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娘娘只想寿终正寝 > 69、万贵妃5

娘娘只想寿终正寝 69、万贵妃5

簡繁轉換
作者:微云烟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4 21:42:23 来源:源1

“瞧瞧,这天下道理,都在他们那张嘴里头,横竖都被他们说去了!”朱见深下朝回来的时候都忍不住撇嘴,于谦活着的时候还算是个人物,有气节,也不贪婪,固然屁股坐在文臣那一挂,但心里还有家国大义。结果其他那些人,一个个都说是贤

良,实际上,虽说不至于满肚子藏污纳垢,却也是各种私心占了大半。能看到这些人吃瘪,朱见深感觉自己今天可以多吃一碗饭。

苏茵提醒道:“这朝堂上不少人嘴上忠君爱国,实际上心里头却是无君无父之辈,说不得就有人想要狗急跳墙,皇爷这些日子,还是要小心一些!“

朱见深神色也郑重起来:“不错,是要小心一些!”他这些年将原本身边的太监逐渐外放,又将新人提起来,但是也不能保证现在身边就一定全部可靠了。

在朱见深和苏茵的联手之下,西苑的篱笆扎得愈发紧了起来,因此也抓出了几个心怀叵测的人。

太监又不是真的无父无母,人家外面也有家,他们不可能真的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奉献给皇家,他们也是有私心的。宫里头总不能进一个太监,就将人家全家都养起来,宫外家里头要是传来消息,家里的兄弟子侄出了什么事情,被人抓住了把

柄,自己要是不按照对方说的去做,一家子都得去死,遇到这样的情况,忠心能排在什么位置,那肯定是不好说的。

这些人都被当着一众宫人的面处决了,朱见深愈发少了几分安全感,哪怕锦衣卫和东厂如今都挺能干,他还是起了再开西厂的想法。

朱见深对于下头的大臣已经没多少耐心了,瞧着他们一口一个祖制,恨不得将祖制变成个笼子,将皇帝关进去,他就觉得暴躁。他也是狠心,干脆就开始反腐!

当然,打一巴掌也得给一甜枣,大明的官员俸禄是出了名的低,所以,在苏茵的提示下,朱见深就搞出了名为养廉银,实则为绩效奖金的制度。然后废除了所谓的养廉田制度,这些养廉田谁知道到底养的是谁,干脆一点,将这些册子上的养廉

田全部化为皇庄,招纳无地流民作为佃户。至于地方上交不出这些养廉田怎么办,呵呵,你们连这个都敢动,那这个官也别做了!

除此之外,朱见深又严格规定了各级士绅免税的额度,他也不叫人重修鱼鳞册,而是直接按照各个地方有功名的人的数量,确定这个地方需要免税的额度,另外,又下了旨意,表示,会按照各地的人口分配各地的科举名额,而且还不是进士的

名额,直接就是秀才的名额,童生反正没有免税的特权,所以,你们下头愿意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取多少人朝廷不管,但是,秀才就不一样了,按照五千取一个的额度来选。哪个地方要是不好好纳税,明明没什么天灾**,还总是拖欠朝廷赋

税,那就按照拖欠的数量和时间,停掉这个地区的科举。

这个政策才在朝堂上提出来,大家就傻眼了!

要知道,这年头的那些官员,节操是很低的。当初就曾经出过大半进士都是江西出来的事情,之前更有南北榜案。如今朝廷也不管这些了,直接从源头上开始掐断。你们不是搞隐户,隐瞒田亩嘛?那就说明你们那里没这么多人。朝廷财赋就这

么多,哪里供养得起这么多读书人,所以就按照人口赋税来定科举名额,你们那边人口少,那三年就十个举人的名额,就算你们全中了进士,那又怎么样!

朱见深掀桌子,下头那些人也想要掀桌子。很多读书人是根本不把下面百姓当人看的,甚至对他们来说,百姓都不如牲口!牲口还得喂饱了呢,百姓那就是纯粹的耗材!可惜的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人要是饿极了,那能做出来的事情可就多

了。

一些官员就又想要故技重施,闹出点事情来,威逼朝廷让步。因此,原本平复下去的荆襄流民又闹腾起来了,连着北边的鞑靼瓦剌也有了不安分的迹象。

鞑靼瓦剌其实不想折腾,他们这些年靠着羊毛生意过得挺不错,汉人不光收购羊毛牲畜,也会收购他们地界上的矿石,遇上什么黑灾白灾的,只要趁着天寒地动,将即将冻死渴死的牛羊赶紧宰杀,然后送到河套那边,就能换取不少的粮食。河

套那边会将这些牛羊加工成肉干,咸肉,甚至是肉罐头。这里头最受欢迎的就是咸肉,切上两片,不光有油水,还不用放盐了。肉罐头相对来说属于高档产品,价格也不算贵,乡下地方,出去走礼的话,提两个肉罐头,就非常体面了。

大家日子过得好好的,这些人又不是天性残忍,不去打仗就睡不着觉,能安安生生放牧就能吃饱穿暖,谁还会多折腾呢?

