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一零一二章 沈迅

大明新命记 第一零一二章 沈迅

簡繁轉換
作者:哼哈大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8 22:04:2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当然了,在十一月十一日的这次议事会上,杨振也仔细询问了金海镇弹药生产与储备的情况。

与王守堂的回答不一样,潘文茂的回答令杨振感到十分满意。

虽然金海镇自身硫磺与硝石的供应,仍然不够充足。

但是之前来自荷兰东印度公司大员评议会交付的硫磺,保证了近几个月来金海镇的弹药生产持续不停。

而前不久先于杨振等人归来的大船队,又带回了大批渡海东征倭奴国所获得的海量物资,其中就有极大数量的上好硫磺与硝石。

有了这批缴获或者勒索来的硫磺与硝石等物资,再加上后续荷兰人以及德川幕府履约交付的此类物资,至少在未来一年两年内,金海镇的弹药生产都将不再是问题了。

对此,杨振自然非常高兴。

但是,令杨振最感满意的一件事,还是潘文茂向他报告了将圆柱型爆破筒改造成尖头圆柱型开花弹,然后用于重型红夷大炮取得的新进展。

这个事情,杨振以前就交办过,只是以前重型红夷大炮对金海镇上下来说非常贵重,数量也不多,不敢轻易拿来试验。

另外弹药厂之前在开花弹的制作方面,也刚刚起步,方方面面的技术也不成熟,信心也不足。

所以,虽然杨振早知道火炮的发展方向,而且每次到枪炮厂、弹药厂查看情况的时候,都会提点他们一番,可是杨振自己的信心,却没法直接传递给潘文茂及其手下的工匠们。

毕竟尝试制作爆炸弹这种东西,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一不小心就要死人,绝对是人命关天的事情。

所以,两年多来,杨振虽然常常提到这件事,可是并没有给弹药厂限定时间完成制作和试验任务。

而且杨振也知道,匠人的培养,以及技术的积累,都是点点滴滴形成的,他就是想拔苗助长,想跨越式发展,没有一定的积累也做不到。

好在冲天炮所用开花弹的步入正轨,以及圆柱型、长筒状爆破筒的出现,及其在掷弹兵队伍中的广泛使用,让杨振看到了曙光。

就在七月初杨振临行前,他在召见潘文茂,向他交办各种注意事项的时候,再次提出了利用已经成熟的爆破筒制作技术,尝试制作能够用于红夷重炮的尖头圆柱型开花弹的设想。

如今终于有了好消息。

潘文茂已经找了杨珅,让炮兵团营挑选出来的老炮手们反复试验过了。

而他们最后定下来的规制,是整个弹体通长二尺一寸,最大直径三寸半,弹身全重十二斤三两,低于原来红夷重炮所用实心圆铁弹的重量。

至于威力么,杨振还没有亲见,但是从潘文茂等人的描述来看,可能多少有些差强人意了,至少并未完全如同杨振的预期。

但是说到射程,亲自参与试验的潘文茂等人在杨振面前表现的十分有信心,直说射程比原来红夷重炮使用铁质实心弹丸的有效射程要远,在平原旷野直射最大射程,能打三里多地。

明制三里多地,换算成杨振更习惯的长度单位,合计约在一千七百米到两千米之间,至少也当在一千七百米之上。

对于这个射程数据,杨振略想了想,也就想明白了。

因为对使用实心弹的重炮来说,他的最大射程,并非其有效射程,其有效射程甚至会远远小于其最大射程。

比如红夷重炮,它使用实心弹的目的,在于利用实心弹在发射后的强大冲击力,撞击城墙或者障碍物,达到摧毁炮击目标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当其动能耗尽,或者说抵达强弩之末的时候,其落点虽然是最大射程,但它造成的冲击力已经不在其有效射程内了。

可是类似的情况若是应用了开花弹,那结果可就不同了。

开花弹的落点有多远,它的有效射程就有多远,也就是说对开花弹来说,最大射程,就是其有效射程。

杨振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也就没再纠结于尖头圆柱型开花弹应用于红夷重炮的射程问题了。

