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青梅煮酒(科举) > 35、第 35 章

青梅煮酒(科举) 35、第 35 章

簡繁轉換
作者:吾栖春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6 21:45:23 来源:源1

九月的南山还未到最好看的时节,李晓月嘴里含着糖,说话含混不清:“你下个月来不来?十月底山腰下的树叶红的黄的绿的,从白云观往山下瞧,可好看了。”

“唉,下个月来不了,不过也难讲,若是没什么事情,下个月我也来山上看你。”

李晓月奇怪道:“听说你如今不用每日去找先生读书,怎的没空?”

“你不明白,山下不比山上,说是不忙,有些烦心事不知道从哪儿就冒出来了。”

“是吗?我觉得山下比山上好,山上太安静了,除了鸟雀、松鼠陪我玩儿,我都找不到其他人。”

“你的师姐们不陪你玩儿?”

“师姐们要念经做功课,要种地,都很忙。”李晓月补充道:“我也忙,师父说我学医学的好,今年允许我给上山的香客把脉。”

“挺厉害呀,可能开方了?”

李晓月高兴地笑:“能开,我开的方子大半都能用,有些方子开得不好,师父教我改。”

“你加油呀,你年纪这么小就会开方,再等些年,积攒些经验,一定会更厉害。”

“我师父也这般说,她说再等一两年,等我再练练本事,会给我找家药铺学两年,多见些病症。”

“南溪县的邓家你知道吗?不如去家?”

“邓家我知道,邓家的老大夫偶有拿不准的妇人病症,就会上山来找我师父商量药方。”

邓家虽然好,李晓月心野,想着既然下山了,就要去更远的地方。

渔娘也明白了,等这丫头长大了,估计在山上待不住,所以李道长才一心教她本事,盼着她以后下山了也能养活自己。

渔娘摸摸她右侧的脸颊,可惜了,胎里带出来的胎记,靠吃药涂抹膏药根本消除不了。

李晓月冲渔娘笑:“没关系的,我师娘说,男子薄幸,我的脸坏了,不得人欢喜,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渔娘也笑起来:“你娘说得对。”

到李晓月这一步,除了养她教她的师父以外没有其他牵绊,倒不用像她这个俗人,考虑许多。

和往常一样,在白云观用了午食,略歇了歇,三家人这就下山了。

慢慢走到山下,到家时天色将黑,二郎趴在他爹怀里睡得昏天黑地。

也没叫醒他,梅长湖把儿子抱回房间叫他睡。

渔娘也累了,没跟爹娘一块儿用晚食,自己回自己院里吃。

走了一天的山路,洗漱一番后,梅长湖林氏夫妻俩叫后厨送了两碗汤面,夫妻俩用了晚食后,说起女儿的婚事来。

“给主支的信你可寄出去了?”

“没,知道你早晨在气头上,我哪敢听风就是雨。

林氏笑了一声,随即叹气:“爱子心无尽,日日常怀忧。若不是怕对女儿名声不好,又实在找不到好的,我都想给闺女招赘了。这样女儿和咱们住一块儿,再不用担心她嫁到别人家不自在,被女婿家欺负。”

“胡说,招赘能招到什么好人来?再说了,等二郎长大,二郎也成婚了,儿媳妇不会对渔娘这个大姑姐指指点点?”

人都有私心,他们夫妻什么好东西都想给女儿,儿媳妇难道就不厌恶渔娘占了未来孙子孙女的好处?

