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寒门宰相 > 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尚方宝剑

寒门宰相 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尚方宝剑

簡繁轉換
作者:幸福来敲门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5 09:42:57 来源:源1

第1160章尚方宝剑

资政殿内。

倒是一番君臣相知其乐融融的景象。

李宪默然在侧,看着君臣推心置腹地相聊。

官家感叹道:“自古兵难遥度,不过朕实话实说,方才徐禧和吕大忠所言的横山进筑,朕看来确实有可为之处。”

“为何卿执意不肯,而进筑兰会,天都山,平夏城,确实有耗力耗时之弊。”

章越看出官家心底确实仍有支持横山进筑之心,但这一次却在御前选择了支持自己。

为什么呢?

章越猜测,是不是曾国藩与左宗棠闹翻后,朝廷更信任曾国藩了的原因类似?

章越一向是从理智上如此揣测别人,情感上还是更愿意相信二人间推心置腹,解衣衣之,推食食之的君臣之谊。

“章卿为何不言?”

章越肃容道:“陛下知遇之恩,臣当鞠躬尽瘁以报答,怎敢隐瞒。”

章越心道,因为我穿越过来的,再进筑下去就要重演永乐城之战了。不过章越肯定不能和官家说这个原因,所以必须想(编)另一个说辞。

章越想起后世看到一个段子于是道:“陛下,臣以庖丁解牛喻之,庄子如何言庖丁为何善于解牛?”

官家笑道:“不是熟能生巧,故能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都将庖丁的技艺高超,归于‘熟能生巧’一句话。

章越道:“陛下,惠文君问庖丁为何技艺高超,庖丁却道,我所好的是道,道更胜过于技艺。”

“而庖丁之道是什么呢?”

“差的庖丁,用刀来砍牛的骨头,忙得精疲力尽汗流浃背,一个月要换一把刀。而好的庖丁,刀来切筋骨和肉了,虽然是轻松多了,但也是一个月换一把刀。”

“而庖丁的刀十九年了不钝,仍然与十九年新买的一样,这是为何?因为牛有骨隙,容纳刀刃其中绰绰有余了,这就是游刃有余。”

“庖丁每次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就小心翼翼地为之,最后一刀过去牛肉解开,每当这时候我就持刀四顾,非常的心满意足,将刀擦拭干净收而藏之。”

官家和李宪都不明所以,章越所言没什么不同之处啊。

章越道:“陛下,庖丁解牛最要紧的不是庖丁,而是刀刃啊!”

“这刀刃就好似人的身心一般。粗劣的庖丁用刃猛砍牛骨,虽办成了事,刃也损了。好一点的庖丁,去砍牛筋,但刃也是在不知不觉间一点点损了。唯独善庖者,用刃十九年而不损。”

听章越之言,官家和一旁的李宪都是神情一震,似略有所悟。

人生有太多不得已,总是为了什么,而委屈了自己。好比明明是不喜欢的工作,却迫于生计不得不干着。

明明是很讨厌的上司,却不得不每日笑脸相迎。

这就如同刀刃硬砍牛骨一般,为了谋生足食,每天损耗着自己的身心。

还有为了讨女朋友开心,委心地赞美。

为了拍领导的马屁,故说一些违心的话。

这就似刀刃砍牛筋一般,看似获得了眼前的好处,但身心也在不知不觉地损耗掉了。

都说太用力的人走不远,但庖丁解牛告诉我们不仅走不远,甚至也达不到更高的境界(游刃有余)。

章越道:“陛下,庄子将庖丁解牛收入养生之篇,是告诉世人如何用之养生。用此篇告诉世人厚养自身之意。要学会善待自己,像爱护刀刃般爱护自己的心。”

“若以此喻之治国之道,常有官员说使不得要‘苦一苦百姓’了。好像百姓不吃苦就治理不好国家了一般。”

“臣不知道到底为何治国之策,非要牺牲百姓来才能办到。难道苦了百姓,就真能治理好国家了吗?”

官家闻言惭愧不已。

官家想起了当初与章越的利国与利民之争。

这道理如同你整天压抑自己,就真能将讨厌的工作干好了?

你整日奉承讨厌的甲方,就真能将他伺候舒坦了?

“庖丁所言的解牛之道,就是【无为】之道。”

官家道:“然也,老庄讲的便是无为,但是除了汉初的黄老,历朝历代都不用无为治国,这又是为何呢?”

