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瑾回道:“之前也給國子監送去過,孔穎達也收下了,但是國子監的學子……”
李世民頷首道:“國子監的學子怎麽了?”
張公瑾看了一眼窗外說道:“孔穎達老夫子見過這個乘法口訣表,也知道這個口訣表的用處,但是學子不同,涇陽的學子都是一些普通村民的孩子,這些孩子淳樸,乾淨得就像一張白紙,他們也好學。”
“但是國子監的孩子不同。”張公瑾看了一眼李世民的臉色接著說道:“國子監的孩子都是權貴子弟,如今數術精通者甚少,更多的孩子喜歡看經義,史書,或者儒書。”
李世民皺眉說道:“不願意學數術。”
張公瑾點頭道:“數術一門,艱澀難懂,學起來非常的困難,想要精通更是難上加難,學著很吃力,而且學會了還不一定能夠當官,權貴子弟在國子監讀書只是為了做官而已,至於他們學了什麽不重要,只是與入朝為官繼承父輩的衣缽有關。”
“這樣的孩子,想要他們真正精通數術,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聽張公瑾這麽一說,李世民也明白了原因,隨即一想,其實數術的用處很多,不論是行軍打仗,還是統籌計算,都需要數術水平。
張公瑾又說道:“數術一門對很多人來說不需要太精通,但涇陽的孩子不一樣,涇陽的很多的孩子學數術並不是為了做官,大多數孩子之所以在這裡讀書也是為了學本事,好讓她們將來可以有一門本事來謀生。”
李世民笑著說道:“這麽好的本事就是為了謀生?”
張公瑾點頭,“陛下有所不知道,如今涇陽十五歲左右的孩子,也就是李正教出來的第一批孩子,李淳風道長所帶的孩子有七個其數術造詣已經到了數術大家的水平,甚至和李淳風相差無二,這也導致了李淳風需要一邊學一邊再教那些孩子,不然以那些孩子的成長速度,怕是以後李淳風會沒有東西教。”
“褚遂良那邊的好一些,書法需要靠積累和積累,還有孫思邈的醫術也有一群孩子跟著學,孫思邈的醫術更難學但孩子們只要學習一些皮毛就可以用行醫謀生,學子最多的是閻立本,閻立本的工匠學習是最立竿見影的,學會之後就可以自己出去找活乾,也算是一本謀生的本事,跟隨學子最少的是臣。”
說到這裡張公瑾長歎一口氣,“有時候想想臣有什麽可以教給這些孩子的,臣大多數教的都是一些禮儀和為人,可以讓孩子們出去之後與人打交道可以懂一些人情世故,以及一些基本的禮儀。”
李世民稍稍點頭。
“涇陽書院的存在意義是為了給孩子們的以後謀出路,是為了讓孩子們有立足之本,但是國子監的孩子們,他們讀書就是為了做官,一切與做官無關的事情他們都沒有興趣,若是國子監的孩子不能做官,他們出了國子監之後將會沒有謀生的本事,而涇陽的孩子有謀生的本事,只要這些孩子學有所成,出去之後,只要有一個落腳之地,這些孩子就能自立根生,也不用靠著父輩種田謀生。”
李世民感慨著說道:“要說教書育人,國子監一直以來秉承的做法是不是錯了?”
張公瑾低聲說道:“國子監沒錯,只不過涇陽書院,更適合窮苦的孩子,涇陽這樣的書院更適合寒門學子,普通人家的孩子最缺的是什麽,就是一門可以謀生的本事,並且可以讀書認知,臣以為李正建立這座書院,就是為了給這些孩子們謀生。”
書院裡傳來嬉笑聲,原來是一群孩子上完了課都跑出來了。
張公瑾又帶著李世民逛了一圈村子。
來到村口,這裡是涇陽護衛隊,還有一群六七歲的孩子們正在軍訓。
“這是村子裡每個孩子入學之前都要進行的訓練,經過為期半個月的軍訓之後就可以進入書院學習。”張公瑾解釋道:“讓孩子們在這裡軍訓是為了鍛煉孩子們的心性,這裡的孩子學習站姿,坐姿,以及體能,紀律,養成更好的習慣。”
李世民瞧著一群孩子們在陽光下站得筆直說道:“確實,這樣挺好的。”
在村子裡逛了一圈,等到傍晚的時候,李世民來到李正家中。
小兕子見到李世民便跑來說道:“父皇,兕子已經會做幾何題了。”
李世民瞧著小兕子,現在的小兕子看也有十歲了,“幾何題是什麽?”
“幾何體就是幾何運算,算的就是各種物體的面積,父皇你知道嗎?原來各種長方體,三角形都有很有趣的規律。”
“是嗎?”李世民尷尬一笑,“自己已經聽不懂自己的女兒在說什麽了。”
一天到晚處理著國事,現在想想也不知道小兕子和稚奴竟然成長得這麽快。
李治捧著書說道:“父皇,老師在做飯了,很快就可以用飯。”
李世民稍稍點頭坐下,瞧著李治說道:“你在涇陽這麽多年都學到了什麽?”
李治收起書本說道:“兒臣最近一直在專研力學。”
李世民好奇問到:“什麽叫做力學?”
“力學也算是科學中的一門,就像是村子裡印書坊的流水線,就是力學的體現。”
“科學?”
李治接著說道:“其實力學的涉及方面有很多, 所用到的方面也有很多。”
李世民想到村子裡的孩子,在書院學了本事之後可以謀生,學習工匠本事,醫術,這些都可以謀生問道:“朕問你,這個力學有什麽用?”
李治想了一會兒說道:“父皇知道推力嗎?”
“推力?”李世民皺眉越加不解。
“就比如說力量的轉換,我們扔出去一塊石頭,石頭會朝著目標而去,這是因為石頭受力之後,離開手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力,這種力可以讓石頭去更遠處……”
李世民已經聽得雲裡霧裡,心思已經飄向了吐蕃,心中開始牽掛吐蕃的情況。
李治說完問道:“父皇聽懂了嗎?”
李世民回過神匆忙點了點頭。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