因为无论如何,这个射程在眼下都足够用了。

他眼下需要的,只是一款能够压制清虏天佑助威大将军重炮的重炮。

只要其射程,能够全面覆盖天佑助威大将军重炮的射程,就足够了。

剩下的,就是解决其威力问题。

与此相应的是,从潘文茂等人的描述中,杨振大概也知道制约这款新型开花弹威力的问题出在哪里了。

其中的关键问题,其实就是弹壳自重与装药量之间的比重问题。

要想爆炸威力足,那就得薄皮大馅,装药量足够大,才是王道。

但是薄皮大馅也有薄皮大馅的风险,这个风险就是炸膛。

红夷重炮的膛压是很高的,膛压高,膛内的温度就高,炮口焰就比较勐烈,这个时候弹壳薄、装药量大的开花弹,就很可能在推送出炮口之前提前开花。

但如果弹壳过厚,装药量较少,安全倒是安全了,可是被送达目的地后爆炸效果有限,也起不到应有的杀伤作用。

说白了,这就是在自身安全和杀伤敌人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而这个平衡点的寻找,则需要更多规格弹药以及更多频次的试验。

也因此,在接见结束之际,杨振除了安排弹药厂为抬枪队量身定制弹药之外,剩下的就是叮嘱潘文茂进一步安排人手,继续试验更多装药规格的用于红夷重炮的开花弹。

当然,杨振也没有忘了同时叮嘱他,要尽快招募训练新的人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加速弹药的生产与储备进程。

对于枪炮弹药这些东西,杨振只怕储备不够,而且永远也不会嫌多。

崇祯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的小范围动员令,虽然后续没有再扩大知情的范围,以致金海镇辖内的各路将领以及杨振兼领的登来镇各路将领,都没收到消息,但是当日与会的各个关键人物,在会后第二天就立刻投入到了全力以赴的战备工作之中。

对杨振来说,金海镇以及登来镇各路的全面动员,要在谋定而后动的时候开始。

最好的时间点,当是在京师朝廷的旨意下达之后,自己顺势奉旨而行。

到时候,有了朝廷的正式旨意以后,自己再以北伐清虏、恢复辽东的天下大义相号召,统合好自己麾下兵马与云集辽西的兵马,那么事情也就差不多做成了一半。

杨振也曾想过,既然辽西兵马不可靠,那就完全依靠自己的兵马去北伐,只要时机成熟了自己就去做,甚至可以不去管朝廷那边怎么想怎么做。

但是,在渡海归来的漫长旅途之上,他想了很多,而他想来想去,最终认为,征东平虏这个事情,还是要拉着朝廷、拉着辽西兵马一起做。

一来,你不拉上朝廷,不以朝廷的名义奉旨而行,金海、登来二镇各路人马的力量,未必就能真的拧成一股绳。

二来,没有朝廷施加的压力,一旦战事起来,光是目前集结在辽西的各路兵马,就未必真的愿意出兵配合自己。

再者,朝廷虽然说现在财政极其艰难,可以说差不多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原本的历史上,为了最后一次决战,硬是征调了九边精锐十几万人,饷银数十万两,粮草上百万石,战马数万匹,投入其中。

这些粮饷物资骡马牲口等等东西,别说分给自己一半了,哪怕只是匀给自己三分之一,那也是一个不小的补充啊!

因为清虏可不是和宁国,也不是倭奴国的幕府,双方一旦战事开启,杨振也不敢肯定会打到哪一天。

按照原时空清虏伪帝黄台吉归西的日子计算,一旦杨振在崇祯十五年春天发起战事,那么从战事开启到原时空黄台吉猝死,有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杨振既要考虑军前人吃马嚼的巨大物资消耗,同时还要兼顾枪炮弹药以及战船等方面的赶工生产。

所需要的钱粮物资,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虽然杨振这次渡海东征倭奴国为接下来的战事带回了大批的钱粮物资,同时也开辟了新的粮饷物资来源。

可是一旦战事开启,德川家光那边赖账不还了,自己一时半会儿还真没有什么办法去收拾他们。

虽然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很小,可以说微乎其微,但是杨振不能不提前考虑到这一点。

所以,对于可能会有的来自朝廷的钱粮物资和友军,杨振同样抱持着多多益善的态度。

不过,为了得到尽可能多一点的粮饷物资支持,杨振就不能提前暴露自己的意图。

毕竟,出兵北伐,是他在面对朝廷时为数不多的筹码。

他要拿全力北伐清虏这个筹码,来跟京师朝廷交换一些东西。

而在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前,杨振这边的底牌自然是不能够提前亮出去的。

所以十一月十一日的小范围议事会结束后,与会人员只是埋头准备,谁也没敢将杨振决意在来年开春后北伐清虏的事情散布出去。

不过,应当布置下去的任务,第二天就布置下去了,并且在短短几天之后,一场军中大比武活动,就在金海、登来二镇的军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金海伯杨都督要在全军挑选神枪手担任总镇府亲兵卫队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金海、登来二镇的各个团营哨队。

