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82章 帕迦建路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82章 帕迦建路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182章帕迦建路(第1/2页)

王树坤清楚,按照朝廷的原则,路一级的首府未来将以襄人为主,一般都会避开夷人众多的大城市,选择位置优越的地方重新建设。豪拉城较小,新城建设需要时间,目前的帕迦路也要有个临时的落脚地。

王树坤决定自己带着帕迦路的属员和帕迦师暂时在华氏城落脚,由布政使褚怀亮带着建设厅的人员先行抵达豪拉城一带,选择合适的位置建设新城,待新城建起来,所有人员再搬过去。

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褚怀亮也只得服从这个安排,带着建设厅的人员乘船到豪拉一带选择合适的建城位置。

褚怀亮带人在豪拉周边转了一圈,发现在豪拉以南的霍尔迪亚条件较好,这里位于一条大河的入海口,适合修建大型码头,周边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又位于全路的中心地带,非常适合作为路的首府。

褚怀亮觉得此处的雨季刚过,正是建城的好机会,事不宜迟,当即就带人开始大干起来,防止时间耽误到下一轮雨季的到来。

褚怀亮认为,两个雨季之间只有半年多的时间适合施工,干脆来个短平快,先不修城墙,重点修主干道和官衙、民房、军营。在建筑形式上,霍尔迪亚周边都是农田、林地,征地成本不高,国内的水泥运过来成本很高,首期就先以单层建筑为主,保证半年左右就能建成入住。

令褚怀亮欣慰的是,朝廷将原在江淮一带为奴的扶桑人,全部运到霍尔迪亚一带,给他作为筑城的劳动力。有了这12万人,褚怀亮就有了底气,各个点位同时开建,筑路、建房、修军营,轰轰烈烈的干起来。

褚怀亮知道,这些扶桑人已经废除奴籍,所以就给他们开出较高的报酬,还承诺新城建好以后,这些人可以优先留在新城,所建的房子也有他们一份,以后他们就是这里的新主人。

这些扶桑人长期为奴,已经感觉到没什么希望了,没想到朝廷信守承诺,八年以后就将他们释放,后面按照工人给他们待遇。这次朝廷把他们全部运到帕迦路筑城,允诺筑城结束以后,就将留在帕迦路,他们的亲人也可以从扶桑道过来,和他们汇合。

这些扶桑人又听褚怀亮说,所修筑的城市也有他们一份,立即干劲更足,每天高强度施工。这些扶桑人彻底怕了,好不容易获得自由之身,唯恐自己再忤逆汉人官员再次倒霉,所以都积极表现。

褚怀亮一边筑城,一边想,新的首府肯定不能用天竺的旧称,应该起个名字。褚怀亮记得,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曾派王玄策出使天竺,在东天竺一带干出一番大事迹,干脆就将首府命名为玄策府。

玄策府北部的豪拉旧城可以改为豪拉区,作为天竺夷人的聚居地,玄策城南部新建的区,以招徕扶桑人为主,可称为南桑区。褚怀亮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书信,让人送给王树坤,王树坤也很支持他的看法,同意按照他的意见命名。

王树坤在华氏城也在奔忙,由于张广孝还在黑衣大食作战,日常的事务只能由他牵头处理。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建立各级政权,好歹前期各地都留了一些扶桑团,建立了临时政府,后面各郡、领的官员可以很快到位,建立新的机构。

王树坤认为,帕迦路的政权将以华襄两族建立没错,但是华襄两族初来乍到,对当地的情况并未完全熟悉。可以参照符真路的做法,各级可以任命一些配合度较好的天竺官员作为参议,配合各级施政。这些参议仅是临时设置,待政权稳定以后,就逐步削减,给他们一笔养老金即可。

对于帕拉王拉伐罗纳和其他几个小王,王树坤一个也不想用,将他们全部在华氏城软禁起来,但是他们的成年子女、亲属,可以在写下保证书后,获得自由,以普通夷人的身份,在帕迦路过活。

