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四十六章 是警告不是游说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四十六章 是警告不是游说

簡繁轉換
作者:张九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21 22:04:3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有道是,每顿饭都要有姜,但又不能多吃姜。

论语上有这么一句话,正是因当年孔子喜吃姜,后来也有人说是孟子爱吃姜。

在此刻人们的眼中,郭骆驼捧着手中的生姜道:“这片旱地能种生姜了,告知户部关中田亩再增二十五顷。”

司农寺的官吏正在记录着,并且丈量着这里的田地

渭水北侧的这片地原本是旱地,郭骆驼用了三年时间,将这片地换土换填之后,将这里改成了一片沙壤土,这种土用来种生姜是最好的。

而这里的二十余顷的地,原本是种不出粮食的旱地,现在这里可以种葱姜,大片的葱与生姜丰收了。

这些年,司农寺在做的就是这些事,除了培育作物还要指导关中各县的乡民们种植作物。

司农寺的一个文吏低声对一旁的刚来任职的年轻人道:“我们的郭寺卿很少去早朝,也很少去司农寺了,这些天一直都在田地里走动,要不就是住在田地边。”

郭骆驼是乾庆一朝少有的能够登上凌烟阁的能人,几个刚来司农寺任职的年轻人满眼是崇拜地看着郭寺卿。

一旁的文吏又是摇头,又道:“听从司农寺调遣,绝对不是像各部那样,在司农寺当值是在田地里当值,不是在官邸里当值的,往后你们也要像郭寺卿这样。”

一群刚来赴任的年轻人闻言肃然起敬。

郭寺卿接过县令递来的田册,在田册上盖了司农寺的印,这个村子就多了二十五顷可以耕种的田地。

“这里的田地不要灌溉太过,也不要开垦太过,一片旱地养起来不容易。”

县令忙点头,接过田册挂着笑脸。

这是郭骆驼改过的第五片地,还有在改土的田地,如这般面积的田地还有数十片。

关中的人口众多,但关中终究只有这么大,因此关中的作物分布与耕种需要精细安排。

还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与优良作物的培植,这是司农寺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事。

安排了眼前的事,郭骆驼带着人就去下一片地查看。

上官仪与许敬宗走在官道边,看着郭骆驼还在带着人察看田地。

“关中的耕地再也不能变动了,这是中书省划定的底线,从此京兆府再也找不到借口建设作坊了。”

许敬宗对上官仪的这番话没有太大的反应,他就像是在说如今他已是御史台的御史中丞了,京兆府若还要为了作坊而占有田地,他御史台也不会放过京兆府的。

许敬宗道:“京兆府不是老夫的一个人的心血。”

上官仪还远远望着郭骆驼道:“你是说京兆府也是陛下的功劳?”

许敬宗没有否认也没有点头。

谁都知道,陛下还是太子的时候,京兆府就是太子扶持起来的。

这些话对别人说也就算了,对他上官仪来说没用。

“现在形势不同了,陛下考虑整个中原,要考虑天下社稷,不能仅限于一地。”

许敬宗还在看着郭骆驼,又道:“只有郭骆驼还在做着以前的事,他从来没变过。”

上官仪抚须道:“那是陛下知道郭骆驼这样的人,不该被朝堂侵染。”

两人是郭骆驼在长安最好的朋友,原本今天是想要请郭骆驼一起喝酒的,眼下来看多半是请不到他了。

许敬宗转身离开,道:“去咸阳桥边上喝,郭兄回来时还能见一面他。”

上官仪道:“也好。”

这两位朝中重臣穿着寻常的圆领衣衫,也没有穿着官服,来到一处酒肆就让店家上了酒水。

酒水倒入碗中,看着碗中浑浊的酒水还在晃荡,上官仪道:“你想要图谋南诏,也不能太着急。”

许敬宗感慨道:“不能不着急呀,老夫都快六十了。”

同样也已年过五十的上官仪道:“我等在朝中还有几年,恐怕陛下已在为下一代才俊打算了。”

许敬宗端起酒碗道:“听闻今年,你们御史台又派出了一批官吏去扬州?”

