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青梅煮酒(科举) > 34、第 34 章

青梅煮酒(科举) 34、第 34 章

簡繁轉換
作者:吾栖春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6 21:45:23 来源:源1

八月二十九一大早,府学正门外热闹得跟举人试放榜一般,许多学子往里挤,里的人被身后的人挤到站不住脚,最前面的学子几乎被按在墙上,气到骂将起来。

“老夫我鞋子都挤掉了,尔等小儿不知尊老,简直岂有此理。”

年纪小的学子听了不乐意了:“老丈你都多大岁数了?家去带孙子吧,跟我等抢什么府学名额?”

旁边的人都齐声附和:“您老眼昏花,估计也看不清榜上的字,您且让让位置,到时候我帮您看。”

胡须斑白的老丈怒了:“前朝尚有六旬学子登科,我还不到知天命之年,也没到垂垂老矣的时候,凭什么不让老夫上进?”

这么多人大夏天挤在一处可难受了,有些学子没有上前挤,站在树荫下大喊道:“别吵了,大门开了,马上贴红榜了。”

韩贤得了贴红榜的活儿,门一打开他就高声训斥道:“尔等都是读圣贤书的人,吵老吵去,简直有辱斯文。”

现场立刻安静了。

“考试已考完,你们答得如何,自己该心里有数,这时候着急有什么用?”

“都给我退开!”

韩贤一声令下,从后往前,学子退到十步开外。

韩贤黑着脸,指挥两个府学内的学工把红榜贴上,走时交代学工:“你们站在这儿,若是有谁敢挤上前来,你们且把名字记着,他们若是中榜之人就报与我,我定要告诉学正把他推下来,名额让给其他人去。”

“是。”

韩贤甩袖子走了,挤作一团,浑身臭汗直流的学子们也不敢吭声,只默默看着红榜。

红榜上四十六个人,有人看头一遍没看到自己的名字,不甘心又把名单看了两遍,三遍,还是没有。

唉,今年没考上,待明年再来吧。

一千余人参考,只录了四十六个人,无疑绝大多数人都会失望而归。

等看榜的人走得差不多了,王苍和贺文嘉才走上前去,王苍的名字排在甲班头一个,一眼就看到了。

贺文嘉笑着恭喜他:“厉害呀!”

王苍露出个笑容:“我也未想到会考得如此之好,你的名次也不错。”

身边有人在议论考进甲班的三个人,猜测他们定是举人出身,否则也不会力压群雄。

王苍闻言,笑容渐深,待学业将成,后年的乡试,他定然会全力以赴。

“王兄,贺兄,恭喜呀!”

黄有功和朱润玉并肩走过来,贺文嘉回头,大笑一声:“咱们同喜同喜,大家都考得不错。”

王苍排名第一将入甲班,贺文嘉排名第五入乙班,黄有功和朱润玉排名十名开外,将入丙班。

朱润玉和黄有功对视一眼,笑对贺文嘉言道:“我和黄兄年纪比你和王兄大,却只能入丙班,真是汗颜。

“这有甚?排名又不是不变,一年有两次分班考试,年底你们考试再考上来就是,咱们一起努力往甲班冲。”

“甲班是举人班,但凡能在甲班站得住脚的秀才,下一届考中举人的机会非常大。”

黄有功对自己的学识心里有数:“一步一步来吧,先冲乙班,考进乙班站稳了再冲甲班。”

朱润玉跟黄有功的想法一样,他们千辛万苦考进府学读书为的不是甲班的名头,而是为了增长学识。

贺文嘉:“对了,你们刚才干什么去了,我和王苍在大门口等了好一会儿没见你们来。”

黄有功得意地露出怀中的书皮:“当然是买《山河畅游?巴蜀》去了,昨日书铺的掌柜说今天有新书到,刚才趁着大家都急着看榜,我和朱兄就跑去三思书铺买书。你们可要买?现在去还来得及。

王苍轻笑:“我和文嘉已经买过了,谢谢黄兄告知。”

朱润玉恍然大悟:“我竟忘了,昨日没想起来,三思书铺的东家是南溪县人,你和贺兄出身南溪县,定然早就买到书了。”

