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三百八十五章 两年前,沉船案

大明:寒门辅臣 第三百八十五章 两年前,沉船案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1:40 来源:源1

大明:寒门辅臣第三百八十五章两年前,沉船案这是两个奇特的人。

在李宗风、李承义打量顾正臣、萧成的时候,顾正臣也在打量对方。

很显然,所谓的观人望气,不过是考校眼力。

每个身份,都有着自己的行为特征,比如经常耕作的农夫,皮肤必然是粗糙中带着黝黑,双手满是风霜,且茧子又厚又老,比如卫所军士,行动与坐立之间,总带着长期征战的影子,手习惯放在腰间武器的位置,目光锐利且警惕,走路大步流星,手中会有茧子,但茧子的分布很不均匀,可能是射箭磨出来的在手指之间,可能是手握长刀或长枪,在虎口之间……

你指望农夫一个个脸色白皙,军士涂上发胶,弄死一群人之后还衣不染尘,面不带血,那不是白痴编剧,就是无脑导演。

通过细节的观察,去推断来自何处、具体身份、特长,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学问,与知县推理判案有些相通。

只不过调查案件的观察更倾向于“推理”,而眼前两人的观察,显然是“察言观色”。

李宗风一抱拳,对顾正臣道:“在下李宗风,这位是长子李承义,字长歌。敢问小兄弟姓字名谁?”

“张三。”

顾正臣看着李宗风,单刀直入:“听闻你在这洛阳镇结交四方好友,颇有威望,连县太爷的话都不如你的话好使,可是如此?”

李宗风哈哈大笑,连连摆手:“这都是街坊们吹捧来的,咱不过就是一百姓,怎敢与县太爷相提并论。”

顾正臣淡然一笑,也不深究,转而询问:“这洛阳镇似与惠安县其他地方不同,沿街百姓叫卖之声也多是汉话,这是为何?”

李宗风见顾正臣如此一问,不由地叹了一口气:“此事说来,还与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有关。看张小兄弟儒雅不凡,想来也应知那段黑暗日子。三国后期,中原人口锐减,魏晋不断招抚五胡,先后将二百五十万鲜卑人、七十万匈奴人、八十万羌人,一百万氐人内迁。到了西晋末年,因八王之乱,汉人数量已远远低于五胡数量……”

顾正臣心情沉重。

任何一个汉人听到五胡乱华时都不会有好心情,可以说那是汉民族几乎灭绝的最黑暗时刻。

一个两三千万的汉民族,硬生生被人杀成了几百万的少数民族。

李宗风讲述着:“那段时间里,汉人只能选择逃亡。其中一支前往西北,河西走廊一带。另一支则南下,进入江西、福建等地。后来,无论是唐初战乱,还是唐末战乱,亦或是南宋败亡,都有不少人南迁至此。最初迁移过来的汉人,以洛阳人为主,便将此地称之为洛阳……”

洛阳镇的百姓,大部分是北面汉人迁过来的,以汉话为主是理所当然的事。

“对于惠安县的唐琥,你知道多少?”

顾正臣突然换了话题。

李宗风猛地警觉起来,李承义也吃惊地看着顾正臣。

“怎么,这个名字不能提?”

顾正臣见两人神情凝重。

李宗风旁顾左右,见无人留意,便低声说:“惠安唐琥,是泉州府通判唐贤的独子,谁敢公然议论此人。”

“哦,那就不说唐琥了。”

李宗风放松下来。

“说说唐贤吧。”

顾正臣开口。

李宗风、李承义神情呆滞,你丫的还不如说唐琥……

李承义眯着眼看着顾正臣,问道:“你是官府的人?”

顾正臣微微点头:“算是吧。”

李承义起身,盯着顾正臣:“你能带我进入府衙?”

“闭嘴!”

李宗风一把拉过李承义,冷着脸说:“去看你的书,莫要待在这里。”

李承义倔强地看着顾正臣。

顾正臣与李承义对视着,缓缓地说:“能,但我需要知道你的目的。”

李宗风推开李承义,安排伙计将其带走,然后回到桌旁,呵呵一笑:“张小兄弟,实在抱歉,我这儿子有个心结。”

“什么心结?”

顾正臣询问。

伙计来布置酒菜,菜齐酒满。

行酒几轮。

李宗风目光中透着伤感之色:“洪武五年七月,洛阳江发生了沉船案。当时,船上三十七人,有二十一人落水溺亡,其中就有我的儿媳赵英英,也就是长歌的妻子。她是江对面的惠安女,平时住在娘家。”

顾正臣有些疑惑:“沉船——案,为何称之为案,难道说这不是一起意外?”

