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625章 何以魁天下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25章 何以魁天下

簡繁轉換
作者:沧海不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20 10:39:5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大周宫城,皇极殿。

随着殿试开考锺罄声响起,悠扬浑厚,响彻环绕整个大殿。

所有应试贡士就坐考案,开始殿试答题,或动笔草稿,或苦思冥想。

当初贡院会试之时,每个考生都有独立号舍,文思通畅就执笔写文,思路不顺或躺或卧,百无禁忌。

会试考官绝不会干涉理会,考生在号舍中是否仪态端庄,只要考生按时交卷即可。

但是殿试却完全不同,考生在皇极殿应考,这里是皇宫大内,帝王御极天下之所,稍有亵渎,便会惹上大祸。

所以这些应考贡士,不管处于何种状态,人人都正襟危坐,不敢失仪,三百馀人据案而坐,个个板正,气氛颇为严肃压抑。

殿试策问之题,是天子确定题旨,嘉昭帝制定极其贴近实政的策题,也绝不是为考察贡士是否文彩横溢。

他只是针对大周存在隐忧,通过这样的渠道方式,听取一些有益的建言。

因这三百名上榜贡士,不管是学识丶心性丶智慧,都是天下万千士人中佼佼者。

比起被官场规矩驯化的文武百官,这些贡士大都是白身学子,他们的思虑更具活力,他们对实务剖析建言,更加大胆淳朴。

所以他们依题撰文,谏言献策,没有在朝官员的忌讳和壁垒,能让高高在上的君王,窥得一些新有天地的想法。

对嘉昭帝这等务实君王而言,处事不外乎抓大放小,殿试一甲三人,对士林学人具备号召力,他必定会谨慎点选。

除此之外,其他贡士名列二甲或三甲,他并不会在意和关注。

在士人心中高高在上的殿试,在皇帝统御河山的视野中,更多的只是听取新鲜建言的不错渠道。

……

坐在第一列考案十名贡士,便是本次会试排名前十之人,在整个考场之中最引人瞩目。

殿试只考察学子实务策论,不像会试三场考较全面缜密,殿试阅卷时间也较紧促,不过二至三天时间而已。

这个评卷时间,主要用来评判考生策论,是否切中时弊,是否言之有物,至于文辞是否纯雅,用典是否旁徵博引,还在其次。

如此短促的评卷时间,按照常理来说,对考生答卷缺乏充分的评判比较。

但因会试对学子已有缜密考较,会试阅卷也长达近月时间,对考生的学识和才智,已有非常细致的筛选考核。

所以,殿试最后列名,很大程度上以会试排名做重要参考。

能进入殿试的贡士,他们才智虽还存在异同,但彼此差距十分接近。

殿试结束之后,同样十八位阅卷官,会优先评阅会试前十八名贡士的试卷。

只要他们的殿试答题,不出现明显纰漏,这十八人答卷会优先上呈天子。

除非在评卷过程中,前十八名之外,有人的殿试策问文章,确为精彩绝伦,被破格纳入首批上呈。

在通常情况下,殿试一甲三人,都是在会试前十八名中产生。

而坐在大殿考案的首排十人,也具备名列一甲的最大可能。

