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番外第十三章 回家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番外第十三章 回家

簡繁轉換
作者:兴霸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0-19 23:39:4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

狄仁杰并没有采纳贾思博的建议。

并非心善,不忍错杀,而是不欲兴兵戈。

将大食使节团灭掉,固然将危险掐灭在萌芽中,可如今是在千秋节,各国使节齐聚京师的敏感时刻,原本就有摩擦的两国,势必彻底掀起大规模的战事。

这恰恰是很多人希望看到的。

朝中的局势,除了高门士族和寒门子弟的对立外,还有主战和休养两派的纷争。

大唐自立国以来,战事不断,太宗高宗两朝单单是灭国的名单,都有大小一列,到了本朝也不遑多让。

但这二十年来,确实经历了一段相当可贵的总体和平时期,不是完全没有战事,只是没了大规模的冲突。

毕竟周边的隐患已经扫平,无论是朝鲜半岛的新罗,准备死灰复燃的突厥,还是原本雄踞高原的吐蕃,都被覆灭,东方地域再无丝毫威胁。

但如此太平的背后,也代表着建功立业的途径,少了太多太多。

唐时重臣多有出将入相,而且还不是后世那种腐儒典兵,是真正的文武通才,所以想要打仗的,可不止是武人将帅,众多朝臣也希望在征服他国中获得功勋,封妻荫子。

好在东方无敌手了,往西边去,还有大食。

贾思博显然就是主战派,他早年在内卫任职时,就开始布局大食,不断将谍细渗透进去,构成庞大的情报网络。

狄仁杰起初赞同,后来持反对态度。

赞同,是因为忘战必危,大唐与大食接壤,又强势发展,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双方皆是如此,就算不准备灭了对方的国,也迟早有一战。

反对,则是因为好战必亡,时机并不合适。

安西之地的经营仅仅是有了起色,依旧地广人稀,远逊于中原,驻军尚且不能自给自足,一旦开战,单单是源源不断的军需辎重,就能让二十年的积蓄如流水般花去。

关键是大食那样一个宗教信仰,风土人情都与唐人大相径庭的国度,哪怕正面战场胜利了,又是否能获得对方的土地,做出长久的统治?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以在大唐自身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迫不及待与强国大食开战,除了让武功勋门欢欣鼓舞外,必然是途耗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宰相的职责,就是要将帝国这架巨型马车牢牢把持住,不使之信马由缰地飞驰,不被好战之辈裹挟,营造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趋势。

贾思博则是另一种想法。

在他看来,倘若因为这些缘故瞻前顾后,压制底层将士的为国报效之心,士卒待遇逐年下降,战力势必荒废,待得人心思定,再无斗志,等到朝中以为时机成熟,真正开战,恐怕已经打不过常年用兵的大食了……

正要在大唐最为强盛之际,一举重创那西边的强国,便是一时半会无法灭国,也不可生出怯战之心!

不过他的威望目前远不如狄仁杰,灭使节团的建言未被采纳,也不失望,心平气和地处理了公务后,离开了政事堂。

“争端开始了!”

狄仁杰抚须,心头暗暗一叹。

大食使节团的威胁,直指圣人!

事有轻重缓急,相比起化解背后的阴谋,不使之成为两大强国开战的导火索,圣人的安危无疑最加重要。

以大唐如今的国力,外敌已经不可能动摇国本,唯有内乱才是真正的威胁,所以如果真到了危急关头,两害相权取其轻,肯定是优先稳定国内局势。

所以贾思博不急。

这是阳谋。

在千秋节之前弄不清使节团的始末,就必须快刀斩乱麻!