朝廷在5月份就提前在扶桑道放出政策,首批往帕迦路迁移的扶桑人,以那12万战俘的扶桑家属为主,鼓励他们的家属到帕迦路跟那些人团聚,全部会得到妥善安置。

扶桑人自第二波征战开始以后,就不断的关注前方的战事,同时也不断打听襄人到夷人地区的待遇问题。汉人官员向他们介绍符真路和巽他路的襄人待遇情况,确认襄人到了夷人地区会有优待,绝对会比在国内好很多。

虽然经过**年了,但是那些战俘的家人、亲属依然思念他们,很多人认为,早去、晚去都是去,既然襄人在夷人地区待遇不错,不如就第一批过去,早点和亲人团聚。

那些下定决心要去帕迦路的扶桑人,在7月份就开始卖房卖地,处置家中无法带走的资产、牲畜,带着随身物品,汇集到东昌府、长崎、鹿儿岛等几个重要的港口,在8月份就开始乘船往帕迦路方向行驶,在马六甲作短暂停留,打听前方的情况。

这些扶桑人一开始乘船抵达华氏城,后面听说他们的亲人都在豪拉一带筑城,就又纷纷赶到豪拉一带。这些扶桑人到豪拉以后,纷纷寻找自己的亲人,找到以后纷纷抱头痛哭,很多扶桑人忙着亲热叙旧,耽误了筑城。

褚怀亮也不好驱赶他们,最后他想了一番,觉得这些战俘加上亲人至少有三十万,全部留在玄策府也不现实,于是做出决定,凡是家属来的,无法继续筑城的,可以带着家属到各郡发展,家属没来的,继续留在这里筑城。

这次来帕迦路的各郡、领的扶桑公职人员,很多都与这些战俘及其家属都多少有些关系。各领初期都需要有一些自己人护着,所以各领就派出人员,到南桑区招徕这些战俘和家属。每个郡都有一个扶桑团,也有很多扶桑公职人员,各郡也派人到南桑区招徕他们的熟人。

那些有出路的扶桑人就纷纷离去了,没有出路的继续留在这里,最后大约走了7万人,还剩5万。褚怀亮于是又从当地的天竺人那里征发一批民夫,挑选一批比较能干的扶桑人作为工头,带着新来的天竺人跟着筑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82章帕迦建路(第2/2页)

褚怀亮认为,玄策府也需要大量的扶桑人,不能让各郡、领都搞走了。他后面做出规定,剩下5万人就不要走了,全部留在玄策府,玄策府的发展空间更好,而且现成建好房子,可以直接入住,比去各郡、领强。

剩下的扶桑人,大都是没有什么门路的,跟各郡、领的公职人员没有什么渊源,觉得在哪里都是生活,首府的发展前景肯定比下面的地方强一些,就留下安心筑城。

过了一些时日,又陆续来了一些扶桑人的家属、亲人,褚怀亮就给他们安排一些后勤岗位,有的做饭,有的辅助干一些轻活,保证来了就都能留下。

张广孝在打完亚美尼亚后,率部回到巴格达,在那里接到圣旨,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帕迦路总督,部队也被一分为二,一半改为瞿印师,要调到西天竺,一半改为闽海师,回到晋江大营。

张广孝就带着部队乘船先抵达索木哈特,由副将董万里带领瞿印师留在这里,按照瞿印路的安排挑选驻地。张广孝则和孟庆宇带着剩下一半人员继续出发,孟庆宇将张广孝送到华氏城以后,带领闽海师回到晋江。

张广孝到达华氏城时,已经到了12月初,听说王树坤、褚怀亮都已经分头干了好几个月,已经打下基本框架,心中感动不已,对他们两个所做之事全部认可。

不久,朝廷又下来旨意,任命吕鸿基为帕迦路都统,任命储郝东为帕迦师师长。在张广孝回来前,新的兵员已经补充到位,全师达到了1.5万人的员额。王树坤安置了一批愿意留下的退役的老兵进入帕迦路的公职,想回国的全部发放退役金,派船送回国内。

