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 番外第六十七章 黃金帶來的底氣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番外第六十七章 黃金帶來的底氣

簡繁轉換
作者:浙東匹夫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4-08-26 21:12:03 来源:搜书1

劉備在句章燈塔奇觀住了兩天之後,居然都有些舍不得下塔,想稍微長住一段時間,著實讓李素都有些哭笑不得。

這只是個燈塔啊,又不是住人的行宮,倉促間連床和家具都搬不上來。

只是鋪了煮過晾乾的乾淨竹席、再鋪上厚厚的錦緞墊子,晚上就跟睡榻榻米似的,劉備貴為皇帝居然也不嫌硌得慌。

沒辦法,李素靜下來之後反思了一下,才意識到是自己大意了——對於沒見過摩天大樓的古人來說,住在百丈高處、開窗就似乎能與雲霧平眺的感覺,是有著致命吸引力的。

劉備雖然是皇帝,但也沒見識過這種奇觀,而且還沒法拍照拍視頻帶走,可不得多墨跡一會兒,試圖把這裡的景色刻進DNA裡。

他甚至還生出了一絲跟秦始皇漢武帝尋求仙藥探索長生時差不多的心態,覺得住在高處神清氣爽,晚上做夢都能有仙人入夢陪他聊天地大道。種種奇葩幻想,非李素所能揣摩。

此時此刻,皇帝也只是一個剛進城的鄉下人而已。科技代差帶來的新鮮感,不是政治地位能抹平的。

揚州之行的後續一些行程,不得不延後或者取消一些。原本計劃要走會稽、吳郡、丹陽。如今丹陽怕是來不及去了,就會稽和吳郡看看就行了。

揚州各地的官員,原本該接駕的,也改成到句章縣來匯報工作。一些原本要展示給皇帝看的地方施政成果,也從視察變為送過來等待檢閱。

畢竟後續離開揚州時的日期,是絕對不能變的,這一點丞相親自交代過,要尊重自然,今年台風季來臨之前一定要離開揚州,所以只能是砍本地的其他行程。

此後幾天,劉備在句章、山陰各處遊山玩水,偶爾坐船去去吳縣、海鹽,全方位多角度瞻仰這個奇觀。

有時候純粹是為了好玩,想測試一下“離開甬東列島後海船開出多遠、瞭望手依然能看見燈塔”。這完全是領航員該乾的工作,但皇帝就是感興趣,要偶爾客串一把,也沒人攔得住。

因為皇帝在這兒,為了擺拍和獻禮,這段時間周邊來句章、海鹽的商旅和船隊也是愈發繁榮密集。

有些原本沒必要到句章港靠港補給、可以直接從長江口過的船,也特地來停靠一下,一時之間顯得句章港比往日正常情況又額外擁堵了數倍,泊位根本停不下了。

但這種湊熱鬧,也讓劉備和隨行百官每天都能看到新鮮。

不是今天有海船船隊從旅漢運了銅礦石回來、就是明天有扶桑來的運金船運銀船,要不就是後天從閩中運著滿滿白砂糖的船隊。

還有夷洲澎湖的海鹽、流虯的鳥糞石礦、築紫和伊予的醃海魚乾、鯨脂……

四月中旬的一天,劉備抵達句章後也修整了有十日了。這天又有一條扶桑來的運銅和銀的糜家海船抵達,是在朝廷那兒投了海運保險的那種。

船型是那種最巨型的沙船,走的是曰本海-對馬海峽-黃海航線,自北而來。因為最大的沙船也比福船和平甲板遠洋船要小,所以只有四百多噸的載重量。

不過四百噸的銅錠,也能折合將近兩億枚銅錢的價值了,畢竟鑄幣的時候也就用不到八成的銅,還有兩成多是錫、鉛等其他廉價金屬,以加強銅幣硬度。

船上還有幾噸的白銀,折合下來也值幾千萬銅錢。

這是劉備來揚州後,靠港的最大規模的貴金屬掠奪船,也是讓劉備親自開了眼界,直觀看到了扶桑的貴金屬物產之豐富。

李素和地方官員顯然也知道皇帝感興趣什麽,

所以船只靠港後第一時間就讓衛隊接管把守、做好封存,然後請皇帝登船視察。劉備一開始還有點不好意思,倒不是不好意思看,而是覺得有點張揚,不想多帶人。