他们也是三百贡士之中,最为踌躇满志之人,也是面对殿试应考,最为小心谨慎之人。

因为,其他首榜名次靠后,或者名列次榜丶尾榜的贡士,殿试对他们来说不过走过程,一甲荣耀基本与他们无关。

……

坐在第首排考案左首位的贾琮,面对殿试考题,似乎比很多考生更加举重若轻。

因为对殿试策问题旨的准确把握,在场贡士只怕极少能超过他。

策问题干之中,隐晦提到的诸般政事,都是大周近几年不容忽视之象,很多甚至是贾琮亲历。

但他不会天真的以为,嘉昭帝拟定这样的策题,是为了便于他来答题,如果他的揣测准确,皇帝并不希望他名列前茅。

嘉昭帝之所以出这样的策题,是近些年以来,大周朝野风波暗涌,阴霾难明,让这位谋深疑重的天子,生出异样沉重的警惕……

贾琮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提出何等应对之策,才能符合天子的倾向和心意。

他只是思虑了片刻,便在稿纸上罗列纲要,为正式答题做准备。

作为今科会元,他注定是瞩目的对象,很多考生还在苦思冥想,他却已开始动笔,这一举动吸引了不少目光。

其中首排应考贡士之中,有好几人的视野馀光,已扫向他这边,惊讶者有之丶钦服者有之丶嫉恨担忧者亦有之……

其实,贾琮对首排考案的十名贡士,多少也有些知晓。

自从会试放榜之后,贾琮曾和蔡孝宇丶刘霄平拜谒主考官丶同考官。

期间遇到不少今科同年贡士,彼此有些言语寒暄交谈,知道进入会试头榜十名之人,除了他之外,还有两名乡试会元。

其中一人是青州解元,另一位杭州府解元名列会榜第三,贾琮甚至记得此人名叫林兆和。

因为这人曾到府拜谒,还向他递过名帖,不过贾琮以重孝在身为名,闭门谢客,两人并没有得见。

……

此时,皇极殿外响起隆隆鼓声,这是为殿试设置的报时更鼓,时间已至巳时。

因对比会试一场持续九日,殿试的时间非常短,从辰时开始到日落时分便结束。

为提醒应考贡士掌握时间,皇极殿外更鼓每过一个时辰,就会敲响一次。

此时,离殿试正式开考,过去时间尚不久,大多数贡士还在揣摩题意,许多人不得要领,只有少数人动笔拟稿。

沉闷急促的鼓声,隐含着难言的压抑,在皇极殿周围盘旋不散,让许多殿试贡士心弦瞬间紧绷……

对于贾琮来说,面对殿试甚至比会试轻松许多,因他下次春闱只为取进士之资。

能够得中会试头名会元,已是极大的意外之喜,进士及第的目标也已达成,此刻心思多少有些无欲无求。

相比于首排安坐的前十名进士,人人心中都燃烧着夺魁天下的野望,贾琮应试的心态异常松弛。

或许正是这种豁达的心绪,让他的文思更加敏锐通达,只花了少许时间罗列纲要,理清思路,便开始下笔应答。

臣对:闻帝王之统御天下,仁政福德泽被四海,必有其为政之本焉,必有其施政之要焉。

夫用人不可以不慎,吏治不可以不清,律法不可以不威,此三者至,则治天下可成大瑞也。

盖所谓治政之本何也?人主之一心是也。所谓施政之要何也?人主之一心行仁是也。

何为仁者,正溯之气,忠正之情,严慎之举,谢名去望之勇,扶摇天下之心,勿为妇人之善,勿为庸者之忍。

故仁以举贤,而爱惜人才,则收用人之效矣。仁以择吏,而澄清吏治,则成廉洁之风矣。

仁以司法,抚循黎民,震慑阴邪,则致丰饶之象而臻国泰之愿。

