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晚明风华 > 第236章 收徒莫如朱稚虎啊。

晚明风华 第236章 收徒莫如朱稚虎啊。

簡繁轉換
作者:戈昔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23 23:00:1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36章收徒莫如朱稚虎啊。

皇帝旨意一下,群臣觉得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也多少有些惊叹,

十五岁的总督!

朱寅如此年少,就节制西北五镇兵马,实在是国朝异数啊。

大明朝的总督多是临时差遣,因事而设。

比如五镇总督,朝廷之前就没有这个差遣。只是因为西北蒙古贵族挟庆王称帝造反,事关重大,这才临时添设。

可是按照惯例,钦差总督的文臣,一般要加副都御使衔,以副都御使的身份,监军统兵。

朱寅的本官只是正四品金都御史,和副都御使差了两级,本来是没有资格出任总督的。

但庆王越称帝,事急从权,皇帝也只能这麽干了。

朝臣之中,也没有人犯傻的奏请加朱寅为右副都御使衔,以适配总督之职。

因为肯定不行。

右副都御使乃正三品京官,还是御史序列,已是国家重臣。朱寅做官也就三四年,在都御史任上才两个多月,怎麽可能加右副都御使衔?哪怕他在乌梁素海立有大功,那也不行。

那麽就只能低配了,让朱寅以金都御史衔,破格担任总督重任。等到再积累一些资历,再加右副都御史不迟。

实际上,无论是朝臣的推荐,还是最后皇帝的任命,背后都有一股力量在运作丶影响丶推动。这股力量在朝中暗流涌动,没有引起注意,可声势已经在潜滋暗长。

从内阁大臣丶司礼监太监,到大小九卿,再到中低级京官,朱寅早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经营出一股不可小的势力了。

没有这股势力的作用,无论是恢复河套还是担任总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朱寅年仅十五岁,就被赐予尚方剑,授命为五镇总督,乍一看很是荒谬。

可是朝臣们对此并无异议。

朱寅是唯一连中三元的神童,自古以来绝无仅有,还是皇长子的老师。仕途起点之高,足以抵消资历的不足。而且他未出仕时就已经在南京屡立功勋,破获耶稣会阴谋,帮助朝廷平定江南瘟疫。

这次又收复河套,大破鄂尔多斯部,斩获百年未见的乌梁素海大捷。

朱寅的才能,没人能否认。

如今的舆论谈论朱寅,都有一些神秘色彩。

当然,朱寅的神秘色彩还仅仅停留在「天生圣贤」丶「文曲星君」丶「辅弼奇才」等人臣层面,和帝王天命毫无关系。

没有人怀疑这种神秘色彩关系到神器大位丶朝代兴替。

这不仅是虎牙特务们宣传的好,也因为朱寅是科举出身,更因为大明从庙堂到民间就没有文臣算位的认知。

皇帝任命朱寅为五镇总督,固然因为事急从权,不宜临阵换帅,还有一个不可说的原因。

那就是银子!

朱寅打下富裕的鄂尔多斯金帐,获取了蒙古贵族们的金银,绝大多数上缴。

皇帝又发了一笔财,心中也暗夸朱寅忠孝。看在这麽多金银的份上,他也乐的重用朱寅。

这麽多原因,才促使朱寅得赐尚方剑,以金都御史之衔出任五镇总督。

圣旨和尚方剑,已经送往西北去了,六百里加急之下,眼下应该到了朱寅的手里。

这几日,朝野内外都盯着西北。内阁懦懦不安,担心收到朱寅大败的塘报。

沈一贯固然寝食难安,就是不待见朱寅的元辅王锡爵,也愁眉不展,心中志芯。

如果西北大败,越称帝的庆王逍遥法外,自己这个首辅大臣,必然要引智辞职。

所以这段日子,几位阁臣都是很晚下值,每夜都等着西北加急的塘报。

今日已是五月初四,明日就是端午毒日,宫中已经在设坛打,祛除五毒。

可阁老们都是心绪不宁。端午毒日,不会突然传来不好的消息吧?

王锡爵总觉得要发生什麽事,他身上的吉服有点空荡荡,苍眉紧皱的来回步。

沈一贯端着茶盅,默默看着桌案上的一叠奏章出神,半天也没有打开一本。

赵志皋在据案枯坐,看了一会奏章,又自顾自的推衍卦象,手中的乌龟壳「

笃笃」作响,一副忧心的样子。

显然,赵阁老的推衍,不吉利!