而成为杨振的亲兵卫队成员,对金海、登来二镇很多底层士卒来说,也是一个相当不小的激励。

甚至于对于已经有了把总、千总官身的中低阶武官来说,都有一定的吸引力。

毕竟,杨振重用亲兵,可是有先例的,早前一点的比如杨占鳌、严省三、郭小武等人,晚近一点的,也有许廷选、麻克清等人。

这些人里面,除了许廷选本身有个当总兵的老爹做靠山以外,其他的无一个不是苦出身。

这几个人,对金海、登来二镇各路团营下面的底层士卒来说,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榜样。

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总镇府协理营务处要从二镇各路团营精选三百神枪手出任金海伯侍从亲军卫队的消息一传开,每一个自认有两把刷子的都想试一试。

就这样,各路遴选神枪手的大比武,很快就演变成了各路团营哨队热火朝天的大练兵。

而且不仅是火枪手们踊跃报名参加比武,就连其他兵种,比如一些用过火枪的骑兵们、掷弹兵们、炮手们,也都充满热情。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来是因为总镇府挑选的卫队成员人数不少,机会不小。

二来则是因为许多军中士卒已经闲了好几个月了,杨振军中禁赌、禁嫖,只有逢年过节才许饮酒,每日里除了惯有的跑步、队列、投弹以及各种施工之外,实在是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娱乐可言。

再加上军中士卒武无第二的傲气,使得杨振挑人建立抬枪队的一件小事,搞得声势相当不小,远远超出杨振预料。

以至于当崇祯十四年十二月初一下午朝廷派遣的使节,跟着袁进的船队从登州渡海北上抵达双岛湾,见到杨振的时候,一上来就提到了这场大练兵大比武。

“在下于京中之时,即久仰杨都督之威名。这一路,从京师到来州,从来州到登州,听闻见识都督种种举措,心中更增无限感佩。

“尤其进入登来地界,所过之处,凡扎营之处,驻军之所,皆以练兵为要,官弁士卒皆以比武优胜为尊,以选锋得中为荣。

“此番情景,在下于别处,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由此管中窥豹,即可知都督带兵治军之大略,亦可知都督百战百胜之根底,诚然令人钦服!”

“哈哈,钦差过奖了,过奖了!袁总兵,为本都督引荐一下吧?”

在双岛湾最近新扩建出来的一处海港码头上,杨振迎来了朝廷的钦差使节。

对于朝廷这么快就派了钦差过来,杨振心中多少还是有点意外的。

毕竟在他的印象之中,崇祯皇帝是一个内心十分纠结的人,与此同时京师朝堂之上也没有几个敢于担当任事的人,相互叠加之下,导致整个朝廷的运转效率十分低下。

按照杨振的想法,他派人派船将渡海东征倭奴国的捷报送到山海关的兵部分司,兵部分司将捷报呈送入京,然后京师朝堂讨论处置之法。

最后,有了定论之后,朝廷再派钦差到旅顺口传旨。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无论如何也得搞到年底,甚至是过了新年之后才有结论了。

也因此,杨振在十一月中旬的那次小范围军议之后,派人过海将方光琛草拟的报捷奏折送往兵部分司以后,就一心扑在了抬枪的设计制造上,没再过问过这件事情。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十二月初一的上午,他就接到了袁进提前一步派来通气的信使,说是朝廷的钦差昨天就到了登州城。

这个钦差姓甚名谁,杨振已经知道了。

甚至也已经知道,此人乃是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麒的密友,也是新任的山海关兵部分司郎中。

只是当着此人的面儿,杨振不想公开暴露袁进已提前一步派人向自己报信这个事实,所以只好揣着明白装湖涂。

事实上,杨振也的确还没有想明白,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传旨嘉奖以及带回倭人俘虏的事情,为何要派一个兵部职方司的重要人物,特别是新任的山海关兵部分司郎中前来。

在没搞明白对方打着钦差的旗号前来旅顺口的意图之前,杨振也乐得揣着明白装湖涂。

“都督提醒的是,倒是卑职疏忽了!都督,这位大人就是朝廷此次过海传旨的钦差,也是新任山海关兵部分司郎中沉迅沉大人。”

听到杨振的提醒,紧随在一遍的袁进连忙赔着笑表了歉意,正式向杨振介绍了钦差的身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