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帕迦建路(第1/2页)
王树坤清楚,按照朝廷的原则,路一级的首府未来将以襄人为主,一般都会避开夷人众多的大城市,选择位置优越的地方重新建设。豪拉城较小,新城建设需要时间,目前的帕迦路也要有个临时的落脚地。
王树坤决定自己带着帕迦路的属员和帕迦师暂时在华氏城落脚,由布政使褚怀亮带着建设厅的人员先行抵达豪拉城一带,选择合适的位置建设新城,待新城建起来,所有人员再搬过去。
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褚怀亮也只得服从这个安排,带着建设厅的人员乘船到豪拉一带选择合适的建城位置。
褚怀亮带人在豪拉周边转了一圈,发现在豪拉以南的霍尔迪亚条件较好,这里位于一条大河的入海口,适合修建大型码头,周边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又位于全路的中心地带,非常适合作为路的首府。
褚怀亮觉得此处的雨季刚过,正是建城的好机会,事不宜迟,当即就带人开始大干起来,防止时间耽误到下一轮雨季的到来。
褚怀亮认为,两个雨季之间只有半年多的时间适合施工,干脆来个短平快,先不修城墙,重点修主干道和官衙、民房、军营。在建筑形式上,霍尔迪亚周边都是农田、林地,征地成本不高,国内的水泥运过来成本很高,首期就先以单层建筑为主,保证半年左右就能建成入住。
令褚怀亮欣慰的是,朝廷将原在江淮一带为奴的扶桑人,全部运到霍尔迪亚一带,给他作为筑城的劳动力。有了这12万人,褚怀亮就有了底气,各个点位同时开建,筑路、建房、修军营,轰轰烈烈的干起来。
褚怀亮知道,这些扶桑人已经废除奴籍,所以就给他们开出较高的报酬,还承诺新城建好以后,这些人可以优先留在新城,所建的房子也有他们一份,以后他们就是这里的新主人。
这些扶桑人长期为奴,已经感觉到没什么希望了,没想到朝廷信守承诺,八年以后就将他们释放,后面按照工人给他们待遇。这次朝廷把他们全部运到帕迦路筑城,允诺筑城结束以后,就将留在帕迦路,他们的亲人也可以从扶桑道过来,和他们汇合。
这些扶桑人又听褚怀亮说,所修筑的城市也有他们一份,立即干劲更足,每天高强度施工。这些扶桑人彻底怕了,好不容易获得自由之身,唯恐自己再忤逆汉人官员再次倒霉,所以都积极表现。
褚怀亮一边筑城,一边想,新的首府肯定不能用天竺的旧称,应该起个名字。褚怀亮记得,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曾派王玄策出使天竺,在东天竺一带干出一番大事迹,干脆就将首府命名为玄策府。
玄策府北部的豪拉旧城可以改为豪拉区,作为天竺夷人的聚居地,玄策城南部新建的区,以招徕扶桑人为主,可称为南桑区。褚怀亮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书信,让人送给王树坤,王树坤也很支持他的看法,同意按照他的意见命名。
王树坤在华氏城也在奔忙,由于张广孝还在黑衣大食作战,日常的事务只能由他牵头处理。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建立各级政权,好歹前期各地都留了一些扶桑团,建立了临时政府,后面各郡、领的官员可以很快到位,建立新的机构。
