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两千二百三十三章 第三枚铜钱

大明:寒门辅臣 第两千二百三十三章 第三枚铜钱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9 14:35:44 来源:源1

宁国红着眼,对顾正臣轻施一礼,认真地说:“弟子没有给先生丢脸吧?”

顾正臣手腕一沉,上前抓住宁国的手腕,将一枚铜钱拍在了宁国的手心里,随后退了一步,肃然道:“宁国,你所做的一切,将会铸成大明坚硬不可破的铁骨!”

“未来铁轨之上的每一次汽笛声,每一趟蒸汽机车驶过的声音,都将是对你,还有参与其中每一个人的致敬!你是了不起的公主,是了不起的格物学院弟子。”

“这枚铜钱,权当是对你这些年付出的奖励。”

宁......

林清风站在御史台高阁之上,望着京城万家灯火,心中思绪万千。这一夜,风起云涌,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沉思。

“大人!”一名亲兵气喘吁吁地冲上阁楼,神色慌张,“边关急报!敌军已突破雁门关防线,前锋已逼近太原府!”

林清风心头一震,脸色瞬间变得凝重:“可有详细战报?敌军兵力如何?”

亲兵点头,双手递上一封密函:“这是张定远将军亲自传回的急报,已命人火速送至。”

林清风接过密函,迅速拆开浏览。只见信中写道:

“敌军主力三万,由乌兰汗之子阿古拉统领,已于三日前突袭雁门关。守将王仲文虽奋力抵抗,然敌军势大,且内有叛徒勾结,致使城防失守。末将已率两万精骑星夜驰援,但恐援军未至,太原危矣。请大人速作部署,以防京畿震动。”

林清风看完后,眉头紧锁。他深知,此次敌军来势汹汹,绝非偶然。朱允昭与赵文渊虽已被清除,但他们背后的支持网络并未完全瓦解。尤其是那些仍在朝堂之中蛰伏的旧势力,极有可能暗中与敌军仍有联系。

“立刻召集六部尚书、九卿及五军都督府主官,半个时辰内在勤政殿议事。”林清风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亲兵领命而去,片刻后,宫中钟鼓齐鸣,百官紧急入朝。

半个时辰后,勤政殿内,群臣济济一堂,气氛凝重。

皇帝端坐龙椅,面色阴沉:“诸位爱卿,边关告急,敌军已破雁门关,前锋直逼太原。朕召尔等前来,便是要商议对策。”

林清风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敌军来势汹汹,若不及时应对,恐怕会引发更大危机。臣建议立即调集京营三万人马,由张定远将军统帅,即刻北上驰援太原。同时,应加强京师防御,以防敌军趁虚而入。”

礼部尚书周世昌皱眉道:“林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京营乃天子禁卫,岂能轻动?若调兵北上,京师空虚,万一有变,后果不堪设想。”

林清风冷笑一声:“周大人此言差矣。如今敌军已临城下,若不及时反击,待其攻陷太原,便可长驱直入,威胁京师。届时再调兵,恐怕为时已晚。”

户部尚书陈启元也出列道:“林大人,国库银钱本就紧张,若再增兵,粮草军械皆需大量调配,恐怕难以支撑。”

林清风目光如炬,缓缓扫视众人,沉声道:“诸位大人,如今国家存亡之际,岂能因一己私利而误国误民?若今日不战,明日便无国可守。老臣们当年辅佐先帝打天下,难道如今反倒畏敌如虎?”

一番话掷地有声,众人心头一震,沉默不语。

皇帝缓缓开口:“林卿所言极是。朕意已决,准其所奏。即刻调拨京营三万人马,由张定远统帅,即日北上。另命户部立即筹措粮草,工部加紧打造兵器,兵部负责调度各路援军。”

众臣齐声应诺,纷纷退下准备。

林清风转身离去,回到御史台,立即下令彻查京中可疑人员,尤其是曾与赵文渊有过密切往来之人。他深知,敌军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突破雁门关,必有内应接应。若不能揪出这些潜藏在朝中的毒瘤,即便击退敌军,也将后患无穷。

夜深之时,林清风独坐书房,案前堆满了各地传来的战报与情报。他细细翻阅,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