上官仪拿起酒碗道:“不是什么大事,要杀几个人,拿几个人罢了。”

两人就这么对坐喝着酒水,三月天的关中正值农忙时节,天气乍暖还寒。

喝着酒水的两人并不觉得今天的夜里有多么寒冷,咸阳桥边的灯笼随风摇晃着。

一艘船只来到了河岸边,店家上了船就离开了,让两位客人自便。

直到夜色中,许敬宗见到了有一个提着灯笼而来,他笑道:“来了?”

郭骆驼提着灯笼走上前道:“两位久等了。”

郭骆驼的两鬓也已白,他坐下来接过酒水,一饮而尽。

上官仪道:“果然还是与你饮酒最痛快。”

正是因朝中诸多烦心事,两人这才会出来找郭骆驼饮酒,只有与郭骆驼坐在一起,两人才能放下朝中的繁杂事。

大抵是因为郭骆驼是个很简单的人,每一次与郭骆驼喝酒,许敬宗都会感觉自己的呼吸都比以往通畅了。

乾庆十三年,四月,扬州城。

几个官吏聚在一起,正在低声商谈着。

忽然一个人匆匆来报,道:“出事了,御史来扬州了。”

在场的几人相顾良久,有一人问道:“莫非扬州的官吏有人贪墨了?”

又有人道:“想必是被御史查到了什么蛛丝马迹。”

“你们都错了,若御史不来他们或许只是查到了蛛丝马迹,听到了什么风声,御史一旦来了,那就是证据确凿。”

讲话的是一个穿着朴素的老者,看着模样应该是个微末的文官,他又道:“皇帝的爪牙来了,这扬州城也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这里的年轻人都是近几年科举入仕官吏,其中还有不少崇文馆支教的学子,这两年才来扬州任职。

有个年轻官吏询问道:“这个老人家什么人?”

又有人低声道:“当年李义府来扬州,杀了扬州城人头滚滚,这位老人家姓谢,当初是扬州城的县令,经历过扬州之乱。”

“难怪……”有人心中笃定。

还有人道:“当年扬州之乱也是为了治理扬州,杀的人也都是该杀的,这位老人家就不该有怨言。”

当年的谢县令还敢与李义府他们斡旋,而现在他虽说没有参与世家门阀的事,可他也从当初的县令,被贬为了一个微末文吏。

李义府念他还算是配合御史查问,留了他的官身,当年的谢县令如今要在这里写一辈子的文书。

皇帝的御史就是这样,轻易不会出动,也不会惊动地方。

哪怕是有官吏贪墨,御史也不会打草惊蛇。

直到御史出现在某个地方亲自来拿人,也就意味着有了确凿的证据,甚至还带着兵部的调令,能够调动各地的折冲府官兵,想跑都跑不掉了。

通常情况下,御史都是直接从长安来的,并且要捉拿的官吏也都是皇帝批复过的,这就意味着哪怕你再喊冤,跪在太极殿都没用了。

那是一个不容情面的皇帝,若不是坐实了罪名,皇帝也不会批复的。

犯人一旦被押送到了长安城会有刑部人来核查罪名,其实核查罪名到了最后也可能只是问一些名字,或者是出身,至于罪名……御史在之前朝中就核查好了。

首先是有人去检举,朝中得到检举之后就会派不良人在暗中查探,找到证据之后就会送去长安,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惊动地方,甚至在不知不觉中,长安城已开始复议,复议又复议。

经过数次复议之后,由皇帝批复,刑部制定刑罚,才由御史带着皇帝的旨意,还有刑部,兵部,吏部的调令来到地方。

直到三方调令全部拿出来,哪怕你在地方手握大权,御史甚至可以调动各地的兵马前来讨贼,这就是如今的监察制的厉害之处。

乾庆十三年五月,一批官吏就这么被处置了。

五月的长安城刚经历了芒种时节,李承乾提着鱼竿在渭水河边,一边走着一边道:“上一次昆明池放水之后,昆明池就没什么鱼了,本来朕就想着去昆明池钓鱼,只是听说鱼苗还没长成,上官仪与太子劝谏朕,说朕不该连鱼苗都不放过。”

李承乾感慨道:“朕不是一个听不进劝谏的皇帝,所以呀,朕就放过了昆明池的鱼苗,来了这渭水的淤地坝钓鱼。”

