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晚明风华 > 第222章 不能让哱拜跑了!

晚明风华 第222章 不能让哱拜跑了!

簡繁轉換
作者:戈昔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23 23:00:1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22章不能让哱拜跑了!

朱寅知道历史上的曹文诏是大同人,年纪也差不多,那麽就应该是同一个人。

「这个曹文诏,我想亲自见见。」朱寅说道,「一个年仅十六的士卒,

能斩杀几个蒙古骑兵,可见其勇猛。」

这可是明末良将啊。朱寅当然不会放过。

朱寅一道令下,一个身材魁伟丶相貌堂堂的少年就被带入军帐。

这少年士卒看到满帐将领以及身穿绯红官服的朱寅,神色很是紧张,赶紧三步并作两步的上前跪倒,声音有点发颤的说道:「小人骑兵士卒曹文诏,即见抚台相公!」

曹文诏岂能不激动?召见他的不仅仅是抚军相公,还是文曲星君转世的稚虎先生啊。

他老家附近,就有一座神童庙。

「起来吧。」朱寅蔼然笑道,「站着回话便是。」

「谢抚台相公!」曹文诏神色一松,叩了个头起来,腰身微弯的束手而立,却仍然难以掩饰那种英姿勃勃的气概。

好一个英武少年!

朱寅见之心喜,说道:「你弓马娴熟,精通骑射,武艺高超,听说已经是十人敌,真乃将种也。我有心抬举你,做个士卒的表率,可识字否?」

曹文诏叉手道:「回相公话,小人只读过五年社学,也就能识全千字文而已。」

「识全千字文?暂时够了。」朱寅点头微笑,「你在士卒之中,叙功为第一,我就为你释褐,表奏你为试百户,委任你为抚标骑兵哨长。」

朱寅已经抽选三千兵马,作为自己的巡抚标营,其中骑兵千人,分为八哨。

按照他的权力,保举有军功的将士,品级千户以下兵部立授,实职把总以下可直接委任。

曹文诏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举自己为试百户,委任哨长?

自己一下子成了统领一百多骑兵的哨官儿?

随即他就反应过来,这是真的!

「小人曹文诏,谢抚军相公抬举!」曹文诏再次跪下,「咚」的一声猛磕一个响头,然后抬起脸,额头上还沾着一颗小石子。

之前还是一个骑卒,这一下子就是试百户丶实授哨长!

曹文诏心中的感念和激动难以言说,浑身热血沸腾。

「小人曹文诏,愿为恩相效死!哪怕肝脑涂地!」

所谓恩相,并非贵人是宰相。

「起来,起来说话。」朱寅一副清贵文臣的派头,「不是为我效死,是为大明效死。曹文诏,你可有字啊?」

曹文诏心中大起知遇之感,叉手道:「回恩相话,曹文诏乃是一介士卒,不敢取字。」

未黄关道:

八文入已能元宁:小

七于,部本台航技广子如何?」

曹文诏大喜,俯首道:「文诏谢恩相赐字!」

诸将见状,都不禁感叹曹文诏好命,居然受到朱寅赏识,不但立刻军前提拔,还承蒙朱寅取字。

有这一段机遇,今后曹文诏就完全能以朱寅门人自居,就算有了靠山啊。

朱寅沉吟一会儿,说道:「你名诏,诏者告也,就叫德谕吧。」

曹文诏欢喜无限,(「谢恩相!」

朱寅随即对康熙道:「赏德谕铁甲一副,河西马一匹,奶糖一斤,上等倭刀一口。」

康熙领命道:」「诺!」

这就是上位者的好处了。朱寅轻而易举的就收揽了曹文诏的忠心,得其效死。

等到曹文诏千恩万谢的退下,朱寅又道:

河套已经回到我大明之手,除了建城驻军,还要移民实边。可是百姓安土重迁,就算朝廷下诏,少不得也会有苛政之嫌。」

「以我看,那两万七千被解救的汉人农奴,既然已经在河套多年,那就乾脆留在河套,为大军屯田种粮。」

河套的板升庄园,乃是漠南最肥沃的耕地,就分给他们耕种。每年的田赋不用上缴国库,直接供应驻军。如此一来,他们有了生计田亩,驻军有了军粮,军民还能一起守卫河套,岂不是一举三得?」

戚继光笑道:「是一举四得。抚军忘了,这些人都是青壮,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可以训练。他们虽是汉人,可久在河套,善于骑马,起码能编练几千人的乡兵。」

两人一唱一和,就又决定了一件大事。众人也都没有意见。

朱寅这次给了郑国望和郝运来脸面,装模作样的询问两人是否赞同。

两人虽然对朱寅不满,可也只能赞同。因为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他们犯不着为反对而反对。

但郝运来还是刷存在感的说道:「抚军,诸位,我等商议这麽多,乃是权当朝廷同意收复河套的情况下。可万一-朝廷不愿收复河套呢?谁能保证陛下一定会同意?世宗朝的故事,抚军和诸位应当知道罢?」

众人闻言,都是眉头微皱。

郝运来说的不是没有道理。若是皇上放弃河套,这些商议就全无意义了。

皇上不是干不出来。而且皇上就算同意,也有可能变卦。

朱寅眼晴微眯。虽然他早就在运作收回河套的舆论,这次郑国望也答应暂时合作共同说服万历,但以万历的性子,难保不会变卦。

他可是老道士的孙子。

当年,老道士在曾铣和夏言的再三谏言下,本来准备答应恢复河套。

可是此时陕西澄城发生山崩,老道士以为是上天在警告自己,加上很多大臣反对,老道土就认为收复河套断不可行。

然后还以此为罪名,无耻的杀了主张收复河套的曾铣。

实际上,陕西澄城到底有没有发生山崩,为什麽发生山崩,还不是反对复套的官员上奏的?

嘉靖这种只有小聪明全无大智慧的人,又知道什麽呢?

就这样,河套成为明朝九边的最大漏洞,持续不断的为明朝放血。

郝运来继续说道:「太祖《皇明祖训》说,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太祖还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戎,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太祖的祖训,就是不得开疆拓土,是不是这个意思?」

朱寅神色淡漠的说道:「的确是不许开疆拓土。郝道长的意思是,朝中会有反对收复河套的大臣,拿着《皇明祖训》说事,要求陛下放弃河套?」

朱寅当然知道哪些人一定会反对收复河套,一是顽固不化的保守派,二是出关走私的既得利益者。

「然也。」郝运来点头,「若有朝臣拿《皇明祖训》中的这段话来说事,陛下也可能会放弃河套。抚军别忘了,我等这次出兵是为了平叛,不是为了收复河套!」

「平了叛自然是功劳。可是收服河套,在陛下和某些大臣看来,或许非但不是功,可能还是罪过!」

「这乌梁素海大捷,也可能不但不会赏赐,还会是我等的罪名!」

郝运来虽然和朱寅不对付,可他也是收复河套的参战者,当然希望皇帝同意收复河套。

在这一点上,在座的所有人,都是利益一致的。

众人都知道皇帝的脾性,这种事情不是没可能发生。

戚继光冷哼一声道:「郝道长的担忧有道理,绝非杞人忧天。不过,就算有人拿《皇明祖训》说事,也不能针对河套。为何?因为收复河套并非开疆拓土,而是恢复失地!」

「太祖丶成祖时,河套还在大明手里,还属大明疆土。如今只是重新拿回来,这是开疆拓土吗?太祖固然说不能再开疆,却没说不能收复失地!」

朱寅笑道:「大将军一语中的。诸位,拿回河套不是开疆拓土,并未违反《皇明祖训》。若是有人否认我等复套之功,咱们就是这个道理,管教他们无言以对。」

众人都是点头,心里踏实了很多。

可众人也都清楚,此事蒙古人必然会派出使团入京,对朝廷软硬兼施,

要求「归还」河套。

陛下和朝廷,不是没可能为了安抚蒙古诸部,贪图省事的放弃河套。

朱寅心中冷笑。

收复河套可以没有功劳,可放弃河套绝对不行。

这是他的底线!