张位则是在看奏疏,可是看了两本,心不在焉的写了一个条陈,就站起来和王锡爵一起步。

如今庆王已经称帝,西海蒙古和瓦刺都卷入进来了,天子丶朝臣丶天下士民都眼巴巴的看看内阁的处置。

天下政事虽多,可除此无大事!

哪怕是朝鲜国王奏报日本国要渡海侵犯的大事,此时也只能放一放了,那毕竟是朝鲜国的事。

可是西北不是蒙古将领反叛大明那麽简单,而是藩王造反了。西北之事若是失控,四人不但名位难保,很多人都会人头落地!

比起当年的宁王和安化王叛乱,这次庆王之乱显然更加凶险。宁王只有六万乌合之众,安化王也不到万人。可是庆王,却获得了西北蒙古诸部的支持!那些鞑子骑兵,怎是宁王赢弱之兵可比?

往最坏处说,关中都可能不保!想想都令人毛骨悚然呐。

文渊阁内外的值班宦官们,都是大气也不敢喘,生怕触了几位先生的霉头,

一个不好被发配出去。

一时间,偌大的文渊阁中安静的有点可怕。惟幕书案之间灯火摇曳,漏壶滴水声「叮咚-叮咚」的响起,每一下都像是滴在众人的心头,光阴就是这水滴,令人倍感单调的流逝。

「咚一咚一咚一」鼓楼上的大鼓敲响,一更天到了。

天已经漆黑,外面宫灯点亮,可四人都没有下值,竟是要一起夜值文渊阁的意思。

四人都是见多识广的老臣了,按照他们的经验,这两天肯定会有西北的紧急奏报。

只有留在值房,才能最先获得塘报,最快做出处置。

皇上和朝臣们都看着呢,内阁此时万万不能出一点篓子。

王锡爵看了一眼大堂角落的铜漏壶,终于打破内阁中的沉寂,驻足说道:

「西北的塘报,想也快到了。内阁既要有接到捷报的准备,也要有收到败报的准备。万一朱寅搞砸了事情,导致局面不可收拾,那就不是他一颗脑袋的事。」

「陛下还赐朱寅尚方剑,节制五镇军务,这是多大的信重?朱寅万一不幸败绩,陛下面上都难看,内阁当然要负责。这还是小事,可庆王和叛军势必气焰高涨,再要平叛,那就不是二百万两银子的事了,怕是再加两百方都不止。甚至不是银子的事,西北真要糜烂——.」

王锡爵说到这里打住话头,沉吟不语。他需要一个应付西北大败的紧急方案。

他是反对朱寅出任五镇总督的。当庆王称帝的塘报传来,他第一时间就想撤换朱寅,让坐镇西北多年的重臣郑洛出山主持大局。可惜郑洛年老卧病,无法动身。

沈一贯听到王锡爵的话,神色凝重,目光幽冷。暗骂一声「娘希匹」。

西北真要失控,王锡爵肯定主张斩杀稚虎。他这是先给自己打招呼的意思。

庆王不死,稚虎就要被论死。自己这个阁臣想保弟子的脑袋也不易,必须要付出一些代价。

王锡爵想藉此逼迫自己让出一些利益。

可是真要出现这种事,他怎麽也要保住弟子的性命。

「元辅。」沈一贯放下茶盅,皮里阳秋的抚须说道:「唉,如今做事也是真难,没人做不成,做了也是担着天大干系。国家大事,竟如万丈悬崖。」

「元辅,我不是替朱寅说话,绝无因私废公之心。不过元辅自是知道,庆王称帝绝非自愿,必然是被哮拜等人胁迫,与其说是越称帝,不如说是西北胡乱。西北胡乱由来已久,这些年愈演愈烈,并非朱寅去西北后导致,前年不还搞出洮州之边,杀了副总兵,逼得朝廷关闭互市麽?」

「无论谁去西边主持,这个脓疱都会破。没有庆王,他们也会挟制肃王,西北一堆郡王宗亲,哪个不能立?横竖是这些年朝廷军备废弛,让夷狄有机可乘。

就算大兵进剿,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奏效的事。国朝虏乱两百多年,指望朱寅就能一朝平灭麽?那也太看得起他。」

沈一贯几句话,就将极其忌讳的庆王称帝,说成西北胡乱。

如此一来,哪怕朱寅真的兵败,责任也会淡化很多。毕竟北虏的威胁一直都在,打败仗的文臣武将也很多,追究责任也不是都是死罪。

沈一贯当然不指望王锡爵接受「西北胡乱」这种说法。他只是先表明自己的态度,抛出「西北胡乱」的调子。有了这个调子,到时自然会有其他朝臣支持。

这就是万一朱寅兵败之后,阻止朱寅被定死罪的舆论准备。

如此一来,就算和王锡爵交换利益,代价也会小很多。

次辅赵志皋心中有数,立刻点头道:「是啊元辅,庆王之逆,究其根本还是胡乱。若是兵败就杀朱寅,那麽将来再有虏乱,还有谁敢主动请缨呢?」

作为次辅,他对性子强势的王锡爵怎能没有芥蒂?虽然面上一团和气,但只要有机会挑战王锡爵的首辅权威,他也不会放过。

王锡爵神色清冷,心中暗骂沈一贯「宁波老鳖」。

内阁之中最让他警惕的,不是有心首辅之位的次辅赵志皋,而是排名最后的沈一贯!