梅长湖安慰妻子:“别乱想,不过费些心思罢了,咱们定会给渔娘寻个稳重靠得住的好夫婿。”

林氏点点头:“明日你重新给淮安那边写封信,就说咱们今年不去淮安,等明年开春后,咱们带着渔娘和二郎回淮安祭祖。”

今天下山的路上,林氏把她和师兄师嫂商量的话告诉梅长湖了,梅长湖也点头答应了。

“去一趟吧,不说孩子们,咱们跟堂哥一家也十多年没见了。我们这辈年岁都不小了,不趁现在身子骨好还能走动走动,以后怕是更难回了。

“三堂叔也老了吧,春日时写信,还说冬天时受凉患了百日咳,断断续续到入春时都未断根。”

“回去一趟吧,到底是一家人,有什么话当面好好说。”

梅家夫妻在商量明日开春后去淮安的事,隔壁贺家也在说这事,阮氏心里有奇怪的预感。

“哎,你说,孙先生夫妻俩早不回去晚不回去,今天说要跟梅家一块儿回去,是不是为了承嗣的事?”

贺宁远靠着椅子泡脚,热水逼出了一身热汗,松快了许多,他舒坦道:“不管承不承嗣,孙先生肯定要回去一趟。孙家梅家是师兄弟,一块儿回淮安有什么好讲的。”

阮氏不这样看:“今天你也听见了,梅家压根儿没准备把渔娘嫁进高门大户,恨不得女儿嫁在眼前,日日看着才好。你说,孙先生会不会从孙家挑个年貌相当的年轻人,跟梅家结亲。”

贺宁远脑子里转了一圈,道:“还真有这个可能。”

渔娘若是嫁给孙浔选的承嗣之人,他们夫妻就成了渔娘公婆,不管如何说,孙家那小子也不敢对渔娘如何,渔娘出嫁后还能过得跟家里时一般自在。

“这跟招赘比起来,也不差了。”

阮氏急道:“那咱们二郎不就没机会了。”

“哼,你那个二郎如今还是个二傻子,他哪里来的机会?”

“贺宁远!你怎么说话的?”

贺宁远骂了儿子一句,又被妻子凶了回来,贺宁远轻哼:“我还是那句话,你别急,且看着吧,二郎若是比孙家送来承嗣的小子强,梅家难道不会选咱们二郎?”

“那谁知道,万一孙家送来的年轻人是个厉害人呢。”

贺宁远扯来帕子擦脚,一边道:“孙家什么样我不算全知道,不过这些年来也听得一消息,孙家若是真有个出息的后辈,也不会一直缠着孙先生这边不放。”

孙家如此腆着脸,不就是因为族里出不了能人,死马当活马医,怎么着都要塞一个孙家年轻人到孙先生手里,看看能不能教出来么。

“孙家真这样差?能出孙先生这样的读书人,应该不至于此吧。”

“呵呵,孙浔当年能闯下偌大的名声,那是梅家老爷子带出来的,孙家有那个本事?”

孙浔少有提及孙家的事,贺宁远跟梅长湖关系亲近,十多年来偶尔听得一两句,也能拼出个大概来。

“别想了,累了一日了,赶紧睡吧。你整日操心这些,不如写信给二郎,叫他好好读书,早日出息,立业后才好准备成家的事。”

阮氏也觉得儿子就该先立业再成家,当年大郎也是,考中举人才成的婚。

在小儿子身上如此着急,阮氏主要是舍不得渔娘这样从小看着长大的好姑娘,被别家臭小子娶了去。

贺文嘉才不知道他爹娘在操心他成家的事,隔日收到家里送来的书信,他一个头两个大,他爹吃火药了?谁得罪他了?好端端的怎么写信来骂他?

“我读书还不够勤奋?我爹见都没见过我如今读书的辛苦模样就来骂我,还有没有天理了?”

“我瞧瞧。”

下晚课,朱润玉、黄有功、王苍来贺文嘉这儿一块儿做功课,贺文嘉被他爹送来的信气得跺脚,黄有功过去凑热闹。

黄有功看完信后,顿时大笑:“贺兄,你爹骂你的词比我爹骂我文雅数倍。”

朱润玉闻言,也凑过去看,看完信后他笑道:“若是伯父亲来,我们三个帮你做证,像你这般读书勤奋的学子,除了甲班名列前茅那几个之外,府学内没人比得过你。”

“朱兄这话说的在理!”