皇帝嘛,給人留下貪財的印象也不好,不符合仁君人設,應該顯得淡泊一點,反正天下都是他的。

然而,這次李素卻一反常態,勸他大大方方高調參觀,而且要帶隨行的高級官員全部登船一起視察。人太多站不下的話,那就分批上。

劉備聽了丞相的這個建議,不由有些詫異:“此次出巡,往日賢弟都勸朕不要顯得貪圖享樂、重視錢財,為何今日卻一反常態?”

李素微笑解釋:“此一時,彼一時也。尋常享樂,那都是沒有提振人心士氣的作用的,今日卻不同。

陛下可還記得,臣當初支持陛下出巡時,暗中提的那些理由?”

劉備一愣,回想了好久才想起來。

他是及時行樂玩太久,都把正事忘了。

回憶起來後,他才尷尬笑笑:“賢弟當日不是說,天子巡狩四方,其利有二,首先便是懾服不臣,向新附蠻夷宣揚天威。

其次,便是趁著這機會,讓朕和百官都更了解下情,上下同欲,便於巡視回雒陽後,便進一步實施幾項變法?”

李素聽了,還算安慰,好歹劉備沒完全忘記正事兒。他便順著這個話頭往下說:

“所以,之前都是小事,北疆之巡,主要是誇示武功,震懾羌氐。南海、閩中之行,關鍵是讓隨行百官親眼目睹如今大漢的香料、糖茶貿易之盛,稅源之豐。

現在到了會稽,才到了重中之重:陛下不僅要親自知道扶桑金銀礦藏之富足,關鍵是要讓重臣、世家們也知道。

因為回京之後的變法,首先關鍵還是財政與幣值。如今扶桑金銀銅開采都已進入正軌,中原百姓手上,以後的銀子也會越來越多,而不僅僅有金、銅。

所以,將來金銀銅三種鑄幣計價的並存,是無法避免的。朝廷只能是引導和規范,卻無法徹底杜絕其中一種的使用。

而三幣並存,也肯定會帶來一種危害,那就是無論朝廷怎麽規定這三種金屬之間的官方兌換比例,肯定最後會因為實際產量和稀缺程度的變化,而產生金銀銅比價始終來回波動。

最後,就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哪種東西實際價值高於官方定死的價格,世家豪強和富商們收到那種幣後就窖藏儲備起來、不再往外花。

最後還是會導致時間久了之後錢荒,以至金銀都被一代代陪葬、或者因為財主地主老死昏聵忘了交代子孫、埋藏滅失。總的來說,是不利於國家穩定經濟和財政的。”

李素說的這個道理,劉備也是很門清的。畢竟他是出身貧寒的皇帝,底層人民的疾苦他很清楚。

別的不說,當年李素跟他結交一起混官場的第一年,他們因為揭發張純謀反、得了黃金五十斤的賞賜,

可隨後不就是一波“先按官匯折成銅錢給你,你嫌重要拿黃金,再按黑市匯率折回黃金實付”,一進一出賞賜就被打了六折。

當時劉備還捏著鼻子認了,因為這就是社會現實。有官匯有黑市匯的,肯定要承擔價格雙軌制的一切弊端。

親自被盤剝過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苦,劉備肯定不能容忍未來的國家有太高的金融炒作靈活自由度。

因為金融炒作自由度越高,馬太效應肯定越強。作為帝製集權的皇帝,誰會喜歡“金融自由”呢。

哪怕他們不知道什麽叫“虛擬經濟”,他們依然會本能就厭惡的。

李素其實也厭惡,並不是迎合皇帝。他覺得古代社會比現代社會優越的地方,就是沒有那種純虛擬的金融衍生品,才讓社會的盤剝速度放慢了些。

否則貧富分化的速度肯定會倍增,朝代更替的周期也會更加劇烈。

不過,認清問題歸認清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則是另一回事了。

劉備意識到三種金屬貨幣並存帶來的投機倒把空間後,不由憂心忡忡:“這個問題,丞相可有良策?”

