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47章 夷人管控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47章 夷人管控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147章夷人管控(第1/2页)

元稹又询问学校的师资问题,蒋文辉也进行了汇报。襄人的高中和中专,只能聘请汉人来做,由于国内的大学生还没毕业,实际上只能从国内聘请的一些中专毕业生来教,只能先搞起来再说,等以后国内的大学生毕业后,新的教师全部聘请大学生担任。

蒋文辉还汇报,由于汉人数量比较少,所以夷人学校的教师以襄夷两族为主,襄人学校的小学老师以襄族为主,初中以上才能聘请汉人教师,毕竟襄人要学汉语,汉人教的才会纯正一些。

元稹听完,觉得万事开头难,蒋文辉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不错了,先开好第一炮,把教育事业搞起来,特别是对于襄人,有了学校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可以加快吸引他们过来。

看完两个学校,元稹又顺道去总督衙门看一下,发现那里也建的差不多了,也可以在七八月份搬过来。由于临时挤在西贡城内,符真路的办公场所极为有限,也没法多招人,所有人都忙得半死。

元稹想,等衙门修好了,办公空间充足了,从华襄部队的退役老兵那里招一批人,再招一些有文化的人担任文员,让各个部门配齐人员,把符真路的架构全部搭建起来,

元寿铭上次因为宗教改革迟缓,被元稹批了一通,这次搞夷人事务就不再磨叽,当即率领民政厅的人开始干起来。元寿铭认为夷人需要*****和身份牌的,主要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因为这些人和华襄两族临近,需要区别身份,那些农村地区的都是夷人,不必急着办。

关于护照,既然华人的户口都在国内,就让他们回国内的户口所在地去办,目前华人都有身份牌先用着,要求他们必须在一年内利用回国的机会办好护照。

至于襄人、夷人的护照,只有出入境的人才需要,有需要的就让他们到各郡的民政局去申办。

制作护照、户口本和身份牌,自然需要一些成本,元寿铭决定参照以前国内的价格,每本户口本、护照,每个身份牌都各收五文钱的工本费。

元寿铭思虑已定后,就跟元稹汇报此事,元稹听了元寿铭的构想,觉得总体还算合理,但是一些细节还需要更改。

元稹说:“在我们符真路的华人有两大群体,一是类包括官员、驻军、公职人员、教师等吃皇粮的,一类是商人、企业主、技术人员等来赚钱的。那些吃皇粮的在民政厅都有资料,可以由民政厅统一****,不必再跑回国内一趟,符真师的普通士兵服役满三年就退役了,根本没有出入境的需要,如果服役期间确有回国的,民政厅可以再临时****。那些来赚钱的人,流动性性比较大,可以让其在一年内回国内办理。”

元寿铭暗自佩服元稹想的周全,立即说:“元大人比较替公职人员考虑,省的他们再来回奔波一趟,卑职后面就让民政厅来给他们办理。”

元稹又说道:“那些襄人的身份证件,以后就正式归到府、郡民政局办理,夷人的身份证件就由领一级的民政台办理。华襄两族在这里非官即商,五文钱不算大钱,但是对于一些夷人底层家庭,收入有限,一个家庭*****和身份牌就需要二十几文钱,可以买五十多斤米,不是小数。你想想,在我们符真路,除了华襄两族,剩下的肯定全部是夷族,那些拿不出证件的就按照夷人来处理。当然如果是华襄两族丢失证件的,必须及时补办,否则就禁止出郡,等办理好证件再放行。”

元寿铭领会了元稹的意思,说道:“夷人的身份证件全部按照申办制,有要办理的,就去领一级民政台去申办,其他人不作强制。”

元稹说:“夷人中担任乡长、村长的,还有经商要办理营业执照的,肯定还是要*****和身份牌,不过这些人经济条件好一些,****的钱对他们压力不大。”

元寿铭:“还有那些进城务工的也要办理,方便清查身份,卑职建议夷人凡是涉及公职,或是进城务工,特别是在华襄企业务工的人员,全部都要办理。”

元稹说:“你说的对,这些重要人群和华襄两族密切接触,肯定要掌握其身份信息,必须要办理。”

元寿铭和元稹商议确定后,就开始发出通知,让全路开始执行。

在符真路赚钱的华人基本都有回国的机会,一年内办理也比较合理,都逐步利用回国的机会***。襄人们凡是正式迁到符真路的,就到府、郡的民政局换成新的户口本、身份牌,有出入路需要的就去***。

夷人们则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很多农村人都很少进城,感觉****、身份证用处不大,不愿花那个钱,但是基层公职、教师肯定是要办的,在城内经商的也要办,那些在华襄企业务工的同样要办。

各郡、领对夷人进城管控的不严,但是隆安府对进城的夷人管控的很严,凡是要进入城区的一律会检查身份牌,只有本地的原住民和拆迁、卖地的安置户才能进城,其他地方和无证件的夷人,一律不得进城。

元稹之所以对进入隆安府的夷人严格管控,当然也是受到冯庆业一番理论的启发。元稹认为,在城区内华襄夷三族混杂,华襄两族受到照顾,自然拥护朝廷,夷人总体吃亏,肯定心怀不满。

目前在大规模建设同奈新城,不管是现在的建筑用工,还是后面的工商企业用工,短期内都是有限的,必须只能照顾重点人。

隆安府有两区四领,分别是同奈区、西贡区、头顿领、边和领、巴韦领、新安领,元稹决心在隆安府实行严格的人口管制措施,隆安府以外的夷人一律不得迁入隆安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7章夷人管控(第2/2页)

