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娘娘只想寿终正寝 > 68、万贵妃4

娘娘只想寿终正寝 68、万贵妃4

簡繁轉換
作者:微云烟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4 21:42:2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苏茵生下皇次子两个月后,朱见深终于以无子为名,废黜王皇后,改封安妃,又册封苏茵为皇后,朱?椽为皇太子,皇次子朱?柯为益王。

这期间不是没人反对,周太后差点没跟朱见深吵起来,她可以容忍朱?做太子,叫苏茵做皇贵妃,但是,让苏茵做皇后,还是超出了她的心理底线。

但是朱见深坚持,周太后对此无可奈何。尤其,之前钱太后薨逝,周太后做了不少小动作,若是朱见深回头将她搞的那些小动作捅出去,或者是破坏掉,她之前费的那些心思,就全是白搭。何况,周太后还有娘家人,朱见深可以给母族封爵,之

后就也可以问罪。

最后,周太后只能是偃旗息鼓,对于这个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儿媳妇,她也只能是眼不见为净。

苏茵也没想着要如何讨好周太后,婆媳两个保持表面上的客气,面子上不出岔子就行了,真要是要表演个婆慈媳孝,大家都尴尬。

做了皇后,朱见深和苏茵依旧住在西苑,现在朱见深有钱了,干脆就在西苑另建了宫室,连着听政理政的宫殿都建了,还按照苏茵的玩笑,取名为正大光明殿。

然后叫下头人比较崩溃的就是,西苑有了宫殿之后,这就成了一个标杆,大家很快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跑到西苑来的,明明有内阁阁老的值房,但朱见深就是给区分了开来,同样是当值,但朱见深看重的人,就在西苑当值,不喜欢的

人,你还老老实实留在原本的值房吧!至于有事的话应该怎么办?那就到西院门口求见,至于皇上有没有空见你,在什么地方见你,那就是另一回事。

苏茵做了皇后之后,也开始改良宫中制度,不再只从民间采选宫人,皇家有许多皇庄,皇庄里头自然是有许多佃户的。以后宫里的宫女就从这些佃户里头选。十二三岁进宫,然后普通的宫女二十岁就可以出宫嫁人,这就跟寻常富贵人家的家生

子一样。而有一技之长的,就是女官,有着品级,她们就不用担心娘家或者是婆家借着孝道或者是婚姻剥削她们的劳动力,而能挣钱的女子,放哪儿都很抢手。

苏茵对外也说得冠冕堂皇,往年在外采选,难免有扰民之事,而且,叫宫女长期留在宫里,也容易滋生怨气,所以,缩减宫女在宫中执役的年份,教导她们可以赖以谋生的能力,不比将青春年华全耗费在深宫之中。

苏茵在跟朱见深商议之后,私底下还许诺,宫中的女官到了成婚的年纪,若是家里没个主张,宫里可以帮着保媒,保媒的对象其实就是天子亲军中的一些中下层军官,主要就是锦衣卫。婚事若成,宫里也可以帮着准备一份嫁妆。

这其实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但却很能拉拢人心。

而对于太监,苏茵就是将皇庄的一部分收益,直接划拨出来,作为年老太监的养老之资,当然,要是他们自己也有积蓄,肯定日子也能过得更好就是了。

出于保护绿化的想法,苏茵还将京城附近几个都快要被人砍秃了的山头给买了下来,以后这里就作为太监们的墓地所在了,从现在就开始叫人在山上植树,以后这些太监的棺木就从这山上出,当然,砍一棵,你得补五棵,免得叫以后得人没了

出路。

苏茵这样的政策,算得上是德政了,宫里一帮太监个个感恩戴德,听说苏茵花钱叫人去山上种树,许多太监还自掏腰包,采买各种树种,一些大太监更是准备早早将自己将来要用的寿材用树种下去,又悄悄请风水先生点了吉穴,他们这辈子卑

贱残缺,还是得选个好木料下葬,下辈子好投个好胎,不要再做太监了!

