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穿梭两个时代:从1979年开始 > 第240章 小日子瓷器

穿梭两个时代:从1979年开始 第240章 小日子瓷器

簡繁轉換
作者:破旧的拖拉机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1-02 10:12:10 来源:源1

王朗在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后,指着摊位上摆放的原石毛料,问道:“老板,你这些原石毛料怎么卖?”

老板闻言,脸上立刻浮现出笑容,解释道:“这些原石的价格各不相同,有高有低,具体要看您挑选哪一块了。”

王朗抬手瞥了眼腕表,不想在此地过多耽搁,于是果断地指向先前看好的两块毛料,“这块,还有那块,这两块你开个价吧。”

对于购买能力,王朗并不担心。在这个时代,翡翠原石的价格与后世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翡翠原石的价格历史上曾经历过两次惊人的暴涨。

第一次暴涨发生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短短几年间,翡翠原石的价格就飙升了近百倍。

回想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一块仅需几十元就能购得的原石毛料,在那段时间里竟疯涨至数千元。而那些品质稍佳的毛料,价格更是轻易突破万元,甚至直逼十万元大关。

这样的价格在当时简直是匪夷所思,毕竟那时华夏民众的人均月收入也不过百八十元。

而第二次暴涨,则是在千禧年之后,那是一场持续了十多年的价格狂飙。

在那段时间里,翡翠毛料的价格相较于八十年代初,平均翻升了千倍之多!那也是翡翠价格最为疯狂时期。

现在是1980年,正处于翡翠原石价格尚未暴涨的时期,因此价格相对亲民。在这个时代,华夏民众的经济实力尚弱,翡翠的价格自然也无法太高。

王朗挑选的两块原石,其中较小的一块重达五公斤,而较大的那块则重达二十公斤。

老板在查看王朗所选的五块原石后,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仔细翻阅后报价道:“这块五公斤的料子,五十五元;这块二十公斤的,一百五十元。”

两块翡翠原石的总价仅为205元,简直物超所值。

若是在翡翠市场最为狂热的时期,这两块原石的价格至少要二十万;即便是在市场较为低迷的2025年,也至少要十五万才能购得。

“这个价格很公道,我买了。”王朗写下旅社的地址,“能帮我把原石送到这里吗?我可不想背着五十斤的石头逛街。”

“当然可以,收摊后我亲自为您送去。”老板爽快地答应道。

“太感谢了。”王朗预付了一半的钱款后,便离开了摊位。

王朗行走间,一个地摊突然吸引了他的目光。在摊位上那盏昏暗的电瓶灯映照下,他瞥见了一片五彩斑斓的瓷器海洋。

这些瓷器,无论是色彩还是形态,都与他平日里所熟知的瓷器风格迥异。它们独特的造型与鲜艳的色彩,瞬间点燃了王朗的好奇心,使他情不自禁地蹲下身来,细细观赏。

眼前的这些瓷器,它们的形状与颜色都让王朗感到困惑。他努力回忆,却难以找到历史上哪一时期的瓷器能与这些相媲美。如果说华夏古瓷如同淡雅的水墨山水,那么这些瓷器则更像是色彩绚烂的油画作品。

除了色彩上的对比,这些瓷器的器型也与他过去所见截然不同。虽然看上去颇为美观,但总给人一种缺乏大气与稳重的感觉,隐约间透露出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

王朗凝视着这些瓷器,心中琢磨了许久,一个念头终于浮现出来。“这些瓷器,莫非是....小日子的瓷器?”

面对这种色彩斑斓的瓷器,如大红大绿、黑白交织,或是五彩缤纷,王朗除了联想到小日子的瓷器外,实在难以想到其他国家的瓷器会有如此鲜明的特色。

尽管华夏的瓷器中也有如唐三彩、釉下彩瓷等彩色瓷器,但其色彩运用绝不会像小日子的瓷器那般繁复眩目。

而器型更是关键,小日子的瓷器虽然受到华夏瓷器的启发,但受限于地域和文化,其作品往往缺乏一种宏大的气韵。

在王朗这样看惯了华夏古典精品瓷器的人眼中,这十多个小日子瓷器,无论怎么看都透露出一股子小家子气。

然而,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小日子的瓷器,实属难得。

要知道,这可是1980年,尽管此时小日子与华夏已经建交,但小日子的瓷器在华夏仍然十分罕见。

那么,这十多个小日子瓷器究竟从何而来呢?

“老板,我可以拿起来仔细看看吗?”王朗向摊主询问。

地摊老板默默地点了点头,没有多言。

王朗见状,伸手拿起了一个直径大约二十七八公分的盘子,仔细端详。

这个盘子以深蓝色为主色调,但上面还点缀着黄、青、绿、紫等斑斓色彩,仿佛是孩童打翻了调色盘般的创意。

尽管色彩纷呈,但图案却出奇地和谐。它们既像花瓣轻轻舒展,又似泼墨般自由溅射。王朗凝视许久,虽未能明确辨识出图案的具体形象,但那种视觉上的舒适感却让他心生欢喜。

几乎是下意识的,他翻过盘子,瞥见了底部的款识。

“再兴九谷。”几个字映入眼帘。

谈及日本最著名的瓷器,九谷烧无疑独占鳌头。尽管它并非日本最早的瓷器,但论及艺术性和知名度,无出其右。

古九谷烧的风格,是在九州有田烧的染绘技艺与加贺地方的瓷器特色相互交融中诞生的。传说九谷烧的起源,要追溯到治理大圣寺藩的第一代藩主前田利治时期。

他在开发矿山时,在加贺九谷村意外发现了瓷土资源。于是,在明历年间,他命令家臣后藤才次郎在大圣寺川沿岸开设瓷窑,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元裸初年。

“九谷烧”之名,正是因为瓷窑位于盛产陶土的九谷村而得名。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盛行了约60年后,九谷烧的生产突然中断。

因此,17世纪后半叶所出产的九谷烧,被后世珍视为“古九谷”。

直到文政七年,大圣寺的富商吉田屋(又名丰田传右卫门)策划复兴这一传统,在加费藩的领主城镇,也就是今天的金泽,重新开始了九谷烧的制作。这一时期的产品,因而被称为“再兴九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