他說到正事兒,很是鄭重,稱呼也從賢弟又變回丞相了。

李素侃侃而談:“無法根治,不過可以設法緩解。臣以為,兩種本幣並存帶來的投機空間,還是可以忍受的。所以未來的思路,是要讓三種本幣並存,轉化為實際依然只有兩種本幣流通。

臣想到的具體做法,是讓銀、銅逐漸正常流通,而黃金則轉為國家儲備,隻發行權利證明票據,但不實際交割。

考慮到黃金最少,也最便於統一管理,而且黃金儲存多久都不會生鏽,連銀那樣的發黑都不會,所以儲備損耗也是最小的,所以這個做法,應該會有挺強的操作性。”

劉備一開始沒理解,稍微琢磨了一下之後,他想到了已經問世二十幾年的“抄引國債”,便自然而然把李素說的“黃金權利憑證”,理解成了那種空手套白狼的“紙幣國債”。

那東西很容易超發的吧?就算名義上以黃金為擔保,但只要不承兌,那就還等於亂印,最後還是有較大概率信用崩盤,如何取信於商民呢?

劉備倒是不擔心自己亂印錢,但他覺得後世子孫太平久了,肯定忍不住,也沒有個約束。

有那麽一瞬間,劉備甚至產生了一種想法:要是皇帝的權力不是絕對無限的那就好了……也別限制太多,最好是有個超然的存在,在後世他劉備的子孫胡來的時候,幫忙踩一腳刹車,別鬧得太不像話就好。

可惜,這種超然的、又是為皇帝好的權力,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果權力大了,就會取而代之,權力小了,又沒用。

也就李素、諸葛亮這兩代可以絕對信任,將來可怎麽辦呢。

李素看了劉備的反應,就知道劉備理解錯了,這便給他細細分說解釋:“陛下不必多慮。臣所言‘黃金權利憑證’,並不是之前的國債抄引那類東西。

抄引之類,雖然有面額,也有朝廷商稅抵扣權作為最後的兌現保證,但畢竟還是會超發的。印多了之後,商人們說不定不知道要十年還是二十年後、才能進到足夠多的官辦專營貨物,來用完這些抄引。

臣所言的黃金權利憑證,則絕不超發,是有多少黃金,就印發多少,要有嚴格編號。比如某年朝廷統計,扶桑產金總計一千五百漢斤,那就鑄三百枚五漢斤重的金鋌,每枚官定價格假設為一百斤白銀,或者一百萬錢。”

李素這裡說的時候,把黃金的價格又定得高了一點。漢朝一開始一兩斤只有一萬錢,李素現在直接拔高到兩萬錢,其實有點盤剝。

但他和劉備也都是見識過桓靈時器實際金錢比價的,當時黑市價確實是已經一萬六一萬七換一兩了,遠遠超過一萬,反而是更接近兩萬。李素這次強行定了,也就是給個痛快。

另外,至於金和銀的比例,後世中原王朝雖然有過金銀一比四的時代,但那些幣製都會很快崩潰的,下場就是黃金普遍被窖藏。

至少要定到一比十,才能維持住,避免黃金大量退出流通。等後來近代資本注意國家施行“金本位”,白銀失去貨幣屬性後,19世紀時銀一度跌到14~17倍重量換1倍金的程度。

