的事务,越是难题,李德裕越是投入到里面,不把问题解决誓不罢休。前面郑茂丰还有点不理解,后面不得不佩服李德裕干事业的决心和毅力,通过几件大事的解决,也证明了李德裕的能力。

琼州治理的好,朝廷多次嘉奖,功劳自然大部分归在刺史郑茂丰身上,李德裕也不争功,跟同僚关系处理的还算融洽。

李德裕深知,要想在仕途发展,干好工作很重要,但也要做好其他事。李德裕不时写信给武元衡、崔群写信,汇报治理琼州所干的工作和心得体会,顺便也让人带一些琼州的土特产过去,寥表心意。

州里向朝廷发送的奏折,郑茂丰基本都是委托李德裕来写,李德裕把琼州的工作汇报的很详细、很具体。李纯有时看到琼州的奏折,一眼就认出是李德裕所写,大体了解他在琼州所做的工作,对他有了较好的印象。

李德裕在琼州干了两年多,朝廷对琼州的工作相当认可,郑茂丰干刺史也有七年多了,理应得到提升,正好闽海道布政使的位置空出来了,朝廷就将郑茂丰擢升到闽海道。

郑茂丰心里清楚,自己是借助了李德裕的功劳和关系,否则哪有出头之日,别人投桃,自己自然也要报李,所以极力向朝廷推荐李德裕接任琼州刺史一职。

武元衡、崔群也是非常欣赏老友的儿子,也相继举荐,经李纯批准,李德裕在元和十五年接任琼州刺史一职。

在李德裕大抓琼州之前,流州刺史程维循早已抓起了琉球岛的治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刚设立流州时,流州简直就是一片蛮荒之地,上面生活着大量的生番部落,以狩猎、采集为生,依赖他们根本无法建立政权。

程维循当时唯一的施政办法,就是从大陆迁移大量汉人过来开垦土地。正好大陆也有不少无地农民,流求西部平原的土地肥沃,非常适合汉人开垦。

为了给汉人来流求提供方便,程维循利用朝廷补助的资金,先后用船免费从晋江、福州、漳州等地,接汉人来流求垦荒。

正是靠着这些从大陆过来的汉人,程维循先后建立流州和云林、嘉禾、青竹、流南四县,算是把流州的架子搭起来了。

刚开始,汉人来的不多,所占的土地也不多,与当地的番人矛盾并不突出,随着来垦荒的汉人越来越多,汉番矛盾逐渐突出。

这个矛盾的核心就在汉番的生产方式不一样,汉人主要依靠农耕,每家有个几十亩地就可以生活的很好。岛上的番人大都沿用狩猎、采集的方式生存,这样一来,对土地的面积要求非常大。

程维循认为,流求西部以平原为主,适合农耕,用来做猎场太亏了,于是与番人部落沟通,愿意无偿教番人耕作技术,而且五年内免除番人的赋税。

面对程维循的政策,番人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接受了官府的意见,愿意向汉人学习耕作技术,希望能过上较好的生活,但是相当一部分番人比较顽固,坚持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要求汉人退出他们的猎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