贺文嘉觉得朱润玉这话说得无比公正,他读书如此努力,还没来得及回家跟爹娘炫耀呢,他爹骂他的信倒是先寄来了。

以前读书的时候,孙先生主要教他和王苍、渔娘,渔娘偶尔懒散,他跟王苍一样要考科举,他不会跟渔娘比,只会追着王苍。

到府学后,王苍考进了甲班,他考进了乙班,两人在不同的教舍读书,他深感自己被?下得太远,现在他读书比以前更加努力,不为别的,就想不跟王苍一个学舍,至少他也要考进甲班。

贺文嘉底子好,自己也肯努力,其他先生们都看在眼里,再加上和贺文嘉关系好的许耕从中斡旋,为了助他学得更好,先生们一个个都给他布置功课,他如今晚学下课后,还要写功课到月上中天才能睡。

王苍也看到贺叔写的信了,他道:“是不是渔,梅家......”

王苍话到嘴边,突然想到黄有功和朱润玉在,不好直接提渔娘的美名,又把话咽下了。

贺文嘉也想到了,是不是渔娘读书努力,他爹又恨铁不成钢了?渔娘应该在写她的话本,怎么会读书比以前还努力?

“哼,究竟是不是,等我写信回家问问就知道了。”

贺文嘉不止写信了,他还叫贴身小厮贺升亲自送信回家,再顺便打听打听渔娘这些日子在干什么。

想明白后,贺文嘉一屁股坐下:“看书看书,等年底大考,我定要考到甲班去。”

他现在就能想到,若是考不到甲班,等年底家去过年,他爹肯定会对他冷嘲热讽的。

黄有功、朱润玉也坐下,朱润玉道:“罢了,本来今日想稍歇一歇,贺兄都如此努力了,我也不好太过放肆。”

黄有功狠狠点头,唉,府学就是不一样,比他学得好的同窗还比他更努力,他也不敢歇了。

王苍不紧不慢,跟以前一般,按照自己平日里的习惯,该写文章写文章,该默书默书。

贺升第二天一早拿着少爷写的书信回南溪县,他到南溪县码头下船时,看到前头一群人步伐匆忙,他没放在心上,可看到罗县令和王教谕两人迎过来,他就知道那群人肯定身份不一般。

贺升连忙小跑几步凑上去,他看到走在前面那个穿着玄色窄袖长袍,脸色晒得黝黑的人,分明是田知府。

田知府怎么来南溪县了?

贺升连忙往家跑。

贺宁远不在家,此时在布铺里,贺升又跑去布铺,把在码头上看到田知府的消息告诉老爷。

“王教谕也在啊,那没事儿了,月初时听梅兄说过,九月田知府要巡视各县县学,应该是轮到咱们南溪县了。”

“咱们南溪县距叙州府算近的,这都九月底了才到南溪县来,田知府巡视各地县学,应该顺便去看各县的收成了吧。

贺升连忙道:“我看到田知府的脸晒得跟下地干活的农人一般,去年冬日小的在田家见过田知府一面,那会儿田知府还是一张白脸。”

贺宁远笑道:“那就没错了,田知府辛苦啊。”

地方官当得如何,不能全看他如何说,还要看他如何做。不论其他,田知府肯从知府衙门里走出来,亲自去下面各县巡视,已经比九成的地方官要做得好。

贺宁远瞥贺升一眼:“你怎么回来了?可是二郎出什么事了?”

“老爷,少爷在府学勤学苦读,什么事都没有,少爷叫小的送封信回来。”

贺升掏出信,只递上了一封,另外一封没有写收信人,贺宁远轻哼一声,也不多言。

自己的儿子什么性子贺宁远摸得透透的,一目十行看完信,全是那小子抱怨委屈,说自己读书如何辛苦。

这傻小子!

贺宁远轻笑一声,丢开就不管了。

“剩下的那封信给谁的,老爷我也不问,你赶紧给人送去吧。”

“是。”

渔娘收到贺文嘉怨气冲天的信,只笑了声,把她近日写得最好的一篇策论塞信封里。

“贺升还在?”

