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三百八十六章 三问,纳下师爷

大明:寒门辅臣 第三百八十六章 三问,纳下师爷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1:40 来源:源1

大明:寒门辅臣第三百八十六章三问,纳下师爷民间有人仗义疏财,但这类人多数情况下只是结交一些黑白两道的人,像李宗风这种接近穷困百姓的只是少数。

顾正臣敬佩这样的人,至少他给这里的百姓带来了平稳的日子。

遮风挡雨。

兴许是曾经的苦难,兴许是共同迁移的命运,让这里的人更为团结、互助。

客栈。

萧成看着安排伙计送来酒菜的顾正臣,一头雾水:“你饿了?”

顾正臣笑道:“不是我饿了,而是有人要来,总不能什么都不准备。”

萧成不明所以。

顾正臣安静地等待着,直至半个时辰之后,房门外传来了动静。..m

“李承义深夜拜会张先生,多有叨扰,还请见谅。”

声音传入房内。

萧成敬佩地看了一眼顾正臣,起身开了门。

李承义背着个包裹走入房内,见桌子有酒菜,而顾正臣端坐在那里,不由笑道:“你知我会来?”

顾正臣微微点头:“你不知我明日几时离开,今晚是你最后的机会,想来你不会错过,请坐吧,长歌兄。”

李承义坦然坐下,认真地问:“张三,是你的真名吗?”

顾正臣微微摇头,承认道:“不是。”

李承义将包裹搁下,严肃地说:“我不管你是谁,只要你能帮我拿到沉船案的卷宗,助我找出杀害我妻子的真凶,我李承义愿将命交给你,自此之后,我是你的人,哪怕你让我去死,我也不会犹豫!”

顾正臣凝眸:“你与你妻子的感情……”

“我们是青梅竹马,她居江南,我居江北,虽有江水相隔,却早就相识。她被人杀害,而真凶却逍遥在外,我死不瞑目!”

李承义满怀仇恨。

顾正臣深深看着李承义,认真地说:“三个问题,只要你的回答让我满意,沉船案的卷宗,我亲手交给你。”

李承义激动地站了起来:“当真?”

顾正臣重重点头。

李承义紧握着拳头,只要看过卷宗,自己定能找出其中的破绽,到时候便可翻案,倒逼官府重审此案,索拿真凶!

“说吧,什么问题。”

李承义平复了下情绪。

顾正臣端起酒杯,吹了吹酒水,看着里面的残渣说:“孟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面对大是大非时,你会舍生取义吗?”

李承义深深吸了一口气,这是一个考验人性的问题!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熟读过孟子的这番话,可在历史长河中,真正做到舍生而取义的人并不多!除了杨业、文天祥外,谁还能说出五个名字?

说容易,做实难。

李承义坚定地说:“在沉船案之前,我怕死。沉船案之后,我已不畏死。我愿舍命,取大义而死。”

顾正臣盯着李承义,没有在他的目光中发现半点虚假,点了点头:“皇帝下旨禁百姓出海,你认为皇帝错了没有?”

李承义打了个哆嗦,惊讶地看着顾正臣:“皇帝不能有错,也不可能犯错。”

“那你是认为禁绝百姓出海是对的?”

顾正臣目光变得锐利。

李承义语塞,犹豫了下说:“禁绝百姓出海,甚至不让百姓打海里的鱼,许多原本靠海为生的百姓没了生计,他们又缺乏其他手艺,不会耕作,不会石雕,每年还要负担两税、徭役等,这些人生活得并不好。”

顾正臣摇了摇头:“我不问其他,告诉我,皇帝错了没有?”

李承义不知道如何回答。

很显然,皇帝错了。泉州许多渔民本就该生活在海上,他们属于大海,撒网捕鱼,满载丰收而归,这才是他们该有的生活,而不是锄头挥不好,镰刀不会用,农时不记得,就连如何打稻谷都不清楚……

可,谁敢说皇帝错?

天子无错,哪怕他错得再离谱,也不能说他错了。

要知道皇帝是君父,也就是皇帝爹,哪里有当儿子说老爹错了的?

自己反驳下老爹,挨一巴掌。

若说一句皇帝错了,还不得挨一刀?

顾正臣并没有催促,这个问题对正直,坚持自己意见的人来说,是很致命的,明明知道皇帝错了,却不能说错,那到底是错还是没错?

皇帝不是薛定谔养的那只猫,可以既死既活。

但对错的问题,在现实中就和光影一样交织在一起,有些一目了然的对,一眼断定的错,但有些部分,却是既对既错的状态。

能不能有智慧找出对错,判定既对既错中对错的大小,是顾正臣所看重的。

李承义突然想起来,第一个问题是舍生取义,而在第二个问题里,只因为牵涉到皇帝,自己就忘记了大义。

“我站在洛阳镇看,皇帝错了,如此独断专行的决策,害了不少百姓!”

