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624章 荣辱彰天心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24章 荣辱彰天心

簡繁轉換
作者:沧海不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20 10:39:5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大周宫城,皇极殿。

以内阁大学士王士伦为为首,数十名殿试执事官,立于皇帝御座宝阶之下。

官员身后殿堂之中,早有光禄寺摆好数百张考案,三百多名贡士都隔案肃立,一眼望去都是乌压压的儒裳方巾,蔚为壮观。

嘉昭帝目光逡巡大殿中的官员和贡士,最后目光不由自主一凝,在左侧第一张考案停留片刻。

所有入殿贡士就坐考案,也是根据会试上榜排名,历来左者为尊,贾琮身为今科会元,自然位列左首第一考案。

在这样几乎耀眼的位置,很难不让嘉昭帝瞩目,况且贾琮是他器重的臣子。

但此刻贾琮成为三百贡士第一人,却让嘉昭帝的内心颇为复杂……

……

贾琮如今身负双爵,且已是五品命官,按贾母这等老妇的想法,他实在没必要再下场科举。

但是,嘉昭帝对贾琮科场进取,却持赞成态度,因贾琮文武双全,对任何一个君主,都是大有可用之人。

如果贾琮止步于举人,没有登第进士的名份,按照大周官职常规,极难突破五品以上官职。

当初嘉昭帝将自己心腹爪牙,推事院院事周君兴,破格拔擢为从四品官职。

朝廷各部官员丶都察院各道御史,弹劾异议的奏章,如同雪片一样蜂拥而上。

各部官员对嘉昭帝逾越官场祖制,苦口婆心,吐沫横飞,极尽劝阻哀求之能事。

如果不是为了顾忌君臣体面,担心圣上故伎重演,通过查究为官不法,搞臭自己的官声。

部份激进的御史,只怕指着嘉昭帝的鼻子骂昏君了。

之所以拔擢周君兴之事,让嘉昭帝这等被动难堪,归根结底,就是周君兴不是及第进士。

推事院又属文官体系,按大周祖制官规不得晋升五品以上。

加上周君兴有酷吏之名,朝廷上一众文官,不管于公于私,自然要异口同声,全力反对。

嘉昭帝虽然最后力排众议,将周君兴晋升从四品推事院院事,但是此事可一不可再。

周君兴此生都要止步于从四品,皇帝虽对他有重用,却不会再次为他破例,再与祖宗家法和满朝文武为敌。

但是,贾琮对比周君兴,在嘉昭帝心中的份量,却是要紧太多。

贾琮不仅文才惊世,似乎还继承荣国公勇武血脉,鏖战辽东,平定女真,不啻于天生名将,而且还有火器宗匠之能。

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如一生官职止步五品,权柄狭隘,皇帝又如何重用,如何让他为自己执鞭坠镫,开拓功业。