到了當代,黃金300多塊一克,白銀還不到十塊,能差五十倍了。這就是國家掌握黃金儲備、製造黃金稀缺的威力了。

所以,李素把金銀也定在二十倍、只要能控制住金,絕對是沒問題的。

劉備對這個定價比例沒什麽想說的,他只是不太理解李素說的“黃金憑證要編號防止超發”,所以讓李素深入解釋一下。

李素也不藏掖,盡量說得通俗易懂一些。

原來他的設想,其實就跟現代的“紙黃金”差不多,前面說的“章武二十三年鑄五斤金鋌三百枚”,那就從001到300編號,印發三百張防偽憑證,而且是分兩次印刷的。

第一次印刷印的是底紋表格,第二次印的才是填的內容,也就是年號和編號這些數字。

過去的抄引國債是沒編號的,以後的紙黃金則是跟人民幣一樣有編號的。對應到雒陽皇宮金庫裡具體哪一間哪一塊。

這樣設計的編號憑證,也不怕偽造,因為朝廷那裡也是有一套留底帳目的,某年鑄造的某號到某號金鋌,是在何時何地賞賜給了某某大臣,或者因為某項政府采購支付給了哪個富商。

將來別人拿著這張憑證來兌現的時候,如果不是當初的原始權利人,而是經過流通的,那就得流好一系列流轉憑證,比如交易合同。

這東西流通上是非常不便的,只有非常大宗的交易才會用到。不過其“自帶流轉憑證”的特性,倒是比匯票還安全了,甚至有點像比特幣,天然帶一個帳本,從這個幣誕生之日起被多少人拿過都有痕跡。

當然,朝廷留下的帳,也不會經常被查,如果沒有出現偽造、爭議,那就不用查了。這是一個“民不舉官不究”的狀態,不告不理。

出現糾紛時,比如市面上出現了兩張編號一樣的憑證,那肯定有一張是偽造的。這時候才需要朝廷公權力出面,審清緣由,查出哪個是偽造的。

劉備想了想,覺得倒是靠譜一些,但他還是不信這東西能嚴格執行:“那富商和豪強世家不相信怎麽辦?”

李素:“朝廷可以立法,在南宮外辟出場地專門為天下金庫。每一年鑄的黃金單獨一間庫房存放, 不得混淆。鑄造金鋌時就要鑄上年號、編號,而且封存時要封條完備、蓋上璽印。

民間富商世家有得到大筆紙黃金的,覺得不放心,可以付一筆手續費,請求查驗,那就能看到他家理論上擁有的黃金了。這筆手續費,就當是重新封存的工本,就按照查詢金額的百分之一收取好了。

如果願意再支付一筆火耗,還能當眾在官員多方監督下剪開、燒熔金鋌查驗真偽。火耗要多收一些,畢竟毀壞了金鋌後要重新熔鑄,就按照百分之五收取。如果要省事,收一成也行。

另外,為了顯示朝廷的大度和底氣,可以給他們一點甜頭。比如一旦持有國庫紙黃金的權利人來查驗自己的券有沒有對應真的黃金、結果查完後發現並沒有,或者對應的黃金是假的。

那麽,就按照出事黃金的封印對帳,處死金庫管理官員,抄沒監守自盜官員或者超發官員的家產,抽出其中相當於金價雙倍的部分,額外賠償給遭受了損失的理論持金人。”

李素設計的這種紙黃金,給手續費就能實打實看見、給火耗還能剪開來燒一燒,這應該能讓大多數人放心了。只要制度執行下去順利,年份久了,信用也就慢慢建立起來了。

雖然最初的時候肯定會有各種質疑,這也是沒辦法的。畢竟哪怕到了21世紀,還有大多數人不相信紙黃金,只相信自己家裡實打實摸得到的黃金。

李素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讓人相信紙黃金,他只是希望控制黃金的流通量、把黃金的價值保持在一個虛高的位置上,創造貨幣信用。

最新網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