“主子,贺升还在外面。”

“把信交给他。

“是。”

阿青把信交给贺升,贺升不肯走,嘴里好姐姐地叫着,跟阿青打听家里的事。阿青怎会把主子的事乱说出去,敷衍了两句,借口还有差事就走了。

贺升无法,只得先回贺家,然后又去了趟孙家,他打听出来梅小姐近来读书用功,就以为自己知道真相了,决定隔日一早就回府学跟少爷禀报。

这日半下午,田知府黑着脸从县学出来,王教谕惨白着脸把知府大人送到县学门口,只罗县令跟着走了,罗县令脸色也不大好。

罗县令去岁他因为压价收粮的事得罪了郑家,他想投到田知府门下,田知府一直没接话,这次田知府来,罗县令本想着自己掏钱私下宴请田知府,拉近拉近关系,没想到县学的学子给他丢了大脸。

这下好了,别说拉近关系,知府大人肯定要训斥他一顿。

田知府心里窝着火,到底也还压得住,这一个月到各县巡视,每个县的县学都办得差,跟府学没得比。

田知府在心里想法子,必须把县学的水平稍微提起来些,叫那些考不上府学的县学学子,也能多学些。

罗县令看田知府脸色,犹豫半天才敢开口:“知府大人恕罪,下官......”

“不必多言,县学办的差不是南溪县一县之事,本官回去想想法子,你自己对县学文教也多上心些。”

“多谢知府大人体谅。”

见知府大人没有大发雷霆,罗县令又动了宴请田知府的心思,他还未开口田知府就道:“明日卯时末本官要去南溪县下各村巡视今年秋收情况,罗县令不用作陪,你忙你的事去。”

“是,下官明白。”

田知府是个干实事的,隔日一大早就带着人骑马出城,他去的第一个村落就是清溪村。

九月末的稻子快到收获的时候,一片金黄的稻田在山风吹拂下卷起一道浪来,鼻息间全是粮食的香。

坐在马上看得远,田知府指着河边的一小片稻田:“那片地怎么还是绿的?”

“小的不知,小的这就找里正问问。”

“不必了,本官瞧着田间有人,我们过去看看。”

田知府翻身下马,带着人往田边来,田间劳作的百姓也都看到这位外面来的生人。

这几日回村的梅长湖在田间察看他的稻田,刚才隔得远他没看清,等田知府走近了,他看清楚来者何人后,赶忙迎上去:“田……………老爷,怎么有空来清溪村,贵客盈门啊!”

清溪村的村民见梅老爷认识,猜测应是梅老爷家的客人,也就不瞧了,低头继续忙手里的活儿。

田知府也认出梅长湖来,他笑着拱手道:“这片地是梅老爷的?”

“不敢当不敢当,田......老爷不用如此客气。”

田知府拍着他肩道:“你可有字?”

“先父给我取字易直。”

田知府立刻叫道:“易直啊,去岁我从杨家小子那儿听过你家许多话,去岁他买粮跟郑家打擂台,还要多谢你帮忙。”

“那是杨密客气,我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

田知府往稻田走,一边道:“去岁我家宴客,来的人太多,也没跟你多说两句,今天有缘再见,咱们坐下多聊聊。”

田知府要跟梅长湖聊的不是其他,只可能是秋收的事。当地的粮食情况,梅长湖这个地主只怕比罗县令知道的还清楚。

梅长湖也没隐藏,看着清溪村的这片稻田道:“今年七月时热了大半个月,虽然有清溪水灌溉,禾苗还是受了些影响,今年不比去年大丰收,但也不算差,比平年要好些。”

这跟田知府在其他县了解的差不多,田知府又细问了几句,随后才指着面前这片还泛青的稻田:“这几亩地种的晚才如此?”

“不是,这片稻田熟得晚,主要是因为稻种跟其他的不一样。

“哦,哪儿来的稻种?”

