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九五八章 前车

大明新命记 第九五八章 前车

簡繁轉換
作者:哼哈大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8 22:04:2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瀛洲岛上安置的移民百姓,大多数人的日子过得都相当艰苦。

其中头一年前来的移民屯户,情况稍微好上一些,他们在驱离岛上朝人和土着的过程中得了不少实惠,占有了一些村落和房屋,分得了一些耕牛和牲畜。

但是大批新来的移民,却没赶上这样的机会,到了瀛洲岛那真是从头开始,吃的是以工代赈得来的救济粮和山野菜,住的则是自己挖的地窨子、自己搭建的草棚子。

好在不论如何,六月里到来的最后一批移民屯户,到了七月中旬的时候,也基本完成了开荒垦种的农事,没有错过最后的农时。

整个瀛洲岛从南岛北,从东到西,累计完成安置移民共八十四屯两万五千三百五十户,口数已经超过了十万人。

这个情况已经大大超过了杨振的预期。

杨振以为五年之内能够移民超过十万人就不错了,从去年夏到今年夏,满打满算也就一年的光景,就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当然,令杨振更加欣喜的是,两万五千多户移民已经完成垦荒种植甘薯、番仔薯以及高粱、稻米累计超过了三十万亩。

而其中有超过二十五万亩,都种上了相对高产的甘薯与番仔薯。

当然其中种植面积最广、种植亩数最多的,还是在岛上老屯户已经尝到甜头并且引种起来极其方便的番薯。

杨振带着随行的人马环岛走了一圈,发现环岛平原所有易垦宜耕的土地几乎都已经开垦遍了,而且到处都是成片成片郁郁葱葱长势茂盛的番薯田高粱地。

杨振花了三天的时间,环岛一趟走下来,心中的底气更足了,有了这样一个粮草补给的基地,他对打下九州岛也更有信心了。

对于倭奴国,杨振在心里面厌恶归厌恶,但是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点忌惮的。

跟随他前来的部将们,多数都是大老粗,他们对于倭奴国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他们祖辈父辈口口相传的万历年间入朝抗倭作战的故事上面。

充其量也就是再多知道一些早在嘉靖年间戚大帅、俞大帅他们率军抗击倭寇侵袭的故事和传说。

至于几百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征集大军讨伐倭奴国的历史,他们没有哪个人知道此事。

但是杨振可不一样,来自后世的他,好歹是上过大学,学过历史的。

虽然他不是历史专业的,但是因为对如何灭亡倭奴国过于感兴趣,所以他曾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

其中就有忽必烈派人两征倭奴国的历史故事。

忽必烈两次派人征讨倭奴国的具体时间以及来龙去脉,杨振已经有点记不清楚了,——穿越时间越长,他在前世所形成的的记忆就越是模湖,但是忽必烈两次派人征讨倭奴国尽皆失败的教训,杨振却记忆深刻。

忽必烈第一次征讨倭奴国,是在南宋灭亡之前,元军出兵近四万人,船近千艘,从高丽半岛南端出发,先打下对马岛,屠了对马岛,然后有占领壹岐岛,屠了壹岐岛,最后从博多湾成功登陆九州岛。

但是因为九州岛上的倭奴们太穷了,元朝的大军即便所过之尽皆屠掠,也抢不到什么像样的粮草军需补给,结果三四万人马军需补给断绝,无力再战。

又因为当时的镰仓幕府调集了十万大军相继赶来迎战,同时赶上台风天,忽必烈派出第一次东征倭奴国的大军最终在损失了大批人马战船之后仓皇撤离。

至于忽必烈第二次派人征讨倭奴国,则是在南宋灭亡之后进行的,这次派出的人马更多,多达十余万兵马,各种战船、补给船更是多达四五千艘。

忽必烈本以为有了第一次的教训之后,第二次出兵这么多,又是以江南降顺的范文虎部水军为主,应当能一战而政府倭奴国。

然而令人大感意外的是,这次元军兵分两路,累计十四五万人马,却由于指挥不能统一而屡次贻误战机。

最后,面对早有防备的镰仓幕府军队,再次选择从博多湾登陆的元朝大军,竟然连全军登陆九州岛的目标,都没能顺利实现。

除了部分先头队伍拼死力战登上博多湾滩头之外,大量的兵马战船旷日持久地漂泊在博多湾外的海面上迟迟无法靠岸。

结果一天天耗费下去,数千艘大小船舶搭载十几万人马在博多湾的外海竟然漂了一个多月,终于,再次遇上了台风天。

元朝规模庞大的船队,在台风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四千多艘大小船只,最后仅存二百余艘,人马落海而死,海中浮尸无数。

剩余的人马仓皇撤离,最后退回到了高丽半岛南端的出发地,而安全撤回高丽的元军已不足三万人。

忽必烈第二次出兵征讨倭奴国,竟然以惨败而告终,损兵折将累计超过十万人,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也正因为如此,到了老朱建立大明朝的时候,想来想去,便把倭奴国列为了不征之国,不让老朱家的后世子孙轻易跨海去打倭奴国。

原因就是元朝在其最鼎盛的时候,两次征讨倭奴国,两次皆是大败而归。

当然了,对于元朝征讨倭奴国失败的原因,杨振也有自己的思考。

除了夏秋季节倭奴国周边多台风之外,归结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问题,首当其冲的一个,就是军需补给问题。