所以,贾琮下场春闱,嘉昭帝还是乐见其成的,而且贾琮不像周君兴那样才情有限,以他的才华取进士之名,不过探囊取物。

这也是为何,当初甄芳青向太上皇乞求恩典,让贾琮父丧后能加恩春闱之试,嘉昭帝欣然顺水推舟的原因。

但是,对于嘉昭帝来说,贾琮只要进士及第就好,仕途通达有了敲门砖,不需像周君兴这样捉襟见肘。

出于帝王心法权术,不管是为了制衡防范,还是着眼于长远,他只需要贾琮上榜即可,并不需要他夺什麽会元之荣。

而且依照常理判断,会试面对大周万千疆域学子,那是天下举子之争。

像贾琮这样的一州解元,普天之下可有不少,要说他就能夺取头榜头名,多半也是渺茫,这也是嘉昭帝从未料想到的。

可贾琮却再一次让他惊讶,这多少让嘉昭帝有些无奈。

他作为九五至尊,对于春闱殿试,拥有点选排序的权利,因皇帝是殿试实际主考官,殿试贡士及第被称为天子门生。

但是即便皇帝本人,权柄通天,但对于会试遴选也无随意掌控之力。

因为会试的遴选规则,比起殿试要规范严密许多,举子试卷进入阅卷之前,都要进行誊名易书,由多官衙参与监督。

如不是采取高明的舞弊之举,皇帝和三大主考官都无法预测,最后谁会是头榜头名。

所以,当嘉昭帝看到礼部上呈的会榜名录,看到贾琮成为首榜头名,虽然内心颇受冲击。

但他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而是照常朱笔玉玺核批,照常让礼部按期发榜。

会试乃国之抡才大典,即便他是天子,也绝不会去操控做伪。

否则就是朝堂文官和天下士子为敌,难逃昭昭史笔,落得昏君之名,只怕连龙椅都要坐不稳。

……

嘉昭帝从贾琮身上收回目光,望着宝座玉阶之下,数百官员宫士,心中生出几分踌躇之意。

说道:「本次春闱会试,诸位爱卿殚心竭虑,任事辛劳,为国伦才,朕心甚慰。

入殿诸贡士,举业艰辛,跻身会试,名列皇榜,皆为学精深之辈,国之储臣,世之栋梁。

诸贡士入殿比试,珍之重之,严思深虑,朕望尔等尽展才学,为国献策,不负朕望!」

大殿上三百多贡士,大多都是白身学子,像贾琮这样面圣多次的贡士,三百人中大概找不出第二个。

因此,第一次进宫面圣贡士,竟得圣君当殿勉励,自然个个感激涕零,纷纷下拜谢恩。

等到嘉昭帝御示众人平身,内阁大学士王士伦宣读殿试诏书。

诏书之中阐述殿试为朝廷选材大礼,社稷之重,万民瞩目。

本次殿试圣君御临,以下读卷官丶受卷官丶印卷官丶掌卷官丶弥封官丶监视官等为何人,各承担何等要务。

说明殿试所依礼法,贡士需谨守各类殿试规则禁忌,殿试答题起止时辰,以及殿试之后阅卷所需时间,开榜点选册封日期等等。

王士伦身为内阁大学士,兼任六部魁首,自然对宣读圣旨之事,驾轻就熟,声韵晓畅,抑扬顿挫,声震殿堂。

殿中贡士听着王士伦宣读圣谕,人人心生庄严之感,特别是听到看榜点选册封之事,个个热血沸腾,都涌起青云夺魁之望。

王士伦宣读诏书之末,便是本次殿试的策论之题,原则上殿试策问之题,是由皇帝亲自拟题。

但实际操作之中,都是三大会试主考官执笔,但殿试策问的题意,必定是天子心意,不过是臣子依照圣意拟写定稿。

……

大殿之中,王士伦宣读完圣谕,开始宣读嘉昭十五年殿试天子策论,语音在皇极殿盘旋往复。

殿试策论关系三百贡士最终及第名列何等,人人都是全神贯注倾听。

制曰:朕仰承天眷,奉继宗社,统御海宇,夙夜勉励,未敢懈怠,以愧家国之重,于兹十五年余。

御临之始,选才唯贤,澄清吏治,施政宽民,欲使国有丰饶之象,民有得益之乐,而后皇政毕修,群生克遂,社稷大治。

自元年始,国计日盈,诸政得施,比之先辈,略有新丰。

然吏治繁杂,肘腋之忧,腐弊之灾,大祸未生,小患未绝,于兹数年,图治弥殷,厥效未睹,其故何也?

自从嘉昭十二年始,北至边镇九地,南达富庶六州。

文臣任事,恪尽圣贤之道,有忠胆利国之辈,亦有枉法谋私之徒。

武将护国,秉承忠勇之志,有戍边平番之勋,亦有兵武祸民之枭。

阴弊佞臣,贪风不息,诛求下吏,以奉上官,糜烂从生,遂使不肖有司,祸连民生生难,何法可革其弊耶?

朕简任贤良,共襄治化,如何当用其才,如何当称其职,其行何也?

