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四十七章 天可汗的旨意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四十七章 天可汗的旨意

簡繁轉換
作者:张九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21 22:04:3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先前朝中有议论过如何让吐蕃并入大唐,在讨论的过程中分成了好几派,有的人主张缓缓教化,或者要用数年或十数年之久。

还有的人认为就应该出兵直接铲除吐蕃的反对势力,直接铲平自然就没人抗争了。

甚至有人觉得将吐蕃的子民全部征发到天竺去,留下土地给大唐,不过这个想法一出来就被很多人反对了。

大抵上,还有一些更不着边际的想法。

裴炎回想起今年年初时发生的很多事,不过在陛下面前,还是躬身行礼,十分镇定的模样。

刘仁轨的神色则凝重了几分,他不是因为陛下的话语而神色凝重,而是因为吐蕃的一封密信。

这份密信所写的是,吐蕃地界内企图号召吐蕃人与大唐敌对的吐蕃旧贵族。

原本崇文馆与吐蕃的都护府对这些旧贵族还算是客客气气的,双方安然无事地过了十年。

大唐已经给了他们颜面,但现在他们却成了反对大唐的最大阻力。

刘仁轨道:“陛下,吐蕃归入大唐的社稷大计,若有人执意与大唐为敌,臣以为这些人死不足惜。”

裴炎也道:“陛下,臣以为若总要死一些人,不如就杀个干净。”

阳光照在河面上,照耀得渭河也是波光粼粼的,李承乾揣着手目光看着对岸,低声道:“吐蕃人心皆向大唐,那些贵族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若吐蕃并入大唐是大势所趋,这个大势不可阻挡,那些旧贵族执意与大唐为敌,无非是他们想要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说起利益,裴炎与刘仁轨的神色多了几分复杂。

李承乾在河边的一块干净石头上坐下来,低声道:“可朕什么都不想给他们,甚至还要将那些旧贵族的牧场再分配给底层的牧民。”

刘仁轨道:“臣听闻松赞干布给陛下写了一封信。”

李承乾道:“那封信也只是松赞干布给朕告一声平安,说他平安到了吐蕃。”

裴炎道:“陛下,臣愿奔赴吐蕃助陛下将吐蕃收来。”

“你不能去,让兵部的张说去一趟莱州。”

“喏。”

裴炎心中疑惑陛下不是要收吐蕃吗?怎么忽然又说起东海了。

李承乾又道:“刘侍郎,吐蕃的事,你让兵部的郎中郭待举走一趟。”

刘仁轨当即又行礼道:“臣领命。”

裴炎心中很疑惑,陛下为什么要将这么重要的事交给年轻人,其实他们也可以再出关的。

后方,卢照邻与一众文吏站在一起等着陛下与两位兵部侍郎谈完。

“也不知道陛下与他们说了什么。”一个稍稍年长一些的文吏,注意到卢照邻的目光,忙行礼自我介绍道:“在下高崇礼。”

卢照邻听着名字有些耳熟,“你是高侃大将军的儿子?”

“正是,在下原本在咸阳县任职县令,最近才调任秘书监。”

卢照邻又稍稍点头,抬眼又见到了刘仁轨脚步匆匆行礼,而裴炎还站在陛下的身边,讲述着话语。

大抵是说到了什么为难的事,裴炎一直在行礼。

之后,裴炎也快步离开了。

又见陛下在河边独坐了半晌,才有内侍脚步匆匆而来,让众人可以上前记录陛下今天出游的言行。

重新回到陛下身后,卢照邻袖子里还藏着一本辞官的奏章,可见陛下正对关中现状滔滔不绝地说着,也就只能一直记录,根本没有递奏章的时机。

今天,陛下的话语要记录下来,而后张贴在朱雀门前,直到黄昏时陛下都回宫了,卢照邻都没能把自己手中的辞官奏章递上去。

回了长安之后,卢照邻身为礼部侍郎还要为科举的事忙碌,这份辞官奏章他只能留到以后再递交给陛下,看着朝中为科举忙碌的众人,卢照邻心中的责任感再一次升起,将精力投入到了科举的准备中。

回到家中,卢照邻看着自己的辞官奏章不语,如今的朝堂变化很多,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职责在做事,忙碌一直是朝堂的现状。

这与卢照邻起初预想的朝堂生活不同,结交名仕,与人交谈……在这里这些都没有,唯一有的只有一心为社稷的朝臣。

而当初所想的生活,对卢照邻来说也只能憧憬。

“卢侍郎。”

门外传来了呼唤声,卢照邻寻声看去,是一个礼部的文吏,询问道:“怎么了?”