待同奈新城建成后,路、府两级机构全部迁过去,襄人也全部迁过去,同奈区将作为以襄人为主的区,西贡区则作为夷人为主的区。

以后,隆安府将重点发展同奈区,大规模吸引襄族过来安家置业,将同奈新城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大型的工商业城市。在同奈新城内只允许两种夷人居住,一是城内的原住民,二是政策内拆迁、卖地的安置户,其他夷人一律不得进入。

为了促进同奈新城发展,元稹在城内设立了隆安宝石交易中心,符真路辖区内开采的宝石、翡翠、玉石、玛瑙等全部在这里进行集中交易,卖到国内。

同奈新城的码头建成以后,符真路的大米、水果、矿石等物资从这里出口,进口布匹、瓷器、茶叶等物资,成为一个大型商贸中心。同奈新城还逐步建立起一批工商企业,大规模的建设仍在进行,催生持续的用工需求。

元稹相信,隆安府作为符真路的中心城市,以后会像夏原一样发展的越来越好,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赚钱就业机会。这些赚钱就业机会,可以吸引大量的襄族过来发展,不仅可以给国内的汉人腾出空间,也可以强化朝廷对符真路的统治。

同奈新城产生的赚钱和就业的机会,自然也要留出一部分给夷人,但是在城内居住的夷人享有就业优先权,只有他们不够才会从城外引进其他夷人。

在城市里经商、务工,肯定要比在农村种地好很多,能够留在城内的夷人收入得到提升,自然就会比其他地方的夷人生活过得好很多。这些受到照顾夷人,自然就会珍惜自己的身份,不敢轻易反对官府,利于城市的繁荣稳定。

元稹计划,暂时先在隆安府实行,以后这种政策还要在郡城、领城推广,把城市的居留权和就业机会留给服从官府的人。对于在城市内敢于对抗官府、寻衅滋事、偷抢犯罪的,惩办后要逐出城市,赶到农村去,让他们不再享受照顾。

当然,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工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单靠本地人估计不够,以后可以让想进城的夷人申请,只有那些身份证件齐全、无犯罪记录、配合官府的夷人才会得到批准进城。

符真路的两个参议多罗敦和拉那烈善于观察风向,看到符真路开始办理夷人证件,立即带着家人到民政厅要求*****和身份牌,民政厅考虑后,决定由同奈区民政台来统一办理这些夷人王族降臣的身份证件。多罗敦干脆将名字改成姓氏,又加了两个字,称为多罗敦和顺,作为汉名,拉那烈也学着多罗敦,将汉名改为拉那烈多福。

多罗敦和顺与拉那烈多福觉得汉名太长,不如直接称为和顺、多福,其他汉官觉得这样称呼也好,平时就这样叫他们,只有在正式的场合才呼叫他们的全名。

和顺和多福觉得,正是由于自己眼光好,及时归顺唐朝才有了一个好的结果,所以准备让自己未成年的子女都要上官府开办的夷人学校。

和顺和多福发现一个问题,和顺原来是直通王,多福是文单王,跟隆安当地人的语言都不一样,孩子的教育该怎么办?

两人又跑到教育厅问一下才知道,教育厅考虑到隆安府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就设置了两类学校,一类是双语教学,学习真腊语和汉语,一类是汉语教学,从一年级就直接教汉语,不教夷人语言。其中,双语学校占七成,汉语学校占三成,各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

和顺和多福都认为肯定是直接上汉语学校更好,从小就学汉语,汉语学的才会更好,以后进入公职和经商都有优势,果断决定报汉语学校。

没想到有的本地人也是这样想,觉得直接上汉语学校更好一些,汉语学的好,未来前景自然更好。当然,也有一些本地人觉得自己既然属于真腊族,就要学习真腊语,不能忘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大部分还是让自己的子女报双语学校。

蒋文辉让各郡的教育局自己编写夷人学校的教材、聘请教师、举办学校,可把各郡的教育局给愁坏了。学校选址还好,地方不难找,最多就是花钱重建,编写教材和聘请老师都是难题。

各个教育局抓了一帮襄人、夷人分别编写汉夷教材,夷人教师比较好找,汉语教师比较难找,最后高薪聘请了一些汉语比较好的襄人来充任。

小学相对好些,毕竟要等两年后,才开始教汉语,中间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准备过程。

初中就难了,一上来就要教汉语,而且汉语还是重点,各郡的教育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了一些汉语比较好的襄人,总算凑够了初中的汉语教师。

夷人学校也是实行免费教育,但是由于经费和师资有限,所以招收的学生非常有限。一个领一般有五六万人,但是只开办三所小学,一所初中,隆安府好一些,比例稍微放宽,但是竞争也比较激烈。

当然,也有的夷人不屑于进官府开办的学校,甚至继续去上夷人自己开办的私学,各地官府也不去阻止,省的都去挤公办学校。

和顺和多福身份特殊,当然会受到照顾,几个适龄的子女都顺利进入汉语学校。进入7月下旬,符真路各地的夷人学校纷纷开学,能够入学的夷人孩子,都高高兴兴的走进学校。

开学后,教授夷语课的老师还好些,教授汉语的老师很难受,除了少量的老师通双语,大部分襄人教师只会汉语,不会夷人话,教学非常吃力。这些汉语教师只能先写出汉字,让学生们跟着读,至于意思,只能是用手势或物件、图画表示,反正是各用各的招,慢慢的让夷人学生也懂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