但那些跑过来游说的人给得太多了,他们直接表示,这羊毛生意放在汉人手里,你们终究是吃亏的,还不如自己拿着,事成之后,河套就归你们,那里原本的匠人织户就给你们做奴仆,以后,你们的羊毛就能自己做成各种布料,到时候我们来

采买,那样的话,日子不是更好过吗?你们甚至可以过上当年黄金家族在中原时候的富贵生活,不比如今在草原上吹冷风吃沙子来得强!

可惜的是,他们做这些,就没瞒过朱见深的眼睛。

锦衣卫和东厂之前就在草原上安排了人,名义上是去做生意的,其实就是监视草原动静的。那些文臣派过去的人就算穿着蒙古人的衣服,但长相做派跟蒙古人还是有些区别的,很快就探查出了他们的目的,立马飞鸽传书,给朝廷传了信。

朱见深收到消息,已经连愤怒的心都没了!他真的是高估了这些人的底线,他不由冷笑道:“好哇,这一个个的,倒是挺有想法的!成,朕就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竹篮打水一场空!”

朱见深肯给军队花钱,自然颇得君心,如今探查到九边有将领跟文官沆瀣一气,很快就下了密旨,将人先抓了起来,然后准备将计就计,给那些贪婪无度,不知道满足的鞑靼瓦剌人一个惨痛的教训。

虽说现在朝廷财政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河套那边的羊毛产业和配套产业,但又不是只有他们才会放牧,汉人也不是只会种地啊!再说了,到时候将那里的草场分一部分给忠心自己的勋贵,将鞑靼瓦剌人变成他们手里的牧,不也挺好,还省得这

些人又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这一场大战来得快,去得也快。鞑靼和瓦剌分别从宣府、大同进犯,结果被早就埋伏在侧的伏兵包了饺子。神机营的新装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百门火炮齐发,连珠火铳将冲锋的骑兵直接变成了一场笑话。那些活下来的人几乎是肝胆俱碎,

争先恐后地投降,将上头的首领卖得干干净净。

大军直接带着俘虏的骑兵再次出塞,将草原给扫荡了一通,逼着鞑靼瓦剌残部慌不择路,往漠北而去。

朱见深已经制定了下一步计划,等着清洗了朝堂,就开始在草原上筑城。之前苏茵说的可以代替梁柱的东西出来了,这年头本来就有那种很原始的水泥,材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靠穷举,下头那些工匠在重赏之下,尝试出了几种新的水泥配

方,没有钢筋,可以用竹子,反正这年头对于建筑的高度也没太多要求,竹子的强度足够了。

而荆襄地区的流民作乱平定也很快,朱见深命人抚并举,只诛首恶,从者不究。没有土地分给这些流民,那就移民啊!

朱见深之前就想要开发宝岛了,但苦于没人,他都已经开始招揽那些被朱元璋打入贱籍的什么?户、乐户、堕民、乞丐之类,只要他们肯移民宝岛,就可以变成民籍,到了地方就分田。所以,这些日子,一般一船的人往宝岛送,一起送过去的

还有耕牛农具和粮食。

其实最多的贱籍是奴仆,但蓄奴的都是士绅,指望这些人主动释奴,那是比登天还难,至于朝廷花钱赎买,朱见深才不想多出这个钱!等那些查抄了那些官员的家,这些奴仆自然会被释放出来。

携着大胜之势,朱见深不等那些还心存侥幸的官员反应过来,就开始命锦衣卫和东西二厂分头行动,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将所牵涉到的人一一抓捕。

也有负隅顽抗的,一些人家,说是文臣,居然豢养了不少家丁,但是他们手里头的棍棒之类,哪里比得上朝廷手里的真刀实枪,他们的抵抗只会给自己增加一个罪名,除此之外,别无他用。

朱见深不光要杀人,还要诛心,直接就在城门上张贴这些官员的罪名还有家产,不光是在京城和他们曾经任职过的地方,还有他们的老家,又捣毁他们的进士牌匾,虽说最终没有真的株连九族,却也叫他们九族三代之内不得科举。除此之外,

还命人将这些人的罪名如实记录在县志上,以后就真的是要遗臭万年了。

在知道朱见深的旨意之后,不少人就在诏狱里头发了疯,很多人未必怕死,但怕名声尽毁。但朱见深此举之下,连同他们的亲友,在家乡也要过不下去了!