“许尚书今天说了要弘文馆的学子名册。”

卢照邻不动声色将辞官奏章放到了一旁的书架上,藏了起来,颔首道:“我会安排的。”

“多谢。”

这个文吏又脚步匆匆地离开。

卢照邻暂且不打算辞官了,继续忙碌着礼部的事,为今年的科举奔波。

闲暇之余,他才听说郭待举去了吐蕃,而张说去了莱州处置东海的事宜。

郭待举去吐蕃倒也说得过去,吐蕃是如今的社稷大事。

可让张说去东海,又是为了什么?的确是令人费解。

也没有明确的旨意,多半是兵部的调令,传闻当年太上皇东征时在莱州建了不少海船,兵部此行多半也只有与这件事有关。

乾庆十三年五月的下旬,关中就要入夏了,郭待举带着一队兵马从长安城一路来到了青海。

郭待举见到了如今的吐蕃都护府的都护李安期。

“原本这一次刘侍郎是要亲自来的,不过陛下好似对兵部另有嘱托,就让下官来了一趟。”

李安期牵着战马走着,又道:“你们来了就好,你们再不来某家就要大开杀戒了。”

郭待举这一次来带着兵部的调令,可以调动都护府兵马,此番前来他势在必得,定要为当今陛下办好这件事。

从青海一路来到吐蕃,郭待举适应着吐蕃的环境与气候,也会喝一些吐蕃人的奶茶,吃一些糌粑。

李安期一直陪同着郭待举,与他讲述着如今的吐蕃情形。

“其实在以前,吐蕃的那些旧贵族还是好收买的,甚至只要我们唐军给予一些好处,他们也会为唐军做事。”

郭待举反问道:“为何又不能收买了?”

“安宁地久了,他们觉得大唐与吐蕃不会再开战了。”李安期双手背负,望着宁静的藏布江道:“只要大唐与吐蕃不开战,他们就可以一直向唐军要好处。”

郭待举有些疑惑,他落后半步跟着,“难道他们就不觉得,唐军有朝一日不会再给他们好处吗?”

李安期道:“正是因他们这么想过,才会一直想要与大唐为敌。”

闻言,郭待举的神色多了几分肯定,道:“果然是一帮虫豸。”

如今的吐蕃崇文馆有越来越多的吐蕃孩子,而这十余年间,学成的孩子正在不断前往大唐。

去过大唐的孩子又回来了,那些在长安学成的吐蕃学子回来之后,就会带着更多的吐蕃孩子前往大唐。

周而复始持续了很多年,如今崇文馆的吐蕃学子,从五岁到十五岁有六百余人。

若算上已经学成的学子,在崇文馆的走动的吐蕃学子有近三千人。

而这三千人就是吐蕃的三千户人家,一个学子成家之后一户就成了两户人。

因此,乾庆一朝在吐蕃建设多年的基础上,形成了一股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向心力。

而这个向心力除了崇文馆的支教造成的,还有一个个有关于唐人与吐蕃的故事。

大唐虽说没有治好松赞干布的病,却让松赞干布活到了现在,并且安全地回到了吐蕃。

如果这些还足以让郭待举完成兵部的大业,他就回长安辞官。

李安期道:“但凡兵部所需,尽管告知我们都护府。”

“多谢。”

郭待举来吐蕃的第三天,他沿着藏布江走着,终于见到了一间由石块与牛粪,还有布料建起来的一间屋子。

屋子前还有三头牛正在慢悠悠地吃草,还有十余只羊惬意地走在阳光下。

郭待举迈步走上前,走入这间屋子中,见到了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看着一卷书,道:“这是你们关中的书,以前我想看书还需要让我们的勇士去买,现在不用去买,也不用派人去吐蕃抄录,你们的人会源源不断地将书籍送来。”

郭待举道:“不管是吐蕃还是中原其他地方,我们一直在这么做。”

一头白发的松赞干布坐在火盆边,放下手中的书,又拿起火盆上的锅倒出一碗有些浓稠的奶茶,“喝点吧。”

郭待举接过松赞干布端来的奶茶,饮下一口,低声道:“以前我喝过一位吐蕃老人家的奶茶,他叫茹来杰,不过他过世了,那时候还是在葱岭。”

松赞干布笑道:“味道如何?”