一来二去,宫里也就没人再议论苏茵了,谁敢说苏茵的坏话,那是要被群起而攻之的。

拉找好了宫里的这些宫女太监,算是稳住了大后方,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想要对宫里下手,主要还是要通过这些宫人,如今这般,算是最大程度上减少了隐患。即便日后还有吃里扒外的,但却只是个别,只要制度足够严密,提防起来就容易得

多。

朱见深瞧着苏茵这个皇后做得颇有章法,也是感到高兴,甚至挺得意自己的眼光,大明开国以来,好几个皇后都号称是贤后,但有像是自家皇后这么能干的吗?如今周太后再念叨起来,朱见深就能理直气壮地表示,皇后有德,故而立之。周太

后对此只能是无言以对,因为她就是那种无甚才德的,就是凭着长得漂亮,能生会生才有了今日。

皇后娘家得力,万家人谨小慎微,也没有欺压良善之举,而周家呢,被封为庆云伯之后,就开始飘了,或者说,在这之前,就有不少不法之事,无非因为是太后娘家,其他人睁只眼闭只眼罢了。如今得了封爵,周家那真是各种跋扈,追着朱见

深要赏赐,还在外头敲诈勒索商人,为了羊毛生意的事情,差点就在宫宴上撒泼打滚,只将朱见深气得不轻。偏生周太后还一直护着,朱见深能如何?只能私底下给周家擦屁股,免得闹得民怨沸腾,倒霉的还是老朱家。

当然,周太后心里头也不肯这样想,她觉得是朱见深对皇后娘家太厚,又是给人家机会立功,又是赏赐世职田亩,听说羊毛生意,万家就占了大头,这也是为什么周寿各种闹腾的缘故,他觉得是朱见深把本该分给其他外戚的利益都给了万家。

却没想过,万家就是占了个名头,分了一小部分分红,大头都是上交了内帑的。而要是落到周家手里,朱见深屁都捞不到。

至于外朝那边,对苏茵的看法就比较复杂,许多人已经打听到,新式的纺织机那其实是皇后带着人搞出来的,要是外头哪个女子做出这样的事情,这些大臣能立马在朝堂上把人夸到天上去,叫朝廷褒奖。因为他们都能从中得益,给一个女子一

点名声又算得了什么呢!而如今是皇后,还是他们觉得其实有些不太配坐后位的皇后,他们还得花大价钱采买这些纺织机,所得的利润就要少很多,这叫他们怎么说得出奉承话来呢?所以,大家就当做什么都不知道。

朱见深瞧着如今自己说话有了份量,就找了个人试探性地在朝堂上提出重开海禁,立马就被喷得差点自闭,他气哼哼地回了内宫,对着苏茵就抱怨起来。

朱?椽过了五岁,就开始读书,朱见深给他选了王越、商辂等人做老师,所以,如今能在苏茵身边的时间比较少,倒是朱?柯如今还住在苏茵宫里头,这会儿正玩着一架小水车。

苏茵听到朱见深愤然的模样,便问道:“非要朝臣同意,才能出海吗?”

朱见深点了点头:“之前的宝船已经不能用了,制造宝船,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很大的,朝臣不同意,宝船就早不起来,自然没法出海!”

苏茵笑道:“皇上如今手里又不是没钱,不能自己造船吗?”

朱见深却是叹道:“能造船的地方就那几个,回头有人使坏,一把火烧下去,什么都是白费!”

苏茵便叫人拿了一卷舆图过来,指向了一个地方,说到:“皇爷觉得这里如何?”

苏茵指的是济州岛,这里以前是元朝的马场之一,后来就被纳入到高丽的统治下,等到朝鲜建立,又被朝鲜控制,朱见深正想要解释,就听苏茵说道:“朝鲜既然是咱们蜀国,不如派人去那边,在这里租借一个港口,招揽朝鲜的工匠造船,朝臣

总不能手都伸到朝鲜吧!“

朱见深听得眼睛一亮,又听苏茵说道:“我听说如今倭寇猖獗,不如先在那里造些战船,让人先将倭寇清理一番,也免得回头出海,有倭寇骚扰,平添麻烦!”

其实苏茵最开始想的地方是宝岛,但这会儿宝岛那边开发程度很低,想要在那里造船,就得大肆移民,最重要的是,那里在东南海商的眼皮子底下,不好操作。而在济州岛就简单多了,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朝鲜采买。

朱见深若有所思,又说道:“回头朕就叫人过去,就说是朕想要大修西苑,从川蜀之地采买木料实在太贵,便去朝鲜采买吧!”

苏茵听着就想到一事,京中建筑多半是土木结构,一点都不防火的,乾隆当初都差点没烧死在圆明园,紫禁城几个大殿被焚毁的次数也不少,因此便说道:“如今中原好木头愈发少了,西南那边深山里头就算有,运出来也不容易!偏生那些朝臣

不肯放开海禁,要不然从南洋采买岂不是又便宜又好?“

朱见深听了,愈发不爽起来:“哼,他们都瞒着朕呢,朕可是打听到了,东南沿海,可是有不少人家私下出海的,真要是让朝廷组织出海了,他们的船还能挣到钱吗?也就是朝廷图纸管得严,要不然,他们自个都能造宝船了!说不定,朝廷在西

南采买的木料,有一部分就叫这些人贪了去造船,结果总是朝廷吃亏!”