“正是。”

黄有功故作生气:“好呀,你们两个昨日竟然没有告诉我和朱兄。”

“哎呀,你昨日不也没问嘛。”贺文嘉拉着黄有功走:“脑袋都要晒晕了,咱们别在这儿站着了,赶紧找个阴凉的地儿坐坐。”

今日出了红榜,没考中的学子回客栈收拾行李,将要返乡或是另寻书院读书。今日酒楼里人少,四人凑钱在府学外最大的酒楼??银杏楼,点了一桌菜,没点酒。

等菜的功夫,朱润玉给黄有功倒茶:“九月初一正式开课,明天后天还有两日工夫安排杂事,黄兄要住学舍还是在外面租个院子住?”

“我出来读书身边只带着一个小厮,学舍内可能让我等带着小厮入住?若是可以,我准备住学舍。”

朱润玉摇摇头:“府学的学舍地方不大,从建立之初到现在都未曾扩建过,学舍甲班是两人一间,甲班之下都是四人间,住得很不宽裕,不允许带小厮书童。”

黄有功发愁:“那就只能在外面租个小院住了。”

黄有功家在富顺县算是小有家资的小地主,家里有地赁给人种,另外在县里有两三家铺子,一年也有几百两银子收入,家里供他外出求学,租个院子住的钱还是出得起。

黄有功看向朱润玉、王苍和贺文嘉,问道:“朱兄住家里,王兄、贺兄如何打算?”

贺文嘉指了指窗外,府学的后山:“家里给我们俩在后门外买了一处小院子。”

黄有功羡慕:“真有钱!”

“有钱也是家里的,不是我们挣的,没什么好羡慕的。”

黄有功锤贺文嘉一下:“你可别说了,再说我真嫉妒了。”

王苍、贺文嘉、朱润玉都笑了起来,朱润玉笑道:“那你还要多嫉妒一个人。”

“谁?”

“我,我家住茶马坊,每日往返府学和家里太远,我家也在府学后门给我办了一处小院子。”

黄有功正要开口,朱润玉继续道:“府学后门那片地狭长,建不了许多院子,据我所知,街的两边建了二三十套小院子,或租或卖,都是给府学的学子们准备的。”

“你没有提前做打算,这会儿现找院子估计找不到,你若是不嫌弃,我把我家院子东厢两间房子租给你,我们做个伴。”

黄有功眼睛一亮:“哟,朱兄大气!”

“不用夸我,府学后门的院子一向抢手,你若是租一间院子,一月收你六两银子算是客气的。”朱润玉笑道:“我对你也客气,租你两间房,一月收你二两银子可同意?”

“同意同意,朱兄简直太客气了。”

王苍、贺文嘉顿时笑起来,怪道朱润玉肯主动把自家房子租给认识才两日的黄有功,这等性子豁达不计较的同窗,最该交好。

昨日萍水相逢,只简单交换了姓名。今日榜单已出,以后就是日日得见的同窗,四人说话比昨日就更亲热了些,都说起自己后面两日的安排来。

富顺县距叙州府远了些,黄有功不回家了,只写了封信,和他买的《山河畅游?巴蜀》放一起花钱托人送回家中。

王苍和贺文嘉明日要回家一趟,后日回来。

四人在银杏楼用了午食后,去府学后山互相认了院门,黄有功拿着朱润玉给的钥匙,带着小厮去置办东西去了,王苍和贺文嘉坐马车去码头乘船。

南溪县码头。

家里知道今日府学出榜,都猜到无论成不成他们都要回来。

王苍和贺文嘉傍晚到码头时,候在码头上的王贺两家下人忙迎上去。

贺文嘉从船头跳下来,说话高声武气,得意至极:“贺全,你快家去告诉我爹,就说我考上了,考了第五。’

贺全激动地一拍大腿,应了声:“哎,小的这就家去告诉老爷。”

“你再去梅家一趟,告诉渔娘我和王苍都考上了,王苍第一,我第五。’

说到王苍时,贺文嘉声调明显降下来了。

贺全笑眯眯道:“王少爷会读书,您也不差,老爷夫人听了定然满心欢喜。”