尧舜禹三代之盛,所以庶政毕修,民生克遂,而登圣君之德,此道得也。

故善治天下者,不恃有操驭天下之术,而恃有治省吾心之道。不徒有勤勉殷政之德,而贵有忘情利天下之心。

由是而至,尧舜禹三代之丰功伟烈,不难见于陛下治年矣……

……

贾琮提笔在草稿上答题,刚开始还一边斟酌字具,一边书写,速度从容而缓慢。

写了几段之后,思路渐渐通畅,下笔凝滞消退,书写愈发果断迅捷,常有一气呵成之感。

等到殿外午时的鼓声响起,不少应考贡士不免更加紧张局促,他们很多人刚列过草稿纲要,还没开始正式撰稿答题。

贾琮听过钟声,暂时放下笔墨,从随身考箱之中,拿出五儿准备的乾粮,细嚼慢咽几口,填饱几分肚子。

虽然贾琮只是寻常进食,但还是引起周边考生的注意,羡慕叹息者有之,脸有不屑,但心有慌张者亦有之……

殿试虽在天下最尊贵之处举行,但皇家并不会为考生准备饮食。

因殿试只持续一个白天,数百应考贡士还在宫内开伙,似乎有些不太庄重……

所以贡士入宫殿试,是允许带少量乾粮食水,入宫时金吾卫虽会盘查,但盘查重点是入宫之人有无凶危之物。

一般的乾粮和用水,金吾卫都是看过就算,更不会像会试那样,盘查小吏会防范考生在食物中夹带作弊。

能够会试上榜的贡士,都是学问精深之人,殿试又是从不黩落,要说贡士会在殿试中作弊,都是无稽之谈。

虽然贡士入宫殿试,随身携带乾粮食水,但会像贾琮这样,意态闲适的拿出来享用,却是其中少数。

一是因为殿试持续时间短促,贡士应考时间有限,恨不得拿所有时间揣摩题目,撰写答题,吃食的时间也是能省就省。

二是宫中殿试有不太人道的规定,应试贡士不得如厕。

殿试时间短促,数百贡士还要在宫中吃拉,实在有损皇家威严。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好在殿试时间不长,贡士们只要控制好饮食,几个时辰熬一下也就过去了。

即便有人真的饥渴难耐,多半也是像贾琮这样,饮水润口,乾粮几口,也就草草收兵。

不然饮食过量,引起祭奠五脏六腑的**,那不就不仅是出丑,还会坏了贡士的终身大事……

……

贾琮吃过乾粮,便准备继续答题,即便他已胸有成竹,还是不敢过于耽搁,实在是殿试时间紧促。

写完草稿,还要誊写正卷,不容错别一字,时间怎麽都不算充裕。

他略微思索片刻,继续提笔写道:

臣俯读制策有曰:朝廷简任贤良,共襄治化,如何当用其才,如何当称其职。

《诗》曰:歌菁菁者莪,在彼中阿。言长育人才之道矣。

简拔贤良,转迁旧衙,观其才器,度其德行,量其勤勉。

贤能少私欲者升之,无未竟之案者升之。旧衙有功者荣迁,原任无功者留任……

臣俯读制策有曰:阴弊佞臣,贪风不息,诛求下吏,以奉上官,糜烂从生,遂使不肖有司,祸连民生生难,何法可革其弊耶?

今之百姓之苦,苦于有司之剥削。今之小吏之苦,苦于大吏之诛求也。

以臣计之,绝禁阴邪,惩贪之法,不可不严,惩其吏之小者,不如惩其吏之大者。

夫大吏之恶,其位愈尊,其害愈大,其害愈大,而人愈不敢言,或避之而走,或私欲胁从,吏治败坏之始。

惟任不畏强御之臣,营设精炼专任之司,出力而排之,行汉世惩贪之法,宋人禁锢贪吏之制,彼又何而为耶?