王树坤认为,帕迦路的政权将以华襄两族建立没错,但是华襄两族初来乍到,对当地的情况并未完全熟悉。可以参照符真路的做法,各级可以任命一些配合度较好的天竺官员作为参议,配合各级施政。这些参议仅是临时设置,待政权稳定以后,就逐步削减,给他们一笔养老金即可。
对于帕拉王拉伐罗纳和其他几个小王,王树坤一个也不想用,将他们全部在华氏城软禁起来,但是他们的成年子女、亲属,可以在写下保证书后,获得自由,以普通夷人的身份,在帕迦路过活。
朝廷在5月份就提前在扶桑道放出政策,首批往帕迦路迁移的扶桑人,以那12万战俘的扶桑家属为主,鼓励他们的家属到帕迦路跟那些人团聚,全部会得到妥善安置。
扶桑人自第二波征战开始以后,就不断的关注前方的战事,同时也不断打听襄人到夷人地区的待遇问题。汉人官员向他们介绍符真路和巽他路的襄人待遇情况,确认襄人到了夷人地区会有优待,绝对会比在国内好很多。
虽然经过**年了,但是那些战俘的家人、亲属依然思念他们,很多人认为,早去、晚去都是去,既然襄人在夷人地区待遇不错,不如就第一批过去,早点和亲人团聚。
那些下定决心要去帕迦路的扶桑人,在7月份就开始卖房卖地,处置家中无法带走的资产、牲畜,带着随身物品,汇集到东昌府、长崎、鹿儿岛等几个重要的港口,在8月份就开始乘船往帕迦路方向行驶,在马六甲作短暂停留,打听前方的情况。
这些扶桑人一开始乘船抵达华氏城,后面听说他们的亲人都在豪拉一带筑城,就又纷纷赶到豪拉一带。这些扶桑人到豪拉以后,纷纷寻找自己的亲人,找到以后纷纷抱头痛哭,很多扶桑人忙着亲热叙旧,耽误了筑城。
褚怀亮也不好驱赶他们,最后他想了一番,觉得这些战俘加上亲人至少有三十万,全部留在玄策府也不现实,于是做出决定,凡是家属来的,无法继续筑城的,可以带着家属到各郡发展,家属没来的,继续留在这里筑城。
这次来帕迦路的各郡、领的扶桑公职人员,很多都与这些战俘及其家属都多少有些关系。各领初期都需要有一些自己人护着,所以各领就派出人员,到南桑区招徕这些战俘和家属。每个郡都有一个扶桑团,也有很多扶桑公职人员,各郡也派人到南桑区招徕他们的熟人。
那些有出路的扶桑人就纷纷离去了,没有出路的继续留在这里,最后大约走了7万人,还剩5万。褚怀亮于是又从当地的天竺人那里征发一批民夫,挑选一批比较能干的扶桑人作为工头,带着新来的天竺人跟着筑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82章帕迦建路(第2/2页)
褚怀亮认为,玄策府也需要大量的扶桑人,不能让各郡、领都搞走了。他后面做出规定,剩下5万人就不要走了,全部留在玄策府,玄策府的发展空间更好,而且现成建好房子,可以直接入住,比去各郡、领强。
剩下的扶桑人,大都是没有什么门路的,跟各郡、领的公职人员没有什么渊源,觉得在哪里都是生活,首府的发展前景肯定比下面的地方强一些,就留下安心筑城。
过了一些时日,又陆续来了一些扶桑人的家属、亲人,褚怀亮就给他们安排一些后勤岗位,有的做饭,有的辅助干一些轻活,保证来了就都能留下。
张广孝在打完亚美尼亚后,率部回到巴格达,在那里接到圣旨,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帕迦路总督,部队也被一分为二,一半改为瞿印师,要调到西天竺,一半改为闽海师,回到晋江大营。
张广孝就带着部队乘船先抵达索木哈特,由副将董万里带领瞿印师留在这里,按照瞿印路的安排挑选驻地。张广孝则和孟庆宇带着剩下一半人员继续出发,孟庆宇将张广孝送到华氏城以后,带领闽海师回到晋江。
张广孝到达华氏城时,已经到了12月初,听说王树坤、褚怀亮都已经分头干了好几个月,已经打下基本框架,心中感动不已,对他们两个所做之事全部认可。