王树坤向张广孝汇报,整个帕迦路虽然面积没有符真路大,但是人口众多,估计起码有两千万,12个郡肯定不够,建议再增加几个。

张广孝觉得增加太多财政也受不了,就又在当时没有兼顾到的地方再增加三个郡,并对各郡的区域进行明确,具体设置为:

以原若来王国中北部为主体,向北略微延伸,设为若开郡,郡城设在实兑城。

吉大港周边区域,向北延伸到曼尼普尔和特里普拉,设为吉曼郡,以吉大港为郡城

在恒河与贾木纳河交汇处以东地区设置孟加郡,以纳干杰为郡城,将纳干杰改为纳杰城。

在恒河入海口西侧区域设置博多郡,以库尔纳为郡城,将库尔纳改为库纳城。

在贾木纳河与恒河交汇处以北区域,设置朗布郡,郡城设在博格拉,将博格拉改为博格城。

在贾木纳河中游一带为迦摩缕波旧地,也称为阿萨姆,合并梅加拉与那加兰两地,设为萨姆郡,以瑙贡为郡城。

在恒河下游的戈尔贡周边区域,北到喜马拉雅山,古为鸳伽国之地,设为鸳伽郡,以戈尔贡为郡城,将戈尔贡改为戈贡城。

将华氏城周边区域设为帕拉郡,以华氏城为郡城。

将瓦拉纳西周边区域,北到格尔纳利河,设为江布郡,郡城设在瓦拉纳西,将瓦拉纳西改为瓦拉城。

将格尔纳利河以北区域,直到喜马拉雅山设为尼泊郡,郡城设在班西城(今印度与尼泊尔边界以南)。

将玄策府以西地区设为坎德郡,郡城设在兰契城。

将羯陵伽东部沿海地区设为羯陵郡,郡城设在科卡城。

将羯陵伽西部内陆地区设为奥萨郡,郡城设在松布尔,将松布尔改为松布城。

将切蒂斯中南部设为切蒂郡,郡城设在赖布尔,将赖布尔改为赖布城。

将切蒂斯北部和宋河上游一带设为格雅郡,郡城设在安加布尔,将安加布尔改为安加城。

这样,全路设为1府15郡,布局更加合理,郡数也是各路较多的。

张广孝派人将奏折送到朝廷后,朝廷批复了下来,但是也专门附带批注,一个路最多只能设置15个郡,以后不得再有增加。

这些事办完后,就到了春节,张广孝让玄策府的筑城活动停工十来天,将褚怀亮召回华氏城,加上按察使王树坤、都统吕鸿基、学政谭江春,几个人一起吃顿好的、喝点小酒,过个愉快的春节。

过完年,张广孝让已经到位的玄策府尹刘明才去负责玄策府筑城的事宜,让褚怀亮留下来大抓经济,其他的教育、宗教、治安的事也都赶紧抓起来,尽快让帕迦路步入正轨。

褚怀亮赶紧派人找找帕迦路的优势,然后根据帕迦路的情况,再采取对策,并派人去国内招商。

这一找,发现帕迦路还有点优势,在新成立的坎德郡(今贾坎德邦)一带富含煤矿、铁矿,可以发展采矿业冶铁;在萨姆郡一带非常适合茶叶生长,可以从国内引进红茶种植;在恒河三角洲大片区域,生长着大量黄麻,非常适合发展麻纺织业;整个帕迦路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稻米等农作物生长,发展农业的潜力也很好。

褚怀亮找来工商厅的人再一合计,发现其他几个产业好办,但是发展麻纺织业不行,因为朝廷对国外的纺织业还没放开,只能把黄麻简单加工一下,然后运到国内制作成织物。

褚怀亮没办法,只能因陋就简,先把冶铁和茶叶两个赚钱的项目先发展起来,黄麻和稻米只能赚点小钱,顺便在玄策府以西的山区,搞起一些水泥厂、砂石厂,助推玄策府的建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