郭待举道:“我以前喝过的奶茶,没这么浓。”

见松赞干布走出了屋子,郭待举也跟着走出来,重新见到了阳光。

其实郭待举不喜他的屋子,这间屋子遮蔽了太多的阳光,而且也并不通风

“我一直以为吐蕃人的房子都是帐篷,这屋子住着舒服吗?”

松赞干布摇头道:“如果你们唐人一直好问,你们知道的就会越多,聪明的人会谦逊,自大的人不会去问。”

郭待举又道:“赞普久居长安多年,应该不喜这样的屋子。”

松赞干布道:“吐蕃大多的屋子都是这样的,我住在长安城这么多年习惯了唐人的屋子,我知道唐人的房子漂亮又舒服。”

“可我是吐蕃的赞普,我若是不住这样的屋子,我建设一个不一样的?”松赞干布又摇头,“若真是那样,吐蕃的子民就会觉得我已不是吐蕃人,我和他们不一样了。”

“我是赞普我就要和吐蕃的子民一样,如此才能帮助天可汗将吐蕃交给大唐治理。”

两人见面,才说了三句话,松赞干布就摇了两次头。

郭待举上前一步,“既然赞普也想……”

松赞干布打断的话,“你们打算怎么做?”

“我们会将吐蕃的土地再进行均分,让没有牧场的牧民得到牧场,让没有牛羊的牧民得到牛羊,让每个人都能有衣食,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来崇文馆。”

“我会丈量贵族的土地,之后会重新均分,最底层的人得到田地,那么他们就会拥护我们,而贵族就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这没什么不能说的,因郭待举的人手已经在这么做了。

郭待举说了一句刘仁轨交代过的话语,他言道:“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死一些人,那就要死得干净。”

松赞干布很喜欢这个年轻人的坦诚,又递给他一块风干的牛肉。

让郭待举很意外的是松赞干布是站在陛下这边。

“不知吐蕃大相如今在何处?”

松赞干布道:“他不会打扰你们行事的。”

既有了松赞干布的表态,又有了他的保证,郭待举此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很顺利,顺利得让郭待举觉得不真实。

在以前吐蕃的雨季很少,一年之中大概只有这么一两月,近年来吐蕃的雨季忽然多了。

正值夏天,今晚的吐蕃下着雨,一个唐人官吏带着一群吐蕃的牧民在一个吐蕃贵族的牧场走着。

吐蕃贵族的牧场很大,这片雪山下的整座牧场都是一户人家的,这户人家只有三个孩子,他们根本不需要这么大的牧场。

远处传来了几声大吼,是唐人的官兵押着这片牧场的贵族而来。

领着牧民的唐人官吏正是郭待举,他朗声对押送而来的旧贵族道:“现在,这里的土地都是天可汗的,按照大唐的律法,天可汗的臣子有权分配天可汗的土地。”

那吐蕃贵族还在用吐蕃语怒骂着,他的怒骂声在雨中显得微弱。

郭待举又道:“天可汗的旨意是为了吐蕃与大唐的长治久安,阻挠天可汗旨意,并伤害两地人心者,一律以谋逆罪论处。”

站在郭待举身后的吐蕃牧民是最忠诚的追随者,也是这场变革的既得利益者,原本他们连个养牛羊的草地都没有。

这一刻,他们看到吐蕃贵族的家仆提着刀朝着大唐官兵冲来,还未等大唐的官兵动手,郭待举身后的牧民冒着大雨,他们脚踩着泥泞,冲向了那些家仆,双方在雨中殴打在一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