贺文嘉脑袋又扬起来了,哼,他爹不是嫌他考不上吗,他考的这般好,他爹肯定高兴坏了。

王苍交代小厮先家去禀报他娘,他要晚一会儿回去。

王苍转身找贺文嘉:“文嘉,咱们该去先生那儿一趟。”

“你说的对,咱们走吧。”

王苍和贺文嘉先去孙家报喜,孙浔听了喜笑颜开,高兴过后不忘嘱咐他们:“叙州府能人辈出,你们不可沾沾自喜,以后还需继续努力,不到考中那一日不可松懈。”

“学生知道了。”

“学生知道了。”

孙浔笑着摆摆手:“去吧,都家去吧,把好消息告诉家里人,也让他们高兴高兴。”

“是。’

王家如何且不提,贺文嘉这两日属实叫他得意坏了,在家里横着走把他爹气得牙痒痒的就算了,还跑去渔娘跟前?瑟,说自己在考场上如何机灵如何果断,字写得如何如何好,文章又是如何出色。

渔娘听烦了:“贺文嘉,那你怎么没进甲班?”

贺文嘉自夸的话都到嗓子眼儿了,顿时又咽下去:“你等着,等到年底大考,我肯定会考上甲班。”

“呵呵,到时候你若是没考上,我且要笑话你。”

贺文嘉急了:“这有什么好笑话的,乙班也不差的好不好。你别看王苍进了甲班,他比我大三岁呢,我要是再学三年,我也能进甲班。”

“好吧,我相信你。”

贺文嘉瞪她,他觉得她在糊弄他。过了会儿他又觉得不对,他只是想混个功名,又不是像王苍冲着做官去,他挤破脑袋硬要去甲班做什么?

想通了,贺文嘉一屁股坐下:“梅羡渔,你又拿话激我。”

渔娘随意地把书丢在桌头:“我这是鼓励你上进。”

“切,你整日在家过舒坦日子,哪里知道我读书考试多辛苦。

“我也没闲着,这几日我在先生那儿找了许多科举的书来看。”

“怎的,你要考科举?“

渔娘冲他翻了个白眼:“我想写一本考科举的话本。

师娘说了,明年秋天之前没空带她出门,这一年她闲着也是闲着,不能写游记,她还不能写话本吗?

贺文嘉十分感兴趣,拖着椅子摆她旁边,热情地凑过来:“你想写本寒门学子当状元的书?”

“还没定呢。”

贺文嘉急忙道:“就写这个,这个看的人多,你会写书,写出来肯定很多人买。”

写话本也要看大环境,大晋朝的大环境就是打压世家扶持寒门,这些年市面上不再流行风流书生和妖女的爱情故事了,最受欢迎的变成寒门学子当状元。

渔娘前几日就在书铺里看到这样一本新书,那话本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升官发财死老婆。

辛苦供养寒门夫婿高中状元,自己成了糟糠之妻,还成了他攀高枝的拦路石,最终不得好死。渔娘看了这样的话本气的想骂人。

这样一想,那些原本就抱着这样心思的读书人,高中之前坚决不成婚,就等着高中后被贵族豪门榜下招婿,倒算是难得的好人品。

“那你想写什么?”

“写背弃者千夫所指,写求功名者被名利斩杀。”

大热天的,贺文嘉吓得胳膊上鼓起鸡皮疙瘩:“你以后说这种吓人的话,别冷声冷气的,吓死个人。”

渔娘笑哼:“我说的又不是你。”

贺文嘉实话实说:“你若是这样写,估计读书人会骂死你。”

“骂就骂吧,反正也不是写给他们的。”渔娘下定了决心。

“那你写吧,我肯定支持你,你若是有不懂的地方,你问我。”

“谢了!”

