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未亮就陸續有參加童生試的學子進城了,南宮讓登基後勵精圖治重文崇武即便是童生試規格也極高。從城門到考院的必經之路一早就有人細細掃過,周圍的商鋪也都安安靜靜的。
允州府是大州又毗鄰京城。許多和齊顏有著同樣想法的學子紛紛從外地趕來。大多數是背著箱籠獨身一人,有些則帶著書童或隨從。
由於南宮讓大力推行節儉學子們也大多衣著樸素,若想鑒別他們出身還有一個最直觀的辦法:行路的姿勢。
看那些腳步輕快,兩袖飛甩、還四處觀望的,一定都是出身寒門學子。
而那些目不斜視,步子穩健無聲、雙肩端的平直的人大多出身書香門第。
若是還有人挺胸卻不昂首,正好將一隻手扣在小腹之上胸口以下的位置上,另一隻手配合步伐微微甩動廣袖、行路無聲且上身不動的,那麽這人必定是世家大族的貴公子。
這種行路的姿勢是從前朝流傳下來的,被稱為:風雅之姿。
“風雅之姿”不單只是走路這一項,而是包含言行舉止等諸多方面。若想領略個中精髓不僅要從小開始練習,還需高價請來禮儀師父悉心傳授。齊顏就曾見過這種風雅之姿,從她師父的身上。不過對方並沒有教過她。
齊顏一直好奇面具人的身份,只是她讀的書都是面具人親自篩選過的,只能憑著平日裡的一些蛛絲馬跡推斷出面具人曾經身份尊貴,世家出身。
還沒到入場的時辰,考院門前並排擺了六張四方桌,學子們便分成六排安靜的等待著。
這時突然傳來一陣吵嚷令學子們蹙眉側目,只見一位身穿錦緞的少爺軟趴趴的癱坐在由二人枱的肩扛轎上。
齊顏隻掃了一眼便收回了目光:丁奉山來了。
家丁直接把轎子抬到了最外排的隊伍前頭,粗魯的推開打頭的學子:“把位置讓出來!”
那位學子看上去不過十三四歲,穿著一身洗得發白的粗布長衫,臉氣得通紅:“考院重地,你這人怎能如此粗魯?”
家丁不以為意,高聲嚷道:“丁府的大公子能用你的位置,是你上輩子修來的福氣!讓開!”
那少年怔了怔顯然是知曉了丁奉山的身份,氣勢弱了下來瞥了丁奉山一眼低聲說道:“讓就讓。”抱著箱籠到最後面排隊去了。
家丁將裝有文房四寶的布兜為丁奉山挎上,躬身說道:“少爺,小的祝您旗開得勝金榜題名!”
不少人在心中暗笑:這家丁之言不僅不應景兒而且很粗鄙,不過是一個童生試丁奉山以十九歲的年紀參加已經算是奇聞了。
唯有一人冷哼一聲,不屑的說道:“匹夫。”
齊顏轉過頭去,說話之人是一位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少年,衣著簡單背著箱籠,腰間懸著一枚通透的玉佩。
少年察覺齊顏的目光冷著臉轉過頭來,對上了那雙獨特的琥珀色眸子改口問道:“兄台意下如何?”
齊顏平靜的回道:“管旁人作甚,且由他罷。”
少年細細品味齊顏話中含義,笑著點了點頭,心中的憤憤之意淡了不少。
“在下公羊槐,京城人士,小字白石。就是‘白石鑿鑿’的那個白石。”
齊顏勾了勾嘴角:“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於沃。既見君子,雲何不樂?”
公羊槐大喜:“兄台好見識,未請教?”
“齊顏,晉州人士,尚無字。”
公羊槐拱了拱手:“幸會幸會。”
齊顏禮貌的回了,心中卻是另一番思量。
京城重地繁華非常,全完沒必要輾轉到允州來參加童生試。而且‘公羊’這個獨特的姓氏讓齊顏想到了一個人。
面具人定期會給齊顏一份卷軸,裡面是京城和地方一些重要官員的資料,其中宗正寺卿便姓公羊。
從考院中走出十二人來,他們停在四方桌前朗聲說道:“每個人必須將所有的物品放到桌上檢查,連同外衣也一並脫下。凡有夾帶小抄者立刻出列或可得從寬處置,一經查出消去應試資格三年!”
“嘭”的一聲,丁奉山將布袋摔到了四方桌上:“東西想查就查,衣服本公子便不脫了。”
對方顯然認識丁奉山,陪了個笑臉象征性的檢查了東西就放人了。公羊槐的聲音再次傳來:“這允州府的人都怕他?”