第二天,朱寅下令修建阵亡将士英烈塔,将乌梁素海之战中战死的将士安葬,刻名于碑,并亲自写祭文祭祀。

英烈碑就竖立在乌梁素海西岸。

第三日,朱寅又去了狼山山口的受降城遗址,在姜姜荒草,座座古坟之中,找到了唐时受降城的断壁残垣。

朱寅亲自设土坛祭祀汉唐驻守河套的将土,写诗道:

「狼山口外受降城,遥望长安五陵人。月照残垣飞汉影,霜落断碑梦唐灯。夜深依稀河洛语,风高漫胡声。祭告王师今又到,一壶浊酒敬古坟。」

第四日,朱寅和戚继光告别,两人正式分兵。

戚继光率兵两万,驻守河套平原。

朱寅率领六千骑兵,一万两千步兵,共一万八千人,带着被俘的蒙古贵族,渡过黄河南下,经过河套高原,南下灵州!

此时的宁夏,不少城池都落入叛军手中,而仅次于银川的灵州,还在朝廷手中。

朱寅率军穿越河套高原,十日之后已到银川之东。

此时此刻,他再次收到新的情报。

叛军主力还在围攻灵州。哮拜和少数兵马驻守银川。本来叛军占据上风,可是收到河套的消息后,顿时士气涣散。

原本准备支援叛军的三万蒙古骑兵,哪里还敢继续支持叛军?

于是叛军顿时惶惶不可终日,哮拜父子商议,是投降丶抵抗,还是逃入蒙古。

不过,之前南下支援叛军的三万蒙古骑兵,在得到河套的消息,收到博硕克图等蒙古贵族的投降信后,虽然军心涣散,战意荡然,但只有一个万人队投降了明军,缴械之后被甘肃巡抚叶梦熊安置在延绥。

另外两个万人队明知河套落入明军之后,首领被俘,却还是拒绝投降,

而是退出宁夏,越过贺兰山,往青海蒙古去了。

情报说,这两个万人队不会投降,而是要投靠青海蒙古,企图和青海蒙古合流。

朱寅毫不奇怪。他本来就没有指望南下支援叛军的三万蒙古骑兵,能全部投降。

可是只有一万人投降,却也低于朱寅的预期。他原本以为,怎麽也有一半。

朱寅将情报告诉博硕克图,博硕克图等蒙古贵族不禁破口大骂。

他们怎麽也没有想到,好几万家属被俘,自己等一群首领都被俘虏,可着力兔和僧宰两人竟然拒不投降,而是投靠青海蒙古!

这是什麽意思?

这是不顾首领和家属的死活,要另起炉灶,自立门户了!

「着力兔和僧宰这两个狼崽子,被毛兀思婆摸了脑袋!野心焚烧了他们的理智!」

博硕克图感受到了羞辱。

部下不顾自己的安危和劝降信,不但拒绝投降,还投靠青海蒙古,这是可耻的背叛!

郝运来低声对朱寅说道:「稚虎兄,我之前起卦,此战还有凶兆未显,

之前战事顺利,我还以为算错了。可是如今两万蒙古骑兵投靠青海,那凶兆是不是应在这?」

朱寅不置可否的说道:「那又如何?如今叛军后援断绝,大势已去。河套有戚大将军坐镇,宁夏还有叶梦熊三四万大军维持局面,我们一万八千援军一到,叛军就会土崩瓦解。」

他当然知道事情出现了很大变数,可是大势仍在手中。

朱寅率领大军沿着黄河东岸南下,不久就看滔滔黄河对岸雄伟的宁夏城,银川!