李宗风摇了摇头,心情沉重:“死者之中,有一位泉州府府衙户房的吏员,名为胡本末。他的尸体打捞上来了,是被人勒死的。若只是意外沉船,没必要临死之前上吊吧?另外,赵英英的尸体也找到了,胸口被利刃刺穿,还有两人也死于利器。很明显,在船沉之前,船上起过争斗。”

顾正臣皱眉。

若真是如此,沉船必不是意外,而是故意有人为之。

李宗风叹道:“因为是洛阳江以南的事,加之死了不少人,惊动了泉州府府衙。只是府衙调查之后,采用了一个船员的口供,说是听到了吏员胡本末与人商议分赃事宜,因为分赃不均,这才为人所害,至于其他人,想来是因为看到了凶手的脸,这才惨遭毒手。”

顾正臣端起酒碗,品了一口:“凶手也没逃出去,溺死了,是吧?”

李宗风呵呵苦笑,抓起酒碗一饮而尽:“你说得没错,凶手死了,案件结了!这些年来,长歌始终无法释怀,曾多次前往府衙,希望能重审此案,并指出此案疑点重重,只听凭船员一人之言,不足以结案。只可惜,无人理会。”

顾正臣眉头紧锁:“给出证词的船员是谁?”

李宗风指了指洛阳江:“他,名为孙四。不过也死了,是喝醉酒,跌落江里死的。”

“还真是有些手段。”

顾正臣面色凝重。

现在这案件过去了两年多了,想要从头调查已不容易,而唯一一个提供证词的人也死了。

李宗风夹了两口菜,又是长叹息:“长歌他一直想要翻案,找出真相,找出真凶。他想去府衙看卷宗,希望通过卷宗找出破绽。只是你也知道,百姓别说翻看卷宗了,就是进入府衙都难。一旦被人发现私自查看卷宗,那可也是重罪。”

顾正臣搁下酒碗,问道:“户房的胡本末,你可知此人情况?”

李宗风摇了摇头:“并不清楚,只记得他是晋江本地人。”

“你确定是本地人?”

顾正臣抬了下眉头。

李宗风肯定地说:“府衙吏员多是本地人,衙役也曾提到过,其家就在晋江城外,一个叫溪前村的地方。”

顾正臣低下头,喃语道:“看来这洛阳江的水,也挺深。”

按照朝廷规制,户房吏员轻易不能出衙署。

胡本末若是休沐离开府衙,那他也应该待在晋江,而不是出现在洛阳江,更不应该坐船。

坐船向洛阳镇方向而来,这是北上。

胡本末想去哪里?

福州,去找福建行省的参政吗?

还是说,向更北,去金陵找老朱告状?

若是寻常的走亲访友,应不会被人在船上勒死。

户房,类似于户部,其掌管的是泉州府的财务,两税、各种钱粮进入与支出的账册。胡本末手中很可能掌握了什么见不得人的账目,这才被人灭口。

“这顿我请。”

李宗风见萧成拿出了些许碎银,连忙推辞。

顾正臣摆了摆手:“你知我的身份,若平白吃了却不付账,岂不是成了贪污行径,李兄,莫要坑害于我啊。”

李宗风肃然起敬:“惠安,不,整个泉州府没几个你这样的官员了。张小兄弟高洁,是我鲁莽。”

顾正臣笑道:“不知晋江城中,可还有像我一般迂腐,不为所动的官吏吗?”

李宗风认真地点了点头:“还真有一位。”

“谁?”

顾正臣很好奇。

李宗风正色道:“晋江知县杨琇,这是一个清廉如水的官,若没有此人治理晋江,兴许民怨早已滔天。”

顾正臣难以想象,晋江县衙和泉州府的府衙,都在晋江城里,唐贤作为泉州府通判,他是如何容忍一个清官待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

不过杨琇并没有给朝廷上书说过泉州府的事,到底是真清廉,还是伪清廉,还需要去调查一番。

顾正臣谢过李宗风之后,便下了酒楼。

天色已是不早,便去了不远处的万安客栈住了下来。

华灯出生,洛阳镇主街很是热闹。

顾正臣与萧成走在镇上,从穿街而过的百姓,从商贩的脸上可以看出,这里并不存在大的欺压与盘削。

走访过几个老人,顾正臣才弄明白,李宗风的祖上在这里留下了不少产业,他算是这里的富户,性格豪爽,乐善好施。

这里穷困潦倒的百姓因为交不起税被衙役为难时,李宗风站出来帮百姓缴了税,百姓被冤枉了,是他疏通衙门,邻里纠纷,也是他当中协调。他虽不是这里的里长,但这里的两个里长都听他的话,受其恩惠颇多。

地方之上,也并非一无是处。

总有些地方,有些人,还在坚持着淳朴的善良,最柔软的怜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