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第一百零三章 出尽风头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一百零三章 出尽风头

簡繁轉換
作者:兴霸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9-02 13:11:29 来源:源1

最快更新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皇城。

内卫驻地。

一身绯袍的李彦正在工作。

最近摸不了鱼了。

因为内卫五位阁领已经定下。

分别是丘英、裴行俭、安元寿、崔守业、李义琰。

第四位崔守业,是崔敦礼的儿子。

崔敦礼出身博陵崔氏,早年通晓诸番形势,多次出使突厥、回纥、铁勒等北方部落,随李绩击灭薛延陀。

后来李治继位,将其拜相,病逝后追赠安国公,崔守业是他的儿子,任刑部侍郎。

和吏部侍郎裴行俭一样,刑部侍郎调任内卫阁领,都是属于平调。

而这位崔守业进入内卫后,掌内部监察,权势不小。

最后一位李义琰,进士出身,一向以刚正不阿,不畏强权著称。

这位老先生也曾经在李绩手下任职,李绩当并州都督时,手下人都害怕李绩的威势,只有他敢与之争辩是非曲直,李绩对他很是敬重。

后来李义琰慢慢升官,如今已经是中书侍郎,候补宰相,进位宰相指日可待。

李彦觉得,这位调入内卫,反倒有种贬官的味道。

也不知道背后发生了怎样的政治争斗。

无论如何,内卫阁领重新归位。

丘英负责侦查谍报,裴行俭、安元寿负责兵事,崔守业、李义琰负责内务后勤。

不过五人之间,也不是特别泾渭分明,一致对外的关头,很多事都可以便宜行事。

这也是内卫的特点,同样是这个部门昔日能将强大的突厥折腾得分崩离析,俯首帖耳的原因。

“对外战争一触即发啊!”

忙活了整整一个时辰,李彦起身活动,觉得今天的自己实在太努力了。

从窗口看向下面进进出出的忙碌人群,他的心中也有着期待。

吐蕃使节团在含元殿面了两次圣后,就不了了之,对于吐蕃的请求,李治几乎是通盘否定。

因为大非川之战,吐蕃本来就是侵略一方,无端覆灭藩国吐谷浑,后又大举入侵西域,直逼安西四镇,才惹得李治派出薛仁贵,大军开赴藏原。

大唐败了一次,但依旧底气十足,李治的态度鲜明,如果吐蕃不乖乖缩回高原上,就等着开战吧!

李彦清楚历史走向,接下来大唐确实收回了安西四镇,但并没有与吐蕃发生正面冲突。

钦陵在衡量了双方的实力后,果断退走,让大唐蓄足了力,握紧了拳头,然后一拳打在空气上。

这不是结束,吐蕃准备完毕,还会率军再度出击。

接下来,每每吐蕃都是占据主动的一方,大唐败了自不必说,就算胜了也捞不到什么好处。

颇有点后世宋朝那味道了。

你说它打胜仗了么,胜了,可为什么还是那么弱呢?

因为赢的时候,见不到好处,一旦败了,就是损失惨重。

这谁受得了?

但没办法,农耕王朝的战争损失,真的不比草原游牧民族。

每次发动战争,不能光看士兵伤亡、粮食消耗,要这么计算,如果不打仗,这些士兵本来该是种地生产的,结果他们脱产上前线,行军的每一天都要张着嘴消耗粮草,一来一去,损失可就太大了。

这也是中原王朝往往休养很长一段时间,却能在十几年的战争狂潮中,将积蓄消耗殆尽的原因。

文景之治后的汉武帝如此,杨坚之后的杨广如此,贞观之治后的李治其实也是这样。

东征西讨,扩大疆域,灭高句丽灭了个爽,结果除了盛名外,实质好处并不多。

相比起来,李世民当年没能灭得了高句丽,但斩获高句丽军士达四万多人,自身损失不到两千,同时缴获了大量的牛马、装备、奴仆等等,实大于名,把高句丽折腾得半废,自己收获满满,这样打仗才是胜利。

且不说大唐,吐蕃同样如此,接下来与大唐打仗,明明连连取胜,但国内也打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要知道吐蕃在这段时期,还得老天眷顾,气候条件那叫一个好。

在打了大胜仗的情况下,都弄成这模样,可以看出战争有多么伤。

不过没办法,古代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代价这么大,所能追求的就是胜!

何况吐蕃铆足劲要跟大唐干,李彦又怎会愿意钦陵杀了十万唐军,就轻轻松松的退走?