此人八面玲珑,滴水不漏,滑不留手,喜怒不形于色,心机城府很深,比赵丶张二人圆滑的多,绝非耿直清正之士。

他当年故意得罪张居正,显然也是投机丶养望之举。

王锡爵很清楚,有沈一贯在,就算朱寅兵败也很难被定死罪。他说出这句话,只是想和沈一贯利益交换。

朱寅真要兵败,必要下狱论罪。能不能保住性命,就看沈一贯等人是不是让步了。

王锡爵语气淡漠的说道:「大军胜败,系于主帅一身。王师堂堂,天朝巍巍,贼寇螳螂挡车岂有侥幸?西北大胜自是理所当然,即便不是良臣名将,也该战而胜之。万一不胜,便真是罪无可绾了,又何以服天下,何以报君恩呢?」

作为首辅大臣,老辣的王锡爵当然不能被沈一贯的话套进去。他直接说大胜是理所当然,平庸之人挂帅也不该失败,那麽兵败就是罪无可绾。

张位没有三人那里多想法,很直接的说道:

「兵部左侍郎宋应昌深知军务,朱寅真要是兵败,就让叶梦熊先顶上,然后再加宋应昌右都御史衔,授西北经略使。」

「还有,立刻令兵部丶户部丶苑马寺筹办最新的军器丶粮饷丶战马丶骡马,

先加备五万人的份额,有备无患,提前筹办总是没有错。

王锡爵点头道:「真该如此办理,哪怕提前一日,也能影响西北战局—」

他正说到这里,忽然大堂之外传来一片喧哗,随即就是的脚步声。

紧接着文渊阁外有人喊道:「报!西北六百里加急!直报内阁!」

铃声敲响之中,四个阁臣一起色变。

西北塘报终于到了!

「快传!」王锡爵紧走几步,差点把砚台碰到地上。沈一贯则是脸皮子直跳。赵志皋和张位立刻扔掉奏本。

四大阁老,竟是全没有了宰辅的沉稳气度。

却见兵部车驾司郎中浑身透着喜气,高声说道:「诸位阁老,西北大捷!西北大捷啊!」

什麽?西北大捷?

四个内阁顿时一脸惊喜。首辅王锡爵接过塘报,仅仅扫了一眼就纵声大笑。

「好好好!朱寅大破西海多罗土蛮部!火落赤都被射杀!」

赵志皋接过来一看,顿时额手称庆,「又是一场大捷啊。今夜我等总算能睡个好觉!」

张位看了塘报,抚须笑道:「朱寅当真知兵!可谓用兵如神啊。连续两次大捷,绝非侥幸。」

沈一贯没有说话,却是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

稚虎啊稚虎,你可真是让为师好生担忧。今日捷报传来,老夫总算能放心了沈一贯放了心,不禁又为朱寅感到自豪。

收徒莫如朱稚虎啊。这个弟子,真是太争气了。

稚虎,你这麽争气,为师这次说什麽也要给你争取一个太子少保!

「立刻发往宫里!」王锡爵如逢喜事的说道,满脸笑容,「朱寅打的好,也让陛下高兴高兴!」

捷报当即发往乾清宫,连夜报与皇帝。

没过多久,乾清宫的御前值班宦官高淮,就来到了内阁。

高淮进了文渊阁就直接说道:「王先生,三位先生,爷爷得了捷报,龙心大悦,说西北打得好,让朱寅再接再厉。不过,爷爷问先生,还有朱寅其他奏报麽?」

王锡爵一愣,问道:「没有了,只有这一份。皇上想知道什麽消息?」

高淮笑呵呵的问道:「爷爷说,朱寅既然大胜,那麽火落赤的银子呢?之前缴获恁多金银,为何这次没有缴获?」

四个阁老顿时明白了。

陛下是问银子!

PS:这几天更新不太多,因为过年很烦,写作环境差。过几天就尽量多更新了。蟹蟹,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