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青梅煮酒(科举) > 11、第 11 章

青梅煮酒(科举) 11、第 11 章

簡繁轉換
作者:吾栖春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6 21:45:23 来源:源1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应对考试的办法,为了得到高分,其中一条规则得到了所有考生的践行,那就是尽其所能把答卷填满。

会写的多写点,不会写的也要写个解,用这个字卑微地告诉老师:我菜归菜,但是尽力了!

潇洒地写完最后一个字,摊开纸张等墨迹晾干的时候,渔娘往左边瞟了几眼,王苍和贺文嘉还在写。

“答好了?”

渔娘起身,双手递上自己的答卷:“先生,我今日只想到这些。”

孙浔只看了个开头,皱眉道:“我看你不止今日想不到,你是彻底忘光了,这句话出自哪里都不知?”

渔娘默默低下头,她确实不记得了,只大概知道应是出自《诗经》,她正准备先糊弄过去,傍晚回家翻书。

“王苍,’何人不将’此句出自哪里?”

“回先生,出自《何草不黄》篇。”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这篇是《小雅》最后一篇,讲的是周王室将亡,天子视人命为草芥,征夫苦于征役的哀怨诗。

渔娘想起来了。

孙浔看她一眼,把答卷交给她:“重新写一篇交上来。”

“是。”

接过胡乱写的答卷,渔娘重新振奋精神写议论文,写清楚题目的出处,再写自己的论点,摆出一二三论据,再总结这句话对如今的启示,略微给出些建议,再展望一下天下百姓在当今皇上领导下的美好未来。

渔娘下笔如有神,重新写一篇,只比贺文嘉迟了两刻钟就把第二篇答卷交上去了。

贺文嘉正在等老师批阅呢,见她交答卷,扭头跟王苍对视了一眼,别的不提,渔娘写策论的速度比他们两人都强。

渔娘轻哼,以后如何尚且不知道,现在嘛,写这种策论她一个顶两个王苍贺文嘉这样的秀才。

孙浔批阅完三人的答卷,孙浔交代三人:“回去或是看书,或是跟人请教,明儿我会问你们前朝征役制度和今朝的异同。”

“是。”

三人正要退下,孙浔叫住渔娘:“我知你今年对各地舆图风俗有兴趣,可四书五经也不可放下,该温故而知新。”

“学生记住了。”

孙浔满意地点点头:“去吧。”

渔娘走出大门,心里松了口气,看到王苍和贺文嘉都在。

“你们怎么还不家去?时辰不早了。”

贺文嘉靠着墙双手抱胸,斜了她一眼:“没良心的,我这不是等你嘛。”

王苍微微笑道:“我和文嘉院试已经考完了,先生腾出空来只怕要狠抓你学业,你若是需要我的笔记,只管说。”

渔娘捂住胸口,有些害怕:“不至于吧。”

贺文嘉一脸看好戏的神情:“嘿嘿,至不至于,你等两天就知道了。”

渔娘只觉得委屈:“我又不科举做官。”

“你是不科举做官,可你以后出去跟人交游,跟人论起诗文来,叫人发现你学业不精,你还是先生的弟子,先生面子上不好看嘛。”

“呵,在南溪县这个地方我跟谁论诗文去?跟你们俩?还是去县学跟那些童生秀才论?”

欠下的读书债太多了,渔娘不想还,她咬牙一跺脚:“先生只说叫我温故知新,没说要给我补课,你们俩别吓我。”

王苍笑道:“不管如何,多读书总是有好处的,你若需要都可以找我。时辰不早了,我就先家去了。”

“好嘞,回见。”贺文嘉摆摆手。

王苍坐马车走了,贺文嘉和渔娘两人走路家去。

“王苍那小子考上小三元后真是不一样了,如今行事越发老练了,以前总是冷着一张脸读书,如今对咱们都有说有笑了,还主动提出借书给你,啧啧。”

“少用小人之心揣测人家,人家有同窗之谊,你该赞美人家才是。”渔娘小声提醒他:“你不想当官,他可是想当官的,凭他的本事肯定当得上,咱们跟他维持好关系,到时候真碰上事儿了,也能求他帮帮忙。”

“哟,梅羡鱼,这一年你读书偷懒,人情世故倒是熟练了不少嘛。”

“笑话谁呢?这点道理我还能不懂?”

两人边走边吵,路上碰到街坊,还要问好一二,到家门口了,两人哼哼一声,分开各回各家。

渔娘去主院请安,爹娘都不在家,只有二郎在屋里玩木马,伺候的小厮端着温水喂他,看模样午觉才刚睡醒一会儿。

渔娘摸摸弟弟的脑袋,扭头问屋里的大丫头:“明秋,我爹娘去哪儿了?”