跟在皇帝身边的是如今的两位兵部侍郎,一位是裴炎,另一位是刘仁轨。

而兵部于志宁并不在这里,而是在朝中应付着今年的兵马调度。

在后方还跟着一众文吏,记录着皇帝今日的言行,为首的是礼部侍郎卢照邻。

李承乾的脚步停下,后方众人的脚步也跟着停下。

李承乾一旦开始走,后方的众人也跟着走。

就这么走走停停走了好一段路,李承乾这才找到一处舒心的地方钓鱼。

裴炎站在一旁没有发言。

后方几百人看着皇帝一个人钓鱼,皆是沉默。

这里安静得甚至能够听到水流拍打在淤地坝上的动静,树叶的沙沙声。

刘仁轨终于忍不住了上前一步道:“陛下,过两天就要科举了。”

李承乾道:“朕知道。”

“陛下应该为科举之事主持大局。”

“刘侍郎,科举之事由吏部,礼部,中书省在安排,朕难得落个清闲,想与你在这里钓鱼就不能不打扰朕的兴致吗?”

见他正要开口,李承乾道:“你是不是想说朕是皇帝,朕应该做好表率。”

刘仁轨低下头。

“有时候朕看你很像郑公,但有时候你又不像郑公,你知道若是朕在这里,郑公会说什么吗?”

“臣不知。”

“郑公会说朕喜钓鱼,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钓鱼,最后关中就会无鱼可吃,那么朕就不得放弃钓鱼这个爱好了,如果皇帝的爱好一旦危及了社稷,郑公就会为此抗争到底。”

卢照邻在卷宗上记录着陛下的话语。

而在后方的一众文官,纷纷点头,大家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想法,甚至已有不少人眼眶有了泪水。

无它,只因陛下又在想念郑公了。

足可见郑公对陛下的有多么地重要,对大唐社稷有多么重要。

李承乾对后方的卢照邻道:“你们都退下去吧。”

“喏。”

众人纷纷应声退下,李承乾面前就剩下刘仁轨与裴炎,将目光收回来,看着平静的河面道:“于志宁在朝中分不开身,有些事朕只想与你们两人说。”

裴炎不会扫陛下的兴致,只要陛下有吩咐,他一定尽忠尽职,随即行礼道:“臣莫敢不从。”

刘仁轨也跟着行礼。

李承乾从袖子拿出一张纸,先是递给裴炎。

两人凑在一起看着陛下递来的这张纸,这是从吐蕃送来的密信,说的正是如今吐蕃内部的矛盾,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吐蕃归入大唐,也有一部分人抗拒大唐。

抗拒大唐的人是与禄东赞同一代的人,他们现在都是吐蕃的牧场主,或者是一族的族长。

而那些一心想要归入大唐的青年,在那些族长眼中就像是一个个叛逆的孩子。

刘仁轨道:“陛下,臣愿亲赴吐蕃。”

李承乾揣着手摇头道:“你不用亲自去,你们两人要留在长安城,往后两年兵部会很忙。”

裴炎道:“臣听闻礼部已派人去吐蕃游说了。”

“游说?”李承乾轻笑道:“游说就要讲道理,在朕看来讲道理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朕想要将吐蕃的牧场重新分配,让吐蕃的所有子民都能够得到吐蕃贵族的牧场。”

“将其重新分配之后,设置大唐的道州县,再之后那些再敢抗拒大唐的人,就可以一律以谋逆罪论处。”

一听到谋逆罪三个字,刘仁轨的眼角很明显地跳了一下。

裴炎的神色依旧平静,原来陛下不是要过问吐蕃贵族的意见,而是大唐单方面宣布将吐蕃归入大唐,再给吐蕃重新均分田地。

大唐单方面宣布吐蕃归入大唐,如此就有谋逆之罪。

也就不会游说了,先归并而后直接论罪,当真是快准狠。

那么礼部派出去的使者,就不是去游说的,而是去警告的。

这处事方式,还真是天可汗……呵呵,裴炎暗暗一笑,天可汗从来没有与任何人讲过条件,也从来不与人讲条件,也就无所谓游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