贺文嘉挤眉弄眼:“你要真想感谢我,快夸我两句,等我明日去府学读书了,你一个月才见得到我一回呢。”

渔娘才不夸他呢:“你好好读你的书吧,秀才功名算什么,你至少考个举人进士的,这样你就算不当官,住在县里,县令大人都得敬你几分,你才能活得体面些。”

“不用你说,我懂。”

渔娘和贺文嘉年纪也大了,贺文嘉不好在她院子里留太久,喝了两盏茶,吃了一盘点心就家去了。

渔娘拿起她的书继续看,她一定要写个文采飞扬的完美状元出来,这样的负心汉踩下去才痛快。

王苍和贺文嘉去府学念书后,渔娘又勤奋起来,好久没写策论了,她如今两三天写一篇,还拿去给先生批阅。

孙浔明白她又开始写策论的原因,孙浔也没拦着,反而对她多加指点,明明白白告诉她,她如今写的策论提法不够切实,文采不够惊艳,这样的策论放到考场上,绝对成不了五经魁首,也成不了三元及第的状元。

“没事,我总能写一篇差不多的出来,纵使写不出来,到时候先生帮我改一改。”

她就是想写个话本,又不是上考场真去考个状元来。

渔娘拿着先生改过的策论家去了,新交来的策论留下,过两日等先生改完了她再来拿。

从书房出去的时候,渔娘顺手指了一把二郎的小脑袋。

二郎正在写字,被姐姐撸了脑袋,手中的笔没握好,纸上留下一块墨迹。他默默地继续写完丢开,拿了张干净的纸张重新抄写刚才的文章。

渔娘走后,孙浔看着这篇句式严密,用词精准的策论高兴地翘起嘴角。

这丫头,跟文嘉一样,明明有本事做到名列前茅,却总是偷奸耍滑,非要等到她自己乐意了,才肯努力一番。

“先生,学生来了。”

“进来吧。”

“是。”

温子乔站在门外,孙浔叫他进来,把手中的策论交给他瞧:“前几日叫你写的策论,同样是论商,你看看这篇写的如何。”

温子乔接过策论,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他读了三遍,一遍比一遍慢,看完后他问:“先生,这是何人所写?学生,学生挑不出一点不妥当的地方来。”

孙浔笑道:“这篇策论是渔娘所写。”

“竟是梅小姐所写。”温子乔言语间难掩佩服,同时又有些失落,他写的策论跟这篇比起来差得太远。

“无妨,你如今最重要的是学精四书五经,策论只是叫你先学着,等你考完秀才我再认真教你。”

“多谢先生。

梅二郎写字写累了,等先生带着温子乔去后院花厅讲书时,梅二郎慢吞吞地走到先生书桌前,找到刚才姐姐的那篇策论。

策论中有些字他不认识,意思也不太懂,默读了两遍后,他才把姐姐的策论放回去。

为了打发空闲时间,渔娘一边读书一边写他的痛打负心郎的话本,很快到了重阳节。

林氏一大早叫丫头到西院唤渔娘过去,还叫她穿得轻便些。

“可是要去爬南山?”

明秋笑着点点头:“除了咱们家,贺家、孙家都去。”

“乔夫人呢?温子乔日日忙着读书,乔夫人在忙什么?若是不忙,请她一块儿出去散散心。”

“乔夫人也忙,除了照顾温公子一日三餐外,这几日跟着咱们府里林厨娘学做点心。咱们夫人前日问过乔夫人可要去爬山,乔夫人拒了。”

“行,知道了。”

渔娘到正院,爹娘都准备好了,渔娘牵着弟弟正要走时,管家进来了。

梅厚躬身道:“淮安那边送了重阳礼来,送礼的管事说来的路上在武昌府碰到大雨,怕翻船,就做主在武昌府逗留了三日,今天才把节礼送到,请老爷夫人恕罪。”

“无妨,人没事就行。可有信?”

“信在这儿。”

梅长湖接过信,展开。写信的是他堂哥梅长同,看完信后,梅长湖眉头微皱。

林氏忙问:“说什么了?”

“堂哥请咱们一家今年回淮安过年。”

“那怎么行,腊月渔娘及笄,那时候怎好出远门。”

“堂哥想的就是渔娘在淮安办及笄礼。”

林氏想明白了,主支/边没有放弃让她的渔娘嫁进高门大户,甚至因为渔娘的才学,主口边更加热络了。

渔娘看完信后,看她爹一眼:“堂伯说,他已经看过我写的游记了,果真跟我爹说的一样,游记写的极好。

林氏气道:“梅长湖,我看你心里真是藏不了一点事。”

梅长湖心虚地扯了扯袖子:“这事儿也不怪我,谁知道......”