除吏之蠹,去民之害,杀一二人,而天下皆生,是天下之至仁也。

臣故曰:仁以择吏,则澄清吏治,可生廉洁之风,此也……

臣年少浅陋,草茅新进之士,不知忌讳,唯有赤忱谏言之心,干冒宸严,不胜惶恐之至,臣谨对。

……

恢弘富丽的皇极大殿,三百贡士无不绞尽脑汁,倾尽全力,将笔下的策论写得尽善尽美。

但是,得心应手者只是其中部分,大多数人总还力有不逮,言辞对策流于平庸。

此次策论之题,虽以吏治为题旨,但暗指朝堂政事风云,以及天子心术隐忧,普通应考贡士难以尽知其奥。

等到贾琮写完草稿,殿外更鼓再一次轰隆隆响起,着实有些摧人心志,

他将草稿仔细阅读即便,做了必要的润色修改,便开始铺开正卷,凝神静气片刻,开始执笔誊抄。

此时,不少贡士草稿都未过半,听到殿外更鼓持续轰鸣,不禁额头沁汗,重压之下,搜肠刮肚,奋笔疾书。

只是,这样的状态之下,要写出华章宏文,只怕是有些困难。

但是,也有贡士已即将完成草稿,估算殿试结束时间,还算有所空馀,自然心思笃定,下笔愈发从容……

殿外沉闷庄严的鼓声,令许多应考贡士心中平添压力,生出不少浮躁烦闷之气。

但是急促不停的更鼓声,在贾琮耳中并不觉得刺耳。

反而让他觉得鼓声雄壮铿锵,音韵庄严井然,催人奋进,如同万马疆场之上,激励策马冲锋的战鼓。

他的书法本就出色,外人都言已成宗匠一派,此时正凝神誊稿,笔力似被鼓声感染,铁画银钩暗合韵律,愈发老辣圆融。

等到贾琮誊写完正卷,仔细查阅即便,确定皆无问题,他不仅长长松了口气,将试卷起放在考案之上。

此时,皇极殿外再次响起急促的更鼓声,申时将尽,嘉昭十五年殿试,只剩下最后一个时辰。

此时,即便答题草稿未完成的考生,都开始了誊写正卷的步骤……

等到酉时将尽的更鼓响起,几十名殿试执事官,带着十几名司礼监内侍,开始下场游走,收取所有贡士的策论答卷。

三百殿试贡士,不管是应试得意,还是答题凝滞不得要领,他们的举业之路就此结束。

从嘉昭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开关的春闱大比,在皇极殿落日的馀晖中降下帷幕。

……

所有殿试贡士在礼部官员引导下,重新按照会试名次排列,在两百大汉将军护卫之下,走出皇极殿,顺着来路出宫。

此时,几乎所有贡士,不管殿试顺逆与否,各自都心神激昂,因为他们的举业之路,已就此画上完美句号。

在他们走出深宫的那一刻,他们就已是进士之身,成为这个庞大帝国仕宦阶层一员,多年苦读终于如愿以偿。

此时此刻,他们都难掩激动之情,原本入宫之时受过礼部训诫:皇宫大内不得喧哗。

但是冗长的队列之中,许多贡士已忍不住窃窃私语,数百人的队列,压抑的声浪,如起伏的波澜,来回往复。

护送的两百大汉将军,对这样的逾规之举,似乎恍若不见,可能是事先得过某些提点,对这样的场景,好像见怪不怪。

领队的礼部官员,陪同的几位殿试执事官,也都对此置若罔闻,不少人脸上还有会心的微笑。

他们也都是殿试及第之人,大概都十分理解诸贡士此刻心情。

只要不是过于逾规喧闹,不过无伤大雅之事,他们也都当做看不见。

……

此时,走在队伍领头的贾琮,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声音,语音温和从容,颇有几分不俗。

「鄙人杭州府林兆和,久闻威远伯之名,曾到府拜谒,憾未得见。」

「今日殿试之题艰涩,威远伯会元之才,必有文章锦绣,有暇当拜请益。」

贾琮回头一看,说话这人二十岁年纪,相貌儒雅,神情冲淡,笑容温煦。

正是排在身后第三之人,按照此人排序,贾琮便能猜到他是何人。

他曾见其拜帖,却未识得其人,杭州府解元林兆和……

贾琮知道参加会试的各州解元,有十馀人,但进入会试前十,连自己算在内,不过区区三人。

林兆和高中首榜第三,仅次于自己,一身才情算十分惊人,实至而名归。

贾琮笑道:「在下已收到林兄拜帖,只是身在大孝,不宜见客,还望海涵。

会元之名,不过是侥幸,林兄今科亦为高中,不敢当林兄请益二字,有暇定当请樽把酒,共叙同年之谊……」(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