尔多士详切敷陈,朕将亲览焉。

……

王士伦读完殿试策论制题,整个皇极殿陷入一片静默之中。

入殿贡士虽有三百多人,但身处天子鼻息之下,他们不要说喧哗议论,连大气都不敢多喘,唯有人人低头冥思苦想。

而在场数十位殿试执事官员,除了三大主考官参与殿试制题拟笔,对试题内容知之甚详,其他官员也是首次知晓题目。

众人脸上表情各一,但他们都有相同的想法,当今圣上不愧极度务实之君,以至被一些士林老臣,暗贬有少文之瑕。

单单看圣上钦点的殿试策问,观其题意,就可知是何等切中时务,完全参知近年政事,直问吏治应对之策。

题目之中提到自嘉昭十二年以来,发生在北至九边,南至江南,涉及吏治的诸般事迹,只是言简意赅,并未完全指明。

这些事件的发生,因为涉及不同官衙,事件来由隐秘不同,在官场也不是尽人皆知,许多官员多半知其一二,不知全貌。

但参与殿试策问制题的三大主考官,对其中全貌知之甚详。

殿试策问中涉及政事,有去年吏部考功舞弊大案,涉及获罪罢免官员达十几人,也有去岁轰动一时的金陵卫军大案。

更有在江南之地,追溯至嘉昭十二年,金陵爆发的水监司大案。

在北镇之地,可以推延当朝武勋贵族,倒卖盐铁之案,也有边镇世袭军官投敌之祸,还隐约点到贾琮平定女真之事。

嘉昭帝之所以钦点这样的策题,是因近年以来,他隐约意识到,在他上位十年之后,朝廷吏治已显败坏隐忧。

似乎有一只他看不见的大手,在搅动风云,令人高深莫测……

当然,这道钦点殿试策问,背后隐藏的皇帝深意,那怕是三大主考官,都不是人人尽知……

即便在场其他殿试执事官,虽他们都为官多年,有一定为政经历。

但这样时政问策艰深之题,对他们来说也并不轻松。

更不用说应考的三百贡士,绝大多数都是白身举子,对于这样艰深的务实问策之题,不免更加一筹莫展,难得要领。

但是,殿试作为朝廷科举之业的巅峰,本就是遴选天下士人中卓绝之辈,考题出的再艰难,都在情理之中。

这样的策问之题,考验的就不单是贡士的书经学问,如果他们只会死读诗文,不知窗外之事,只怕连题意都读不明白。

只有那些既精通圣贤伦理,但又心有壮志,胸藏河山之人,才会对周遭世事变动,事事关心,不吝深思。

才可面对以天子视角所出宏大策问,做出经世致用的回答,才能在数百贡士之中脱颖而出。

……

在场的殿试执事官,心中都有相近的想法,只怕在场三百贡士,其中一半以上,答题之策多半难得要领,不知所云。

不过这也没什麽要紧,今日殿试贡士不管答题如何,都不会黩落,即便名落三甲,也算是进士出身。

此时,包括三大主考官,以及数十名殿试执事官,很多人的目光不由自主,望向左首第一张考案。

因为他们都知道,贾琮是三百贡士之中,极少的官居五品,从政数年之人,而且他的才情文思,在入殿贡士中首屈一指。

他们几乎都想到同一个问题,贾琮会如何作答,本次殿试策问制题?

……

等到王士伦宣读过本次殿试策问之题。

掌卷官带领数十内侍,开始给数百贡士发放文印试题丶答题正卷丶答题草稿等应试之物。

此时,嘉昭帝从龙椅上站起,带着郭霖等随身内侍,离开了皇极殿。

皇帝是九五至尊,日理万机,许多朝廷大事等着处理。

本场殿试要从早间一直持续到日落时分,皇帝自然没有一直在场乾耗的道理,殿试之初露脸走个过场罢了。

在贡士正式应试之前,三大主考官与其他执事官,开始在各考案游走巡视,严明考律。

会试第六房同考官的孙守正,也作为殿试执事官之一,在各考案之间游走,似乎有些心神不定。

当他走到位于大殿中央那列考案,无意之中看到一个身形微胖的举子,目光微微一亮。

他的脑海之中,不由浮现,一篇会试策论主题答卷:

先人云:以一人之心融天地之心,以天地之心融天下之心。

此乃百世通晓之理,散见于红尘万类之殊,常人得知由之,而不知者也。

道无尽功,唯志趣之高远者为足极是功;道非小用,唯力量之凝定者为足以大其用……

当时他看到这篇会试策论答题,已不由自主的叫好。

甚至直到现在,这篇策论答题,都是他主持会试六房阅卷,所接触到的最优秀的策论答题。

但他仔细阅读完这篇答题,也察觉出其中一些端倪。

这名考生必定十分熟悉,刘吉川那篇《退思记》,才能应答如此贴切出众。

孙守正心中清楚,主考官徐亮雄所出会试策题,就是攫取刘吉川《退思记》主旨而出。

但是,刘吉川因与大周太祖的纠葛,他的文章一向不被称道,流传狭隘生僻,极少有士人去研读。

而这名考生却如此标新立异,竟与徐亮雄的癖好,有一种难言的契合。

孙守正最终因此篇答题确实出色,将这名考生例如本房遴选之列,但内心却就此埋下疑惑。

直到会试上榜考生落定,他作为十八房抽调官员,跟随三大主考官,入贡院抽取上榜考生正卷。

在贡院案牍库之中,当贡院官员拆除正卷弥封,对照宣读上榜考生编号,报唱对应考生名字丶表字丶籍贯。

孙守正终于知道,那篇他最欣赏的策论答题,撰文考生姓甚名。

他叫吴梁,表字希文,杭州府举人。

而吴梁的表字,孙守正在文翰家萧家书曾经听过。

书铺中的老者告诉过他,会试开考前几日,一位叫希文的考生,特意从书店购买一册《刘吉川文录》,其中就有那篇《退思记》。

当贡院官员读出吴梁表字希文,像是在孙守正心中掀起波澜,原先疑惑的种子,瞬间破土生芽,变成扎在他心中的一枚尖刺!

……

会试放榜之后,吴梁和其他考生一样,按照惯例拜谒主考官和属房同考官,孙守正也就认识了吴梁其人。

心中日益加重的怀疑,让生性秉正较真的他,数日之间坐立不安,终于按捺不住性子,他又去了一趟文翰家萧家书铺。

事情竟然出奇顺利,他只花了三两银子,就从那位老者口中,得知了令人震惊的内幕。

他几乎可以确定,原先自己的揣测和猜疑,极大可能就是事实真相。

这些日子,孙守正一直处在焦虑之中,以往他身为御史,闻风而奏,不过寻常之事。

但是春闱大比,国之抡才大典,举世瞩目之事,一旦爆出舞弊之事,必定朝野撼动,后果难以预料。

他一个七品御史,不仅要和一位正三品高官对峙,还有面对他尚不知晓的别样内幕……

他可能因此事遭到反噬,甚至身败名裂,仕途尽毁,这不由得他忐忑难决。

……

正当孙守有些神思不属,却看到吴梁对着某人微笑躬身,礼数十分恭谨。

孙守正顺着视线看去,正看到巡视考场的徐亮雄,也对着吴梁微笑颔首,目光之中似含提携之意。

会试张榜之后,上榜考生都拜谒过主考官,所以殿试之中,应考贡士认识主考官,不过寻常之事。

殿试正式开考之前,贡士偶尔向主考官致礼,不过是普通礼数。

但是,孙守正却能清晰感应,吴梁和徐亮雄之间,存在一种异样的默契,他们不像普通的主考官和考生关系。

他几乎能够断定,在会试之前,这两人便有异常纠葛,这种灵敏的直觉感受,就像是毒火一般,在他心中炙烤燃烧。

他虽科举登第,但是出身寒门,没有门第人脉支撑,及第之后沉沦下僚,只能做一个不起眼的从七品御史。

但他靠着清正之心,敢言之胆,正溯之念,通过弹劾贾政逾越礼法之事,才在朝堂上崭露头角。

而且,还得了缴天之幸,成为春闱会试六房同考官,正因自己践行恪守之心,才能换来今日之荣。

如今,他主持的会试六房,因他的阅卷遴选,在他眼皮底下,竟然藏污纳垢科场舞弊之事。

这是他身为同考官的耻辱,往日的御史清流之名,都要被自己玷污,问心有愧!

此刻,徐亮雄和吴梁似深含默契的致意,如同对他肆意的嘲弄,让他胸中生出不平之意,原先的顾虑瞬间无影无踪。

他看向那御极龙座,当今圣上早已离殿回宫,他又看向数百贡士分别落座,殿试大比就要开始。

他心中思虑片刻,总算将喷薄的一腔热血,暂且压制下来……(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