忽然,一封密信引起了他的注意。

信中写道:

“林大人钧鉴:属下近日在调查赵文渊旧账时,发现一笔数额巨大的白银交易,收款人为一位名为‘李四’的商人。经查此人原名李慎之,乃兵部侍郎李承泽之弟。此人曾在三年前秘密前往西域,行踪诡异。属下怀疑,李承泽或与敌军有勾结。”

林清风眉头紧蹙,心中警铃大作。

李承泽,兵部侍郎,素以稳重著称,平日里从不参与党争。然而,此人却与赵文渊关系密切,多次为其出谋划策。若真如信中所说,那此人极可能就是隐藏在京师的另一枚棋子。

林清风当即提笔写下一道密令,命人连夜拘捕李慎之,并严密审讯。

次日清晨,林清风便入宫面圣,将此事禀报皇帝。

皇帝听后勃然大怒:“竟有此事?李承泽身为兵部侍郎,掌管全**务,若果真通敌,那我大明岂非任人宰割?”

林清风拱手道:“陛下圣明。臣已派人拘捕李慎之,并彻查其过往行踪。若属实,必将其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皇帝沉吟片刻,终是点头:“好,朕准你全权处置此案。务必查个水落石出,不得姑息。”

林清风领旨而出,随即展开全面调查。

几日后,李慎之在狱中招供,承认自己确曾受兄长指使,多次与敌军使者秘密接触,并提供大明军情。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供出一份名单,上面赫然写着十余位朝中官员的名字,皆与敌军有不同程度的往来。

林清风将这份名单呈交御前,皇帝览后久久不语,脸色铁青。

良久,他缓缓开口:“这些人……都是朝廷重臣啊。”

林清风沉声道:“陛下,若不斩草除根,迟早酿成大祸。臣恳请陛下恩准,对涉案官员一一审查,凡证据确凿者,一律革职查办,永不录用。”

皇帝闭目沉思许久,最终重重点头:“准奏。林卿,此案便由你全权处理,朕信你。”

林清风躬身领命,退出皇宫。

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清风雷霆出手,连续逮捕十余名涉案官员,其中甚至包括两名尚书、三位侍郎。一时之间,朝堂震动,人人自危。

而与此同时,张定远率军北上,经过数场激战,终于在太原城外设伏,重创敌军,迫使其退回雁门关以北。

消息传来,举国振奋。

林清风站在御史台高阁之上,望着远方的天际,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改革之路,才刚刚踏上正轨。

而他,将继续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砥砺前行。

林清风站在御史台高阁之上,望着京城万家灯火,心中思绪万千。这一夜,风起云涌,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沉思。

“大人!”一名亲兵气喘吁吁地冲上阁楼,神色慌张,“边关急报!敌军已突破雁门关防线,前锋已逼近太原府!”

林清风心头一震,脸色瞬间变得凝重:“可有详细战报?敌军兵力如何?”

亲兵点头,双手递上一封密函:“这是张定远将军亲自传回的急报,已命人火速送至。”

林清风接过密函,迅速拆开浏览。只见信中写道:

“敌军主力三万,由乌兰汗之子阿古拉统领,已于三日前突袭雁门关。守将王仲文虽奋力抵抗,然敌军势大,且内有叛徒勾结,致使城防失守。末将已率两万精骑星夜驰援,但恐援军未至,太原危矣。请大人速作部署,以防京畿震动。”

林清风看完后,眉头紧锁。他深知,此次敌军来势汹汹,绝非偶然。朱允昭与赵文渊虽已被清除,但他们背后的支持网络并未完全瓦解。尤其是那些仍在朝堂之中蛰伏的旧势力,极有可能暗中与敌军仍有联系。

“立刻召集六部尚书、九卿及五军都督府主官,半个时辰内在勤政殿议事。”林清风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亲兵领命而去,片刻后,宫中钟鼓齐鸣,百官紧急入朝。

半个时辰后,勤政殿内,群臣济济一堂,气氛凝重。

皇帝端坐龙椅,面色阴沉:“诸位爱卿,边关告急,敌军已破雁门关,前锋直逼太原。朕召尔等前来,便是要商议对策。”