苏茵叹道:“我也没读过几本书,却也听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许多事情,只能是慢慢来!我就是想着,这京中常有沙尘暴,只怕就是几百年来,大家又是盖房,又是烧炭的,把山上的树都砍光了,以至于地面裸露,一点风就能将沙土刮起来。

以前西域那边还有许多小国,如今竟是大半地方都是荒漠,委实叫人心惊!”

朱见深想起苏茵之前做的事情来,不由笑道:“所以贞儿才买了山头,叫人去种树?”

苏茵点了点头:“是啊,从秦汉时候,关中就是首善之地,人口滋生,以至于到了唐朝的时候,朝廷不得不到洛阳就食,本朝听说原本也想过都长安,大概也是因为那边实在不堪重负,最后还是定都金陵!如今是不是叫人将关中各处山林恢复

起来,总不能等到子孙想要造宝船的时候,连粗壮一些的木头都找不到。”苏茵当然不会跟朱见深说,以后的船都是钢铁巨轮,就像是当初丹麦为了造船,种下了九万棵橡树,结果橡树还没真正成材呢,木制舰船就已经只存在航海博物馆里头了。

朱见深听得愈发感怀起来:“贞儿真是深谋远虑,这事是得考虑考虑!”

苏茵笑道:“不光是这样,我还想着,是不是能用别的材料替代这些木料盖房子,木料无非就是作为梁柱罢了,有没有别的东西,也能用作梁柱呢?如此也不用劳民伤财,免得下头说嘴!”

朱见深大手一挥,说到:“那就叫御用监那边研究一下吧!”

朱见深之后果然派了几个心腹太监,叫他们带着人去朝鲜,商量采买木料的事情,至于在济州岛租下一个港口,用于中转造船什么的,就当做是添头,免得朝鲜那些人多想。

朝鲜如今依靠大明的地方比较多,建州女真已经开始崛起,倭寇也喜欢找他们麻烦,他们是真的要捧着大明爸爸,光是租一个港口算什么,整个岛都租给大明爸爸也可以啊!横竖爸爸不会不给钱!

朝堂上知道这事之后也没多想,这几年西苑一直在扩建,反正又不找户部要钱,都是从内帑出的,朝臣们唧唧歪歪有什么用,至于什么滥用民力的,呵呵,京城这边的百姓巴不得给皇帝做工呢!给钱多且爽快,一天包两顿饭,还有肉。

没办法,如今无论是朝廷还是朱见深,其实都不怎么缺钱,跟草原的羊毛生意开展得很好,蒙古那边不要钱,要的是各种商品,硬通货就是铁锅茶砖和盐巴,粮食反倒是比较少,毕竟,其实中原百姓也缺粮,许多人距离温饱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呢。一开始大家还担心铁锅卖过去会变成铠甲和箭头,结果这边直接做成铸铁锅,这玩意是脆性的,根本没法重新回炉锻造,至于蒙古人拿着铁锅当盾牌什么,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如今朝廷已经开始大肆发展神机营了,铁锅能扛得住箭头火铳,能

扛得住火炮吗?

有钱之后,草原那些贵族要求就多了,尤其是蒙古人,他们的祖上是真的统治过中原,过过好日子的,对于中原的奢侈品非常喜欢,甚至,连毛呢都开始返销了,牧民们以前对于羊毛的操作就是拿着类似于擀面杖的东西,将羊毛擀成毛毡,讲

究一点的用针戳,草原上缺水,羊毛都不清洗的,毛毡里头带着砂石草叶那是常规操作。

而如今汉人对于羊毛和羊绒进行了严格的分级制度,牧民们学会了先用特制的铁梳子将羊身上的羊绒梳出来,然后再剪羊毛。不同品种的羊羊绒价格不同,粗羊毛和细羊毛价格不同,长羊毛和短羊毛价格也不同,不仅分级很细致,连着织造出

来的羊毛制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起来,以前主打的是做外衣的毛呢,后来就有比较薄的面料,甚至,还有人研究出了羊毛跟蚕丝棉纱混纺的面料来,这些做成贴身的衣裳都没问题。草原上这些贵族们哪里见过这些好东西,他们之前就知道追求丝

绸,但这玩意其实不暖和,如今有了新的选择,自然是不能落下。

很多时候,大臣们宁可皇帝将私房钱花在个人享受上头,也不愿意看到他们干别的事情,比如说练兵养兵什么的。所以,朱见深想要大兴土木怎么了?问朝鲜买点木头又怎么了?回头进深山老林里头砍树的是朝鲜的百姓,跟大明有什么关系!