“此事的背后,不知有多少官员参与啊……”

狄仁杰处理了文书,轻轻按了按眉心,脑海中开始思索可用之人。

第一位,是欲征大食,却能忍耐克制,安抚军心的王孝杰。

第二位,是无赫赫之功,却又四平八稳的内卫统领安忠敬。

最后一位,则是得自己提拔后,如今同在政事堂为相的张柬之。

朝堂之中,若说绝对能守得住本心,不为功勋战绩所动的,狄仁杰最信这三人。

但贾思博同样清楚。

这三位虽然能顾全大局,却也有各自的缺陷,有着容易被利用的地方……

“此番危机,不可掉以轻心,看来要拜托她出面了!”

狄仁杰沉吟许久,有了一个最合适的人选,起身出了政事堂,朝着东宫的方向走去。

东宫置三师三少,太子太师便是三师之一,多为虚衔无实职,然圣人敬重狄仁杰才识,让他任太子太师一职,常常教导太子。

这也是对太子地位的肯定,当年李世民命魏征为李承乾的太子太师,便是同样的道理。

而太子对狄仁杰自然尊敬非常,早早迎上,执学生之礼:“先生!”

狄仁杰行君臣之礼:“殿下!”

老师和学生落座,开始今日的课程。

太子除了监国之时,代理朝政,内外有序,其他时候都是恪守本份,哪怕现在圣人不理朝政,也没有丝毫僭越之举。

因此狄仁杰不会直接讲述朝堂政务,分析最多的,还是经略安西的进程。

只是这次所讲述的内容,再往西方去了些,谈到了大食,尤其是新旧哈里发之间的恩怨纠葛,亦是如数家珍。

太子听得津津有味,末了感叹道:“宗教国家,神权在上,确实奇特,所幸万变不离其宗,权势争斗,刺杀夺位,依旧不外乎这些手段,上层权贵之间,亦是纠葛重重啊……”

狄仁杰轻轻抚须,似是自言自语:“这般局势,不知我唐军,若与大食军队交锋,胜负如何?”

太子顺势接上:“自是大唐胜!从贞观起,我大唐军队的足迹就远及西域,阔行海东,早已习惯了异域作战,便是奔袭万里,攻入那大马士革,也不在话下!”

大唐正处于盛世,身为霸主的信心是由内而外的,自从大食数年前掀起争端,朝野上下,就从来没有主和这一说,太子之言,可谓道出了许多磨刀霍霍的心声。

但他话锋又陡然一转,轻叹道:“孤居于深宫,未曾亲临战场,战局千变万化,无有绝对,我朝二十年无有大战,又经府兵改制,种种影响不可不查,方才之言或许是有些武断了,望先生见谅!”

这又是发展好安西再开战的派系心声,若能听到太子所言,肯定赞同万分。

狄仁杰脸上露出和煦的笑容,愈发显得慈眉善目:“殿下思虑深远慎重,乃天下之幸,军心民义旺盛,群情炽热,总该有处倾诉……”

太子眉头微不可查地皱了皱,旋即舒展,继续聆听起来。

双方这简短的对话,好似就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很快又回归到正常的教学中。

半个时辰后,日理万机的狄仁杰告辞,太子起身,将他送出。

“殿下,狄公此来,似有要事!”

待得他回归堂内,伴随着温婉的女子声音,太子妃崔氏转了出来。

太子牵起妻子的手,带着她坐下,轻叹一声:“朝中兴兵开战之声越来越大,恐怕要出大事了!”

太子妃面色微变:“此事殿下不宜出面!”