元军打仗,已经习惯了狂飙突进式的无后方作战,打到哪吃到哪,往往都是依靠屠杀和劫掠来获得军需补给。

但是这样的作战方式,对倭奴国来说是不适用的,因为镰仓幕府时代的倭奴国上上下下都非常贫困,啥也抢不到。

所以元军第一次征讨倭奴国虽然顺利在博多湾登陆了,但是四万人马抢不到足够的粮草军需,最后连箭都打没了。

其次是战船的问题,当时的战船不仅质量低下,而且船上装备很差,充当海上运输的工具还凑合,但要用来进行抢滩登陆却差得远。

尤其是面对已经有了大军驻守并且修了防御工事的海岸,那种没有装备火炮或者投石机的战船数量再多,在真正发起登陆作战的时候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元军第二次登陆作战之所以迟迟打不开局面,就是属于这样的情况,当时的镰仓幕府征发大量人力,已在博多湾滩头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防备来海上的元军。

结果元军统帅猩都和范文虎仍旧选择元军第一次征讨倭奴国时登陆成功的地点博多湾,正中镰仓幕府大军的埋伏。

而他们船只虽然很多,多达四千多艘,可是木船上既没有火炮,也没有投石机,根本没有远程兵器,登陆人马只能硬着头皮,顶着镰仓幕府军队的工事和箭雨在滩涂上“冲锋”。

结果可想而知。

其三则是指挥的问题,当时的元军兵分两路,一路从高丽半岛出发,听从蒙元宗室子弟猩都的指挥,另一路从江南的宁波出发,听从南宋降将范文虎的指挥。

猩都是蒙元宗室出身,弓马骑射样样精通,可唯独没打过海战,对海上情形几乎一无所知。

当他率领调拨给他的四万人马,从高丽半岛南端渡海东进,先打对马,再打壹岐,并于当年六月初先期赶至博多湾海外作战地域的时候,范文虎的十万大军几千艘船只还未抵达。

正常情况下,只要时机合适,猩都以四万人马,近千艘战船,应当果断登陆,而不必等待范文虎的到来。

可是猩都见范文虎的船队未到,竟然莫名其妙地率军撤退了,退回到了壹岐岛驻扎。

就这样,猩都为了等待范文虎,不仅没有抢先登陆,而且走漏了大军东征的消息。

整整一个月过去之后,到了七月初,范文虎终于从江南宁波率领主力北上,浩浩荡荡来到了博多湾一带,跟猩都实现了会师。

可是这个时候,镰仓幕府早已得知元军再次来袭的消息,早已征调好十数万人马在博多湾严阵以待了。

按理说这个时候,猩都和范文虎他们就该商量商量换个地方登陆了。

毕竟博多湾虽然地势相对平坦开阔好登陆,可是这里已经有了倭奴国重兵防御,猩都他们抢滩登陆的先机已失。

可是坏就坏在他们两路人马部将不能相容,猩都与范文虎达不成一致。

于是面对博多湾内已经严阵以待的倭奴**队,十数万大军举棋不定,不知道是该按原计划登陆,还是先撤军再做打算。

结果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十多万人马战船在博多湾内一次次浅尝辄止,大军既没能顺利登陆,也没能商量出一个妥善的应对之法,白白把时间浪费掉了。

然后到了八月里,就遇上了大台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得知倭奴国已有备后一直主张退兵从长计议的范文虎,这一下彻底心胆俱裂,干脆不管不顾地丢下大军仓皇出逃。

他这么一跑,消息传开,原本还有数万人而且还有机会一战的元军,彻底陷入混乱,彻底完蛋了。

而几百年前元军讨伐倭奴国的这些惨痛教训,从杨振下决心讨伐倭奴国开始,就一直困扰着他。

不过有了忽必烈两征倭奴国尽皆败归的前车之鉴,杨振自然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一次,他之所以敢于率军前来,就是因为他已经做足了各方面的准备。

一方面,瀛洲岛去年就拿下了,经过一年的移民屯垦,如今已经成为杨振所领兵马的立足地,此地进可攻,退可守,应该算是征讨倭奴国最好的根据地了。

在地开垦耕种的超过三十万亩的土地,到了**月就能有大量的产出,到时候不仅能够养活岛上的移民屯户,而且也足以给他带来的军队提供充足的粮食补给。

而与此相应的是,经过去年秋冬到今年春天的鼠疫肆虐,不管是平户藩还是九州岛上的其他藩国尽皆人口锐减,实力大损。

此长彼消之下,杨振所面对的情况与几百年前猩都、范文虎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已经截然不同了。

另一方面,杨振所部的主力战船,大多数都是这两年金州船厂打造的新船,而且这些战船装备了大量用于远程进攻的红夷重炮以及用于近距离进攻的冲天炮和飞雷炮。

而且一旦荷兰人的舰队如期抵达,那么会合了荷兰人舰队以后的杨振军火力将更加强大。

再者说了,杨振跟猩都、范文虎以及他们两人手下的任何一个部将都不同。

杨振不仅对这一带海域在夏秋季节的气候略有所知,而且绝不会再傻呵呵地在倭奴国已有永备工事的海湾发起抢滩登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