朱见深一点都不同情,也不等什么秋后了,判决之后,就直接拉到菜市口执行,有几个在京中一直以清廉自诩,却在老家有上万亩地,子弟族人为祸乡里的,直接就被判了剥皮实草。自太祖之后,这般酷厉的手段已经没有了。

周太后劝朱见深,杀人不过头点地,总要给这些人留个体面,免得在史书上留下一个暴君的名声。

但是朱见深对此却毫不在意,杀都杀了,还分怎么杀吗?就算自己给他们一个痛快,那些写史书的不还是文人,难免也要抹黑自己一把。

苏茵却没有劝朱见深的意思,别说什么夷狄畏威而不怀德,实际上,人性本来就是如此。别看这些读书人,读的书上都是仁义道德,但实际上,他们的仁义道德给的只是自己人,而自己人就是和他们同一阶层的读书人,其他人嘛,对他们来

说,多半不算人!

文臣都在哀嚎,没有被卷入其中的,也多半是兔死狐悲。但是勋贵武将一个个却是斗志昂扬起来。从景泰年间开始,他们被文臣压制得跟狗一样,几乎都喘不过气来,如今算是可以扬眉吐气了!

很多人就联想到,当日土木堡之变,是不是有人勾结了也先,以至于叫几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连着英国公都死在战场上,勋贵因此一蹶不振!

因此,立马就有人跳起来,表示要将之前已经致仕的那些官员给挖出来,仔细审一审。毕竟,这等无君无父之辈,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

只是,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牵扯其中的人如今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再查的话,说不定又要将英宗当时的丑态挖出来。朱见深思来想去,即便这里头真的有猫腻,也只能是认了。只是,他直接将当时与此事可能有关的官员的名字籍贯都记

了下来,决定以后就算这些人的后人进入官场,也只能在边缘岗位耗费一生。别说什么罪不及家人,那也得惠不及家人才行。

但是,勋贵们这样的反应也将许多人吓了一跳。当年的事情,别看英宗复辟之后,又是想念也先,又是祭祀王振的,实际上,那一段历史就是英宗的逆鳞,他自己可以说,别人却不能讲。朝堂上那些官员一个个巴不得此事就这么过去,最后以

后谁也不要提起。

结果如今居然有人想要翻旧账,一些人不免又拿着为尊者讳那一套,想要阻拦。毕竟,总不能什么都查吧,万一查到点什么呢?就算跟他们这些年轻一辈关系不大,查到他们的师长头上,那就影响仕途啦!

朱见深将这些人拿捏了一通,又将京察的制度彻底定了下来,将五城兵马司也从文官手里夺了过来,然后就开始叫人整顿京营。

做皇帝的人,枪杆子、钱袋子乃至笔杆子都得有。老朱家的皇帝刚开始就只有枪杆子,朱元璋靠着杀人和滥发宝钞来保证自己的钱袋子,朱棣搞下西洋,也抓住了钱袋子,轮到后头的那些皇帝,随着枪杆子的失去,笔杆子开始从暗搓搓试探,

到了后来已经明目张胆与皇权作对,还将钱袋子给抢走了。

朱见深如今先是靠着钱袋子打开了局面,如今才算是抓牢了枪杆子,这两样都有了,笔杆子便是有想法也是无用。

朱见深根本不惯着这些人,他们当初在太祖太宗的时候怎么不敢叽叽歪歪,无非就是太祖太宗是真的敢杀人的。如今发现自己也能杀人,他们立马膝盖就软了,只敢暗地里头蛐蛐,明面上却得老老实实喊皇上圣明。

原本文官几乎将六部都抓到了自己手里,但先是工部被架空,许多东西干脆都是从兵仗局之类的地方出,工部的工匠都直接被内廷抽调走了,各类原本由工部负责的工程,也渐渐开始转入到了内廷的管理之中。相应的,朝廷也几乎不给工部拨

钱了,弄得工部变成了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原本户部还以为省去给工部的拨款,日子就更好过了。结果发现,内廷搞基建,之后的收益也是内廷的,他们也交税,但以前户部或者说相关利益链条上的人其实是不在乎给户部交了多少税的,各

个地方都到处设卡,收的钱都是自家的小金库,给朝廷的就是三十税一呗!