她出身清河崔氏,是后世盛传的五姓女。

实际上,现在高门与寒门明争暗斗得厉害,但高门之中,也非铁板一块,尤其是山东五姓和关内的四姓权贵,向来相看两生厌,通婚都在自己的圈子里。

当年太子选妃,清河崔氏入选,哪怕五姓七家知道,这个未来的皇后之位是鱼饵,用来遏制关内高门,平衡各地局势,也甘之如饴。

当然,就算不考虑政治因素,娶妻求贤淑,五姓世家优良的家风,也不是关内骄纵任性的女子可比。

李显之妻韦氏出自京兆韦氏,后来妄言被休,这个教训可不小,如今的崔氏则妇德温婉,人所共见,又生下嫡长子,即便那些讨厌她的关中权贵,也在明面上挑不出个错来。

太子妃则羡慕圣人与皇后裴氏这么多年来恩爱如初,后宫寥寥数位嫔妃,还是臣子规劝所纳,都知争宠无望,一片安宁。

太子就没有圣人这般专情了,孺人侧室已经有好几位,所幸太子妃还镇得住,但也不放过任何参与大事的机会,毕竟这个时空的武后又没有称帝,后宫辅政反倒是成功的先例。

太子平日里也愿意分享一些朝堂大事的见解,但这回目光闪动,喃喃低语道:“孤确实不宜出面激化矛盾,先生之意,是师姐……”

“上官大统领?”

崔氏心头一惊,师姐这种江湖性质的称呼,能在太子口中道出,本来就显得很奇怪,但只要对那位传奇女子有些许了解,都不会感到诧异。

真武圣君的亲传大弟子,年纪轻轻掌控内卫,神功绝顶,智慧超凡,无人不服。

太子更是清楚,自己与父皇,内卫与朝堂,高门与寒门,这种种错综复杂的势力之间,能保持如今微妙的平衡,背后也有那位师姐的莫大功劳。

如果说狄仁杰在明,是统领百官的首相,那么她就在暗,影响着这个庞大帝国的方方面面。

而两人都对他倾囊相授。

只是想到近来与师姐的分歧,太子顾不上安抚边上浮想联翩的妻子,轻轻叹了口气,以微不可查的声音道:“这次师姐还会站在我这边么?”

……

“大慈恩寺!”

与此同时,小黑和蒲押陀黎循着记号,成功与杨再威和阿布将军会合。

这两位所在的地方,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大慈恩寺,作为高宗李治为其母长孙皇后所建的皇家佛寺,即便现在道教的风头盖过佛教,也不缺香火,更有不少异族僧人,阿布将军融入其中毫不起眼,杨再威披着僧袍,更是比僧人还宝相庄严。

“真武观……呵,那位怕是不喜这等祭祀吧!”

双方再聚头,小黑将凉州所得的情报共享过去,杨再威冷笑着做出评价,又问道:“假使节团用道观作掩护,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打算?”

“你怀疑袁天罡?”

小黑倒是觉得不太像:“袁天罡妄言能沟通真武,籍此为圣人宠臣,为何要参与到这等阴谋之中?”

蒲押陀黎想到大食的权势争斗,分析道:“正因为是宠臣,地位不稳,太子继位后,这个道士就没了立足之地,想要再享富贵,就得立功,助太子夺位!”

杨再威想到了年龄:“袁天罡在本朝初年确有盛名,应该活不到如今,便是真的长寿,还能有多少岁数,要谋划到太子继位之时?”

小黑说明了明崇俨的设想:“凉州道观的观主,猜测袁天罡是假,根本不是隋末出身的那位相士!”

杨再威摇了摇头:“扮作这等盛名之士,谈何容易?一个人是真的年过百岁,活成了祥瑞,还是虚报寿数,假冒老迈,瞒不过强者的眼睛,袁天罡能骗得过其他人,如何骗得过那位上官大统领?”

小黑眉头微扬:“你希望袁天罡是真是假?”

杨再威淡淡地道:“我明白你所言何意,袁天罡是假的,不过是一个高明的江湖骗子,如果是真的,那就非同小可了!”

“相术与其说是预知未来,更偏向于洞察人心,这袁天罡有如今的地位,正是把握住了时机!”