“你马上给淮安那边写回信,就说咱们过年忙,没空去淮安,多谢他们的盛情美意。”林氏语气坚决。

“好好好,你别生气,我一会儿就写。”

梅长湖越是好声好气,林氏越是恼怒:“主口边什么意思?十多年前咱们就分宗了,虽说感情还在,到底是两家人,他们是梅林堂,咱们是清江堂,咱们闺女及笄,他们凭什么插手?”

“堂哥就是问问,也没说一定要咱们去。”

“问问也不行!“

林氏气道:“你自己在家回信吧,看着你就烦,渔娘,二郎,咱们走。”

“哎,夫人,且等等我!”梅长湖伸长了手。

林氏不搭理他,牵着闺女儿子走了,把梅长湖一人落下。

梅长湖无奈叹气,这叫什么事儿啊!

林氏心里藏着气,多少带到脸上来,叫阮氏、于氏看出来了。

孙浔、贺宁远没见到梅长湖,贺宁远笑着问:“梅兄忙什么去了,怎么没来?”

“别管他。”

林氏语气不对,贺宁远和阮氏对视一眼,阮氏笑着问:“出什么事情了?昨儿还好好的,今天怎么不高兴?”

“唉,家里的烦心事,叫你们替我担心了。”

三家关系亲密,这点事也不怕叫他们知道,林氏就把主支的打算说了出来。

孙浔沉吟道:“你家人丁单薄,主边也是如此,梅长同应该不止给你们写信,应该也该长风堂那边写信了,长风堂那边家里有两个女儿。”

十多年前分宗,大房嫡子梅长同留守淮安主支梅林堂。二房独子梅长湖一家到南溪县安家,名号为清江堂。梅长湖的三堂叔梅平江带着一大家子去了江西吉安府定居,号长风堂。

渔娘听过那三叔祖梅平江的事,三叔祖是老来子,比她爹小十多岁。

渔娘的祖父梅平寿靠读书当官时,梅平江刚及冠,正是读书的时候,渔娘祖父去世时,他才考中举人。后来天下大乱,分宗后梅平江带着一家人去了吉安府,在万安县谋了个教谕的差事,养活一家人。

长风堂那边日子日子过得不差,听说家里三儿两女,子嗣比他们家兴旺。在儿女婚事上,渔娘听说只有一个大儿子已经成婚了,下面四个姐妹兄弟都还未婚配。

于氏:“叫我说,不管是为什么,等渔娘及笄后,你们夫妻也该带着两个孩子去淮安走一趟,给祖宗上上香。不能渔娘都要议亲了,还没见过老家的人,不知道祖宗坟墓在哪儿吧。”

林氏原本也准备去带着孩子回淮安一趟,主支这般积极,她反而有些迟疑,总怕中间有什么事。

“娘,怕什么,遇到事就解决事,咱们不愿意,他们还能把我绑了不成?”渔娘觉得一点小事,不值当她娘如此烦忧。

阮氏帮着劝林氏:“毕竟是血亲,有什么事当面说清楚,比你们一封信一封信送来送去有用得多。”

孙浔:“你若是和师弟商量好了要回淮安,我们夫妻陪你们一家一块儿回去。”

林氏点点头,露出个笑脸来:“多谢师兄师嫂,回去我跟长湖商量商量再跟您二位说。”

阮氏笑道:“这就对了嘛,别什么事都往心头放,今儿重阳节来爬山,咱们就该高高兴兴的。”

“等等我。”

梅长湖写完信骑马赶来,贺宁远大笑道:“你来得正巧,咱们正要往山上去。”

“抓紧了,别赶不上白云观的午食了。”

“渔娘,你带着二郎走前面。”

“哎。’

贺文嘉读书去了,三家六个大人,只剩渔娘和二郎姐弟俩了,都照顾着他们呢。

渔娘牵着弟弟走在前头,心里想着,家里孩子是少了些。

“姐姐,你想什么。”

“什么都没想,赶紧走。”

渔娘只看了二郎一眼,这小孩儿感觉敏锐着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