于是乎,这段时间,他常常往裴府和安府跑,和裴思简、裴行俭、安元寿进行交流。

换成以前,除了纯私人交情外,身为武德卫的李彦,是没资格跟这些大佬讨论军国大事的。

但此时一身绯袍的他,在官职上,已经是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

再加上内卫机宜使,完全有资格讨论吐蕃之事。

不得不说,这身官服穿起来,比起绿服舒服太多了,大红色的,又喜庆又尊贵。

以致于他蹈舞谢恩都蕴含了真正的热情。

入乡随俗。

一旦心理上迈过这个坎,他就是大唐舞蹈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摊牌啦,我是舞王!

“六郎!六郎!”

正想着呢,伴随着跳脱的声音传入,一个精瘦的少年走了进来。

此人尖颌隆额,双颊微陷,脸型不太好看,幸亏有一双斜飞入鬓的剑眉。

再加上双臂修长,灵活矫捷,整个人就显得英气勃勃。

只是打扮得也像是江湖子,没有半点官吏的稳重。

李彦头也不回,没好气的道:“郭元振!又皮痒了?”

郭元振双手一抬:“别别别,李机宜,别让王孝杰再跟我对练了,他根本不知收些力气,把我打得好惨,我是进京赶考的士子啊,哪能跟他折冲府出身的军士比?”

李彦笑道:“就你还赶考,真不知你是怎么弄到文解的……”

郭元振撇撇嘴:“县里没人才呗,我再怎么说,也是读过不少大儒文章的!”

说着,他又露出讨好的笑容:“当然,跟了李机宜,我要去做大事,科举早就不考啦,给我个进士我都不要!”

“这可是你说的,历史上你后年就考上进士了,十八岁的进士啊,完暴大唐的一众大诗人,虽然很可能是个水货……”

李彦心里失笑,嘴角微微一翘:“行了,贾思博那边如何了?”

郭元振立刻笑得幸灾乐祸:“大理寺和刑部把贾思博转三四回了,不知审问了多少场,连半点有用的消息都没问出来,如今内卫要提人,他们此时恐怕正急得跳脚呢!”

李彦摇头:“大理寺和刑部也是人才济济,只是此人确实与寻常犯人不同,想从他嘴里撬出东西,我都没有多少把握,崔县令那条线查得怎么样了,是谁将他调入凉州任职的?”

郭元振道:“还是那样,背地里的暗手查不到,若真要追究,裴侍郎反倒要担责。”

李彦吐出一口气:“也即是说,凉州案的一众要犯,押入长安三个多月,还没有像样的进展?”

郭元振由衷的道:“还是要李机宜出马!”

“这种风头,我可不愿出啊……”

李彦摇了摇头。

他以前只知道自己年轻,直到上了朝会,才知道他这个五品官,是多么的夸张。

清一色四十岁往上的,三十几岁的都是凤毛麟角。

跟他同龄的,也就李弘、李贤和李显三个人,李旦还小,无事并不上朝。

那是三位皇子啊!

李彦深刻体会到,历史上王勃有多么的天纵英才。

十六岁的王勃,也是站在朝会之上,与百官同列的。

当然,王勃那是王府上的文学,陪皇子读书的,和李彦这种五品权贵,又是巨大的差距。

在殿宇内,李彦站的位置,都是中间靠前的位置。

朝堂上讨论的事情,并没有他的份。

偏偏一道道目光,有意无意的朝他撇来。

就连高居天子之位的李治,和后面垂帘端坐的武后,都看了他好几下。

全程一字未说,却出尽风头。

李彦知道,必须低调了。

年少身居高位,所遭遇的危险,必然是寻常五品官员的数倍。

而在李治武后这对夫妇的统治下当官,本就是高危职业,再来个数倍……

如果他敢大肆培养党羽,不出一年恐怕就被找个由头罢官,更严重的说不定还得亡命天涯。

当然,也不能什么手下都不培养,那机宜使当了有什么用,纯摆设吗?

所以李彦走的,是精英路线。

他培养的每一个人,都要是能人,至少在某个领域要能独当一面。

根本不需要跟那些海量的勋贵子弟虚与委蛇,把里面能在青史留名的,挑选出来就行。

身为穿越者,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于是乎,进京赶考,却又突发奇想,想要加入内卫的郭元振,被挑了出来,成为李彦的亲随。

吐蕃战神钦陵,未来就是间接死在此人手中,也是武则天亲手提拔的爱将。

李彦再想到刚刚康县尉的报备,对郭元振道:“我前一阵调了两位法曹入京,你去驿馆看看,那些小吏一贯看低外地官员,如果还是看轻了人,去给康县尉一家安排个好住处。”

郭元振对于给领导跑腿十分上心:“好嘞,另一位法曹呢,我也一并安排好!”

李彦道:“另一位叫狄仁杰,字怀英,并州晋阳人。”

他向远处眺望,嘴角微扬。

现在的狄仁杰,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