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九百零七章 宋濂与顾正臣的“交易”

大明:寒门辅臣 第九百零七章 宋濂与顾正臣的“交易”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01 09:11:40 来源:源1

对于格物学院,宋濂听说过不少。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宋濂更为支持国子学,那里的弟子以研究经史子集为主,尤其是穷经皓首去钻研理学,心无旁骛,一心问道,这才是真正做学问的样子。

反观格物学院,杂学太多并不是什么可指责的,真正该指责的是,杂学占据的时间太多。

宋濂认为必要的涉猎是应该的,自己也不仅仅修习儒家学问,还修习佛法、道法,这不是错。

格物学院的错,在于将学习儒学的时间压缩太少,杂学占据时间太多,以至于主次颠倒。换言之,格物学院不是纯粹的儒家学院,不以儒家学问为宗,更像是一个杂学学院,引入儒家不过是为了降低外界的压力与批评罢了。

看着张培,宋濂问道:“蒸汽机,当真能做成吗?”

张培认真地回道:“宋师,按照家主的话,蒸汽机事实上已经做成,只不过相应的配套还没完善,还不足以立即搬到船上测试。按照时间来算,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蒸汽机会上船测试航行。”

宋濂通过顾正臣的信件看到了蒸汽机的前景,知道其应用之广,明白其对大明的贡献是无尽的,日后沿海与海外贸易必然会越发安全,朝廷救灾能力也将空前提升。

而这,是传统儒学根本无法做到的事,哪怕是再做一万年的学问,若是之中研究孔孟之道、研究程朱理学,寻找心中的道,天地之间的理,那这蒸汽机不会出现。

顾正臣认为,学问当实用,当服务于王朝根本利益——国运隆昌,江山太平!学问,不能仅仅是个人的道德,个人对传统典籍的信手拈来,也不应是一代一代守旧的治理,应该是有智慧的创新,让创新出来的工具、成果去改变无数人的生活,去改变大明,让大明不同于唐宋,强盛于唐宋!

宋濂再次阅读顾正臣的来信,良久之后才开口道:“殿下都开口了,老朽怎敢不从命。只是这样一来,儒家正宗之路,怕是难走了。”

张培恭敬地说:“家主说过,可两者并举。国子学日后专攻儒学,出儒师,格物学院专攻实干学问。”

宋濂老脸微动:“顾正臣想得倒是周全,也罢,就如他所愿吧,让朱茂等人闭嘴吧。”

张培笑了。

世人说诗文三大家,有宋濂与高启、刘基。世人还说浙东有四先生,那是章溢、刘基、叶琛与宋濂。不管是三大家还是四先生,论学问宗师,论儒学大家,现在还活着的,也就宋濂一个人了。

宋濂是泰斗。

要不然也不会致仕了,身边还一群弟子跟着。

只要宋濂发话,朱茂是不敢与之辩驳的,就是朱茂的老爹朱右爬出来,那也不敢和宋濂争执,毕竟当年朱右能出来混,宋濂可是有举荐之功。

宋濂召来郑楷、方孝孺等人,让准备好笔墨纸砚,然后对张培道:“信我可以写,话我可以说,但有一点,我需要顾正臣点头。”

张培躬身:“宋师请说。”

宋濂指了指郑楷、方孝孺等,言道:“他们进入格物学院。”

“先生!”

郑楷、方孝孺等人大吃一惊。

进入格物学院?

方孝孺不愿意,当即道:“我愿跟在先生身边做学问,不去那格物学院。”

郑楷也跟着说:“是啊,我们都是先生的弟子——”

宋濂摆了摆手,打断了郑楷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格物学院学问高深莫测,有未知之境,对你们穷理未必有坏处。再说了,我教不了你们多久了,一旦我死,谁来帮衬你们?现如今顾正臣好不容易有求于我,若不趁机将你们送出去,岂不是错失良机?”

张培回道:“在临来之前家主吩咐过,宋师所请,皆可先行答应。这事,想来没问题。”

宋濂哈哈笑了笑,对方孝孺等人道:“顾正臣的儒家学问虽是不精深,可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一个改变了句容、泉州府、辽东的人物,当你们的先生绰绰有余。他是对的,学问这东西,不能只是学与问,还需要用之于世,用之于民。恰恰,格物学院教导的就是学问的应用。”

郑楷眼底满是忧虑:“弟子还是想留在先生身边。”

方孝孺点头,表示自己也一样。

谁都清楚,宋濂老了,虽说致仕回来之后,没那么多烦心事、政务事,身体好了一些,可毕竟上了年纪,大小病症接踵而来,他能再熬两三年就谢天谢地了。

先生有再造之恩,这些当弟子的就应该给他送终。若此时去了格物学院,隔着八百多里路,宋濂走了也不可能及时得知消息。

宋濂并不介意这些,生来死去,一切成空,有没有弟子在身边并不要紧,真正重要的是,弟子能不能为朝廷所用,平生学问能不能传下去。

宋濂写了简短的书信给顾正臣与朱标,然后开始写一封书信给朝廷。这是宋濂致仕之后,第一次公开论述政事,以儒学与格物学院的纠纷为切入点。

参与政务,议论朝事,并不是宋濂所想,但东宫太子都来信了,那就等同于奉命而为。

这种事,皇帝必然是知情的。

显然,不只是顾正臣希望给格物学院正名,还是太子与皇帝!

既然如此,那就奋笔疾书吧。

书信成,印落。

张培收好书信之后,对宋濂道:“今年帝庆节时,或许是先生与宋师见面之时,万望宋师保重。”

宋濂谢过,看着张培打马而去,对郑楷、方孝孺道:“去吧,召集所有弟子,准备下,一个月之后,悉数北上金陵,入格物学院。”

郑楷知道宋濂拿定主意后很难更改,只好答应下来。

方孝孺虽有无数不舍,但平心而论,能跟着如今盛名之下的顾正臣修习学问,倒也不失为一件幸事。

金陵。

朱元璋密令徐达前往北平、邓愈前往山西,调边军十万南下,并命湖广、江西、四川、河南、山东等地卫所十万之兵,以训练的名义朝京师集结。

一片紧张的战争准备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因为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都在关注东宫与顾家即将到来的婚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