不久,朝廷又下来旨意,任命吕鸿基为帕迦路都统,任命储郝东为帕迦师师长。在张广孝回来前,新的兵员已经补充到位,全师达到了1.5万人的员额。王树坤安置了一批愿意留下的退役的老兵进入帕迦路的公职,想回国的全部发放退役金,派船送回国内。
王树坤向张广孝汇报,整个帕迦路虽然面积没有符真路大,但是人口众多,估计起码有两千万,12个郡肯定不够,建议再增加几个。
张广孝觉得增加太多财政也受不了,就又在当时没有兼顾到的地方再增加三个郡,并对各郡的区域进行明确,具体设置为:
以原若来王国中北部为主体,向北略微延伸,设为若开郡,郡城设在实兑城。
吉大港周边区域,向北延伸到曼尼普尔和特里普拉,设为吉曼郡,以吉大港为郡城
在恒河与贾木纳河交汇处以东地区设置孟加郡,以纳干杰为郡城,将纳干杰改为纳杰城。
在恒河入海口西侧区域设置博多郡,以库尔纳为郡城,将库尔纳改为库纳城。
在贾木纳河与恒河交汇处以北区域,设置朗布郡,郡城设在博格拉,将博格拉改为博格城。
在贾木纳河中游一带为迦摩缕波旧地,也称为阿萨姆,合并梅加拉与那加兰两地,设为萨姆郡,以瑙贡为郡城。
在恒河下游的戈尔贡周边区域,北到喜马拉雅山,古为鸳伽国之地,设为鸳伽郡,以戈尔贡为郡城,将戈尔贡改为戈贡城。
将华氏城周边区域设为帕拉郡,以华氏城为郡城。
将瓦拉纳西周边区域,北到格尔纳利河,设为江布郡,郡城设在瓦拉纳西,将瓦拉纳西改为瓦拉城。
将格尔纳利河以北区域,直到喜马拉雅山设为尼泊郡,郡城设在班西城(今印度与尼泊尔边界以南)。
将玄策府以西地区设为坎德郡,郡城设在兰契城。
将羯陵伽东部沿海地区设为羯陵郡,郡城设在科卡城。
将羯陵伽西部内陆地区设为奥萨郡,郡城设在松布尔,将松布尔改为松布城。
将切蒂斯中南部设为切蒂郡,郡城设在赖布尔,将赖布尔改为赖布城。
将切蒂斯北部和宋河上游一带设为格雅郡,郡城设在安加布尔,将安加布尔改为安加城。
这样,全路设为1府15郡,布局更加合理,郡数也是各路较多的。
张广孝派人将奏折送到朝廷后,朝廷批复了下来,但是也专门附带批注,一个路最多只能设置15个郡,以后不得再有增加。
这些事办完后,就到了春节,张广孝让玄策府的筑城活动停工十来天,将褚怀亮召回华氏城,加上按察使王树坤、都统吕鸿基、学政谭江春,几个人一起吃顿好的、喝点小酒,过个愉快的春节。
过完年,张广孝让已经到位的玄策府尹刘明才去负责玄策府筑城的事宜,让褚怀亮留下来大抓经济,其他的教育、宗教、治安的事也都赶紧抓起来,尽快让帕迦路步入正轨。
褚怀亮赶紧派人找找帕迦路的优势,然后根据帕迦路的情况,再采取对策,并派人去国内招商。
这一找,发现帕迦路还有点优势,在新成立的坎德郡(今贾坎德邦)一带富含煤矿、铁矿,可以发展采矿业冶铁;在萨姆郡一带非常适合茶叶生长,可以从国内引进红茶种植;在恒河三角洲大片区域,生长着大量黄麻,非常适合发展麻纺织业;整个帕迦路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稻米等农作物生长,发展农业的潜力也很好。
褚怀亮找来工商厅的人再一合计,发现其他几个产业好办,但是发展麻纺织业不行,因为朝廷对国外的纺织业还没放开,只能把黄麻简单加工一下,然后运到国内制作成织物。
褚怀亮没办法,只能因陋就简,先把冶铁和茶叶两个赚钱的项目先发展起来,黄麻和稻米只能赚点小钱,顺便在玄策府以西的山区,搞起一些水泥厂、砂石厂,助推玄策府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