户部没钱就直不起腰来,遇到事情,还得求着从内帑掏钱,自然什么事情都得听皇帝的,现如今,连兵部也落到皇帝与勋贵们手里了,一帮文官们不免愁云惨淡。原本想着将太子教成个符合他们想法的“圣君”,结果发现太子居然是个叛逆的性

子。

朱?椽跟着苏茵,接受了一部分自然科学教育,就对儒家那一套有些不太相信,经常会跟先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弄得一帮先生只觉自己都要心肌梗塞。很显然,指望将朱?椽变成他们心目中的圣君是不太行了。

这些人其实挺有耐心,还想着下一代呢,结果朱见深这边居然开始搞大航海移民了。

没办法,中原人口膨胀得实在是太快了,现在又没有引进红薯之类的高产作物,想要养活这么多人是真不容易。原本想着从南洋进口粮食,结果那边的人除了中原陆陆续续移民过去的人还算勤快之外,其他人根本懒得耕种,每年能买到的粮食

也就这么多,但是随着朝廷大搞基建,又是开发港口,又是要疏通运河,甚至还要在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如今还能勉力支撑,再往后,就要捉襟见肘了。

为了确保国内百姓不至于饿死,那就得加快移民开发的进度,多开垦出一些土地来,早点将种子种下去,一年移民点就能自给自足,两年就能反哺国内了。

最重要的是,朱见深是要拆散国内那些大族,这些家族就算是名义上分了家,但依旧聚居在一起,通过宗法族法,控制着族亲乃至乡里。

如今朱见深就是想要将这些家族底层的人都干脆移民出去,一方面免得他们再被那些族老欺压,另一方面就是没了这许多族人,那些所谓的乡贤也就没那么大影响力了,不会再影响到地方上的管理。

当然,这样的政策肯定会被抵制的,但光是抵制有什么用,朝廷说得清清楚楚,去了就分田,从穷得没有立锥之地的贫民立马变地主。

尤其,当年下西洋的盛景还是有不少人记得的,在朝廷的宣传里,外头是堆成山的香料,各种颜色的宝石,还有大量的黄金白银。朝廷不会说那里很多地方都是沼泽滩涂,也不会说那里各种蚊虫蛇虫,甚至还有没开化的野人,在朝廷的宣传里

头,到了地头,直接就按照人口分地,就算是才出生的婴儿和家里的女孩子,也能分到一块土地,然后朝廷会提供耕牛农具和粮种,当然,不是免费的,你之后几年得用粮食来换。

对于底层人来说,真没多少乡土情结,这穷得叮当响,甚至还欠了一屁股债的家乡有什么好留恋的,留在家里被人夺走最后的那一点财产吗?

除此之外,移民对象还有底层的宗室,哪怕开国才一百年出头,宗室的数量已经蔚为可观了。指望那些在封地上混吃等死的藩王出去是不怎么可能的,朱见深就将视线投入到了底层的宗室上头,他们很多哪怕头上顶着爵位,但实际上日子并不

好过,因为他们的俸禄是先发给上头的王府,然后由王府发给他们的。

但别以为往上数都是一个祖宗,这些藩王就会对他们这些亲戚有多好了,底层宗室日子过得很苦逼,他们的俸禄常年被克扣,偏生他们没有别的谋生渠道,或者说,朱元璋原本打的就是让朝廷养着朱家这些子孙的心思。

朱见深不想再多养着这些宗室,因此,干脆就开始鼓励他们也移民出去,出去之后,直接就按照他们的爵位给他们分配食邑,额外也会给他们一部分产业,至于他们怎么打理,就看他们自己的能耐了。

以后宗室就会形成成例,爵位低于郡王的,就得出海,朝廷只供养郡王和亲王这两个级别的宗室。

底层宗室自然没什么不满的,与其寄人篱下,看王府的良心,还不如出去呢!但很快,朱见深就又给了大家一个新的震撼,他恢复了景泰皇帝的帝号,不仅如此,他还将次子朱?柯过继给了景泰皇帝,改封纪王,命其就藩海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