李承义终于豁了出去。

萧成站了起来,面色冰冷。

顾正臣抬起手,示意萧成老实待在原地。

李承义继续说:“我站在那些被海寇杀死的百姓坟墓前看,皇帝是对的,因为他的举措,保护了不少百姓。”

顾正臣笑了。

这不是一个海瑞型的人,海瑞黑白分明,连个彩色都没有,他却很清楚,看待事情不能只看一面,有些政令确实出了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项政令一点利处也没有。

“第三个问题,你敢出海去杀海寇吗?”

顾正臣问道。

“敢!”

李承义没有任何犹豫。

自己连死都不怕了,连皇帝错了的话都敢说了,还怕什么海寇!

顾正臣满了酒,端给李承义:“我帮你拿到沉船案卷宗,并帮你惩处真凶。但你要想清楚,跟了我,很可能一辈子没个自由,另外,我这个人虽然好伺候,却很容易得罪人,说不定哪天就会被人整死,到时候你也难幸免。”

李承义举杯,一饮而尽,然后猛地摔碎酒杯:“君子的话,掷地有声,身万死而不改。”

顾正臣有些心疼,你至于摔杯子嘛,至少两文钱。

“我身边还缺一个师爷,看你有些眼力,善于观察,便跟在我身边办事吧。”

顾正臣答应留下李承义。

李承义欣喜不已。

然后,和萧成一起打地铺。

天色还不亮,顾正臣等人便已起身收拾。

李承义对洛阳镇很熟,但为了不暴露行踪,特意戴了帷帽。

“老爷,我们去哪里?”

李承义问。

“晋江城。”

顾正臣大踏步而行,至江边处,看着宽阔的洛阳江不由得有些震撼。

河流的宽度至少有二里远,甚至可以比得上金陵外长江的宽度了。

“那里是?”

萧成抬手指向上游。

顾正臣看去,只见不远处的河面之上,竟有一座长长的石头桥,犹如巨龙横过,将南北两岸连接在一起。

桥?

顾正臣有些难以置信,长江之上可没一座石头桥可以连接两岸,南北通行都靠船只,可这里竟然有石头桥?

李承义看了看,说:“那是洛阳桥,也叫万安桥。是北宋时泉州太守蔡襄带匠人与百姓,历时七年之久造成。”

“它就是万安桥?”

顾正臣想起来了,这座桥可是“海内第一桥”,与北平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既然有桥,为何还要坐船?”

顾正臣想起沉船案,看向李承义。

李承义哀叹一声:“桥是通的,也能走过去,只不过百姓家过不起。桥对岸有人看守,无论是商贾还是百姓,只要路过,一律收十文钱作为过桥税。若不给钱,便不让通行。”

顾正臣被气笑了:“蔡太守当年修桥,便是为了百姓通行方便。三百过年过去了,桥梁还在,可竟被人收起了过桥税,当真是滑稽、可笑。长歌,你知是谁在收税吧?”

“收税的人名为周豫,身边有二十号打手。”

李承义没有隐瞒。

顾正臣皱眉:“他在府衙有关系,如此明目张胆收税,府衙那里总需要打点好吧?”

李承义微微摇头:“据父亲说,周豫并不是府衙的人,而是泉州卫的人。当然,这些消息只是听来的,做不得准。”

“泉州卫!”

顾正臣心头一沉。

若这是真的,那可真是军、政一起贪腐,泉州府彻底烂到根了。

萧成活动了下手腕,颇是不屑地说:“直接打过去,只要打了他们,背后的人总会跳出来。”

顾正臣止住了萧成:“此事不急,莫要打草惊蛇。”

萧成有些意外。

顾正臣没有解释,眼下局面有些复杂。

府衙、泉州卫到底是分开贪污,还是沆瀣一气,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还是彼此关照,称兄道弟,顾正臣不能一棍子下去,两头都给敲了。

自己现在势单力孤,老朱说给自己调来一个人,自己还没见到。别到时候,帮手没到,自己先被人家联手给玩死了。

“去渡口,坐船前往晋江城。”

顾正臣没有走万安桥,而是选择前往万安渡口。

渡口处,有乌篷小船,也有稍大一些的船,小船一趟二文钱,稍大些的船一趟三文钱。

大船缓动,碾出波光。

日出东方。

顾正臣凝视着太阳,它从东海黑暗的深处升起,开始一点点驱散人间的阴霾。

晋江城,该放亮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