“真武圣君登天而去,大唐圣人得天所护,只要将自己的名望与这件事绑在一起,袁天罡就算有几分作伪,朝堂也会当作不知的,甚至替其遮掩……”

小黑知道,这话固然说得很不客气,但确实不假。

李彦登天而去,给大唐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声望财富,这些年来,寒门士子能那么快崛起,府兵改制能那般顺利,安西经营与不生兵戈能贯彻执行,除了君臣的努力外,不可否认的都与那一场震撼千古的飞升有关。

不然的话,别说短短二十年完成这么多大事,能做成一件就很了不起了。

可惜凡事有利皆有弊,如此庞大的益处,自然免不了也生出祸端,道教的膨胀是其一,这袁天罡也是巧妙地借势。

所幸小黑早就考虑过了。

她有一个很直接的解决办法。

“无论袁天罡在其中涉及多深,首先要寻的是那个叛徒。”

议论过袁天罡后,蒲押陀黎转回正事:“舞姬兰玛珊蒂已经入大明宫,排练舞曲,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杨再威道:“不必想得那般复杂,我们只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尽力为之便可,阿布,到你出面的时候了!”

闷声不响的阿布将军抬起头,淡淡地道:“我明白你们要的是什么,放心,我会去做……”

这位大食琴酒,目前就是最佳的诱饵,毕竟他知道的实在太多了,一旦现身,足以成为致命的变数。

或许敌人也能看出设伏,但既然图谋那等大事,就绝对不能放任阿布将军在眼皮子底下活动!

“第一次现身至关重要,要让对方立刻意识到威胁性,并且仓促之间无法引动朝廷的人手,必须用私下的心腹力量前来解决!”

“拿下对方派出的心腹,就能顺藤摸瓜,锁定身份!”

“难!”

“便是一切顺利,审讯怎么办?”

“这里终究是长安,我们是外来者,杀手被捕后,只要不是太过贪生怕死,就定会死撑到底,不愿交代出幕后指使!”

“不需要我们审问,只要交给内卫,里面有一人,无论心智再坚定的,落到他的手里,也必然吐露出秘密!”

“关键还是如何引蛇出洞……”

“得调虎离山!”

四人都知道,此行困难重重,稍有一环出了差错,就将功亏一篑,但没有人退缩,反倒涌起斗志。

蒲押陀黎是千挑万选的内卫,阿布将军对大食忠心耿耿,决不允许唐人的内斗让自己的国家成为替罪羔羊,而小黑和杨再威则是迎难而上。

讨论到最后,复杂的计划都被舍弃,只留下最简单直接的手段,调虎离山。

先用一件大事,吸引长安护卫的注意力,待得大部分人手无法及时抽调,再让阿布将军现身鸿胪寺,在各国使节团前亮个相,与假大食使节团正面冲突,逼得那幕后之人不得不迅速下手,否则计划就得功亏一篑。

“大闹鸿胪寺好办,但长安有巡逻差吏、皂衣武侯、南衙十六卫,更有内卫精锐,想要将这些守备力量调动,除了大明宫外,还有那样重要的地方吗?”

四人面面相觑,这又是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

感觉就算攻入皇城,劫持三省六部的官员,都是北衙南衙禁军出面,内卫不会轻举妄动,更别提坊市之间……

小黑想了想,转回刚刚议论的对象:“袁天罡修持之地,在何处?”

“长安本有四大道观,保宁坊的昊天观、普宁坊的东明观、颁政坊的昭成观和大业坊的太平观,达官显贵崇道所选,一般是这四座。”

杨再威道:“但袁天罡是外来者,没有居于四大道观,选在崇仁坊的真武观内,那道观原为玄都观,后经扩建,如今已是京师第一观了!”

小黑颔首:“明崇俨昔日便在玄都观修行,这袁天罡够绝的,连地方都夺了……”

杨再威摇头:“无用!袁天罡再是狠绝,声势再高,也没有那般地位!”

小黑笑了笑:“他确实没有,然真武观信仰既这般兴盛,有一个地方,就是关键至极,何况崇仁坊就在平康坊北边……”

阿布将军和蒲押陀黎终究不是唐人,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杨再威怔了怔,面色却变了。

小黑则看向了此行的目标。

对于旁人来说,那是龙潭虎穴,甚至会触怒神威。

对于她而言,则是回家!

回卫国公府!

李彦的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