如今的银川,只有数千叛军驻守。而叛军主力,却在攻打叶梦熊所在的灵州。

灵州是明军在宁夏的最后一座重镇,要是攻下灵州,叛军就会声势大涨,还有翻盘的机会。

叶梦熊手里有三万多兵马,加上叛军后援断绝,士气低落,他不但能守住灵州,还能反击叛军。

那麽自己的一万八千兵马,就没有必要再去支援灵州,而应该东渡黄河,直接攻打叛军兵力单薄的老巢:银川!

朱寅和商阳站在河岸高坡,用望远镜看着对岸,寻找渡河的最佳渡口。

军中带着大量羊皮筏子,渡河足够用了。

此处是黄河之弯,河水比较平缓,只是河边有沼泽带,羊皮筏子不好下水。

哮拜不可能有自己这样的情报,他应该才知道自己率军南下,来到和银川一河之隔的东岸。

那麽,他有四个选择。

一是派兵防守河岸,阻止自己渡河。可他在银川只有几千兵马,根本抽不出兵力防守黄河。

二是准备死守宁夏城,派人调回攻打灵州的叛军主力。

三是他眼见后援断绝,大势已去,信心丧失之下,放弃宁夏城,逃往塞外!

四是投降。

第一种不可能。那麽哮拜是要死守宁夏城呢,还是会逃往塞外?还是直接投降?

朱寅心中转着这几个念头,下令尽快渡河,要求两日之内,一定要渡过黄河。

然而到了下午,明军正在岸边布置渡河,忽然对岸的宁夏城北门大开。

数千骑兵轰然向北。

勃勃果然放弃了随他叛乱的几万宁夏镇汉军,放弃了老巢宁夏城,率领下蒙古家丁,要逃往塞外了!

自从明军在乌梁素海大捷的消息传来,哮拜父子就开始丧胆,

若不是失去了三万援军,加上看到朱寅率军赶到,哮拜父子还有信心打下去。

可是此时援军投降的投降,逃走的逃走,他们已经没有信心了。趁看明军还没有合围宁夏城,三十六计走为上!

「快快渡河!追击哮拜!」朱寅赶紧下令。

朱寅忽然发现,敌人在完全丧失战意之下,仗也很难打。因为敌人直接跑路,根本不给机会。

朱寅差点骂出来。

众人也心急如焚。如果走了哮拜父子,平叛功劳就大打折扣,算不得克尽全功了。

而且,还可能被朝臣攻计,有功变成有罪!

此时必须追击,不追击就是纵敌之罪。

很快最新情报就传了过来。

哮拜父子不但逃走了,而且带走了庆王一大家子!

庆王丶王妃丶世子丶郡王丶郡主丶王府官吏等人一大群人,都被哮拜父子挟裹走了。

人质啊。

朱寅得到消息,更是无语至极。

老子率军刚到,你这老小子居然一仗不打,直接跑路?

要是你赢了呢?老子又不是百战名将,你怕个屁啊。

之前朱寅就知道哮拜父子可能会逃走。可问题是,猜到他们逃走也没办法。腿长在人家身上,人家要跑,你怎麽办?

历史上哮拜父子没能逃走,那是因为宁夏城后来被明军包围了。可是如今历史已经改变,叛军士气垮得太快,还没等明军包围宁夏城,叛军就自己逃了。

这样一来,都把朱寅整不会了。没了历史作为指导,他忽然对打仗信心不足。

等到明军渡过黄河,哮拜父子已经带着庆王一家人,逃走一天多了。

算起来,叛军已经逃出了一百多里。

朱寅一边传令给灵州,一边率领明军追击哮拜!

情报显示,为了攻打灵州,哮拜徵调了很多战马,他的骑兵战马不足,

只能一人一骑。

一人一骑,长途行军的速度并不比步兵快。

自己的骑兵一人两骑,还能追得上!

哮拜为了行军速度,只带走了魔下三千嫡系家丁,全部是蒙古兵,虽然数量不多,但战力很强。

朱寅和李如松兄弟率领六千骑兵,率先追击。

郝运来丶郑国望丶熊廷弼丶秦良玉等人,率领一万两千步兵,随后跟进!

一定不能让哮拜父子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