“回小姐,老爷和夫人去城外驿站会友去了,未时才出门。”

“去驿站?会友怎么会去驿站?怎么不请到家里来?”

“奴婢不知,听门房那边说,来的远客姓林,路过咱们南溪县,要往嘉定州去,或是夫人那边的亲戚?”

渔娘也猜不准,只交代明秋:“爹娘回来了,叫人去西院叫我。”

“是。”

渔娘拉起弟弟:“走,姐姐带你去园子里走走。”

梅二郎不愿意动弹,双手抱着木马:“不去。”

渔娘才不管他乐不乐意,直接说:“今儿你要不跟我去园子里逛两圈,晚食按照你原本的饭量减一半,你自己选吧。”

“爹……”

“爹答应也没用,我说不给就是不给。”渔娘瞪他。

梅二郎想了想,这才从木马上下来,主动牵着姐姐的手去西跨院走路。

夕阳西下,院子里吹起了微风,墙角种的那棵银杏树绿意盎然,还没变黄。

“再过一两月银杏就要黄了,金黄的叶子落了一地,到时候姐姐带你来树下捡叶子玩儿。”

梅二郎牵着姐姐的手慢吞吞走着,绕着院子第三次走到银杏树下,他不想走了,一屁股坐下:“姐姐说,走两次的。”

“你这个臭小子,小脑袋瓜里除了吃就是跟你姐姐我作对了是不是?”

见他真不想走了,渔娘把他拉起来:“不走就不走了吧,跟姐姐去书楼玩儿。”

书楼共三层,渔娘带着弟弟上二楼,二楼木地板上铺着厚实的羊绒毯子,把二郎放毯子上,又给他一本她亲手画的云南府美食绘本。

“小心着点翻,弄坏了可就没了。”

“哦。”

梅二郎一屁股坐下,旁边伺候的丫头忙拿来柔软的干帕子,给小郎君擦汗,又给后背垫了一张,以免息汗小郎君着凉。

渔娘坐在自己的圈椅上,盯着挂在对面架子上的舆图瞧。

舆图用工笔大概描出了马氏王朝两京一十三省大概的轮廓,其中巴蜀和云南府的地图画的较为详细,所有州府和县城、河流都标记上了。

嘉定州,在叙州府西北方向,走水路是最顺畅的,她跟着爹娘去过一回,跟先生和师娘访友去过两回,峨眉山就在嘉定州呢。

“阿青,给我把《川北食货志》找出来,我瞧瞧。”

阿青连忙去书架上把主子要的书找出来。

姐弟俩,一个坐羊绒毯上玩,一个坐在窗边看书,梅长湖和林氏过来,就笑了。

梅长湖抱起儿子:“你们姐弟怎么都不说话?”

“爹,娘,你们回来了。”

渔娘放下书,拉娘亲过来坐。

渔娘亲手给爹娘倒茶:“听说你们下午去驿站访友去了,还是个姓林的,怎么不请到家里来?”

林氏端起茶喝了一口,笑道:“来的人是我娘家族亲,他家去嘉定州做生意,在南溪县要卸一批货,货卸完着急要走,没空闲来家里,我和你爹就去驿站见见人。”

林氏拿出一封信给女儿看:“从京城带来的信,你大舅上月升任兵部五品郎中了。”

渔娘高兴道:“好事啊,二舅在外领兵,大舅又升任兵部郎中,舅舅家这是要起来了。”

林氏也很高兴:“自从你外祖父没了之后,林家在武将家族中一直说不上话,如今总算出个五品官了。”

渔娘的外祖父是前朝武将,他去世时时间很巧,人没了没几日,两个儿子请了一月丧假回老家送葬,这时原本还在浙江一带的马家军突然走海路打进北京城,等两位舅舅从老家赶回京城时,已经改朝换代了。

当时京城打下来了,但各地还未平定,林家两兄弟毫不犹豫转投新帝,从小兵做起,两兄弟靠着军功,十多年了,这才一步一步爬上来。

林氏为娘家两个哥哥高兴,更为自家高兴。虽然相隔遥远,娘家越好,以后也能对她的一双儿女帮扶一二。

渔娘看完信后,问她爹:“要不,咱们问问大舅舅,那件事到底是真是假?”

梅长湖摇摇头:“不好问,你大舅舅才升兵部郎中,送信路上若是出什么岔子被人知道,你大舅舅的前途可就毁了。”

当今皇上靠领兵打仗起家,入住京城后,对京城官员家眷的控制力不是前朝皇帝能比的。

梅长湖笑道:“好好读你的书吧,五品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你舅舅家到底慢慢起来了,咱们家多个庇护,就算有什么事,也落不到咱们身上。”

渔娘看了眼弟弟,好吧,弟弟长大还早,如今还不是他们家着急的时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