至于说朱见深借着征召修建宫殿工匠的事情,弄了许多船工去了济州岛的事情,大家更是没有发现,老爷们心里关心的都是国家大事,一些匠户,他们哪里放在眼里。

朱见深这般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没几年就在济州岛造出了几艘宝船来,因为火炮技术的发展,宝船上还加装了火炮,头一个就拿一伙倭寇开了刀。

然后就发现,沿海许多倭寇根本不是真倭,而是沿海不少大族的黑手套,朱见深知道之后,只气得要死。他干脆也叫人以倭寇的名义,将沿海几家不法海商给洗劫了。

倭寇来袭的事情报到朝堂上,不明所以的人又开始大喊禁海,朱见深立马表示同意,没错就该禁海,以后出了渔民可以在沿海打渔之外,规格稍微大一点的船都不许出海,看见了,就直接击沉,免得有倭寇趁虚而入。

这下,那些心里有鬼的朝臣都傻眼了,他们倒是想要反对,但不可能他们之前反对下西洋就拿祖制说事,轮到自己,就要网开一面。只能想着跟地方上负责这事的卫所“沟通”,叫对方睁只眼闭只眼。

结果朱见深可是直接当真了,表示沿海卫所连倭寇都挡不住,就该撤掉。他早就想要改革卫所制度,别说是沿海了,九边的卫所如今都已经不堪大用了,底层的士卒被上头的军官变成了家奴佃户,很多都要活不下去了。如今干脆就按照名册,

将属于卫所的田地分给下头的士卒,将他们就地转为民籍。

当然,上层那些垄断了田地的百户千户什么的肯定不干,但朝廷已经下了旨,下头那些被他们欺压了几十年的士卒又虎视眈眈,有个卫所的百户就是想要闹腾,回头就被哗变的士卒趁夜砍了脑袋,朝廷对外说是对方晚上喝多了,磕在了自己的

佩刀上!都没追究那些士卒的责任。这消息传出去之后,大家还能怎么说,只能老老实实认了。

解散了卫所,又重新募兵,组建缉私队,严查商船出海之事。朝廷给出的赏格也高,但凡没有朝廷的许可,那么,查到一艘,上头的财货他们就可以分三成。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连之前才分了地,原本想要安安稳稳种地的那些军户,都想要加入缉私队了!

不过是几个月时间,沿海那些海商就损失惨重,恨不得哭着喊着找自家在朝堂上的靠山做主。

朱见深却是好整以暇,你们不是之前异口同声要禁海吗?现在禁了,怎么又不满意了?啥,你说那些都是良善人家?朕这个皇帝都不能违背祖制,这些良善人家就能违背了?开什么玩笑,他们比皇家还厉害?

一帮东南沿海出身的朝臣如今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反正朱见深摆明了阵仗,要开海,大家就你好我好大家好,要是禁海,那大家就一起禁,有本事你们靠着那些小渔船出海卖货!

朱见深放在济州岛的船队趁着这僵持的劲儿开始抢占市场,将缉私队缴获的那些财货都给吞了下来,当初下西洋的海图一直都在,甚至当初跟着郑和一起下西洋的人还有一些活着,如今也算是轻车熟路,哪怕没有打着大明朝廷的旗帜,也是大

赚特赚。

朱见深这回吸取了教训,不拼命往回运什么胡椒之类的香料了,要知道,这玩意贬职好多年了,朝廷没钱那几年,都是拿着胡椒当俸禄的,只弄得一帮官员直骂娘。南洋那边气候湿热,粮食产量高,因此,除了象牙宝石木料之外,朱见深直接

叫船队用粮食压舱,然后以从朝鲜进口的名义运到京城。一部分供应修建西苑的消耗,一部分平价出售,实在卖不掉,拿来给百官发俸禄也行!反正这些官员是宁可拿粮食,也是不想领年年贬值的宝钞的。

一次两次打着朝鲜的旗号,大家看不出来,次数多了,有点心眼的人都发现了,毕竟,朝鲜那地方,自己都吃不饱,就算是有粮食出口,那也是少数,怎么可能像是现在一样,从海河一船一船地运到京城来,这不是拿他们当傻子吗?

这下大家都明白,再死扛着不行了,立马就有人在朝堂上表示外藩因为朝廷久不露面的缘故,没了敬畏之心,竟是开始挑衅起大明来,所以应该重开海禁,再启下西洋之举,将天朝上国的荣光播撒出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