“云南府西南一处山寨里弄的,听人说这种矮脚稻结穗多,不怕风吹,我种来试试。”

田知府蹲下细瞧,这些青杆儿稻穗确实比已经黄了的稻穗长得矮一些,稻穗他也仔细数过,一棵苗比本地稻穗要多出一两枝。

“米粒瞧着也要长些?”

“是,品种不一样。”梅长湖点点头。

仔细对比着看了好几遍,田知府这才道:“等你这片稻田收获了,一亩地产多少稻谷,又是如何种的,你给本官写封信来。”

田知府心细,随后又道:“回去我交代门房,你叫人把信送到田家门房。”

“好,回头等收粮了,我给大人送一百斤稻谷去。”

“多谢你慷慨,一百斤就不用了,十斤即可。”

田知府看新稻看了许久,已经午时了,梅长湖早就打发人家去准备饭食,也不用大鱼大肉,寻常农家饭菜即可。

梅长湖邀田知府用饭,一顿普通农家饭招待田知府,田知府见了十分高兴,两人就跟寻常好友一般,饭桌上还聊起了家常话。

“秋收开始了,等十月交了税粮,村里百姓定会卖粮,今年杨家他们可会来县里收粮?”

田知府笑道:“不止杨家,其他几家粮商也会来县里买粮,价格跟去年差不离,不过杨密应该来不了了。”

梅长湖客气道:“杨家家大业大,收粮这种小事交给管事办即可,本不用他亲来。”

田知府大笑:“倒不是因为这个。”

“那是因为什么缘故?”

“杨密前几日成婚了,再过几日他应会带着新娶的妻子去益州府祭拜祖先,没空管收粮的事。”

梅长湖也笑了起来:“成婚了?好事呀!我就说,杨密这样聪慧有本事的年轻人,早就该成婚了。”

田知府并不知道杨家和梅家有过隐晦的纠葛,说到杨密也没藏话,他笑道:“别看杨密在外头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实则眼光高着呢,他若是愿意成婚,早就成了,也不会拖到如今。”

“杨密娶的这位应该不是普通人家吧。”

“杨密之妻原是汉中府李家的大女儿,李家的当家人是个品级不高的武官,在当地有些名声,跟杨家比起来也算普通人家。”

话可不能这么说,掌握出川要道的汉中府武官,对于益州府大族杨家来说算是难得的好婚配。

这话在梅长湖心里过了一遍,他笑着喝了口汤:“杨家已是大族,娶亲之事年轻人满意即可,不需大族联姻。”

田知府笑道:“婚嫁之事上,还是你们想得明白。”

像田家的亲戚们,田家因他做官起来了,家里亲戚婚嫁都是往上够,选姻亲只管官儿大不大,钱多不多,知府劝了无数回,好话都说尽了。

田知府说话点到即止,梅长湖这样的人精还是猜出了一二。

田知府靠读书起势,靠本事在朝堂立足,他再厉害毕竟只他一个,独木难支,家里没底蕴,穷人乍富不给他拖后腿就不错了。

用了午食后,田知府带着人骑马去巡视其他村子,梅长湖亲自把人送出村去。

等客人走了,白里正过来问:“梅老爷,今儿来的贵客是谁?可是来看粮食的粮商?”

“不是来买粮食的粮商,不过贵客是从叙州府过来的,跟我说今年的粮价跟去年差不多。”

白里正高兴道:“这个价不赖,可以卖。”

梅长湖白嘱咐一句:“有钱使自然好,不过叫我看,粮食比银钱重要,若是家里还过得去,我觉着宁愿去城里找点短工挣钱花,也比卖粮来得好。”

“梅老爷说的是,我家今年准备多两石粮食。”

“那感情好。”

白里正还有事要忙,跟梅长湖闲话了两句就家去了。

梅长湖也慢慢走回家,路上碰到村民打招呼,他也笑着点点头,心情十分不错。

好呀,杨密成婚了,以后就不会惦记他闺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