“朕看来这无为之道的道理虽高,却不接于地气。”

章越道:“陛下,真是圣聪睿智,举一反三。以臣之愚见,有为则责效,无为则求道。”

“世上有身强和身弱之人,此非命理中身强身弱,而是臣喻之。”

“身强之人越挫越勇,越与人斗越是凶悍,好争好利。旁人不许他为之,他便偏要为之。此等人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故身强之人为有为之道。”

官家点点头道:“确实如此。”

“身弱的人,不喜与人争斗,遇事常退让,因小事患得患失。故身弱之人为无为也。”

比如每逢大考,有人总是能发挥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能力,有人只能发挥百分之八十的能力。

在竞技比赛或游戏中,有人迎难而上,越战越勇,敌人越强自己越强,而有人畏惧失败,遇敌还未接阵气势就弱三分。

其实畏惧竞争,害怕困难是人的天性。身强之人就比如手中有好刃,牛骨又如何,一刀即碎,甚至越有挑战越上。

但九成的人都是身弱的。

内耗严重、想赢怕输、患得患失,脸皮子薄,回避冲突都是芸芸众生的习性。

普通人其实大可以不必羡慕身强的人,好好善待自己,厚养身心照样可以成功。

章越道:“陛下,以武周灭契丹而论,唐军三战三败,一战丧师十余万,但武后最后孤注一掷灭契丹,此举敢问陛下可以为之吗?”

武则天灭契丹就是这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打败了三次,哪怕一次丧师十几万也要继续打,一直打到契丹灭国为止。

“还有汉武帝伐匈奴,百姓流亡,在籍人口少了一半,死亡无数,数战方才成功。敢问陛下,可以效仿此举吗?”

章越言下之意咱们是‘大怂’啊,不是汉唐啊。

当然用宋朝士大夫的话来说,咱们‘大怂’有制度上的优势,只是土地没有汉唐多而已。

似武则天,汉武帝这样的雄主,就是你不服,我一定打到你服为止,哪怕付出再多再大的代价。

这与身强的人是一样的。

可咱们大宋不行,历史上五路伐夏失败后,天子要再度大举伐党项,李舜举视察陕西后回奏,不能再打了,再打关中就要乱了。

官家一听立即暂缓。

宋朝的制度优势就是对内稳定,大体上没有汉唐的武将叛乱,文臣篡权,外戚宦官乱政,每代权位都顺利交接,没出什么幺蛾子,但对外就没办法像汉唐那么强势。

若换了武则天,汉武帝,不就是打区区党项吗?败了一次,那就再打,继续打。

十万兵不够,那就二十万。二十万不够,那就三十万。三十万不行,就五十万。无论死多少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打下来,不只要打到你服,还要打到你死为止。

谁敢反对,朕就放来俊臣,张汤出来咬死你们。

很显然大宋不行啊!蔡确和张汤,来俊臣一比都成了三好学生。

官家也是这般,之前两路伐夏失败,官家都气病了,要换了汉武帝,武则天这等雄主他们从不折磨自己,只折磨得别人。

内耗是普通人的毛病。

因此大宋不能经历似永乐城之战的失败了。

一旦失败,好几年缓不过劲来,甚至最后被迫放弃战略目标。

普通人遇到重大失败,也是想着放弃,而不是再坚持坚持。

所以说不是进筑横山这个办法不好,而是这个方案风险和利润是同样可观。官家你要是汉武帝,武则天就这么干,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

可你不是,现在好容易通过兰州大捷,全国上下培养出对外用兵的信心来,实不容这么乱搞。

信心比金子还珍贵。

这和普通人一样,一旦遭遇挫折和困难,就想着放弃。不要觉得这很丢人,自己很失败,其实大家都一样。

普通人要成功肯定要更难,但可以选择不砍牛骨,剁牛筋?而是要往【游刃有余】的方向去努力。

所以庖丁的道,就是不要为难自己,委屈自己的道,反而从解牛中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的喜悦。

坚持做低目标,简单易办的事,来喂养自己的信心和认知。

都说坚持比努力更重要。

但如何坚持?

就是善待自己,厚养身心。不断地做有正反馈的事,最后积小胜为大胜。

“陛下,是人都有怕输畏难之病,又何况于民心军心。臣想着不是要克服此难,那要办‘游刃有余’之事,而这兰会,天都山一线,虽耗时耗力,却是十拿九稳。”

“相反进筑横山虽胜不足以破党项,但败则有前功尽弃之危。”

章越讲着讲着自己也是心惊,说实话他之前也没考虑这么细。

章越一面熟思一面继续道:“臣担忧的不是眼前,而是以后。”

“而治天下也是如此,陛下多与民同乐,国家多让利于民,多藏富于民。国家非但不弱,民富则国亦富。”

“治国者,切莫将富国和富民看作两事,而是当作一事来看。”

听完章越一席话,殿内寂静无比。

这时候李宪出首道:“陛下,章史馆所言皆真知灼见,治国安民万事不易的良策,臣请陛下纳之。”

官家闻言沉思片刻,旋即对章越道:“朕已将军国大事托付于卿,放手为之便是,今又何必多言呢?”

这一句话下,章越犹如尚方宝剑在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