林清风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敌军来势汹汹,若不及时应对,恐怕会引发更大危机。臣建议立即调集京营三万人马,由张定远将军统帅,即刻北上驰援太原。同时,应加强京师防御,以防敌军趁虚而入。”

礼部尚书周世昌皱眉道:“林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京营乃天子禁卫,岂能轻动?若调兵北上,京师空虚,万一有变,后果不堪设想。”

林清风冷笑一声:“周大人此言差矣。如今敌军已临城下,若不及时反击,待其攻陷太原,便可长驱直入,威胁京师。届时再调兵,恐怕为时已晚。”

户部尚书陈启元也出列道:“林大人,国库银钱本就紧张,若再增兵,粮草军械皆需大量调配,恐怕难以支撑。”

林清风目光如炬,缓缓扫视众人,沉声道:“诸位大人,如今国家存亡之际,岂能因一己私利而误国误民?若今日不战,明日便无国可守。老臣们当年辅佐先帝打天下,难道如今反倒畏敌如虎?”

一番话掷地有声,众人心头一震,沉默不语。

皇帝缓缓开口:“林卿所言极是。朕意已决,准其所奏。即刻调拨京营三万人马,由张定远统帅,即日北上。另命户部立即筹措粮草,工部加紧打造兵器,兵部负责调度各路援军。”

众臣齐声应诺,纷纷退下准备。

林清风转身离去,回到御史台,立即下令彻查京中可疑人员,尤其是曾与赵文渊有过密切往来之人。他深知,敌军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突破雁门关,必有内应接应。若不能揪出这些潜藏在朝中的毒瘤,即便击退敌军,也将后患无穷。

夜深之时,林清风独坐书房,案前堆满了各地传来的战报与情报。他细细翻阅,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

忽然,一封密信引起了他的注意。

信中写道:

“林大人钧鉴:属下近日在调查赵文渊旧账时,发现一笔数额巨大的白银交易,收款人为一位名为‘李四’的商人。经查此人原名李慎之,乃兵部侍郎李承泽之弟。此人曾在三年前秘密前往西域,行踪诡异。属下怀疑,李承泽或与敌军有勾结。”

林清风眉头紧蹙,心中警铃大作。

李承泽,兵部侍郎,素以稳重著称,平日里从不参与党争。然而,此人却与赵文渊关系密切,多次为其出谋划策。若真如信中所说,那此人极可能就是隐藏在京师的另一枚棋子。

林清风当即提笔写下一道密令,命人连夜拘捕李慎之,并严密审讯。

次日清晨,林清风便入宫面圣,将此事禀报皇帝。

皇帝听后勃然大怒:“竟有此事?李承泽身为兵部侍郎,掌管全**务,若果真通敌,那我大明岂非任人宰割?”

林清风拱手道:“陛下圣明。臣已派人拘捕李慎之,并彻查其过往行踪。若属实,必将其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皇帝沉吟片刻,终是点头:“好,朕准你全权处置此案。务必查个水落石出,不得姑息。”

林清风领旨而出,随即展开全面调查。

几日后,李慎之在狱中招供,承认自己确曾受兄长指使,多次与敌军使者秘密接触,并提供大明军情。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供出一份名单,上面赫然写着十余位朝中官员的名字,皆与敌军有不同程度的往来。

林清风将这份名单呈交御前,皇帝览后久久不语,脸色铁青。

良久,他缓缓开口:“这些人……都是朝廷重臣啊。”

林清风沉声道:“陛下,若不斩草除根,迟早酿成大祸。臣恳请陛下恩准,对涉案官员一一审查,凡证据确凿者,一律革职查办,永不录用。”

皇帝闭目沉思许久,最终重重点头:“准奏。林卿,此案便由你全权处理,朕信你。”

林清风躬身领命,退出皇宫。

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清风雷霆出手,连续逮捕十余名涉案官员,其中甚至包括两名尚书、三位侍郎。一时之间,朝堂震动,人人自危。

而与此同时,张定远率军北上,经过数场激战,终于在太原城外设伏,重创敌军,迫使其退回雁门关以北。

消息传来,举国振奋。

林清风站在御史台高阁之上,望着远方的天际,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改革之路,才刚刚踏上正轨。

而他,将继续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砥砺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