齊顏輕聲回道:“在下初到允州,知之不詳。”
“哼,我可不怕他。”
齊顏垂眸不語卻坐實了公羊槐的身份。宗正寺卿為從三品又是內庭近臣,丁奉山的父親丁儀雖有兵權卻只是四品的衛將軍,公羊槐自是不必怕的。
宗正寺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與公羊槐結下同窗之好對日後復仇大有裨益。公羊槐絕不曾想到:身邊的這個十四歲的少年竟有如此深沉的心思。
很快到了齊顏他們,沒有丁奉山那樣好的殊遇二人將東西一一擺到桌上,並脫下外衣交給院士檢查。
齊顏的胸口平坦,站的筆直一派坦蕩:師父說的沒錯女子的身份只會成為她復仇的阻礙,藥丸已全部服下自己再無後顧之憂。
齊顏行在公羊槐的身後,考官拿著名冊叫到學子的籍貫和姓名。到公羊槐的時候考官明顯遲疑了片刻,將木牌遞給公羊槐問道:“京城的?”
公羊槐點了點頭,考官似乎想到了什麽。入了單間小號主考官走上高台說了幾句例行的話,看了看天色命人在大銅鼎內插了一柱粗香:“時辰已到,開卷。”
與春秋闈不同,童生試雖然考三門但因試題淺顯,規定三個時辰答完全部內容。題目從:試貼詩、經論、律賦、策論,這四門中選取三門。
齊顏打開卷軸看到題目,目色一沉。
試帖詩的題目是:以《三字經》為題,做一首五言六韻詩。
第二題經綸也擦了個偏鋒:《經義與論》,這道題目看似古怪可在稍有底子的人看來分明又是一道廢題!
經義和論原本是兩門學問,南宮讓登基後改革科舉將二者歸一稱為:經論。早在南朝時期,大家劉勰著有《文心雕龍》一文;裡面詳細的闡述了經義與論之間的因果關聯,只需將這篇文章拿過來稍加刪改這題便成了!
第三題策論更是荒謬,考官居然選取了一道連布衣百姓都清楚的國策:倉鈔換鹽引。
倉鈔換鹽引也是南宮讓登基後推行的一道新國策,他從前朝皇帝手裡接過來的是一個爛攤子,末帝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為了滿足一己私欲征收重稅。
南宮讓登基後廢除了諸多雜稅,又減免了賦稅雖然博得了民間的安定和承認,但卻解決不了國庫空虛無力建設的事實。於是他頒布了一道國策:倉鈔換鹽引;朝廷依舊用各種名義征稅,但高於例律的部分官府會發給農戶一個叫“倉鈔”的文書,農戶可持倉鈔到運司府兌換“鹽引”。
鹽鐵歷朝歷代都是官營,民間販賣私鹽是要被判死罪的。但有了“鹽引”在一定年限內販賣私鹽視為合法,鹽屬暴利特別是對富庶的沿海地區來說,簡直就是一本萬利!一時間農戶們為了獲得“倉鈔”主動且瘋狂的向官府納糧。
南宮讓解決了燃眉之急又博得美名。第二年就暗中下了一道旨意,如今運司府每年批下的鹽引文書屈指可數,成千上萬的百姓手裡握著死“倉鈔”眼巴巴的盼著,而每年都有大量農戶勒緊褲腰帶主動納糧換取“倉鈔”。
這條國策出台的時候齊顏不過十歲,面具人曾經為她深度的剖析過其中的利弊,面具人說:這條國策以惠民之名行鬼謀之實,不過的確可解偽朝之急。
在齊顏十三歲那年,面具人再次拿出當日論題讓她獨立剖析利弊,齊顏說:倉鈔換鹽引之國策十年內必廢,如若不然輕則民怨四起,重則天下大亂。南宮讓將天下百姓視若韭菜,飼肥而割下啖之;鬼謀之計出神入化。然,如此看來此人隻堪為相,無君王之雅量胸懷,眼界手腕。
面具人聽完滿意的點了點頭,複又陰沉的看著齊顏說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南宮家的天下定不長久。留給你的時間不多了,若這天下葬送在他人之手你亡國滅種的仇今生再無可報。”
齊顏從回憶中抽神,捏起毛筆沾了墨汁在草紙上畫了一筆,見墨色均勻挽起袖子提筆便寫。
童生試只是敲門磚,齊顏有意收斂鋒芒文章寫的中規中矩,只是那手顏筋柳骨的好字,實在不像出自十四歲的少年之手。
至於試題為何如此簡單?齊顏心中自有答案。
沒想到丁家權勢如此滔天,為了讓丁奉山順利通過竟然連童生試都能左右。
太尉陸權之內弟,四品衛將軍、好一個丁家!
齊顏下筆如行雲流水寫完最後一字方停筆,她大致檢查了一遍待墨跡乾透便用草紙蓋住卷紙又在上面壓了方木,起身到小號內側洗涮毛筆硯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